第90章 臺灣歸降

司亞夫終幹長舒口與。他叉弄錯了,處理政事真沒有以”十務順手。

周陽的奏章中提了三條理由,第一條就是大義。不論秦朝也好,還是漢朝也罷,都是華夏一脈,一脈相承。這種華夏盛事,漢朝應該予以承認,追認南征秦軍的戰功。

從大義上說,完全正確,無人能夠反駁。可是,光憑此點還不夠。民族大義可以記在心裡,不一定要說出來。

第二條理由就是這是一舉獲得嶺南民心的良機。周陽這次出兵,順利收復百越之地,代價也很可以說是完勝。可是,並不是說萬事大吉,問題仍然很多,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安撫,得到嶺南的民心。

嶺南民心在哪裡?就在秦軍後育和秦朝遺民之心。

秦軍南征時,軍隊就有五十萬,秦始皇遷入嶺南的中原百姓又有數十萬之多,加起來沒有一百萬也差不了多少。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秦軍、秦朝遺民的後裔,再加上他們的親戚朋友。遠遠超過百萬之數了,這是一支非常龐大的力量。

光從人口上來說,未必能佔到大多數。可是,他們的影響卻非常大。主要原因在於,秦軍平定嶺南後,一直處於主導地位,嶺南的原住民越族處於附屬地位。數十年來。這一格局沒有改變,只不過以前是秦軍佔居主導,現在是秦軍的後裔佔據主導。

要是漢朝不僅把秦軍的骨灰運回故里,還追認他們的戰功,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一舉而獲得嶺南秦軍秦民後裔之心,他們會真心感激漢朝,會永遠不會再叛。

對於漢朝來說,光收嶺南之地還不夠,還要得到嶺南的民心。

要得嶺南的民心,莫過於結秦軍、秦民後裔之心,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

一旦做成,嶺南從此太平無事。會真正成爲華夏的領土。

第三條理由就是可以以此來激勵軍心士氣。漢匈奴大戰之期越來越近了,軍心士氣極爲重要,這事確有不小的作用。

這三條理由中,份量最重的是第二條。民族大義問題,漢朝皇帝記在心裡,就是高祖劉邦也沒有否認秦始皇的功績,只不過沒有說出來罷了。因爲說出來,會招致罵名。激勵軍心士氣的辦法很多,不一定非要用此法。

一舉而收嶺南民心就不同了,要是沒有此事的話,漢朝要得到嶺南民心,沒有十幾二十年的努力,是不可能辦到的。

景帝指節輕輕叩擊在短案上,發出篤篤的聲響:“這第一條,大義。沒說的,華夏什麼時間含糊過?即使是敵人,面時外族,也是攜手抗擊。春秋之際,胡人入主中原,中原只剩下不大的地方了,五伯登高一呼,天下響應,胡人不是給打出去嗎?。

春秋之際,北方胡人入侵中原,差點把中原給佔領了,中華異族已經到了存亡關頭。五伯率領天下諸侯,羣起反擊,收復失地。

“趙武靈王在河套與匈奴大戰之際,秦昭王原本要攻打趙國,秦軍已經集結完成。當秦昭王得到趙武靈王要在河套與匈奴大戰的消息後。即刻命令秦軍停下來景帝接着道:“不僅如此,還下令給九原的秦軍,要他們做好增援趙軍的準備,若是趙軍不敵,秦軍要立即開赴戰場。當趙軍凱旋歸來,路過九原郡,駐守九原的秦軍爲他們歡呼。爲他們慶功!”

右手重重敲在短案上,很是激昂道:“這就是華夏魂!千古不易的華夏魂!”

“兄弟閱於牆,外禦其侮。”這詩說的是,任憑兄弟倆有天大的仇恨,一旦有外人欺負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聯手反擊。

在中國歷史上,無數次上演了這種兄弟之情。秦趙本世仇,趙武靈王大敗匈奴於河套時,秦國中止了攻趙的行動不說,還做好增援趙軍的準備。

“始皇一統華夏之前,命令蒙恬率領二十萬大軍駐守九原,遮絕胡人匈奴,使之不能侵擾中原申公接過話頭:“趙國滅亡後,公子嘉在代地稱王。秦軍即將來襲,有人勸他投靠匈奴,公子嘉嚴詞拒絕,率領趙國殘軍與王賁大戰於代地,最後全軍覆沒,公子嘉也給秦軍活捉了。公子嘉以爲他必死無疑,卻沒想到始皇不僅沒有殺他,還賜了他一座城池。始皇讚揚他不愧是趙氏子孫,寧死不投胡人。而燕國的亡國之君,想投靠胡人,始皇毫不猶豫把他給殺了。無論何時,華夏大義必存,這纔是華夏曆經磨難不亡的真諦!”

景帝不住點頭,讚道:“申公說的極是。一說到這事。讓聯想起了前朝國尉司馬錯。司馬錯做國尉時,秦國新軍由五萬人增長到三十萬。前朝之強,無出其右。司馬錯還收了巴蜀,立功不可是,他到了晚年,不做國尉,而是招驀了一批義士,去遼東抗擊胡人!不愛榮華富貴,卻愛大義,讓人欽佩!周陽所請,全部允了!”

“皇上聖明!”申公他們齊聲稱讚。

景帝固然賢明,要全部允了周陽所奏,還是有不小的難度。景帝能準,無論怎麼讚揚都不過爲。申公他們這是真心讚揚。

“前朝平定嶺南,代價不五十萬大軍,有多少埋骨荒…川公之間,趙坨能找到十幾萬骨是不易!”景帝大嬰默“聯想,此事不僅要追認他們的功勳。還要風風光光的辦,辦得漂亮點。聯要派個使臣,持一篇祭文。趕去番離祭莫。然後再迎歸,你們以爲如何?”

這可比周陽所請更進一步,申公他們既是意外,更是欽佩,站起身,衝景帝施禮道:“皇上聖明!臣等無異議!”

“好!”景帝欣悅的點頭道:“你們的文章都不錯,就寫一篇祭文吧。”

“這個”主父偃略一沉吟,道:“皇上,臣雖然有些文才,可是。此等文章必要如株之筆方能寫就。恕臣無此等之才。”

“臣亦有此感。”申公忙道。

“臣不善此道。”董仲舒善長於學術,做文章就非他所長了。

周亞夫就更不用說了,用筆如用劍的人,想都別想了。

景帝掃視他們一眼,眉頭一挑道:“春陀,傳枚乘、莊忌、司馬相如。”

“諾!”春陀應一聲,忙去辦理。

沒多久,枚乘、莊忌、司馬相如三人快步到來。三人中,司馬相如最是英俊,大袖飄飄,很是灑脫。

“參見皇上!”三人衝景帝見禮。

“免了!”景帝一擺手道:“你們皆是名聞天下的名士,有如抹之筆。聯要你們寫一篇祭奠前朝將士的文章,可否寫來?”

“前朝將士?”枚乘三人驚訝不已。

“主父偃,你給他們說說。”景帝一示意。

主父偃應一聲,把事情說了。

“皇上聖明,我等自當盡力。”枚乘三人齊聲讚揚景帝。

景帝追認秦軍將士的功勳,既是讓人意外,更是讓人感慨。

“你們什麼時間能寫就?”景帝問道。

“臣文思緩,需寬限些時日。”枚乘雖是名聞天下的名士,《七發》更是流傳千古的名作,可是,他有一短,那就是行文緩,得慢慢寫。如此祭文,哪能在短時間內寫出來。

“臣暫於才思,亦需些時日。”莊忌略一沉吟,沒有靈感,寫不出文章。

“長卿呢?”景帝看着司馬相如問道。

“若皇上要得急,眼下就可寫。”司馬相如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辭賦家,他的特點就是才思敏捷,可以一蹴而就。

“好!來啊,拿筆墨來!”景帝對司馬相如的才名有所耳聞一聞是言,大是好奇,倒要看看你能寫出什麼樣的文章來。

司馬相如才思敏捷,主父偃他們多有耳聞,還沒有見識過,和景帝一般心思。

春陀拿來筆墨,主父偃開始研墨。景帝竟然破天荒的從中幫忙,申公、董仲舒他們也沒有閒着,不是鋪絹帛,就是幫着擺筆。

唯有用筆如用劍的周亞夫最是閒了,唯有看着的份。

司馬相如一撩袍袖,跪坐下來,提筆在手,飽瞧濃墨,想都不想,就寫了起來。

“沙沙!”

一陣輕微的聲音響起,一支筆在司馬相如手?,如龍蛇行走一般,毫無遲滯之象。

“好!”一篇文章纔開了個頭,景帝他們就齊聲叫好。

“好好好!”

一篇文章才寫到一半,景帝他們就不知道叫了多少個好字。

“煌煌之言吶!”

司馬相如一寫完,景帝拿了起來。搖頭晃腦的讀了起來,抑揚頓挫,有腔有調的,讚不絕口。

“佩服!佩服!”枚乘和莊忌上前見禮。

“過獎,過獎!”司馬相如抱拳回禮。

景帝讀完道:“此篇文章勝過千軍萬馬,必將感動得前朝遺民淚如雨下,從此以後,嶺南不再叛!就叫公孫弘持此文,前去番離拜祭,迎回英靈!”

默蟻

番禹,南越王宮。

趙傷、周陽、朱買臣、公孫賀、公孫建、秦無悔他們正在飲宴。

自打來到南越,趙倫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周陽他們飲宴都有些膩味了,可是,趙儒盛情難卻,又不得不來。

席間,一如既往,趙儒問得最多的就是中原的情形。人到老年,總是想着過去的時光。懷念故鄉。趙儒近百的人了,對故里更是懷念,不厭其煩的詢問,周陽他們哪裡能回答,這讓趙儒嘆息不已。

一邊飲宴,一邊說話,不知不覺間。周陽他們都有了幾分醉意。

“大王,我有一事不明,還請大王爲我釋疑。

”周陽放下酒杯,看着趙沱。

“大帥有話請講。”趙傷臉上泛着紅光,這麼多年了,就數這些天最是歡喜。儘管周陽他們是漢臣,他是五十萬南征秦軍的最後一員,能見到這麼多的中原人,與之飲宴。着實讓他快慰不已。

“大王,始皇爲何要給你“勿使嶺南有失。的詔旨?”秦始皇的遺詔。周陽是看過的,上面就寫了“勿使嶺南有失”六字。至於秦始皇爲何會給趙詫這道旨意,周陽不明白。景帝也不明白,天下間,只有趙儒一人知曉,內情。

這道詔旨的影響非常大。正是因爲趙億遵行了這道遺旨,沒有率領秦軍殺回中原,才使秦朝最後覆滅。

若是在秦末大亂之再,趙住率領五十萬秦十…中原,天下大勢不可知六那可是整整五十萬秦軍精鉚劃懵卜陋秦始皇征戰六國的百戰之師,裝備、練、戰場經驗,無論哪一樣,都不是起義軍所能比得了的。就是項羽的八千江東子弟兵,也不是對手。

正是因爲這道遺詔,使得五十萬秦軍眼睜睜的看着秦朝覆滅,周陽還真是想弄明白。

“哎!”趙儒長嘆一口氣,久久不語,眼圈泛紅,胸口急劇起伏,心神激盪不已。

周陽越來越感到秦始皇很偉大,並不是後世謾罵的暴君。南越秦軍的後裔聲口相傳着秦始皇的不少軼事趣聞,還有他的功業。這些傳域比起後世的史料豐富百倍千倍,亦精采千百倍。以周陽的觀察。這不是傳聞,應該是史實,因爲南越處處可見秦始皇的烙印。

趙俏這個秦始皇忠實追隨者。一提起秦始皇,他就激動難已,周陽完全難理解,只是靜靜的等待小並沒有催促。

“那是一介。風雨交晦的晚上,”趙坨緩緩開口,說出了一段不爲人知的軼聞。

平定嶺南之後,趙儒奉任囂之命。回咸陽向秦始皇稟報。對秦軍的戰績,秦始皇很是讚賞,誇將士們打得好。

趙傷隨後提起任囂的請求,嶺南已經平定了,可以撤軍了。

嶺南雖然地域遼闊,畢竟經濟不發達,難以供養五十萬秦軍。嶺南平定之後,儘早撤軍,減輕嶺南的經濟壓力,這是上上之策。

按理說,秦始皇會同意!可是。秦始皇不僅沒有同意。反而命令秦軍駐守嶺南。還從全國各地抽調了數十萬百姓,遷入嶺南。

對這一舉措,趙陀有些不以爲然。可是,他對秦始皇曆來無條件服從。也沒有反對。以現在的眼光看來。秦始皇這一舉措影響深遠,加快了嶺南的漢化,促進了嶺南的開發。

若是秦始皇聽從了任囂的建議,把秦軍撤走,不遷入中原百姓,嶺南不會是現在這樣兒。中國會不會擁有華南之地,都在兩說。

對秦始皇的宏闊深謀,周陽他們大是讚歎,就是這樣一個給後人罵爲暴君的人,竟有如此遠見。

趙倫嘆口氣,接着說道:“當我離開咸陽時,始皇又見了我一次,這是我最後一次見到始皇。那天晚上。風雨交晦,興許這是預兆。就在那天晚上,始皇給了我那道遺詔。我當時很驚訝,就問始皇爲何要給我這樣的詔旨。始皇只是說要我遵行便是,其餘什麼也沒有說。”

略一停頓,平抑一下激動的心情,趙傷接着道:“我施禮告退。我沒有回頭,可我知道,始皇一直看着我的背影,還嘆氣了。從我十九歲追隨始皇,東擋西殺,十幾年來。朝夕相處,就沒有見過始皇嘆氣,從來沒有!”

聲調徒轉高亢:“滅趙之戰時,李牧率趙軍阻擋大軍前進,李牧威名素著,將士們不免忌憚,有人泄氣。始皇激昂不已,激勵士氣,用反間計去李牧。滅楚之戰。李信敗於項燕之手,二十萬大軍傷亡慘重,楚國的氣焰甚囂塵上,朝中大臣噤若寒蟬,始皇沒有泄氣,整軍再戰,終滅楚國。五十萬大軍南下,補給不上,士氣低落。朝中撤軍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始皇沒有氣接,命史祿修渠。可是,那天晚上,始皇卻嘆氣了,那是始皇一生中,唯一嘆氣的晚上,那是始皇一生中,唯一沒有信心的時候。興許,始皇預感到了什麼。”

說到後來,趙儒眼淚再也忍不住了,滾了下來,嗚嗚的哭了起來。

大秦帝國的建立,他有大功。可是,在大秦帝國危亡之際,他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卻不能率軍挽救。這是他的畢生憾事。

“哎!”周陽也是嘆口氣:“興許,始皇真的是預見到了後來發生的事,卻是回天乏術!”

至於秦始皇爲何嘆氣,這已經無人能知了,只能用預感來解釋了。

東曉。

衛青率軍來到一個部族的營地。

部族首領帶着族人上前相迎。道:“見過衛將軍。”

衛青上前見禮,問道:“不知貴族可願爲大漢效力?”

“衛將軍有所不知,我與族人共議,願爲大漢臣子。”部族首領笑道:“大漢聲威,我們早在數十年前就有所耳聞。大漢之強,遠非我們所能比,能成爲大漢之臣,實是我們的榮幸。”五十萬秦軍南征,雖然沒有收東醒,可是,卻把華夏的聲威傳到了東腥。從那時起,東醒人知道在海峽的對岸,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叫大秦。雖然秦朝很快就滅亡了,可是,聲威猶在。如今,漢朝派人前來收地,東腮的部族無不是望風而降,漢軍幾乎是兵不血刃。

到現在爲止,漢軍的傷亡不過上百人。與當地的土著交戰死亡的不過三二十咋”更多的是翻山越嶺。不慎摔落山崖溪澗。

“你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選擇。你們部族是最後一個歸附的部族。從眼下起,東醒全部歸附!衛青的聲調很高,昂揚異常:“來人,給大帥報訊,向朝廷報捷!”

第12章 豐碩戰果第32章 衛青從軍(下)第28章 南宮公主第56章 手握陌刀九十九第27章 舉國歡騰第111章 劈向西方的雷電第9章 面對漢武帝第20章 待客之道第37章 挑戰墨家第32章 肩負重任第4章 漢家盛典(下)第88章 勝利的滋味第83章 刻石勒功第84章 漢武帝的雄心第68章 一怒興師第72章 動手了第34章 先輩遺風第24章 雨中激戰第4章 獻上一計第48 滿載而歸第47章 絕世之兵第9章 家第67章 撤,還是不撤?第85章 王對王第75章 龍城決戰(五)第11章 初戰告捷第37章 匈奴第27章 惹大禍了第37章 入宮見駕第90章 景帝下葬第75章 龍城決戰(四)第85章 奏凱而還第91章 晉升列侯第19章 驚天血戰(四)第35章 大展拳腳第45章 始皇憾事第92章 魂兮歸來第74章 血染龍城(四)第101 橫渡絕域第94章 留侯兵法一一五章 蘇拉的末日第23章 明白人第83章 刻石勒功第15章 曹壽逼婚第61章 高歌猛進第13章 魔鬼訓練第73章 大軍壓境第7章 惹事精第101 橫渡絕域第86章 直下南越第94章 留侯兵法第74章 血染龍城(七)第86章 直下南越第17章 血染龍城(上)第41章 伊人之心第32章 衛青從軍(下)第32章 天威震怒第9章 面對漢武帝第69章 踏平睢陽(上)第61章 希望破滅第89章 決戰來臨(四)第69章 踏平睢陽(上)第24章 雨中激戰第77章 一網打盡(下)第31章 反目成仇第1章 霍去病第80章 戰果輝煌第73章 大軍壓境第65章 凱旋歸來第46章 烈烈英風第99章 伊稚斜做單于第39章 凌辱之恨第3章 李陵第20章 漢武帝第1章 秦皇雄風第19章 千年大計(下)第69章 處處烽火第77章 一網打盡(下)第49章 改弦更張第76章 不戰而退第59章 一把大火第55章 萬事俱備第28章 氣死你第24章 太子第49章 改弦更張第2章 大義?親情?第25章 春色十二宮第70章 單于的臭着第6章 建章營第89章 決戰來臨(四)第42章 名將風範第69章 處處烽火第74章 血染龍城(六)第14章 實力說話第60章 怒火滔天第20章 漢武帝第85章 奏凱而還第75章 龍城決戰(九)第19章 驚天血戰(五)第28章 皇上是我親家
第12章 豐碩戰果第32章 衛青從軍(下)第28章 南宮公主第56章 手握陌刀九十九第27章 舉國歡騰第111章 劈向西方的雷電第9章 面對漢武帝第20章 待客之道第37章 挑戰墨家第32章 肩負重任第4章 漢家盛典(下)第88章 勝利的滋味第83章 刻石勒功第84章 漢武帝的雄心第68章 一怒興師第72章 動手了第34章 先輩遺風第24章 雨中激戰第4章 獻上一計第48 滿載而歸第47章 絕世之兵第9章 家第67章 撤,還是不撤?第85章 王對王第75章 龍城決戰(五)第11章 初戰告捷第37章 匈奴第27章 惹大禍了第37章 入宮見駕第90章 景帝下葬第75章 龍城決戰(四)第85章 奏凱而還第91章 晉升列侯第19章 驚天血戰(四)第35章 大展拳腳第45章 始皇憾事第92章 魂兮歸來第74章 血染龍城(四)第101 橫渡絕域第94章 留侯兵法一一五章 蘇拉的末日第23章 明白人第83章 刻石勒功第15章 曹壽逼婚第61章 高歌猛進第13章 魔鬼訓練第73章 大軍壓境第7章 惹事精第101 橫渡絕域第86章 直下南越第94章 留侯兵法第74章 血染龍城(七)第86章 直下南越第17章 血染龍城(上)第41章 伊人之心第32章 衛青從軍(下)第32章 天威震怒第9章 面對漢武帝第69章 踏平睢陽(上)第61章 希望破滅第89章 決戰來臨(四)第69章 踏平睢陽(上)第24章 雨中激戰第77章 一網打盡(下)第31章 反目成仇第1章 霍去病第80章 戰果輝煌第73章 大軍壓境第65章 凱旋歸來第46章 烈烈英風第99章 伊稚斜做單于第39章 凌辱之恨第3章 李陵第20章 漢武帝第1章 秦皇雄風第19章 千年大計(下)第69章 處處烽火第77章 一網打盡(下)第49章 改弦更張第76章 不戰而退第59章 一把大火第55章 萬事俱備第28章 氣死你第24章 太子第49章 改弦更張第2章 大義?親情?第25章 春色十二宮第70章 單于的臭着第6章 建章營第89章 決戰來臨(四)第42章 名將風範第69章 處處烽火第74章 血染龍城(六)第14章 實力說話第60章 怒火滔天第20章 漢武帝第85章 奏凱而還第75章 龍城決戰(九)第19章 驚天血戰(五)第28章 皇上是我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