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裡的大門,是終年不開的,人來人往都走角門。但是,一到府裡的主要成員結婚這天,府門必須大開,只有知其禮制者,能看出府中是在辦喜事。但是,賓客車輛依舊還是從角門出入。除府門大開這點喜慶跡象外,還有府門要在過大禮以後油漆一新。此外,再沒有什麼結婚大喜徵兆可尋了。
從喜嬤嬤說的規矩裡聽說,雖然兩邊府裡頭門窗等處,都是不貼‘囍’字的。但是,喜轎所經每一院落的門欄,必須張燈結綵。而新房所在院落,外掛‘囍’字牛角燈,形狀與過年所用的相同。室內每間四盞‘囍’字宮燈,新房門窗雖不貼‘囍’字,倒也喜氣盈盈。
結婚那日的白天,只是爲夜間舉行婚禮作準備。公爺府那邊的賓客按規矩都是在晚飯後才前去道賀,那邊既無豐盛筵席,也不備名酒,只款待香茶一盅,謂之“清茶恭候”。還有一點,也與一般人家明顯不同者,不扎喜棚。男賓客到軒館落座,女賓客徑至關房院內各房休息,說些道賀套話,有無酒筵招待,全不在意,惟賓客的隨從人員,既不能喝酒吃菜,又得不到酒飯錢,這倒是讓我覺得有些個不近人情了。可是規矩如此,大家都是這麼做的。
賓客相至,府中的一切準備就緒,約在亥初時刻,由一名老太監登堂回話,說是吉時已到,可以吩咐發轎,請老公爺首肯。
這時,早在親戚或同族中選就一名十齡以下的童子,到洞房炕上,敲鑼三下,謂之‘響房’。
鑼聲一響,則‘發轎’之令迅速傳至公爺府門內,早已齊集在那裡的迎親人馬,隨即出動,雖有鼓樂,但行在街上並不吹打,這規矩叫‘設樂不奏’。
位列最前面的開道鑼,連敲三響,一百二十對‘囍’字燈籠(即牛角燈)高高舉起,宛如二條火龍,徐徐前行,宏偉壯觀。由於沒有人聲嘈雜纔有‘壯而無聲’之說。
燈籠後面,有公爺府裡的四人乘馬,手執藏香,還有步行者四人,手執提爐,內焚檀香,其後,爲一乘‘黃天絡網’大紅官轎,由八人擡着,隨後,是由四人擡着的官轎,轎內爲取親太太(即男方之正式媒人)。取親太太所着服飾與平日不同,要在袍褂之上披上大紅袍罩,鈿子上也加大紅鈿罩,很象一頂紅風帽。我們這邊的送親太太所着服飾與男方相同,除送親太太外,府裡的大阿哥、二阿哥,還有大爺家的兩個哥哥,各乘馬車,隨我的喜轎前往公爺府,他們是給我送親的,所以這規矩稱之謂:‘送親爺們’。
公爺府那邊的迎親人馬和所備喜轎,由提親的人陪送至貝勒府的門口。而他也乘馬由公爺府的人陪送也趕到了,他先入貝勒府設的喜堂,一言不發,也不落座,只行三叩首禮。禮畢,隨即返回公爺府。他走後,提親官員才命衆人把我的喜轎擡入喜堂提親。
喜轎陳堂中後,我手裡面捧着嬤嬤遞給我的蘋果和如意被丫頭們扶入喜轎中,隨即聽到嬤嬤喊了一聲”升輿”,接着大哥便送着我的喜轎出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