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昇平下的風暴

若是太平的時候,這年頭也是過得格外的快。彷彿就是眨了下眼睛,時候便就到了隆慶四年。

三年多的時候不算長,但也不算短。除了番薯這些東西,已盡在種不得稻麥的地方生長起來外,各地的錢莊也已成風行之勢。

隆慶二年末,內閣大學士,加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蕭墨軒上疏。各地私設錢莊,須押錢銀入“朝莊”做保,其名“兌押”,否則不得經營。

押銀入朝莊作保,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開始,小一些的錢莊,甚至不得不把大半的金銀全部送入朝莊。

但是這樣做,卻也不是沒有好處。押金銀入保的錢莊,此後便有了兌換朝莊金券銀票的資格。而若是私營的錢莊有事,自然也有朝莊那邊出面幫着打理善後。

而金券銀票,比起金銀實物來說,攜帶更是方便。數年前,只那京杭大運河上往來的商人,裝了半隻船的金銀去買賣貨物的也有。若是用了金券銀票,就連只包裹放了也足夠,其中的風險和運費,更是省了不知道多少。

於是數年之間,金券銀票便在全國通行開來。初時仍有在江南或是四川湖廣拿了銀票,再去京城的錢莊裡兌換了去買賣的。至後來,就連兌換也省得了,都直接拿金券銀票交易。只是金券銀票初行時,只在各地的朝莊內通行。每月便換一套密押,尚且保得住那僞造的手藝,尚無所失。後來擴展到各錢莊也可通存通兌之時,只一套密押便有些保不住了。

其中隆慶三年二月,假券之害最盛,只南京一地,冒領者即竊銀愈萬兩,全國各地失銀總數近二十萬兩之巨,朝野震動。朝莊之信。也幾乎毀於一旦夕。

大明朝若不是仍有一個蕭墨軒在,而是其他人想出的法子,只怕此時的朝莊便要倒下去了。

其實早在隆慶元年的時候。蕭墨軒便決意要直接用水印防僞的法子去製作銀票。水印防僞,是十三世紀的意大利造紙匠們在無意中發明的。

首先將水印紙用在鈔票上地,也有兩個說法。一說是1666年瑞典斯德哥爾摩銀行,另一說是1772年德國發行的薩克森紙幣。

總而言之,1564年的時候。不論是大明朝,還是世界各國。都沒有想到把水印用在紙幣上去。尤其是這時候地大明朝,對這種從來沒有體現出任何實用價值的東西根本一無所知。

但是之所以一直拖到隆慶三年還生出假券的禍害來,實在是連蕭墨軒也低估了其中地手藝。水印造紙,其實說起來也簡單,只要在盛紙漿的抄紙簾上編織上凹凸不同的花紋就可以製出。

可要將其中地花紋製作的難以模仿。又不影響印刷,倒是有難度了。

造券用地紙,也得了皇上的特允,命內衙寶鈔司。所用的紙,也用太祖皇帝用過的桑皮紙,禁民間採買。

最後仍是卡在水印花紋一路上,改了又改,變了又變,直到隆慶二年的九月。歷史近兩年才制了出來。

隆慶二年七月。廷議改《大明律》,增設其中錢銀一項。凡僞制朝莊金券銀票者。罪即與造私錢者同,斬不赦。

隆慶二年十二月,準各地錢莊經營兌換朝莊券,假券始現。次年一月廢舊券,以新制水印金券代之,所以纔有了二月份地假券大害。用蕭墨軒的話來說,就是“最後的晚餐”,旁人雖聽不懂這話的意思,那“最後”二字卻是明瞭。

雖然知道假券盛行是因爲有錢莊裡出了內鬼,泄了密押的底細,卻又無從追究。只從三到六月間,禁兌金銀,凡十兩以上銀票須積在一起,發文至京師堪對。

此三月間,因爲禁兌金銀,也是鬧得鼎沸,多有鄉間雲朝廷欲吞民銀。好在朝莊的股東,都是鎮得了一方的大戶,纔沒鬧出事來。

從朝莊設立的那一天起,到改水印券,蕭墨軒拉各大世家入夥的好處,也是發揮地淋漓盡至。

期間,各地因爲僞票而起地官司也是以數百起論。其中誅製假者十六,販賣者上百。奪其田產以爲賠償,餘者充國庫。

六月底,盡以水印金券銀票行於天下,廢密押。初見之,民莫能仿之。其上又加“紅,藍,黑,黃”套色疊印花紋及難摹之花紋印章。此外,各地錢莊又增辨鈔掌櫃,專司辨鈔一職,民間亦尋其辨真僞,其俸祿同九品,造官冊,由吏部入籍,只是不與他官通。

此前或有欲仿製者只那一項疊印花紋便是難制。印券的雕版,都是手工刻制,即使同一個人,刻兩個出來也絕不會一樣,仿製者印出來後多以手工畫筆加繪之,連辨鈔掌櫃那裡就未必過得了關。新券出後,疊印花紋愈加難仿不說,一時間更是學不了“朝券”上地水印花紋,假券之害乃止,錢莊之勢比前更盛。

按照蕭墨軒估計,假券之害至少十來年間可平。而十來年後,以如此大一份產業之力,換出更難仿的水印,甚至銅版雕刻,還有新紙,新墨也問題不大。假券完全消除是不可能,但是卻能把危害降到最低,另在辨鈔掌櫃的指教下,十來年也足夠讓大部分百姓能識得假券了。隆慶三年秋,戶部覈准各地官倉,其年雖有數處受了災害,可其中十之四五竟溢。其中江南和湖廣,四川三地,竟多有存糧無出而腐爛者。

以十畝地爲例,以前盡種稻麥,風雨順時,所得至多四五十石。現分半者爲番薯等新糧,風雨順時,五畝獲稻麥二十五石,五畝獲番薯玉黍七八十石。即使時節不濟,十畝地所產亦不下六七十石,比歷年大豐尤過。

是年,糧價大賤。民爭入他坊爲工,以獲金券。富戶則爭改其田爲桑麻,以求多入。

只隆慶三年十二月底,由南京送到的文書備記即錄,隆慶三年間,南直隸增設大小織坊共三十一座,織機五千多張,增產絲綢棉麻布六萬多匹。

次年開春,布價亦大跌。有自蜀中至京師者雲:蜀錦不貴,道上行者皆着緞。

帝聞言大喜,親攜蕭大學士詔告太廟,加其爲太子太保。

從歷史上看,明末的土地兼併確實存在着極其深遠的負面效應,可偏偏在隆慶帝和蕭太保手中,卻成了另外一種局面。

在足夠的糧食供應下,糧價日跌。大明朝也才六七千萬人口,比起以後的十多億也算是地廣人稀,可用的土地甚多。各省富戶,自此皆不以地廣爲豪,鹹數所擁金銀及作坊之數。

隆慶三年七月,蕭少保又上疏請廢不準商人着絲緞及子弟不許入學之法。是年,商稅入京城越百萬,幾近田稅之數。帝喜,準之。

若是說大明朝商人地位皆低下,倒也不準確。向來商人中都有這麼一份特例的,那就是掌了天下錢稅四分之一的鹽商。

尋常的商家子弟,就連科舉的資格也沒,可偏偏那些鹽商家裡,不但可以考,還有額外的“商籍”,商籍的子弟,甚至比起尋常子弟更容易錄取。王崇古和張四維,也都是鹽商家的子弟。

不過朝廷的恩惠,從前也只到了鹽商這一級便停了。直到隆慶三年,商稅幾乎與田稅相等,且勞作者皆得食,未誤田產。再加上蕭太保的上疏,才降下了聖恩。

聖旨傳下,商家多有焚香遙祝者,皆言聖上萬歲,蕭太保千歲,輔佐皇上至千秋也。

在歷史上,張居正的兒子張敬修在被抄家的時候,也對張四維這麼說過。可是眼下這些尋常人家對着蕭墨軒說起來,倒是大爲不同,真是一番實意了。

江南和蜀地的絲綢布匹高產,在一地自然是消耗不盡。

糧食的豐產,絲綢布匹的充盈,再加上金銀券的通行,使得商旅日盛。不但是絲綢糧食,其他比如延寧的五寶,嶺南的乾果,江西的瓷器,以及各種酒宴器具等等物什,也通過無數條大道運往全國。

當年九月,原廣東總督,現兵部侍郎張臬徵南洋返。南洋至印度一線,皆握大明之手。朝廷設南洋鎮撫司,經蕭墨軒舉薦,以張四維爲首任鎮撫使。蕭太保,想了個周全,終於給未來的“張首輔”尋了個合適的位子,讓他去和努爾哈赤做個伴。

南洋鎮撫司的建立,使大明朝內幾乎已經快要要膨脹的貨物,頓時像是找到了一個宣泄口。南京龍江船塢,年內造船近百艘,獲利數十萬之多。寧波,泉州,廣州各地的碼頭,真正是千帆競流。

偌大一個東方帝國,再此時也漸漸呈現出一片歌舞昇平之勢。但是太平的日子裡,風暴的誘因往往藏在常人看不到的地方。。

隆慶四年二月,一份看起來其貌不揚,毫無分量的奏摺,輕輕的放到了司禮監的文案頭上。

寫這份奏疏的,也只是一個尋常的戶部給事中,名叫張齊。張齊,這個名字從來就沒有被人重視過,他的本人就和他的那份奏摺一樣,其貌不揚,毫無分量。

可偏偏就是這份其貌不揚的摺子,卻要在朝廷裡引起一場偌大的風波。

第42章 搶收第10章 振武軍變第14章 莫傷仲永第25章 手帕之交第42章 與子同仇第23章 三才奇陣第30章 走漏風聲第6章 背後之人第26章 動如疾風,快如迅雷第59章 走私的總督第57章 請不要叫她媽港第五十一章第44章 認死理第6章 背後之人第9章 大礁第6章 經略江南第4章 除夕紅第15章 昇平下的風暴第28章 長城西隘第28章 長城西隘第42章 與子同仇第30章 韃靼之心第6章 背後之人第71章 新鮮東西第27章 本草序第24章 暗潮涌動第22章 經營第9章 大礁第20章 我想有個家第48章 朝罷歸來第25章 爭於不爭第32章 蕭殺第8章 學道理第24章 爲誰而爭?第2章 海關……還真是海關第46章 心虛第2章 小香蘭的心思第26章 動如疾風,快如迅雷第12章 望眼欲穿第35章 優等縣令第28章 誰搞的鬼?第32章 靠人不如靠己第8章 學道理第33章 輸給了墨子第37章 永康模式第58章 手心手背第45章 大事將至第73章 陷阱第8章 蝃蝀在東第31章 我不知道第51章 三日之期第3章 命自我立第1章 二王入京第3章 命自我立第31章 生路?死路?第13章 顧忌重重第2章 真正的榮光第17章 謀財害命第38章 火起第14章 翻過一頁第61章 內閣來的公文第12章 利益團伙第33章 萬罪歸我第16章 腳底抹油第37章 俺答黃金史第58章 手心手背第2章 軼事第12章 婊子立牌坊第48章 怪事第6章 上善若水第17章 巨財第1章 誰有可爲第24章 暗潮涌動第32章 進京第48章 朝罷歸來第38章 遼東軍情第32章 清風明月第30章 口令第19章 以臣迫君第2章 國手聚診第72章 野心第13章 顧忌重重第26章 探口風第37章 俺答黃金史第34章 神秘番子第26章 動如疾風,快如迅雷第7章 野心第23章 也許錯了第40章 主動被動第4章 除夕紅第20章 煙籠碧紗第41章 難題第61章 內閣來的公文第4章 老不與少爭第37章 金翅大鵬第41章 血戰台州第29章 同生共死第3章 誅族之罪第23章 地震西北第16章 太監一樣可以有種
第42章 搶收第10章 振武軍變第14章 莫傷仲永第25章 手帕之交第42章 與子同仇第23章 三才奇陣第30章 走漏風聲第6章 背後之人第26章 動如疾風,快如迅雷第59章 走私的總督第57章 請不要叫她媽港第五十一章第44章 認死理第6章 背後之人第9章 大礁第6章 經略江南第4章 除夕紅第15章 昇平下的風暴第28章 長城西隘第28章 長城西隘第42章 與子同仇第30章 韃靼之心第6章 背後之人第71章 新鮮東西第27章 本草序第24章 暗潮涌動第22章 經營第9章 大礁第20章 我想有個家第48章 朝罷歸來第25章 爭於不爭第32章 蕭殺第8章 學道理第24章 爲誰而爭?第2章 海關……還真是海關第46章 心虛第2章 小香蘭的心思第26章 動如疾風,快如迅雷第12章 望眼欲穿第35章 優等縣令第28章 誰搞的鬼?第32章 靠人不如靠己第8章 學道理第33章 輸給了墨子第37章 永康模式第58章 手心手背第45章 大事將至第73章 陷阱第8章 蝃蝀在東第31章 我不知道第51章 三日之期第3章 命自我立第1章 二王入京第3章 命自我立第31章 生路?死路?第13章 顧忌重重第2章 真正的榮光第17章 謀財害命第38章 火起第14章 翻過一頁第61章 內閣來的公文第12章 利益團伙第33章 萬罪歸我第16章 腳底抹油第37章 俺答黃金史第58章 手心手背第2章 軼事第12章 婊子立牌坊第48章 怪事第6章 上善若水第17章 巨財第1章 誰有可爲第24章 暗潮涌動第32章 進京第48章 朝罷歸來第38章 遼東軍情第32章 清風明月第30章 口令第19章 以臣迫君第2章 國手聚診第72章 野心第13章 顧忌重重第26章 探口風第37章 俺答黃金史第34章 神秘番子第26章 動如疾風,快如迅雷第7章 野心第23章 也許錯了第40章 主動被動第4章 除夕紅第20章 煙籠碧紗第41章 難題第61章 內閣來的公文第4章 老不與少爭第37章 金翅大鵬第41章 血戰台州第29章 同生共死第3章 誅族之罪第23章 地震西北第16章 太監一樣可以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