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唐武裝

一個國家,一個爭權,想要長治久安,想要萬世永昌的延續下去,除了要讓天下的百姓得享太平之外,最要緊的還是要有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武備不興,則國家不寧,這是經過歷朝歷代證明過的。

自貞觀變法開始,欲強國先強軍,就是杜睿的一貫主張,從最開始的飛虎軍,到後來的禁軍八部,都是杜睿一手打造出來了,軍制改革更是當初那場貞觀變法之中的核心部分。

要使大唐富不難,可要使大唐強,卻並非一件易事,杜睿可以憑藉更爲先進的訓練,組織構成,以及火器的犀利,讓唐軍在短時期內成爲天下少有的強兵,但是想要讓這種強盛一直延續下去,卻並非意見容易辦到的事情。

一成不變,只會慢慢的衰朽,就好像歷史上的神策軍一樣,曾經的天下強兵就是因爲固本守舊,結果無法逃脫的沒落了。

如今杜睿還在,大唐的軍隊自然能夠保證極強的戰鬥力,可是日後一旦他不在了呢?

杜睿不得不爲以後着想了。

如今天下安定,四海昇平,百姓安康,四夷賓服,但是這絕不是大唐就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縱觀世界歷史,任何一個強者都是用來被大敗的。

輕武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絕不可行,就好像在歷史上的宋朝建立之初,爲使宋王朝能長治久安,而不致成爲繼五代後的第六個短命的王朝,宋太祖趙匡胤除了致力於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之外,還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大力實施“強幹弱枝”政策。

爲防止武將篡弒重演,趙匡胤以“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大將對軍隊的控制,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提倡文人典軍,嚴禁武人干政。

取消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職務,朝廷設樞密院掌管凋動軍隊,但無統兵權。三帥統兵權和樞密院調兵權職責分明,相互制約,直接對皇帝負責。

軍隊實行更戍法,定期換防,將帥常調,以防止官兵“親黨膠固”。另外,宋沿襲唐制,又大力削弱宰相實權,宰相下設數名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以分其軍、政、財三權,使宰相無法獨攬大權,這樣就使皇帝掌握的權力超過了歷代王朝。

爲消除藩鎮割據的局面,對獨霸一方的節度使,採取“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方法。逐步從地方調回都城任閒職,其原領州郡由朝廷控制,委任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對朝廷負責。

但重文輕武的結果卻造就了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爲軟弱無能的朝代,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對外侵一味忍讓造就,造成大量國土流失,人民遊離失所。最後發展到連皇帝都被別人捉了。

所以重文固然重要,但武決不可輕。

在中國歷史上,對外關係上,恐怕最軟弱的就要數宋朝,宋朝的經濟是繁榮發達,從後世出海的南海一號看,可見當時宋朝的對外貿易是何等發達。

但爲什麼宋朝從一開始就是積貧積弱,處處受到異族的入侵,割地賠款,最後北宋的兩個皇帝被金朝俘虜,北宋就在金朝的鐵蹄中走向了滅亡。這恐怕是趙匡胤開始沒有想到的,宋朝爲什麼這麼不經打,是宋朝缺乏武將還是宋朝國力不強大。

非也。

宋朝在當時是非常強大的,而且經濟在全球也屬於一流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宋朝的中國老百姓生活的比較舒服,他們充分享受到了農業經濟帶來的富裕和文明,且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個時候中國的封建社會走向了最高端。

宋朝的對外軟弱和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有極大的關係。宋朝的開國富有戲劇性,僅花了兩天的功夫,時任後周禁軍點檢的趙匡胤率領大軍北上抗擊傳說中的入侵遼軍,行至離首都開封不遠的陳橋驛住宿。第二天黎明軍隊忽然譁變,衆將士強烈要求趙匡胤登基,並將一襲黃袍披在了他的身上,隨後大軍浩浩蕩蕩返回京城,兵不血刃取得了政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

當然,這是一幕精心策劃的喜劇,否則倉促之間軍中哪裡找來的黃袍?

當時守衛京城的將領是趙匡胤的部下和老友,禁軍的第二、三號人物石守信、王審琦,他們“皆素歸心匡胤者”,裡應外合,掌握了全部的軍隊,奪得天下當然是易如反掌。

自從趙匡胤當上了皇帝,他制定的國策就是“重文輕武”,這一條就像後世中國的憲法一樣,社會主義是根本路線,誰也不能動搖。

岳飛的死,莫須有,死就死在他不識時務。確實,他帶兵有方,打得金兵屁滾尿流。百姓高興,但這違背了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一旦岳飛揮師京城,再來個“陳橋兵變”。任何危難的時候,統治階級往往先想到了自己,寧肯割地賠款,苟延殘喘,絕對不允許武將坐大。在這一條治國之本的指導下,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了一代忠臣岳飛,成爲一個歷史冤案。百姓永遠是對的,宋朝滅亡後,秦檜夫婦被築成鐵像永生永世跪在岳飛墓前。

包括宋朝初期的楊家將,楊業父子的故事,都是血腥的悲劇。一個奸賊,潘仁美將楊家推上了絞刑架上。這裡潘仁美和秦檜都是文人,而且比較有才華,秦檜寫的一手好字。

也就是說,宋朝重視文人,而不重視武將。這是一個治國的根本思路。

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喜劇並非原創,原創者恰恰就是後周的創建者郭威。就在陳橋兵變的9年前,時任後漢樞密使的郭威也在率軍抵抗遼軍的過程中回師京城,登基稱帝。

自晚唐以來,中國陷入了一個大分裂的時代,軍閥混戰不休,後晉節度使安重榮一句道破天機:“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爲之耳!”

五代短短53年間,僅中原正統王朝就有8姓14君如走馬燈般輪換,還有10個參差並存的**王國和幾個割據政權,同時北方卻面對着佔據戰略要地幽雲十六州,隨時準備秣馬南下的強大遼國。

趙匡胤登基後,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要避免新建立的宋朝不會成爲“第六代”,他本正是因爲“君弱臣強”取得了政權,因此他要杜絕下一個“趙匡胤”的出現,而下一個“趙匡胤”最有可能從他的那些老部下中產生。

某一天,趙匡胤召老部下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喝酒,屏去左右說:“我能當皇帝是因爲你們的擁戴。皇帝處境非常艱難,反而不如節度使快樂,整夜睡不好覺。”

石、王等人說:“陛下怎麼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定,誰敢有異心?”

趙回答:“你們當然不會有異心,但如果你們手下的人貪圖富貴,一旦以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不想幹能行嗎?”

石、王等頓首涕泣請求指明道路,趙匡胤說:“人生如白駒過隙,多攢點錢享受,讓子孫享福。你們不如放棄兵權,去選個好地方做官,爲自己和子孫置業,快樂過一生。我與你們結成兒女親家,彼此無猜疑,這樣多好!”

石、王叩頭謝恩:“陛下爲臣等考慮這樣周全,真是讓我們死而復生啊。”

第二天,這些老部下稱疾請辭,趙匡胤賜予他們豐厚的財物和崇高的政治地位,但從此不掌握軍權。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故事。隨後,趙匡胤又逐步解除了一些有影響力的節度使們的權力。

中國曆代王朝殺功臣屢見不鮮,最典型的就是漢朝和明朝。這兩個王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和朱元璋有着相似的背景和經歷,均是出身於社會底層,在前朝末年的戰亂中掃平羣雄,都有一幫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們,可以說王朝是他們與功臣一起創建的。

因此在建國後,同樣是大封功臣,劉邦“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承諾功臣與皇帝共享富貴。

朱元璋同樣如此,大封功臣,並賜免死鐵券。可不久,他們就大開殺戒,劉邦剪除臧茶、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甚至囚禁第一功臣蕭何。朱元璋青出於藍,將開國功臣幾乎誅殺乾淨。

趙匡胤的做法與劉、朱二位截然不同,他算是厚道的,只是剝奪了功臣們的軍權,但同時給予他們豐厚的物質賞賜和崇高的政治地位,並通過互相結爲姻親的方式鞏固、加強彼此的私人關係。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開國功臣與宋皇室世爲姻親,子孫中也出現了一些著名的戰將。

皇帝和功臣其實是處於一種“囚徒困境”,皇帝擔心功臣擁有的權力危及皇權,而功臣怕被兔死狗烹而不敢放棄自己的權力,這種互相猜忌容易導致皇帝痛下殺手和功臣鋌而走險。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其實是一種贖買,即子孫世代享有豐厚的物質報償、崇高的政治地位來換取功臣危及皇權的權力,從而使雙方走出困境,達成一種互信。

如果要達到“杯酒釋兵權”式的成功,作爲強勢的一方,皇帝不僅必須具有恢宏的氣度、寬仁的胸懷、洞察人性的能力、以己度人的體貼、言行一致的信譽,還要有高度的智慧和自信,才能率先打破困境,做出承諾,使功臣放棄自己的權力。

趙匡胤恰恰具有以上這些品質,因此在中國歷史上演出這一幕“杯酒釋兵權”大團圓的喜劇。

宋朝固然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比較繁榮的朝代,其中自然也離不開宋朝統治者從立朝開始制定文治天下的必然結果。

宋朝開國的初期階段,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自然那也離不開中央集權比以往的朝代更進了一步,對軍隊的控制,對武官的控制,有效的結束了五代十國後朝代頻繁更迭的局面。同時宋朝統治者實行了休民養息,農業工商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然而與經濟繁榮成爲鮮明對比的是,宋朝外患不斷,在與遼、西夏、金、元等勢力的鬥爭中長期處於劣勢,並一度造成外族入侵,疆域委瑣,直至最後亡國。按道理說宋朝是個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社會文明也十分先進,不應該敗給人口少又不開化的外夷。

在後世的衆多歷史學家探討宋朝亡國的歷史問題時,有的說法認爲是政權腐朽,有的說法認爲敵對者有強大的鐵騎,鐵騎具有當時最強大的戰鬥力。

事實這這兩點都不足以解釋宋朝積弱與滅亡的根源。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重文輕武。儘管宋朝經濟繁榮,但是不注重軍事的發展,儘管宋朝戰事不斷,但是宋朝的軍事發展在宋朝的社會生活中始終處於從屬地位。

從宋朝立國開始,限制武官,防範武臣是宋朝的重要特點,宋朝官吏中武臣從屬於文臣,宋朝重視文科的選拔,而對軍事人才的培養幾乎是零,在宋朝文武兼備的武臣很少,宋朝對文武兼備的人才多猜疑,能夠得到信任賞識的往往是那些有勇無謀的勇夫。

宋朝統治者重文輕武對社會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習文之風日盛,而尚武之風日衰。儘管宋朝經濟繁榮,由於重文輕武的社會影響,致使經濟實力和文明成果難以向軍事方面轉化。從裝備,到戰法比前朝沒有根本的改變,甚至在總體戰鬥力上還出現了倒退。造成了宋朝經濟實力與其軍事實力嚴重失衡,甚至出現了‘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做卞州’的不和諧局面。

假如歷史能夠改變,宋朝能夠以其他方式制約朝代更替,而不是重文輕武,局面肯定是不一樣的。如果宋朝能夠將經濟實力與社會的文明成果積極的向軍事實力轉變,那麼從裝備來說未必不能有長足的進展,在宋朝時期火藥已經產生,但是在用於軍事方面的火器發展遲緩,假如宋朝重視軍備,社會先進的技術成果不是沒有可能向軍事轉變,外夷的鐵騎未必就一定要佔上風。

假如宋朝重視軍事人才的選拔,重視武臣的素質,重視戰略戰術的研究,未必就不能發現外夷地廣人稀的短處,未必就不能利用敵人兵力不足,戰線漫長的弱點,從敵人的後勤保障上制約敵人的鐵騎鋒芒。

拿南宋來說,儘管金的勢力直達長江北岸,但是金的後方是不穩定的,中原地區以漢民爲主體,反抗暴.亂不斷。如果宋朝統治者聯繫敵後義勇,組織敵後武裝,並派出輕騎直趨敵人後方,那麼多的金兵沉在中原和長江以北,那麼長城以北,直到黃龍府還能有多少金兵?

從歷史說,宋朝是個雖然富足卻積貧積弱的朝代,其中不重視軍事的發展是其積貧積弱亡家亡國的根本原因。

歷史上的元朝滅宋立國,英國用艦船利炮幾乎統治了多半個世界,成爲日不落帝國,日本因爲中國甲午戰爭失敗的鉅額賠款而獲得了經濟起飛的資本,美國通過兩次世界大戰一躍成爲超級大國。

這都是爲什麼?

難道戰爭永遠是不幸的嗎?

對什麼人都是不幸的嗎?

那麼反過來想元朝是怎麼建立的?

英國是怎麼掠奪殖民地和財富的?

日本是怎麼發跡的?

美國是怎麼成爲世界霸主的?

所以武備絕不能輕,李賢登基之後,杜睿除了對中樞和地方的改革之外,最着重的還是對軍隊的變革。

強軍備武,勢在必行,當然杜睿也不可能盲目的發展軍備,讓軍隊始終都處在一個向前發展的階段上,直到軍隊脫離掌控。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重文抑武的政策,雖然是飲鴆止渴,卻也並非完全沒有可取之處,這其中的相互制衡,就是杜睿可以借鑑的地方。

北衙十軍從屬皇帝親軍,而與之相對的則是南衙十六衛,彼此之間相互配合,守護大唐安定,卻又相互制衡,避免一方的權利無限擴大,而作爲君權與相權手中利刃的軍隊,則會因爲兩種權利的相互牽制,可以始終處在一種不可不發展,卻又不可過度發展的階段。

既能始終保持軍隊的戰鬥力,卻又不至於讓軍隊脫離任何一種權利的掌控,而肆無忌憚的擴張,最終成爲動亂天下的根源。

和北衙十軍是從民間招募的兩家子弟不同,南衙十六衛的構成,則是在原先禁軍八部的基礎之上重新擴充的。

其中左右衛的設立乃是在飛虎軍的基礎之上,定員五萬人,分別有杜睿的門生宋俊,戴猛統領,爲上將軍,從二品,其下設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各二人,從三品。掌宮禁宿衛,凡五府及外府皆總制。

長史各一人,從六品上。掌判諸曹、五府、外府稟祿,卒伍、軍團之名數,器械、車馬之多少,小事得專達,每歲秋,贊大將軍考課。

錄事參軍事各一人,正八品上。掌受諸曹及五府、外府之事,句稽抄目,印給紙筆。

倉曹參軍事各二人,正八品下。掌五府文官勳考、假使、祿俸、公廨、田園、食料、醫藥、過所。

奉車都尉,掌馭副車。有其名而無其人,大陳設則它官攝。

司階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正七品下;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下;執戟各五人,正九品下;長上各二十五人,從九品下。

左右驍衛則是在左屯衛軍,右屯衛軍的基礎上擴編,定員五萬人,分別有杜睿的門生蔡貞,張翼統領,爲上將軍各,其下設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

凡翊府之翊衛、外府豹騎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守諸門,在皇城四面、宮城內外,則與左右衛分知助鋪。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各一人,左郎將各一人,右郎將各一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校尉各五人,旅帥各十人,隊正各二十人,副隊正各二十人。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二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翊中郎將府錄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

左右武衛則是在左羽衛軍,右羽衛軍的基礎上擴編,定員五萬人,分別有杜睿的門上宇文正道,楊洪統領,爲上將軍,其下設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熊渠番上者,分配之。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同驍衛。有稱長二人,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稱長掌唱警,爲應蹕之節。

左右威衛是在太子千牛衛的基礎上擴編,定員五萬人,分別由杜睿門下弟子李士美,高攀龍統領,爲上將軍,其下設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羽林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主守,則知皇城東面助鋪。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同驍衛。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領軍衛是由太子千牛衛和左屯衛軍各一部分擴編而成,定員五萬人,由杜睿門下弟子楊嗣業,楊嗣平兄弟兩人統領,爲上將軍,其下設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射聲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主守,則知皇城西面助鋪及京城、苑城諸門。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同驍衛。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金吾衛是由飛虎軍一部,以及安西都護府戍卒一部擴編而成,定員五萬人,由杜睿門下弟子馮寶忠,以及原安西都護府將軍高勝道統領,爲上將軍,其下設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宮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凡翊府之翊衛及外府佽飛番上,皆屬焉。師田,則執左右營之禁,南衙宿衛官將軍以下及千牛番上者,皆配以職。大功役,則與御史循行。凡敝幕、故氈,以給病坊。兵曹參軍事,掌翊府、外府武官,兼掌獵師。騎曹參軍事,掌外府雜畜簿帳、牧養之事。胄曹參軍事,掌同左右衛。大朝會行從,給青龍旗、槊於衛尉。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左右街使各一人,判官各二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如驍衛。有錄事一人,史二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街典二人,引駕仗三衛六十人,引駕佽飛六十六人,大角手六百人。

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掌領府屬,督京城左右六街鋪巡警,以果毅二人助巡探。入閤日,中郎將一人升殿受狀,衛士六百爲大角手,六番閱習,吹大角爲昏明之節,諸營壘候以進退。

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凡城門坊角,有武侯鋪,衛士、彍騎分守,大城門百人,大鋪三十人,小城門二十人,小鋪五人,日暮,鼓八百聲而門閉;乙夜,街使以騎卒循行囂襜,武官暗探;五更二點,鼓自內發,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啓,鼓三千撾,辨色而止。

左右千牛衛由太子千牛衛一部,加上河北道戍卒一部擴編而成,定員五萬人,由杜耀祖,以及杜睿門生杜成統領,爲上將軍,其下設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侍衛及供御兵仗。以千牛備身左右執弓箭宿衛,以主仗守戎器。朝日,領備身左右升殿列侍。親射,則率屬以從。胄曹參軍事掌甲仗。凡御仗之物二百一十有九,羽儀之物三百,自千牛以下分掌之。上日,執御弓箭者亦自備以入宿。主仗每月上,則配以職,行從則兼騎曹。中郎將各二人,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唐改備身郎將曰將軍,備身將曰中郎將,千牛左右、備身左右曰千牛備身。初置備身主仗。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兵曹,府一人,史二人;胄曹,府一人,史一人。千牛備身十二人,備身左右十二人,備身一百人,主仗一百五十人。千牛備身掌執御刀,服花鈿繡衣綠,執象笏,宿衛侍從。備身左右掌執御弓矢,宿衛侍從。備身,掌宿衛侍從。主仗,掌守供御兵仗。

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掌供奉侍衛。凡千牛及備身左右以御刀仗升殿供奉者,皆上將軍領之,中郎將佐其職。有口敕,通事舍人承傳,聲不下聞者,中郎將宣告。

左右監門衛由禁衛軍,御林軍擴編而成,定員五萬人,由杜睿門下弟子程元思,劉仁政統領,爲上將軍,其下設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諸門禁衛及門籍。文武官九品以上,每月送籍於引駕仗及監門衛,衛以帳報內門。凡朝參、奏事、待詔官及繖扇儀仗出入者,閱其數。以物貨器用入宮者,有籍有傍。左監門將軍判入,右監門將軍判出,月一易其籍。行幸,則率屬於衙門監守。

長史,掌判諸曹及禁門,巡視出入而司其籍、傍。餘同左右衛。兵曹參軍事兼掌倉曹,胄曹兼掌騎曹。

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掌涖宮殿城門,皆左入右出。中郎將各四人,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二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胄曹,府三人,史四人。監門校尉三百二十人,直長六百八十人,長入長上二十人,直長長上二十人。監門校尉掌敘出入。

南衙十六衛非戰時,擔任長安城,各道坊,以及宮禁守衛,戰時則爲大唐的激動冰凌,征戰四方。

除了北衙,南衙數十萬禁軍部隊之外,杜睿收繳了各地刺史的兵權,將全國的地方戍衛部隊重新整合,確立了八大軍區。分別由薛仁貴,蘇麟,杜鯤鵬,席君買,秦束,秦用,高行真,張士貴統御,稱上將軍。

爲了防止各大軍區主帥權利過重,杜睿還將後世解放軍的政委制度照搬了過來,由各軍區的長史充任,當然這些設立的政委所宣揚的並非是什麼政治綱領,或者理想主義,用理想去束縛兵士。

杜睿所設立的政委,他們宣揚的主要就是四個字一一忠君愛國!

作爲一個穿越者,憑藉着領先當下上千年的知識,杜睿在蠱惑人心上,自然堪稱泰斗,將軍心牢牢的捆綁在對國家,皇帝忠誠之上,自然也並非一件難事。

軍權歸屬上將軍,而賞罰,與朝廷之間的聯繫則歸屬長史,這樣以來,自然可以避免其中一方獨大,將國家的軍隊變成私軍的現象。

如今杜睿稱得上是大權獨攬,自然難免招人非議,但是也正是因爲杜睿能夠大權獨攬,這才使得他的諸項改革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在大唐權利交接的關鍵時刻,用雷霆手段,在較短的時間內,穩定了政局。

杜睿雖然傷懷李承乾早逝,但是從大局之處着眼的話,眼下這種局面顯然是對杜睿最有利的,朝政權柄皆在他一人之手,這樣他才能夠順利的進行變革,按照他的想法來打造這個盛世王朝。

之前因爲李承乾病逝,李賢都在守孝,直到今日方纔除服,杜睿藉着這段時間,將朝堂,地方,軍界重新洗牌了一番,大唐也從永徽十年,過度到了洪武元年。

今日是洪武朝的第一次朝會,杜睿下令凡事長安城內六品以上的官員,盡皆前來參加朝會。

杜養盛見杜睿到了,連忙起身見禮,如今貞觀朝的老臣,還在朝中的已經不多,特別是于志寧,李世績致仕之後,就連杜養盛這等永徽朝的臣子,都已經成了老臣。

杜養盛一起身,朝中那些杜睿的弟子也紛紛起身行禮,杜睿只是點點頭,走到一張椅子前做好,對着杜養盛道:“洪武開年第一次大朝,朝臣們可都到齊了!”

開年大朝,歷來都是十分關鍵的,尤其是李賢剛剛登基,急需要這樣的朝會來增加他的威望,雖說李賢當下還不能理政,但是皇帝的身份是不能忽視的。李承乾駕崩,新年的朝賀都已經免了,這一次卻不能出了岔子。

杜養盛忙道:“恩師昨日方纔知會過,但凡是長安城內六品以上的官員盡皆參加朝會,方纔弟子已經查驗過了,都已到場。”

杜睿點了點頭,對衆人道:“這便好!高宗駕崩,海內不穩,如今聖上以沖齡得繼大統,尚不能肩挑社稷之重,正需我等爲人臣子者,戮力同心,輔佐聖上纔是,方不負先皇聖恩,天下萬民之望!”

衆臣聞言,齊聲躬身應命。

杜睿此刻這番強勢的言論,也是出於無奈,當下主少國疑,非是時也,容不得他不如此,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屬之於我乎?

華夏曆朝歷代最不缺少的就是野心家,這個時候,杜睿必須保持足夠的強勢,才能夠震懾人心,不然的話,只怕會有不忍言之事發生了。

後世歷史上的趙光義之所以能繼承兄位,登基稱帝,雖然有過燭影斧聲這類的言論,但是究其根本,還是因爲擔心出現主少國疑的局面。

史書曾有過記載,宋太祖,宋太宗生母杜太后臨終之際,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當時太祖趙匡胤也在場。

杜太后問太祖趙匡胤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說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與福廕,太后卻說:“你想錯了,若非周世宗傳位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當吸取教訓,他日帝位先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如此,則國有長君,乃是社稷之幸。”

太祖趙匡胤泣拜接受教訓,杜太后便讓趙普將遺命寫爲誓書,藏於金匱之中。

然而,由於年代久遠,“金匱之盟”的重重迷霧也未能揭開,後人推測是太宗和趙普杜撰出來以掩人耳目的。

那麼,到底太祖是否有傳位光義之意呢?

據說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讓光義留守都城,而對於軍國大事光義都參與預謀和決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陽,羣臣相諫,太祖不聽,光義親自陳說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變主意。

趙光義曾患病,太祖親自去探望,還親手爲其燒艾草治病,趙光義若覺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試驗以觀藥效,手足情深,頗令人感動。

太祖趙匡胤還曾對人說:“光義龍行虎步,出生時有異象,將來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連我也比不上。”

有人便以此推測太祖是準備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的。

趙匡胤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和他的生母杜太后一樣,都是擔心出現主少國疑的局面,致使趙氏江山不保。

如今大唐出現這樣的局面也實屬無奈,太子李弘被害,皇長子李象繼位的話,只怕羣臣不服,潞王李正身份不夠,只能由李賢繼位。

杜睿如今雖然大權獨攬,但是處在這樣一個情景之下,他也不得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般。

這時門外傳來了陣陣鐘聲,杜睿撩袍起身,道:“晨鐘已響,諸位同僚隨本官一同進宮,朝拜聖上!”

“下官領命!”

杜睿當先走了出去,看着緩緩開啓的承天門,杜睿的心中也難免一陣激動,雖說他執掌朝政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名不正則言不順,就算是有高宗李承乾的遺命在,他這個顧命大臣的身份,還需要當今聖上李賢的確認,纔算是正式生效。

跨入承天門,或許在旁人的眼中,是大唐一個杜睿時代的到來,但是在杜睿看來,這一步跨出去,他就再也沒有回頭路了,從今以後,他將成爲大唐的實際主宰,他的聲音將成爲這個龐大國家唯一的聲音。

第65章 彈丸小國第二十四章第32章 安西軍第39章 譁變第86章 長孫皇后第83章 紛紛攘攘第27章 契丹窘迫第7章 田賦第35章 安市之戰第41章 會師漢江第11章 大智大勇大仁大義第21章 把妹第2章 堅船利炮第28章 忠臣第40章 亂國之人第30章 搶灘登陸第43章 兵臨石堡城第69章 先聲奪人第70章 蘇烈第58章 騷亂第74章 海戰揚威第63章 諸子第89章 我的小小未婚妻第9章 釀酒第47章 丕平第四十九章第38章 事急第34章 懲戒第三十八章第39章 騎兵出擊第五十七章第24章 一曲新詞酒一杯第25章 名聲鵲起第70章 各有算計第61章 出師表第五十四章第64章 大海戰第62章 善後事宜第47章 兵進吐蕃第7章 魏王之毒第16章 燧發槍第72章 兵臨城下第七十七章第24章 澳大利亞第五十一章第29章 陳三事第七章第16章 燧發槍第34章 孔孟無用第98章 霸權意識第五十九章第94章 勇能搏虎第38章 事急第9章 西方局勢第四十九章第76章 事了拂衣去第34章 懲戒第73章 不肖子孫第53章 繪圖凌煙閣第25章 征服伴隨殺戮第38章 繼續進兵(下)第42章 舉國歡騰第31章 四方雲動第13章 惡奴第16章 託孤第十五章第70章 碩鼠第五十九章第十七章第二十五章第35章 喋血孤城第66章 主動請纓第七十八章第七章第63章 安定地方第19章 確有此事第四十二章第23章 新大陸第36章 英倫小戰國第66章 主動請纓第73章 大食國滅第17章 國喪第58章 慈不掌兵第40章 亂國之人第三章第51章 密謀第七章第69章 科舉第36章 逃出生天第55章 內華夏而外夷狄第70章 碩鼠第44章 平息第44章 利奧三世第23章 新大陸第19章 鬧劇一般的反叛第88章 開城納降第31章 豎子第67章 三國博弈第17章 太宗教子第75章 登陸倭島
第65章 彈丸小國第二十四章第32章 安西軍第39章 譁變第86章 長孫皇后第83章 紛紛攘攘第27章 契丹窘迫第7章 田賦第35章 安市之戰第41章 會師漢江第11章 大智大勇大仁大義第21章 把妹第2章 堅船利炮第28章 忠臣第40章 亂國之人第30章 搶灘登陸第43章 兵臨石堡城第69章 先聲奪人第70章 蘇烈第58章 騷亂第74章 海戰揚威第63章 諸子第89章 我的小小未婚妻第9章 釀酒第47章 丕平第四十九章第38章 事急第34章 懲戒第三十八章第39章 騎兵出擊第五十七章第24章 一曲新詞酒一杯第25章 名聲鵲起第70章 各有算計第61章 出師表第五十四章第64章 大海戰第62章 善後事宜第47章 兵進吐蕃第7章 魏王之毒第16章 燧發槍第72章 兵臨城下第七十七章第24章 澳大利亞第五十一章第29章 陳三事第七章第16章 燧發槍第34章 孔孟無用第98章 霸權意識第五十九章第94章 勇能搏虎第38章 事急第9章 西方局勢第四十九章第76章 事了拂衣去第34章 懲戒第73章 不肖子孫第53章 繪圖凌煙閣第25章 征服伴隨殺戮第38章 繼續進兵(下)第42章 舉國歡騰第31章 四方雲動第13章 惡奴第16章 託孤第十五章第70章 碩鼠第五十九章第十七章第二十五章第35章 喋血孤城第66章 主動請纓第七十八章第七章第63章 安定地方第19章 確有此事第四十二章第23章 新大陸第36章 英倫小戰國第66章 主動請纓第73章 大食國滅第17章 國喪第58章 慈不掌兵第40章 亂國之人第三章第51章 密謀第七章第69章 科舉第36章 逃出生天第55章 內華夏而外夷狄第70章 碩鼠第44章 平息第44章 利奧三世第23章 新大陸第19章 鬧劇一般的反叛第88章 開城納降第31章 豎子第67章 三國博弈第17章 太宗教子第75章 登陸倭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