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在完全不同,幾乎在每個着彈點的殺傷半徑範圍內,就會有一個甚至兩三個着彈點殺傷範圍互相交叉,這所造成的殺傷力不是1+1=2那麼簡單,威力是成倍的增加。可以說,是沒有死角的密集殺傷。
阻卜軍十多萬大軍煙消雲散了,連同他們的大王莫庫斯一起成了新軍的俘虜。
而傷亡巨大的聯軍則在大王府以北駐紮下來,修整並等待朝廷新的命令。
雲揚、丁思覲隨即收容戰俘,並與鎮守大王府的百里義取得聯絡,開始按百里無忌的計劃,將所有阻卜戰俘,和在大王府周邊的數十萬牧民,一起沿着修築的堡壘向燕雲、高麗,然後移民東瀛。
失去大王府二十多萬軍隊和周邊近百萬牧民的阻卜,可以說已經永無翻身的機會了,遠在阿爾泰山的粘八葛部只有不足十萬的人口,已經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如果沒有意外,只要守住大王府一線,粘八葛部的主動投降只是時間問題。
但丁思覲不樂意,粘八葛部主動投降會使他失去再次建功的機會,在取得雲揚、百里義的默許之後,其準備率新軍第二軍再次西向,討伐粘八葛部。
就在這時,百里無忌的旨意到達,帶來新的命令。
百里無忌詔令,將阻卜大王府廢棄,改名爲西北路宣慰司,由雲揚爲宣慰使,統管西北路宣慰司一切軍、政、財事務,並令雲揚配合朝廷向西北路移民事宜。
同時令百里義、丁思覲急速南下,由黑水至肅州,再轉西向,經瓜、沙州。之後,由百里義率第一軍收復高昌、龜茲等西州回鶻佔據之地;由丁思覲南下。準備協助趙匡胤、馬驥雲部攻滅吐蕃。
另外還有一封密旨轉給了丁思覲。
趙匡胤率部一路高歌猛進,他相信百里無忌的承諾,如同相信柴榮一般。這次叛亂。雖然沒有讓他如願以償坐穩皇位,但結果還算差強人意。真佔領了吐蕃,做個大王,雖然沒有皇帝顯赫,也算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再說,數十年後,還說不定有問鼎中原的希望。
趙匡胤無疑是深居野心之人。也是一個矛盾體,他既有江湖遊俠般地義氣,卻有着無窮無盡地野心,在這行軍路上,所想所慮的依舊是打回中原去。
也正如百里無忌所籌劃的,在明國的西面邊陲給明國豎立起一個潛在的“敵人”,有助於明國自我反省和自我淨化。
趙匡胤這一路遭遇的都是在小股部隊的sao擾,憑藉多年的行伍經驗,應付這些小毛賊,不費吐灰之力。
一直進軍至雅魯藏布江轉南的波窩、黑脫區域。趙匡胤在真正遭遇到對手,邏些王的十五萬騎兵正嚴陣以待,“迎接”趙匡胤的來訪。
趙匡胤正愁悶沒處尋找吐蕃軍主力。因爲吐蕃疆土太過廣袤,真要是吐蕃軍與其捉起迷藏來,那還真是大海撈針,不找上一年半載是找不到的。
所以趙匡胤選擇的是直撲邏些王都城邏些城(今拉薩周邊),以迫使邏些王與之決戰。
趙匡胤的方法直接、有效,邏些王從幾年前被雲揚、徐守仁打得崩潰之後,就沒有了東進的雄心壯志,只想着固守自保。
這次被趙匡胤逼得無奈,只好在邏些城東邊最後的一道屏障——波窩、墨脫一線與趙匡胤部決戰。
趙匡胤此時可謂是兵強馬壯。並且得到百里無忌大量糧秣軍械的支持,正有大顯身手之意。況且按百里無忌的承諾,攻滅吐蕃就由自己成爲一國之王。這等於爲自己打仗,哪會不盡心盡力?
大戰一開始就進入了白熱化狀態。
而這時,馬驥雲所部奉旨正在西進,剛剛渡過金沙江折曲區域,攻下守軍不多的聿齎城,距離波窩、墨脫戰場有數百里之距。
趙匡胤部卻在與十五萬邏些軍決戰兩天後慘敗。
慘敗的原因並非戰力不強,也並非將士不用命。趙匡胤所率大軍的主體是周國禁軍,大部分將領都與趙匡胤有過命的交情,也正因爲如此,遭受的損失纔會巨大。
身在異國他鄉作戰,不佔天時地利人和,加上吐蕃地勢處於高原,水土不和成爲了趙匡胤部最大的阻力,十成戰力發揮不出五成。
而邏些軍卻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並且以逸待勞,更擅長遊騎兵襲擾作戰。
剛一開始,趙匡胤部還佔據着戰場主動權,但隨着戰鬥時間的延長,戰場漸漸擴大,而這時,邏些軍遊騎兵的優勢開始展現,趙匡胤部將士往往是追着追着,就反被邏些遊騎兵反包圍,而且是分割包圍。
如此一來,戰場的天平便漸漸向邏些軍傾斜,大量的小股士兵被分割包圍着,而高原地勢造成的水土不服令士兵體力漸漸不支,到後來,就變成了被邏些軍單方面屠殺了。
趙匡胤的反應速度還算迅速,立即下令全軍收縮,以弓箭手掩護、騎兵殿後,逐漸向東脫離戰場,而邏些軍似乎也忌憚趙匡胤部的戰力,並沒有趁勝追擊。
趙匡胤部一直向東後撤五十里之後,方纔穩住陣腳,這時一清點才發現,十五萬西征大軍折扣已經過三成。
作戰主力的折損令趙匡胤部暫時失去了再次進攻的能力,只能紮下營來進行修整。
於是,趙匡胤西征的第一場戰鬥在經過兩天的激戰後暫時中止了。
幸好後勤補給一直通暢,否則,已經遠離中原的趙匡胤部就有因糧秣缺失而崩潰的風險。
如此直到三天後,馬驥雲率部到達洛窩,雅魯藏布江南端,也就是波窩、墨脫的正南方五十里處,與趙匡胤取得聯繫。
兩軍由此在雅魯藏布江邊會師。
馬驥雲與趙匡胤商議之後,決定兵分兩路,由趙匡胤繼續進攻波窩、墨脫,吸引邏些軍主力,由馬驥雲率部沿雅魯藏布江南岸進攻匹播城,之後,馬驥雲部北渡雅魯藏布江,掐斷與趙匡胤對陣的邏些軍與邏些城的聯絡、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