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盛世,賢才盡在朝中,可謂是野無遺賢啊!”
在老李說出那句話之後,邊上當即便有個人站出來捧哏。
李象擡頭看過去,這人……有點眼熟。
這話……同樣很耳熟。
如果他沒記錯的話,這句話應該是李林甫所說,忽悠李三郎用的。
想當初,李隆基詔求天下士子,只要精通一藝,便可到長安備選。
李林甫擔心會有士子在對策時指斥自己的奸惡行爲,便對李老三說道:“這些士子都是些卑賤愚聵之人,恐怕會胡言亂語擾亂聖聽。”
他建議讓郡縣長官先對士子加以甄選,將其中優秀者送到京師,在御史中丞的監督下,由尚書省覆試,將名實相副者推薦給皇帝。
最終,送到京師的士子被考以詩、賦、論,結果沒有一人合格。
李林甫便向玄宗道賀,稱民間再沒有遺留的人才。
其中有一位士子,就因爲李林甫的這一番操作,失去了一次入仕的機會。
這個人嘛,在中國詩壇也有那麼一點小名氣——啊對,就是那個被稱爲“詩聖”的杜甫。
衆人聽到這句話後,當即便開始應和:“許侍郎此言甚是。”
畢竟這麼個日子,說點吉祥話也是好的。
聽到這聲‘許侍郎’,李象恍然。
哦,原來是許敬宗當面啊。
說起這個許敬宗,只要是稍微有些瞭解初唐歷史的,就都跳不過這個人。
阿武能夠上位,是離不開許敬宗這byd在其中穿針引線的。
當然了,身爲天策府十八學士的他,如今只混了一個黃門侍郎,也是因爲當年在長孫皇后的葬禮上笑場所致。
其實倒也不是笑長孫皇后,他只是覺得歐陽詢哭起來的樣子十分滑稽,所以就沒繃住。
這麼一笑,一下就把自己笑出了長安,貶到外面做司馬。
好在他的老闆姓李不是姓朱,許敬宗不僅沒有生命危險,甚至還有起復的可能,老李也大人不記小人過,又給他薅了回來。
你想想要是有人在馬皇后的葬禮上笑場,那老朱……
九族:6
與預想不同的是,李世民並沒有因爲這句話而開心,反而還眉頭微蹙。
許敬宗一看,心裡咯噔一下子。
壞了,馬屁拍到馬腿上了!
本以爲陛下是驕傲自滿,纔會說出如此之言,萬萬沒想到,陛下他竟然清醒得很啊!
今兒氣氛很不錯,所以李世民儘管心中不悅,但也沒有發作,只是神色淡然地說道:“即便如三代之治,亦不敢稱野無遺賢;聖明如漢文,亦有屈賈誼於長沙;朕何德何能,敢與三代、漢文相比?”
這話說的沒毛病,李世民的偶像,一直是漢文帝來的。
就連漢文帝都做不到野無遺賢,他又怎麼會自大到認爲自己比得上漢文帝呢?
老李就這點好,謙虛的很。
若是一般人的話,老李倒也不會如此卷他的面子。
但沒辦法,這個人是許敬宗。
在這個時候,李世民忽然就想起來了,長孫皇后葬禮上老許那嘻嘻的神情。
被李世民這麼一卷面子,許敬宗一下就不嘻嘻了。
他神色尷尬地瞅瞅李世民,又偷偷瞧瞧四周,雙手侷促得不知道該往哪兒放。
李象在旁邊笑着說道:“然則阿翁完善科舉之法,就算稱不上野無遺賢,倒也不比漢文帝要差。”
這麼一來,尷尬的氣氛頓時緩解了不少。
許敬宗感激地擡頭看了一眼李象,那眼神就像看到親人一樣。
以後誰和我老許說太孫殿下不是好聖孫,我特麼和誰急!
既然好大孫都這麼說了,李世民的神色也緩和了下來。
別人面子不給,但孫子的面子還是必須要給的。
“你啊,就吹捧你阿翁吧。”李世民一副傲嬌的神情:“溜鬚拍馬,不像話!”
李象呵呵地笑着,而後說道:“孫兒這也是說實話,像是兩漢時的遴選制度,舉孝廉父別居,舉秀才不知書,何如現如今的科舉公平耶?”
“太孫殿下所言甚是。”長孫無忌和房玄齡齊聲應道。
李世民清清嗓子,十分傲嬌地應下了這種說法。
擡眼看了一眼太陽,他便派人去通傳,宴會正式開始。
宴會的菜品豐盛,按照李象的意思,本次宴會做成了自助餐的模式,想吃什麼自己端着餐盤去取就是。
朝中衆臣們也是不例外,但他們有另外一塊取餐的地點。
進士們三五成羣,和好友們結伴而行,有說有笑地去取餐。
李世民也覺得新鮮,自己帶上李承幹,還有李泰和李治,到那邊排隊去了。
李象本來站起身想去取點飯吃,剛一起身,就聽到後面有人在叫他。
“殿下。”
他回過頭,原來是許敬宗。
“今日之事,還要感謝殿下爲臣解圍。”許敬宗一副感激涕零的樣子。
“許侍郎不必如此,今日本就是高興的日子,孤也是不想掃了衆人的雅興。”李象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
對於許敬宗,他說不上討厭,但也絕對說不上喜歡。
不過這種喜歡逢迎君上,能幫人乾點壞事兒的,李象覺得這次去幽州似乎可以帶着試試。
“若沒有殿下,臣今日……”許敬宗說到這裡,故意停下話頭,伸手擦擦眼淚。
李象也沒說話,只是好整以暇地看着許敬宗在那表演。
我就靜靜地看着你裝逼,從來都不去打斷你。
許是許敬宗自己也覺得有點抽象,他放下袖子,開始做最後的總結。
“總之,臣是真心感謝殿下解圍之恩。”
李象提煉的能力很強,從許敬宗的話語裡,提煉出了一句核心思想。
殿下,臣太想進部了!
想進步當然是好事兒,李象倒也沒說什麼,只是不置可否地頷首道:“你的心思,孤知道了。”
說罷,他伸手在許敬宗的肩膀上拍拍,而後對李景仁說道:“景仁,同去取些菜餚。”
“好的兄長。”李景仁上前,跟着李象一同往菜品方向走,留下面色複雜的許敬宗在原地呆立,不知道心裡在想些什麼。
李象在曲江宴上喝了個盡興,他還沒有從裴雪青懷孕的喜悅當中走出來,觥籌交錯之間,已是有些熏熏然。
酒酣耳熱之際,趁着興頭,老李也開始讓在場的進士們,還有士子們作詩助興。
駱賓王和盧照鄰各自作了一首詩,也只能說中規中矩,到不了流芳百世的地步。
老李同樣盡興,沒有“百世經綸”的智障大師搞出千八百首流芳百世攪局,老李興致勃勃之下,還給蕭瑀寫了一首詩。
對,就是那個“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給老蕭感動得眼淚嘩嘩的。
如今的蕭瑀,和前世可不太一樣了。
畢竟他有一個好學生是皇太孫,且自己又算是春風得意,倒也沒和房玄齡發生什麼齟齬。
李象也在盡力規避這件事,沒事兒的時候就讓高陽公主往蕭瑀的家中跑跑,帶着大姑母襄城公主做做生意,給家裡貼補些家用。
當然了,這個貼補家用,少說也得是百萬貫級別的生意。
別看蕭瑀出身富貴,但百萬貫同樣不是小數目。
有李漱這麼個房家兒媳幫扶蕭家,他現在和房玄齡的關係倒也還不錯。
今兒又得了一首李世民的贈詩,給老蕭激動得差點左手六右手七,逢人便說陛下給自己寫了一首詩。
整的李世民還有點後悔,琢磨給表姑父寫這麼首詩到底合適不合適。
第一場曲江宴在詩詞的評選活動之下完美落幕,獲得本次詩詞賽第一的,自然是李世民的這首贈蕭瑀。
憑心而論,這首詩的確水平很高,比起某個路過一隻耗子都恨不得在背上扣一章的某位皇帝,老李的藝術水平已經相當可以的。
但該說不說,還是有點稍遜風騷。
回到皇宮之後,李世民還有些意猶未盡。
他把三個兒子還有三個大孫子叫在一起,在宮中一起聊聊天吃點果子。
李厥今年已經七歲了,個頭長得也挺高,平時依舊是喜歡黏着李象,纏着他要講故事聽。
太子妃蘇意託李承幹給他找了一位先生,李厥不纏着李象的時候,就代表他要接受先生的拷打了。
“嚐嚐這個,這是嶺南新進貢的新鮮物。”李世民將一個小籮筐遞給李象:“馮盎用八百里加急送進京中的嶺南荔枝,這可是罕見的新鮮東西,你明天就要出發去幽州了,先吃一些嚐嚐。”
李象上輩子本來就不太喜歡吃荔枝,對這東西並不是很感興趣,於是便把荔枝推給了李厥。
“厥弟吃吧,阿兄不喜歡吃。”李象笑眯眯地揉揉李厥的腦袋。
李世民伸手點點他:“你啊,總是這麼讓着厥兒,再把他慣壞了。”
“孫兒就這麼一個弟弟,當然要寵着,是吧厥兒?”李象伸手扯起李厥的小臉兒,把他的嘴咧了開。
“唔嚕嚕嚕嚕——”李厥也十分配合地做着怪聲。
“伱啊。”李世民又笑,目光轉向李承乾和李泰:“若是你阿耶也能如你一般兄友弟恭,朕百年之後也算是能夠瞑目了……”
這話剛說完,李承幹就用手扯住了李泰的胖臉。
哈哈!李承幹心裡還在樂,你別怪我哈,要怪就怪咱阿耶!這可是他要看的。
“青雀,來嗚嚕嚕一個!”李承幹呵呵地笑,一股滿足感油然而生。
你這胖雞,也有今天?!
李泰倒沒想到大哥竟然能這麼張狂,他又不好直接開口罵,只能無聲地用嘴皮子說套你猴子。
看着大哥在盤二哥,李治在邊上嘻嘻地笑。
很快他就不嘻嘻了,李泰被李承幹鬆開之後,惡向膽邊生,伸手就捉住李治的臉蛋子,左右這麼一扯——
哈,怪不得象兒這麼喜歡扯人臉蛋子,是挺有意思的哈。
“好了好了,”李世民一臉黑線地阻止三個兒子互相傷害,他拿起荔枝剝了一個,特地掰開果肉看看有沒有蟲子,確認之後才放在嘴裡。
李象沒伸手拿荔枝,而是拿向了一旁的白開水。
在酒宴上喝了那麼多酒,總歸是有些不太舒服,多喝點水也是好事。
“對了阿翁,孫兒此次去幽州,還想向您求個人帶在身邊。”李象忽然說道。
李世民瞟了他一眼,而後問道:“說吧,你要帶誰?”
李象嘿嘿一笑:“許敬宗。”
聽到這個名字,李世民皺起眉頭。
“許敬宗?你帶他幹什麼?”
“當然是有大用。”李象如是說道。
“有大用?此等溜鬚拍馬之人,留着有什麼用?”李世民不屑地哼了一聲,看起來還沒有忘記許敬宗在愛妻葬禮上的一笑之仇。
說他老李小心眼兒吧……這許敬宗還活得好好的,甚至還成了黃門侍郎;說老李心胸寬廣吧,他到現在還記着仇,九年都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放下……
“難不成,就因爲許敬宗溜鬚拍馬,阿翁就要將他治罪?”李象說到這兒,看看老李那氣呼呼的神色,笑着說道:“不至於吧?”
“倒是有一位聖賢曾經說過,把所有吹牛拍馬的人都拉出去槍……砍了,可那畢竟是氣話,從古到今,還沒有殺掉馬屁精這麼一說。”
“正所謂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李世民語重心長地說道:“阿翁也是爲了你好,放着這朝堂之上如此之多的賢臣不去親近,難道你要把這許敬宗帶在身邊,聽他吹吹捧捧嗎?”
“還有後面一句話呢,阿翁。”李象用豆豆眼看向李世民:“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漢還行,後漢這話聽聽就得了。”李世民沒繃住,嘿然一笑:“士族門閥,自兩漢而始。所謂‘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便是桓帝面臨之局面;最開始的時候,地方豪強沒有文化,但在基層有一定的控制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稅收,譬如漢武打擊豪強,他們也沒有有效的辦法去反抗。”
“但後漢時期就不一樣了,而所謂的‘賢臣’,就是儒家化了的豪族,他們在地方上有着強大的影響力,還能夠影響朝野的輿論,這個時候,若是朝廷一旦有不符合他們心意的政策,便會引經據典批評朝廷甚至皇帝,更有甚者會引導朝野的輿論,逼迫皇帝在政策上做出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