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移臺之爭

康熙發出這道帶有罪己詔性質的諭旨,原本是欲借天旱之名,剪除幾個皇太子胤礽的黨羽,結果京城立即就傳開了改寬爲嚴的風聲,這讓他只得暫時打消這個念頭。

目前局勢微妙,朝局的穩定必須維持,一旦人心惶惶,朝局動盪,必然給予太子胤礽以可乘之機,如此,即便是廢掉了太子,亦會牽連大批官員,即有損朝廷體面,亦有損他自己的名聲,而且妨礙後繼計劃的實施。

李光地不僅是老臣,也是康熙極爲寵信的大臣,他的這番奏對,康熙極爲受用,也正好順水推舟,當下便開口說道:“自古君臣之義深厚,必上下一德相成,始能上感天心,召致和氣,不在徒飭虛文,務空名以從事。今當此亢旱之際,我君臣應上下一心,夙夜靡寧,時時處處以萬民爲念,方可期甘霖早沛。”

這話一出,一衆大臣徹底的鬆懈下來,皇太子胤礽、八阿哥胤禩亦是長長鬆了口氣,康熙冷眼掃了殿中一衆大臣一眼,又徐徐說道:“皇十四子胤禎上書請準移福建三十萬饑民入臺,請準放開入臺限制,請准入臺官員、士紳百姓攜帶家眷入臺。諸臣工對此有何異議?”

一衆大臣剛剛鬆了口氣,沒想康熙竟然又拋出了這麼大的一個議題,十四阿哥胤禎的三個請準,完全顛覆了朝廷對臺政策,一衆大臣剛剛放下的心頓時又提了起來。

朝廷爲收復臺灣,僅僅是‘遷界禁海’就長達二十餘年,造成的損失根本就無法估量,爲此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即便是‘三藩之亂’所造成的損失也遠遠趕不上‘遷界禁海’所造成的損失,也正因爲這個原因,在收復臺灣後,朝廷上下,所有滿漢大員,都極力支持對臺灣採取極端變態的抑制政策,就爲怕臺灣再次亂黨羣集,成爲反抗朝廷的基地,再來一次‘遷界禁海’。

重開海貿之後,海貿的鉅額利潤使的朝中大員、王公親貴紛紛插足,從中分一杯羹,可以說,滿朝文武大員大都是海貿的既得利益者,誰也不願意再出現‘遷界禁海’這樣的悲劇。

胤禎的三個請準完全是全面開放臺灣,臺灣孤懸海外,朝廷的控制力量薄弱,誰敢保證不會出現第二個鄭家或者是林家、陳家割島而據?難道再來一次徵臺?

而更令人玩味的是,康熙居然把這個問題在朝會上提出來討論,他是什麼意思?是支持還是反對?是全支持還是半支持?一衆大員都還在細心揣摩。

都察院左都御史趙申喬卻是率先站了出來,“皇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興一利,必生一弊,朝廷自收復臺灣以來,對臺政策始終如一,三十年來,天下太平,東南無憂,足以證明對臺政策是有效的,正確的。若是妄加變動,則徒增變數,微臣竊以爲,臺灣孤懸海外,不比內陸,開發、發展是其次,穩定方是首務。”

一衆大臣聽完,心裡皆是暗贊趙申喬好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興一利,必生一弊。’這話可是康熙三月訓斥偏沅巡撫潘宗洛的原話,他竟然敢原話引用,康熙若是支持改變對臺政策,豈不是自食其言?

這番奏對太過驚心,一衆有心贊同的大臣也沒膽子敢站出來附議,一個個都悶聲不響,沒風險,那才附議,趙申喬這奏對,風險太大了,誰要敢附議,指不定就成了他的替罪羊。趙申喬雖是又臭又硬,但卻清廉如水,康熙即便不滿,也不會發作他,他們這些人,可就不好說了。

康熙聽到這番奏對,臉上神情卻沒任何變化,趙申喬這話確實是老成謀國之言,臺灣的穩定確實比開發、發展要重要的多。不過,他竟然敢引用自己的原話來封堵自己,這居心就有點不純了,但他也沒發作,只是默不作聲。

文華殿大學士、上書房大臣張鵬翮一聽這話可就穩不住了,移民入臺,改變對臺政策可是十四爺胤禎提出來的,他這個十四黨領軍人物怎麼着也得支持,他站了出來,沉穩的說道:“啓奏皇上,微臣不敢苟同趙大人看法,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朝廷對地方的政策歷來也並非是一成不變,臺灣孤懸海外,唯穩爲先,這一點毋庸置疑。

對臺政策是朝廷一大要務,恂郡王既然提出移民入臺、改變對臺政策,則必然經過深思熟慮,試問恂郡王近年所做之事,哪一件不是卓見成效?

趙大人既然擔心臺灣的穩定,微臣不得不一吐爲快,微臣上月方從上海回京,恂郡王在上海訓練海軍、建造遠洋艦隊,雖然時日頗短,卻是卓有成效,不足一年時間,恂郡王便已將海軍訓練成了一支雄壯威武,軍紀森嚴的虎狼之師,在建的戰船亦是火炮百門、載員千人的艨瞳鉅艦,遠不是水師四百料戰船可比,有如此艦隊、海軍在手,何愁臺灣不穩?

臺灣既無不穩之患,又爲何不加以開發利用?朝廷徵臺,費時糜餉,歷盡心血,難道任其荒蕪?再有,福建、廣東山區,皆是民衆田寡,已無可墾之地,臺灣膏胰肥沃之地卻任其空閒荒蕪,豈不是有傷皇上愛民之心?”

張鵬翮話一落音,戶部尚書噶敏圖便立即站了出來,“張大人所言甚是,臺灣地廣人稀,氣候適宜,土地肥沃,一旦放開,沿海無田可耕、無工可庸、無食可覓之民必欣然前往,不出幾年,定然興旺起來,朝廷只需派譴官員治理便可鞏固下來,實乃利國利民之舉。”

在朝的十四黨就他們兩個大員,兩人說完,朝堂上便一片安靜。

康熙掃了殿中一衆大臣一眼,心裡卻是暗罵,這個老十四,自立一黨,卻不拉人,還等着朕給他建班底,着實可惡,不過,這十四黨人員也確實太少了,是的給他再塞幾個人,否則在朝中也難以立足,更不用說抗衡太子一黨與八黨了。

康熙不作聲,一衆大臣揣摩不透他的心意,也不敢亂髮言,都報着觀望的態度,反正支持的,反對的意見都有,就看康熙是什麼意見了。

皇太子胤礽見此情形,暗忖這是給老十四賣人情的好機會,便轉身奏道:“皇阿瑪,兒臣贊同張大人所言,臺灣既是穩如磐石,自然不宜任其荒蕪,臺灣若能開發出來,亦是朝廷一大盛舉。”

八阿哥胤禩一見太子表態支持,知道他是欲以此拉攏老十四,自然不欲讓他得逞,也奏道:“皇阿瑪,十四弟在福建招撫饑民,於臺灣不過是一海之隔,於此時提出調整對臺政策,定然已深悉、洞察福建、臺灣之民情,十四弟歷來眼光獨到,慮事長遠,謀劃周密,兒臣相信對臺政策的調整定然又是一大善政。”

大學士李光地是福建安溪人,對福建和臺灣的情形尤爲熟悉,眼見已經是一面倒的情形,也躬身奏道:“啓奏皇上,恂郡王此議實乃忠心體國,老成謀國之舉,臺灣一旦放開,不出五年,便可成爲一大糧倉,不僅可以自足,還能返銷糧食於福建、廣東,移民開發臺灣,乃歷朝歷代未有之創舉,微臣祈懇皇上允准。”

三人這一接連表態,一衆大臣自然是紛紛跟風,有心反對的也只能悶在心裡,沒見康熙的都已經露出微笑了。

果然,康熙緊接着就開口說道:“諸位臣工既然都極力支持,朕即詔告天下,允准福建三十萬饑民移民臺灣,亦允准官員、百姓攜帶家眷入臺。至於取消入臺限制,還需稍緩時日,以免各省無地無籍之民蜂涌入臺,造成混亂局面。”

說到這裡,康熙瞥了一眼仍跪着的趙申喬,緩緩而道:“身居高位者,首要職責便是權衡政務利弊,利多弊少則倡之,弊多利少則禁之,利弊平衡,自然則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凡事多琢磨,不要一味的生搬硬套。”

稍稍沉吟,康熙又道:“北方十年九旱,皇十四子胤禎提議推廣抗旱高產農作物,事關重大,着戶部侍郎施世綸予以協助,總攬抗旱高產農作物推廣事宜,另,海關總署副總監督一職至今空懸,一併兼之。”

施世綸,施琅次子,歷任揚州、江寧、蘇州三府知府、江南淮徐道副使、安徽布政使、太僕寺正卿、順天府尹、都察院落左副都御史、戶部侍郎等。其人聰強果決,準抑豪猾,禁胥吏,居官一地,事事爲民,在地方名聲顯著,清名遠播,居官三十載,清白自持,始終如一,也曾被康熙表彰爲‘天下第一清官’。

施世綸沒料到康熙竟然讓自己兼任海關總署副總監督,而且還總攬抗旱高產農作物推廣事宜,忙穩重的站出來謝恩。

一衆欲入十四黨,卻不得門而入之的官員都是羨慕不已,又是海關總署副總監督,又是總攬抗旱高產農作物推廣事宜,可不自然而然的成了十四黨一員。

施世綸卻是有苦說不出,幾兄弟中,出息的就他和六弟施世驃,這下倒好,都成了十四黨,施家算是綁在十四爺身上了。

第384章 請立儲君第212章 不甘心第649章 滿漢之爭第106章 各方反應(上)第199章 風雲變幻第251章 亂了第215章 海軍擴招第590章 徹查第613章 拿捏第55章 國家名器第469章 意外第184章 十五入黨第369章 敗家子兒第539章 誤猜第236章 初步戰略第559章 年號第323章 中庸之道第640章 傲慢的英國佬第356章 清官之論第231章 上海青樓第294章 康熙生死第400章 微服私訪(三)第638章 又見投降第184章 十五入黨第614章 分封非洲第24撩撥康熙後記七第262章 教訓老四第22章 錢多遭人嫉第560章 考覈第371章 老十要散夥第413章 一唱一和第282章 到天津去第246章 澎湖之戰(一)第306章 強悍隆科多第216章 四方天第396章 插手第95章 軍民械鬥第188章 宗室親貴的立場第217章 仇人相見第201章 趕考的舉子第517章 殘酷真象第652章 相親的第153 章 曹寅的情報網第453章 最好壽禮第41章 厲害的康熙第653章 尋開心?第655章 滿漢通婚第601章 藩屬之議第440章 鴿信密碼第298章 今夜無眠第581章 返京第17都是聰明人第655章 滿漢通婚第114章 分工合作第662章 伴君如伴虎第6章 都是精英第729章 去熱河第180章 朝會(一)第397章 誘導第667章 微服私訪?第300章 胤礽的手筆第425章 推廣西學第626章 捆綁海商第252章 不殺俘虜第691章 拆除滿城第396章 插手第230章 又見屠殺第658章 糾結的衍聖公第480章 孝心可嘉第324章 攻心第572章 紫竹林第690章 對回政策第531章 防範未然第6章 都是精英第63章 老八解凍第203章 埋刺第727章 康熙病情第329章 奴隸農莊第626章 捆綁海商第481章 太子難當第200章 機會第599章 使團第690章 對回政策第215章 海軍擴招第625章 解禁胤礽第669章 啓程第47章 順勢而爲第250章 象羣遇上狼羣第112章 超前引導第129章 刺殺(上)第569章 大旱第53章 遭彈劾第360章 分田地第558章 傳位第187章 王頊齡第178章 摘桃子第436章 東南亞預案第21 圈錢第189章 京報籌備
第384章 請立儲君第212章 不甘心第649章 滿漢之爭第106章 各方反應(上)第199章 風雲變幻第251章 亂了第215章 海軍擴招第590章 徹查第613章 拿捏第55章 國家名器第469章 意外第184章 十五入黨第369章 敗家子兒第539章 誤猜第236章 初步戰略第559章 年號第323章 中庸之道第640章 傲慢的英國佬第356章 清官之論第231章 上海青樓第294章 康熙生死第400章 微服私訪(三)第638章 又見投降第184章 十五入黨第614章 分封非洲第24撩撥康熙後記七第262章 教訓老四第22章 錢多遭人嫉第560章 考覈第371章 老十要散夥第413章 一唱一和第282章 到天津去第246章 澎湖之戰(一)第306章 強悍隆科多第216章 四方天第396章 插手第95章 軍民械鬥第188章 宗室親貴的立場第217章 仇人相見第201章 趕考的舉子第517章 殘酷真象第652章 相親的第153 章 曹寅的情報網第453章 最好壽禮第41章 厲害的康熙第653章 尋開心?第655章 滿漢通婚第601章 藩屬之議第440章 鴿信密碼第298章 今夜無眠第581章 返京第17都是聰明人第655章 滿漢通婚第114章 分工合作第662章 伴君如伴虎第6章 都是精英第729章 去熱河第180章 朝會(一)第397章 誘導第667章 微服私訪?第300章 胤礽的手筆第425章 推廣西學第626章 捆綁海商第252章 不殺俘虜第691章 拆除滿城第396章 插手第230章 又見屠殺第658章 糾結的衍聖公第480章 孝心可嘉第324章 攻心第572章 紫竹林第690章 對回政策第531章 防範未然第6章 都是精英第63章 老八解凍第203章 埋刺第727章 康熙病情第329章 奴隸農莊第626章 捆綁海商第481章 太子難當第200章 機會第599章 使團第690章 對回政策第215章 海軍擴招第625章 解禁胤礽第669章 啓程第47章 順勢而爲第250章 象羣遇上狼羣第112章 超前引導第129章 刺殺(上)第569章 大旱第53章 遭彈劾第360章 分田地第558章 傳位第187章 王頊齡第178章 摘桃子第436章 東南亞預案第21 圈錢第189章 京報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