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急聲道:“二哥是你兄弟,我也是。周國與明國同盟,宋國也能。大哥爲何偏向二哥?”
百里無忌道:“三弟執拗了。此事與兄弟之情無關,只關乎天下。”
趙匡胤道:“正因爲關乎天下,我才寧願揹負罵名,取周代之。難道大哥以爲,周國能在一個七歲孺兒的治理下興盛麼?”
百里無忌喟然一嘆,趙匡胤還是沒有明白,這天下分久必合之理,他更不明白,明國欲得周國的迫切之心。
這一切還真與情感無關,明國只有將周國納入囊中,才能真正地傾力北伐。
百里無忌決然道:“你面前只有兩條路,降或逃。”
趙匡胤聞言嘿嘿冷笑,道:“大哥怎麼不說是降或死?”
百里無忌眼瞼低垂,道:“我不想殺你,你我終究結義一場。”
趙匡胤憤然道:“我坐擁四十多萬大軍,明軍不過二十萬人,依仗京城堅固,固守幾個月不是難事。大哥可曾想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北方遼國、阻卜正希望看到你我兄弟想殘。”
百里無忌依舊沒有擡眼,只是伸出一根手指,輕輕搖晃道:“一,向訓、鄭恩已經棄暗投明,你手中最多不過三十五萬人,況且軍心不穩,藩鎮節度各懷鬼胎,戰力不言自明;二、遼國已經被明國擊敗,如今正內亂不斷,數十年間,想再度爲禍中原難如登天;三。在明軍火炮面前,任何堅城,都將是一堆廢墟。”
百里無忌用火炮恐嚇着趙匡胤。他知道趙匡胤無疑最擔心的就是明軍火器,而趙匡胤不知道的是,百里無忌也最擔心的是火炮的破壞力。
百里無忌甚至願意用一鎮節度與趙匡胤換開封府的完好無缺。
趙匡胤聞聽百里無忌的話,心中知道他說的屬實,但自己到了今天,已經騎虎難下,揹負了忘恩負義之名。沒吃到羊肉卻惹了一身sao,趙匡胤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這個事實。
趙匡胤寧願拼死一戰,也不想拱手將這個還沒捂熱的帝位讓出。
趙匡胤聲嘶力竭地喝道:“殺人不過頭點地。難道大哥真要將我趕盡殺絕不成?難道大哥就不明白。兔子急了還咬人之語?”
百里無忌冷哼道:“你放眼看看,我二十萬新軍可是怕人咬的?再說了,恐怕此時京城內沒幾個願意隨你與明軍血拼的將領了吧?”
大冷的天,趙匡胤額角開始滴汗。他知道百里無忌所言非虛。他太瞭解這些節鎮將領了,順利時一個個表決心,一旦發現情況不妙,這些人逃得可是比兔子還快。真能與他同生共死的,恐怕也就禁軍那些義社兄弟了。
可僅憑這幾萬人,想與二十萬新軍硬拼,結果可想而知。
趙匡胤已經絕望,他只是愣愣地盯着百里無忌。他實在想不明白,百里無忌爲何能容忍柴榮的周國。卻不能容忍他的宋國。
百里無忌見趙匡胤表情,知道火候已經差不多了。百里無忌不怕趙匡胤耍狠,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陰謀耍混都不足一提。
百里無忌只所以如此地“狂妄”,就是擊碎趙匡胤心中唯一的一絲幻想,如此,趙匡胤纔可能接受他的提議,達成自己的戰略目的。
百里無忌道:“三弟,我倒是爲你想好了一條生路,只是不知道你願意不願意走。”
趙匡胤冷笑道:“要我投降?我寧願拼死一搏。”
百里無忌道:“投降?不,我沒有意思讓三弟投降。”
趙匡胤聞言一激靈,趕緊問道:“大哥何意?我洗耳恭聽。”
百里無忌道:“我願意給三弟一個去處,三弟可以去那地方做個君王。”
趙匡胤一愣,問道:“不知大哥所說何處?”
百里無忌令人取來地圖,指着邏些城道:“我說之處就是這。”
趙匡胤大驚,道:“吐蕃勢力強大,豈是說去就能去的?”
百里無忌道:“三弟放心,我自然會幫助你掃平吐蕃之地,到時,你就是明國朝廷冊封的吐蕃王,你可以在這片比周國大一倍的國土上施展你所有的抱負,我絕不干涉,此提議,不知道三弟可有興趣?”
趙匡胤想了半天,突然擡頭問道:“大哥會不派明軍駐防?”
百里無忌含笑答道:“絕不派一兵一卒。”
“當真?”
“君無戲言。”
趙匡胤問道:“大哥就不怕我在吐蕃強盛之時,揮師東進?”
百里無忌笑道:“三弟,若真有那麼一天,我會三弟賀。”
趙匡胤問道:“汴京城內有我無數麾下將士,不知道大哥如何處置他們?”
百里無忌聞聽趙匡胤如此問,心中一鬆,看來汴京是有興趣去吐蕃當大王了,真要能兵不血刃地拿下汴京城,那就是勝利,只要搞定趙匡胤,那就爲將周國疆土納入囊中開了個好頭。
至於吐蕃之地,百里無忌原本就想給明國留下一個對手,一個臥榻旁不輕不重的對手,將成爲明國不停向前發展最好的磨刀石。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真要統一了全天下,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圓滿,在某些時候不一定是值得慶幸的事。
吐蕃地廣人稀,人口一直以來就是它最大的弊端,所以,百里無忌並不怕趙匡胤據其作亂,而有趙匡胤這隻猛虎盤踞在吐蕃,將對明國朝野都是一種壓力。
百里無忌答道:“京城內,凡三弟麾下將,全歸三弟,甚至攻下邏些城之後,三弟可以將他們及家眷全部帶往吐蕃,西征之時明國將資助三弟戰馬五萬匹,糧食三千萬斤,足夠三弟十萬大軍一年之用。”
趙匡胤有些心動,與其在汴京和百里無忌拼個魚死網破,不如聽百里無忌所說,去吐蕃當個安樂王。
趙匡胤思忖之後,道:“我需要與城內兄弟們商量一下,還請大哥寬限此時間。”
百里無忌道:“可以。以三天爲限,若三天還未答覆,則明軍就會攻城,還望三弟能把握好機會。”
趙匡胤無奈道:“我曉得。”
此次會晤之後,前來歸附的原周國官員、將士越來越多,職務也越來越高,而汴京城中的趙匡胤似乎也沒有阻止的意思。
三天後,百里無忌規定的最後一天,趙匡胤率着他的心腹之臣們,出汴京城北門,向百里無忌獻城歸附稱臣。
由此趙匡胤成爲五代中的第六代,也是在位時間最少的一個皇帝,總共在位十四天。
當百里無忌率軍進入汴京城後,第一件事就是安撫原周國臣民;第一道旨意就是所有官員皆保留原官職不變;第一道政令就是自此百姓稅賦全部參照明國。
次日,百里無忌下旨,冊封趙匡胤爲西域征討使,挾十萬之衆,駐兵渭州,即日起出兵征討吐蕃。由此將趙匡胤一干人等全部驅出開封府周邊。
爲了迅速穩定政局,百里無忌特意成立南北兩院,做爲臨時過渡,保留原周國朝廷格局,以待慢慢演變。
百里無忌特旨加授王樸爲北院承旨,這是個臨時官職,但權力很大,甚至高過了範質等原周國四宰相,因爲王樸由此可以直接代百里無忌處理原周國疆土內的一切事宜,而無須向百里無忌稟報。
王樸爲人正直忠誠、剛毅而長於辯才,非常投百里無忌的脾氣。
明年就要北伐,金陵府有徐世銘、孫光憲等人坐鎮,百里無忌不擔心,但剛鯨吞下的原周國疆土,還來不及消化,唯有破格提拔王樸鎮守。
留下王樸坐鎮後方,其有才且忠心不二,百里無忌非常的放心。
更可以由此來證明百里無忌並沒有輕視原周國舊臣之意,顯示出大胸懷、大氣魄。
百里無忌下恩旨,冊封柴宗訓爲幽州王、柴宗讓爲雲州王。百里無忌冊封柴榮二子爲幽、雲王的心意是爲了感念柴榮當初與自己在遷州一起渡過的日子,而也爲告慰柴榮那一番託孤之情。
但柴家兄弟都是遙領王爵,並不親赴屬地治理,百里無忌將柴榮家人全部集中在了金陵府皇宮側殿。倒不是百里無忌不信任柴榮家人,只是剛將周國納入囊中,爲避免節外生枝,被居心叵測之人利用,所以,將他們控制在金陵府,是最保險不過的事了。
百里無忌同時授向訓靈州防禦使;授鄭恩夏綏防禦使;王景鳳翔防禦使……,即日率兵返回原駐地。
光復十年春,明國終於統一了中原所有故土,一個新生帝國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第四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