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四節

田豫打開案几上幾卷文書,把自己擬訂的穩定大漠之策一一說明。

爲了保證北疆的漢人胡人能在最短時間內解決生存問題,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代郡、上谷等七個邊郡的屯田、畜牧、互市必須要在明年春天全面展開和投入使用,爭取明年冬天大幅減少賑濟,力爭五年後基本擺脫對朝廷賑濟的依賴。只有這七個邊郡的百姓生活改善了,大漠上的條件才能逐步好轉,大漠南部的漢北郡諸胡和大漠北部的鮮卑諸部才能逐漸穩定下來。

按照車騎大將軍府和朝廷的約定,十年內北疆的賑濟都要靠北疆的鹽鐵和賦稅收入自行解決

。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朝廷將不再另行調撥賑濟,而北疆未來幾年的主要賑濟對象就是長城以北的邊郡和大漠,所以河套屯田能否及早見效是當務之急,是北疆穩定的基礎。河套屯田成功,邊郡畜牧發展,既可以解決邊郡一百多萬人口的吃飯問題,也能解決邊塞數萬駐軍的軍糧問題,還能幫助大漠上的胡人逐步擺脫生存的危機。更重要的是,它還能爲北疆省下大量的賑濟錢糧以解決北疆更加棘手困難的事情。

現在太原、上黨和河東三地的屯田已經實行兩年多了,軍屯民屯都已初見成效,屯田投入也開始大幅縮減,而西河屯田規模不大,屯田是否見效並不影響大局,所以長城以南的幾個郡縣如果年成好,再過兩年就可以不要賑濟了。常山和中山兩地的屯田條件好,田地和溝渠都是現成的,只要解決了屯田百姓的生存,明年冬天他們就可以有所收穫,後年他們就可以自給自足,養活一百多萬人口了。(這兩郡國人口最多的時候曾經達到了一百五十萬左右。)屯田三年後,他們不但無需賑濟,還能給北疆提供錢糧了。

依田豫樂觀的估計,晉中和冀西北兩地的屯田,兩年後都能基本見效。也就是說,北疆兩年後可以擺脫部分危機,而河套屯田和邊郡畜牧如果五年有成,那麼五年後大漠可以逐漸穩定下來,北疆也可以就此從重重危機中逐漸走出來。十年後,北疆則可徹底穩定。當然,要達到這個目標的前提是明年北疆必須向冀州回遷一百萬以上的人口,明年黃河下游不再發生水災,明年冀青兗等州不再發生災民叛亂,否則,這十年大成也是遙不可及的事。

有鑑於北疆五年初見規模,十年方有大成,所以大漠目前的要務不是讓胡人吃飽穿暖,幫助他們迅速擺脫生存危機,而是如何穩妥、迅速、徹底地鎮制胡族諸部,控制這片萬里疆域。

此次我大漢軍隊遠征大漠,繳獲頗豐,而戰利品多爲胡人所有,再加上北遷漢北郡的胡族諸部都得到了皇帝的賞賜,所以現在只要大漠上不發生大雪災,牲畜能保存完好,胡族諸部的生活就不會出現問題,甚至這幾年內都不會出現大問題。胡人的生存能力可比我們漢人要頑強數倍。只要牲畜不死,他們就能活下去。如果我們任其所需,毫無節制地賑濟他們,那反而養肥了他們餓了我們自己,其結果不言而喻。所以大漠的這一攤子事,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先以武力鎮制諸胡,削弱他們實力,牢牢佔據大漠,然後以農商補牧,逐步改善諸胡的生活,逐步開始漢胡混居、漢胡通婚,教化馴服胡人,最後漸漸的漢化胡人,以達到永久佔據大漠的目的。

如何鎮制諸胡、削弱胡族諸部實力?田豫提出了新的建議。

現在大漠上的胡族分爲藩屬和歸屬兩種。歸屬胡族諸部爲大漢征戰多年,戰功彪炳,我們應該上奏天子,讓他們加入漢籍,正式成爲大漢國子民,享有和大漢國子民一樣的待遇。有的部落王到了大漠之後,想重新成爲藩屬,想再建軍隊,這絕對不能答應,我們只能割藩,而不能建藩。所有歸屬諸胡,包括北鮮卑王庭,還有馬上要報奏天子封王的野狼部落,全部納入漢北郡。他們是我大漢子民,遵從我大漢律法,受我大漢軍隊的保護,即使遭到了災患,他們也無須擔憂自己的生存。大漢國會賑濟他們,會保證他們吃飽穿暖,會保證他們的安全。如果我們連他們的生存和安全都不能保證,這大漠還是大漢國的疆域嗎?

藩屬目前只有匈奴人和鮮卑三部。鮮卑三部佔據了整個大漠北部。如果把大漠分爲東南西北中五個地域的話,他們其實佔據了大漠的東部、北部和部分西部疆域,我們佔據了南部、中部和部分西部疆域,雙方各得一半

。但匈奴的單于庭從南部大漠劃去了很大的一塊領地,所以藩屬佔據了整個大漠的七成疆域,而漢北郡只佔三成。

現在立即削藩顯然不切實際,將來等到我們足夠強大了,削藩的機會比比皆是。一場乾旱,一場大雪,就能逼得他們不得不削減鐵騎。藩屬就是藩屬,難道還敢和我大漢爲敵?藩屬保留一定數量的軍隊,聽從大漢皇帝的徵調,受到大漢軍隊的保護,對北疆、對大漠、對大漠歸屬胡人威脅非常大,所以我大漢應該在大漠中部建立漠北都護府,以看護大漠上的藩屬諸胡。

“漠北都護府?”衆人大爲震驚。

“就是和西域都護府一樣?”李弘問道。李弘在西疆的時候曾經聽說過西域都護府的事,但他不是很清楚,這時突然聽到田豫建議在大漠建都護府,頓時有了極大的興趣。

“對,仿效西域都護府制,建漠北都護府,主掌漠北軍政。”田豫笑道,“現在大人把漠北征服了,大漠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漠北必須要有一個主掌漠北軍政的都護府,否則鮮卑三部何以成爲藩屬?難道一封謝罪表就能說明他們是藩屬了?是藩屬,就是我大漢的臣民,必須要接受我大漢國的統領。如此一來,大漠上的歸屬胡人由漢北郡掌管,藩屬胡人由都護府看護,則大漠萬里江山盡在我大漢之手。”

田豫一語驚四座,衆人議論紛紛。

李弘指着田豫說道:“國讓,我聽說西域都護府已經撤消一百多年了。這個西域都護府當時是怎麼建立的?朝廷又因爲什麼原因把它撤消了?”

田豫說道:“本朝在西域建都護府,主要目的就是擊敗匈奴,戍守邊疆。孝武皇帝、孝昭皇帝時,常派駐軍隊在渠犁、輪臺屯田,置使者校尉領護,以供應往來西域諸國的使者。孝宣皇帝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朝廷派遣侍郎鄭吉屯田渠犁,與匈奴爭車師國,因爲有功,遷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諸國。鄭吉和匈奴人打了七年,到了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衆一萬二千人降漢。朝廷隨即命令鄭吉發兵攻擊匈奴殘部,‘北道’亦通,鄭吉遂被拜爲騎都尉,兼護車師以西‘北道’諸國。因鄭吉總領南北兩道,故號都護。西域都護府就是這樣建立的。當時西域都護府的治所在龜茲國的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北),與渠犁田官相近,那裡的屯田都尉也歸都護節制。”

“西域都護主掌西域軍政,秩俸爲比二千石,開幕府。這個都護其實是特使,其本職爲騎都尉,都護乃其加銜。鄭吉即是西域都護騎都尉。都護的主要職責是守境安土,處理藩屬間的矛盾和糾紛,制止外來勢力的侵擾,維護西域的穩定和發展。”

“新莽末(公元23年左右),西域諸國大亂,都護李崇死於龜茲,朝廷無力西顧,乃罷西域都護府。到了光武皇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十八國曾奏請朝廷復置都護府,但光武皇帝自覺國力不足無力支撐,一口拒絕了。孝明皇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朝廷以陳睦爲都護,復置西域都護府。第二年,西域的焉耆、龜茲國叛亂,殺了陳睦,朝廷遂再罷都護。孝和皇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長史班超平定西域,朝廷遂以班超爲都護,駐龜茲境它乾城(今新疆庫車附近)。孝安皇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西域再次爆發大亂,朝廷急召都護段禧歸國,自此再不復置西域都護府

。到了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朝廷以班超之子班勇爲西域長史再平西域,但從此後僅以長史行都護之職,置西域長史府。本朝因爲國力日衰,西域盡數丟失,這個西域長史府也已經撤消幾十年了。”

李弘聽完之後很長時間沒有說話。

“西域有大漠大嗎?”

“沒有,只有大漠一半大。”田豫看看神情冷峻的李弘,小心翼翼地說道。

“等北疆事了,我就上奏天子,率鐵騎征戰西域。”李弘突然一拍案几,大聲說道,“大漢疆土,豈能丟失?”

田豫繼續解釋自己的穩定大漠之策。

剛剛打下大漠南部建立漢北郡的時候,外有鮮卑三部,內有匈奴藩屬,北遷漢北郡的胡族諸部爲了自身部落的安全,個個憂慮重重。現在大漠已經盡數被大漢佔據,鮮卑三部也成了大漢國的藩屬,但大漠上的事情卻更復雜了。田豫以漠北都護府統領藩屬胡人,以漢北郡掌管歸屬胡人的辦法,暫時解決了控制和制衡胡族的難題。

漠北都護府主掌漠北軍政,權力非常大,他甚至可以用任何藉口捕殺藩屬胡族的首領,其職權要遠遠大於護匈奴中郎將或度遼將軍這一類的府署。大漠是大漢國的疆域,藩屬內政諸部可以自行處理,但如果有牽扯到大漢安危的事情,都護府則可以靈活處置。這在一定程度上鉗制和威懾了藩屬胡族將來在實力上的膨脹。

漢北郡內的歸屬胡人成爲大漢子民後,安全和生存都有了保障。胡族諸部雖然沒有各自的軍隊,但在大漢國這一面戰旗之下,由各族組成的漢軍鐵騎就成了保護漢北郡內所有部落安全的唯一力量,也是戍守自己國家的邊軍。

漠北都護府的軍隊和漢北郡的邊軍,田豫都打算從漢北郡徵募,由漢人、羌人、烏丸人和歸屬鮮卑人共同組成。大漠上的漢軍鐵騎要保持一定的數量。而大部分漢軍士卒都來自漢北郡的歸屬胡族諸部,這些諸部青壯之士的輪流從軍,可以適當控制和削弱諸部的實力,使得漢北郡胡族諸部的實力逐漸達到平衡,以防止郡內胡族諸部出現叛亂、蓄意鬧事等問題。有了這樣一支聯軍,勢力較弱的羌人、烏丸人和歸屬鮮卑人也就無需懼怕匈奴人和藩屬鮮卑人了。

現在匈奴人和藩屬鮮卑人的領地都不在漢北郡境內。如果他們要攻擊任何一族,首先就要入境攻擊,而這時他們所要面對的是由漢、羌、烏丸和歸屬鮮卑四族士卒組成的邊軍。也就是說,他們同時和四族開戰。同時,漠北都護府的軍隊也會加入對他們的攻擊,匈奴人和藩屬鮮卑人隨即就會陷入絕境。這兩個藩屬胡族的任何一個部落如果叛亂,都會受到強有力的剿殺。

爲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大漠胡族諸部之間的矛盾,減少他們之間的摩擦和爭鬥,田豫還是再一次提出了在大漠上劃分出三十個道(境內胡族部落居住的領地稱爲道,和縣是一個級別)。

漢北郡內有八個部落大王,十七個部落小王,田豫打算以部落領地爲界劃分出二十五道。出道遊牧即爲違律,要受到懲處。本道內如果出現災情,漢北郡郡府將及時給予賑濟。漠北都護府轄五道。東中西三部鮮卑大人的領地爲三道,匈奴左賢王劉豹和日逐王劉冥的領地爲兩道

。各道長官由諸部落首領兼任。

田豫說:“漢北郡凡牽扯到諸部落利益或者諸部落之間的事情,都由漢北郡太守召集二十五個大小王共議處理。另外,在落日原大戰陣亡的部落小王恆祭、心狐、駱駝,還有在早期大戰中陣亡的九羊皮、斬馬等小王,都由他們的後人繼承小王位。這事我已經派人去辦了。”

“國讓,湟中羌的九羊皮、斬馬和駱駝的後人,你務必要派人到西涼湟中把他們接出來。”李弘囑咐道。

“大人放心,我會辦妥的。幾位小王的後人一旦接到漢北郡,我立即稟報大人。”

田豫又介紹了一些具體的治理之策,比如農、牧貨物互換,互市的地點和開市時間,選派藩屬和歸屬胡族諸部首領的子女到晉陽大學堂學習等等。

李弘非常滿意,誇獎了幾句,然後說道:“國讓,有關籌建漠北都護府的事,我們回頭再議議。議好後你寫個奏章,等我回到金雪原向朝廷報捷的時候,隨同報捷文書一起送到洛陽。有關漢北郡的治策,你直接上奏朝廷吧。至於具體的內容,十二月初的時候,我們召集諸部大小王、左賢王、日逐王,還有鮮卑三部大人共議。有些事情我們還是坐在一起商議的好,大家都滿意不是更有助於大漠穩定嗎?”

田豫連聲答應。

“現在北疆的仗算是打完了,北疆大軍如何駐防,漠北都護府和漢北郡的邊軍鐵騎如何組建,這些事都要儘快定下來。”李弘看看帳內衆人,頗爲動情地說道,“我從盧龍塞開始,最早是帶着我們自己的鐵騎征戰,但後來我們自己的鐵騎越打越少,我就帶着胡族鐵騎四處征戰,打到今天,竟然只剩下了兩萬鐵騎。北疆大軍不能沒有鐵騎,不能沒有胡族鐵騎,但更不能沒有漢人鐵騎,所以,我們要盡一切力量組建自己的鐵騎。我希望十年後,在大漠上縱馬馳騁的是五萬漢人鐵騎,而不是五萬胡族鐵騎,這是我最大的心願。”

“公定已經擬訂了一個北疆駐防之策。”鮮于輔從案几上拿出一卷文卷遞給李弘,“公定認爲北疆駐防兵力至少要八萬。這個數字和大人早期的預測差不多。”

李弘展開細看。朱穆認爲,由於北疆未來幾年的主要事情是屯田賑濟,所以軍資必然匱乏,要想在邊塞保留十萬以上的大軍根本不可能。但考慮到大漠初定,北疆尚需保留強大武力以做威懾,因此他建議至少保留三萬鐵騎,五萬步卒共八萬大軍。一萬鐵騎、兩萬步卒在陰山以南,鐵騎以黑豹義從營和度遼營爲主力。兩萬鐵騎、三萬步卒在大漠,鐵騎以風雲鐵騎營爲主力。其餘五萬步卒分駐常山、晉陽和河東三地,一邊屯田,一邊駐軍,這樣可以節約部分軍資。

朱穆在書中還對戰時徵募胡族鐵騎,完善軍屯,籌建牧馬苑,整訓軍備,修葺關隘等事做了詳細說明。另外,他提出要收回晉陽和河東軍械作坊,改由車騎大將軍府專制一事引起了李弘的注意。現在晉陽和河東兩地的軍械作坊分別由長安徐陵和河東衛閥控制,朱穆說,他已經數次接到這兩人私賣軍械的消息了。如果將來弩炮、拋石車這樣的重型軍械也被他們私自賣了出去,那可就危及到大漢社稷了。

李弘把朱穆的文書遞給了徐榮,“子烈,這個河東衛閥和長安徐陵是不是對北疆的威脅越來越大了?”

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一節-第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三節岳飛墮落的天使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六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七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七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節-第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上)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八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六節西漢的官職表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七節-第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三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三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六節漢代的一些官制名詞解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三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五節-第六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十節(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九節書友閒聊文人和武人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九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七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二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九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五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六節(下)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下)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一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二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五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九節(下)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五節第25章 血染于闐河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六節
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一節-第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三節岳飛墮落的天使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六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七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七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節-第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上)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八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六節西漢的官職表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七節-第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三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三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六節漢代的一些官制名詞解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三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五節-第六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十節(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九節書友閒聊文人和武人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九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七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二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九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五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六節(下)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下)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一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二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五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九節(下)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五節第25章 血染于闐河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六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