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 卷奉安大典

卜皇駕崩了紋可是國喪汝肅州城冉外的幾萬,溝以如

辦?

不但是李成樑和線補襄,整個肅州城裡的上上下下,頓時都陷入了一片彷徨。

好在這些年來。太上皇在民間的名頭也是不錯,倒不至於有人在背後罵,死的不是時候。可是心裡翻翻鼓,也是難免的。

整營的兵馬和肅州府的衙役都已經放了出去,到是沒有人敢借機起鬨,可最難擺平的卻是那些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隨軍商戶。

這些糧草和輻重,都要賣給出關的軍隊,才能換成銀錢,若是大軍不出關,便是分文也拿不到,這貨物來回的費用以及工錢,都得自個擔了虧空,對於本來稍微小些的商戶來說,也是頂不住的漏洞。更別說有的商戶甚至是除帳轉的貨物,這一來一回,只怕是要血本無歸。

商戶這裡是一邊。朝廷那裡也不好交代。這一回的糧草供應,是蕭大學士第一次嘗試以商供軍,大部分商戶甚至是聽說“惠豐行”也在隨軍的隊伍裡,才橫下心來做這一回。若是這一次桶了漏子,以後再有一回,大明的商戶們還有沒有這麼熱的心腸也未可知。

李成樑和肅州知府樑知遠也都沒窩在公房裡,整個上午都在肅州城裡跑來跑去,安撫肅州城內外的人馬和商戶。

不過出不出兵。李成樑和樑知行說了可不算,的京城裡頭的那幾位爺拿主意。所以李成樑和粱知遠雖是盡力安撫,收效卻不大。

到了中午,已經有肅州本地的大戶走了出來,想要低價收買那些囤積在城內外的糧草和輻重。那些外地來的商戶,雖還沒有真把貨物賣了的,可是心裡鬆動的也不在少數。

好在惠豐行這回帶着商隊來肅州的是蕭三,蕭三有少爺的信任,敢是拍板,不等李成樑和樑知遠上門去,就放出了話來。

惠豐行這一回是做定了這單,若是誰想回轉,留下的貨物按照本錢加路費,惠豐行全吃下來。

這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惠豐行其實大半是蕭家的產業,惠豐行這麼有底氣,在肅州的掌櫃又拍了板。肅州那些本地的大戶,論財力更是遠遠攀不着惠豐行的邊,聲音頓時就小了下去。

直到等過了未時。終於有兵部的信使過來頒下公文,只是把出關的日子後延了一天。“鬧騰了半日的肅州城,纔算是安定了下來。

相比鬧哄哄的肅州城,二十六日的京城卻顯得格外安靜。

酒樓茶館什麼的早就是歇了業,從承天門到德勝門沿路的民居和商鋪,大多自打早上開始就沒開過門,一個個只是從鏤空的窗格和門縫裡朝外看着。

卯時一刻,樟宮由萬壽宮起駕,移於皇極殿前。

從午門,端門。承天門,大明門,德勝門,並橋。清河橋,沙河一直到天壽山等沿途各處的神祠,早就有禮部和鴻驢寺。太常寺備下酒果香燭以祭神靈。金水橋並無神祠,已着禮部官員,前一日祭祀。注:大明門,清朝稱大清門,辛亥革命後稱中華門,是以北京爲都的歷代真正國門,後爲擴建廣場而拆毀,原址爲現紀念堂一帶。

隆慶帝,陳皇后,李貴妃,皇太子朱鑰鈞,潞王朱朗謬,以及後宮諸妃,皆着玄色哀服,隨於揮宮之後。

從午門外到大明門外,已是乘夜設下啓莫,另有司禮監備下香燭酒果,沿途祭祀。

卯時三刻,皇極殿揮宮前,自皇帝以下,行四拜跪送禮,焚幣帛祝文。

辰時整,禮部請隆慶帝換祭服,移駕太廟,祭獻酒食。

“請教皇帝神主附享太廟。”太常卿徐涉,乃內閣首輔徐階之弟,此時卻也絲毫不敢怠慢,只等獻祭過後,連忙肅顏宣道。

“請太祖皇帝。文皇帝神主還位。請教皇帝神主登御輦。”

隆慶帝親奉嘉靖帝神主牌位,由太廟左門而出。安奉御輦之上。

隨後御蘋由思善門入宮,移嘉靖帝神主於樟宮座上。又請隆慶帝易哀服。

這一套禮儀。雖是有現成的規矩,可一套套做來,極是繁瑣。

“請教皇帝靈駕升必…進發”

直到巳時中。隨着禮部尚書高拱的一聲吆喝,隆慶帝攜諸子百官拜於樟宮前跪奏之後,沉重的靈駕才徐徐駛動起來。

鐵箍的車輪在“金磚”鋪就的大道上轟轟的碾過。發出一陣陣沉悶的聲音,向着午門外行去。

而這一回率領宗親及百官相送的,卻是皇太子朱翎鈞。隆慶帝並不隨駕前往天壽山,而是在之前由司禮監掌印太監陳洪跪奏,請皇上還宮。有明一代。向來有這般規矩,想來也是告誡子孫,凡事以國事爲

皇太子朱鑰鈞手執神帛,在潞王朱翅纜以及諸侯百官的簇擁下,隨着靈駕而行,是車駕卻不直接向西,而是井向東經過大廟,奏請世嗓洲渾爺朝祖之後,方纔轉由承天門和大明門中門而出,向德勝門而出。

蕭墨軒是內閣大臣。又兼着皇太子朱鑰鈞的講師,更是有一層隱晦的皇舅的身份在裡頭。出宮之前。隆慶帝更是格外關照過,所以一路都是由蕭墨軒陪着皇太子朱瑚鈞。

太子年幼,尚未移居東宮。慈寧宮的總管太監馮保,也是隨行一路伺候太子。

皇上重新提拔馮保爲司禮監首席秉筆太監的事兒,雖然暫且擱了下來,可宮裡宮外已是無人不知,所以無論是諸侯百官還是內侍的麪皮上也都格外謹慎。

這幾年來,蕭墨軒和馮保雖是明面上見得少了許多,可蕭墨軒若得閒暇,會在文華殿爲太子朱鑰鈞授書。馮保也會在文華殿伺候太子爺,所以蕭墨軒見着馮保的機會也不少。

況且世上本就沒有不透風的牆。蕭墨軒雖是不說,可馮保心裡頭又如何會不明白自己這位兄弟在底下出的力。

未出德勝門前,諸侯百官都是步行相送,甚至就連平時頗有些調皮的皇太子朱朗鈞,也是完全收斂,其他諸人,更是個個都是連大氣都不敢出,惟恐落下個不敬的過錯。

等出了德勝門,還未到並橋邊,就看見武德營的兩隊騎兵,人馬皆着縞素,約有近千人,已是遠遠的隔河站開。

看着靈駕從並橋邊走來,沒有一個人發出指令,近千騎士齊身下馬來,形成一個月牙形半跪於地上。

靈駕沒有絲毫遲緩,走過並橋。向着萬壽山行去。只等靈駕一過。半跪在地上的騎兵也立刻躍身上馬,隨從相送。

從德勝門雖都是步行,可等過了並橋,卻又備下了車馬,步行的諸侯百官紛紛換乘。

蕭墨軒也當先接過一匹純黑的烏睢馬的繮繩,先在馮保的護持下,把手執神帛的太子朱翎鈞抱上馬去。然後也跟着躍上馬身,馳馬趕上靈駕跟隨其後。等太子上馬之後,其他諸侯百官纔敢上得車馬去。

行數千人一路透迤而行,等過了清河橋,快到了沙河,已是下午的申時末。

沒了日頭,靈駕是斷不能再行走。之前已是由司禮監秉筆孟衝領着錦衣衛和內侍,在不到沙河的地方設下席殿和營帳。

先請太上皇靈駕入席殿暫歇。自然也免不了哭奠一場。

等哭奠過了。內侍已是做好了素齋,衆人也是餓了半日,卻又不便在太上皇靈駕前相爭,只得耐着性子等分完了營帳纔敢分用。

太子朱翎鈞年幼,夜間難免有些膽怯,仍是由蕭墨軒和馮保相伴,興許也是困極了,用完了素齋,不一會就趴在蕭墨軒的膝上睡去。“蕭墨軒和馮保雖是有話說,可也都是忙了一日,都是倦了,便由蕭墨軒將太子交由內侍服伺,各自分頭去歇息。

第二日,日出,又是哭莫之後,靈駕才繼續進發。又經過沙河,直走到天壽山的紅門邊停下。

禮部,太常寺的神官和工部的工匠也是早就在紅門邊等着。

太上皇所葬的永陵,是嘉靖十八年完工的,之前已有陳太后和方太后下葬。隆慶元年,又追封隆慶帝親母杜康妃爲孝恪杜太后,移葬永陵。

所以永陵的金網牆雖是未堵上,可入口卻是封住的,須得重新挖開。

大明朝開國兩百年,如果撇去曾經被瓦刺人俘虜過的英宗皇帝不算。真正的太上皇其實也只有嘉靖帝一位。

而駕崩數日之後即行奉安,比起明太祖七日下葬還快了三日。也確實算是速葬了。

隆慶的本意,本想是等五月再行奉安。可內閣以西北尚有戰事,太上皇又向來性喜清淨還清早日奉安。

諸地的藩王和三司都只在本地遙祭,蕭墨軒和黃錦,也對奉安的日頭也沒有異議,隆慶倒也遂了衆意。

只是這麼一來。留給工部和山陵那裡的日頭就少了許多。半夜又不能挖掘,只能等白天才能動工。

內閣大臣,工部上述張居正,親自兩百多工匠,連日的趕,才趕在靈駕抵達天壽山大紅門之前打開了地宮的大門。

只是工期匆忙。地面清理的也不是那麼整齊,好在無傷大雅。

靈駕入大紅門,經神道又經中門入獻殿,獻祭過後才請赴玄宮。

直到這時,蕭墨軒纔敢稍微鬆了口氣,眼看着神官和內侍官們扶持靈駕向地宮而進。

“高了,高的擋住了。”只是未及轉身,就聽見玄宮入口處幾聲輕呼,緊跟着“砰”的一聲輕響,像是什麼東西撞到了牆上。

蕭墨軒頓時心裡一驚,猛得轉過身去。

第4章 遠房表妹第4章 除夕紅第38章 遼東軍情第28章 好禮難消第48章 金殿鼓第30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第2章 錢法之治第56章 山外青山樓上樓第36章 金花定第30章 夕陽簫鼓第6章 當朝第一家第5章 異常第39章 萌芽第16章 一團和氣第28章 長城西隘第29章 蒼天之下第12章 今夕舞第39章 兵臨城下第49章 黃雀在後第23章 三才奇陣第39章 惹誰了第22章 經營第34章 初政第35章 優等縣令第26章 大事第20章 在此一戰第9章 大礁第五十一章第33章 隱患第10章 蕭天馭的決斷第2章 軼事第25章 送上門的人才第37章 金翅大鵬第73章 陷阱第17章 矯旨第65章 雙犬會第42章 皇家也有煩心事兒第3章 俺答的禮物第18章 粗染藍布第53章 暗影潛行第57章 春心萌動第46章 分人情第45章 虎焉羊焉第19章 白板聖旨第1章 土豆燒牛肉第12章 止步第31章 生路?死路?第57章 請不要叫她媽港第34章 神秘番子第24章 爲誰而爭?第18章 驕兵第34章 雄鷹折翅第19章 白板聖旨第1章 寫生奇遇第19章 白板聖旨一章 狗急跳牆第38章 江南徐渭第9章 斷其一臂第2章 軼事第44章 血性與良將第30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第5章 金殿驚變第22章 心臟第15章 如何纔是治本第26章 出大事兒了第29章 春江潮水第34章 淵源第27章 裕王的厚禮第31章 兵者詭道第33章 隱患第34章 天生勇者第45章 種葫蘆?第14章 翻過一頁第13章 慣用戰術第38章 東方女船王?第17章 謀而後動第49章 疑慮第15章 如此立威?第45章 同仇敵愾第4章 人才第23章 是福是禍?第28章 兄弟,絕不輸給你第43章 與龍爲友第17章 再日爲倭第2章 花嶼島之誤第29章 當世名醫第13章 顧忌重重第26章 舊相識第24章 爲誰而爭?第7章 到底誰的錯第33章 看熱鬧第14章 首輔徐階第38章 蕭府愁雲第49章 御前武第31章 生路?死路?第65章 雙犬會第32章 械鬥第26章 探口風第36章 春暖第10章 混水相摸
第4章 遠房表妹第4章 除夕紅第38章 遼東軍情第28章 好禮難消第48章 金殿鼓第30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第2章 錢法之治第56章 山外青山樓上樓第36章 金花定第30章 夕陽簫鼓第6章 當朝第一家第5章 異常第39章 萌芽第16章 一團和氣第28章 長城西隘第29章 蒼天之下第12章 今夕舞第39章 兵臨城下第49章 黃雀在後第23章 三才奇陣第39章 惹誰了第22章 經營第34章 初政第35章 優等縣令第26章 大事第20章 在此一戰第9章 大礁第五十一章第33章 隱患第10章 蕭天馭的決斷第2章 軼事第25章 送上門的人才第37章 金翅大鵬第73章 陷阱第17章 矯旨第65章 雙犬會第42章 皇家也有煩心事兒第3章 俺答的禮物第18章 粗染藍布第53章 暗影潛行第57章 春心萌動第46章 分人情第45章 虎焉羊焉第19章 白板聖旨第1章 土豆燒牛肉第12章 止步第31章 生路?死路?第57章 請不要叫她媽港第34章 神秘番子第24章 爲誰而爭?第18章 驕兵第34章 雄鷹折翅第19章 白板聖旨第1章 寫生奇遇第19章 白板聖旨一章 狗急跳牆第38章 江南徐渭第9章 斷其一臂第2章 軼事第44章 血性與良將第30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第5章 金殿驚變第22章 心臟第15章 如何纔是治本第26章 出大事兒了第29章 春江潮水第34章 淵源第27章 裕王的厚禮第31章 兵者詭道第33章 隱患第34章 天生勇者第45章 種葫蘆?第14章 翻過一頁第13章 慣用戰術第38章 東方女船王?第17章 謀而後動第49章 疑慮第15章 如此立威?第45章 同仇敵愾第4章 人才第23章 是福是禍?第28章 兄弟,絕不輸給你第43章 與龍爲友第17章 再日爲倭第2章 花嶼島之誤第29章 當世名醫第13章 顧忌重重第26章 舊相識第24章 爲誰而爭?第7章 到底誰的錯第33章 看熱鬧第14章 首輔徐階第38章 蕭府愁雲第49章 御前武第31章 生路?死路?第65章 雙犬會第32章 械鬥第26章 探口風第36章 春暖第10章 混水相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