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吐蕃稱臣

十二年新年,長安城中片喜慶的與※

因上一年的諸多好事,對外征戰的重大勝利,天下百姓豐足,朝廷賦稅大增,爲示與民同樂,長安在整個年節間都是放開宵禁,讓城中百姓盡情歡樂。

因年節期間連續的幾場大雪,天氣寒冷,對外的聯絡也是基本中斷,朝中沒什麼大事兒,李世民也趁機給忙於朝事的大臣們放個長假,比往年的年節假期長了好些日子,直到上元節。

過了上元節,新年的第一個正式朝會上纔開始。

年前幾日纔回京的李恪與張士貴等人。也在朝會上得到李世民的封賞。

因平定南方獠人叛亂有功,李恪轉授安州都督,加鎮軍大將軍銜,並加食邑五百戶,允其在長安休養半年,再到封地上;張士貴被授以左領軍大將軍職,封航國公,並領玄武門宿衛。

李恪是因爲近兩年時間在南方那些不算富庶的地方置官,且帶兵征戰,李世民憐其辛苦,授其以安州都督職,並允許過半年後再回封地,讓其享一些時候的福,休養身子。

安州在淮南道,在江漢平原上,鄰兩湖和長江地,離京師也不算太遠,這也算是李世民的一種補償性的獎勵吧。

張士貴的任命出乎李業詡的意外,他知道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兵變才取得皇位的,玄武門在皇城中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之重,將玄武門宿衛的職交予張士貴,可見張士貴是極得李世民的信任的。

李世民對張士貴的封賞讓李業詡沒想到。另幾份項詔令也是很出乎李業詡的意外。也是在新年的正式朝會上,李世民發佈的詔命裡也宣佈,除李業詡的情報院院正職,委以吳朋接替此職,也同時除去李業詡軍器監大匠的職,以閻立德爲軍器監大匠,陳天寧爲軍器監少匠。

李世民還是接受了李業詡請辭的要求。將這兩處的主官職位授予其他人。

只是這兩個部門重新規劃,職司重新設定,並全都置於兵部屬下,以新任的兵部侍郎李業詡主管。

有些換湯不換藥的味,但已經很讓李業詡高興了,所領的部門職務少去,也讓那些頗有微詞的朝中官員少了些口實。

朝廷同時下發詔令,將長安、洛陽及其他施行宵禁的各城市,宵禁開始時間往後延遲,從亥時時分開始,至第二日卯時。

對李世民的此決定,李業詡更是意外。自己剛剛在年前提了這個意見,沒想到李世民即採納了,並在過了年後就開始執行,想着宵禁時刻的延遲,長安城內的夜生活將會更加的豐富。

李業詡卻不知,朝中有不少重臣都支持這個決定,特別是房玄齡的大力支持,使得李世民很快就下了決定。

李世民同時也下發了一個引起百官爭議的詔令,那就是以這次被俘的吐蕃和獠人戰俘爲勞役者。修築一條從長安到東都洛陽的官道,在開春後即開始動工,工程計劃兩年完工,由將作少監閻立本負責此事。

這條新修的官道全長約八百餘里,寬可以並排十架馬車行進,沿途重新設置驛站,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道路走向儘量取直,以使得從洛陽至長安能快速抵達。

一因有炸藥類的爆炸物,工程量雖大,但建造完成這樣的大道也並不是很難的事。

朝臣們對這個決議也是爭論了很多時候。有不少的文臣認爲這是在違禮制。讓這些戰俘去做這樣的勞役是奴役他們,不人道的事,會讓其他屬國寒心,且原來長安到洛陽有官道,修建如此大道,實在是浪費之舉。但多數的朝臣們還是支持,特別是房玄齡、長孫無忌、侯君集等深得李世民信任和重用的大臣,而且李世民也強力地推行這個計劃。以魏徵爲首反對的官員也只得罷休。這個計戈是侯君集和李業詡在出徵吐蕃回程過程中所商議出來的,最後由侯君集向李世民提出來。

一個耗費頗具的構想,卻在李世民在新年之初就開始施行,也讓李業詡很是意外,也在感慨李世民領導下的政府,辦事效率還真不低。

若這條大道修建完成,那長安到洛陽的行路時間,將大大地縮短,驛道的快馬,甚至一天之內都可以將洛陽的快報送到長安,長安的政令能更快到下達各地,兩地間來往更加方便,也使得兩地間的商業貿易能得到迅速發展。

更有一點是李業詡覺得最有說明力的理由,那就是修建這條大道,可以極大的緩解長安因人口快速增長,而出現的暫時性的物資和糧食短缺的現象。

如今長安的糧食大多都是靠江南漕運而來,而從江南運來的糧食,都要通過運河先抵達洛陽,在洛陽經陸路翻運,才能運抵長安,從洛陽到長安的道路不好走,花費時間頗長,使得物質的運輸遇到梗阻特別是遭遇天氣等因素影響時,從爾使得長安的糧食供應也會出現短缺,物價出現波動。

李世民頗爲頭疼的問題,正因爲有此考慮。在侯君猜民提出此意見後,李世民不顧一些朝臣的反對,也強行推行此策,讓十數萬在這幾場戰事中被俘的俘虜,來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

用俘虜來築路,這是耗費最少之舉,不要派發民工的工資,也不會侵佔農事時間,不增加百姓的負擔,只要給這些俘虜一些飯吃,派一些看守的軍士即可。

上元節後,李業詡正式到兵部官署報到,行他的守兵部尚書之職。

到兵部官署,李業詡才瞭解了兵部的設置,兵部原有侍郎二人,再加上他這個兼領的侍郎,兵部破例地出現了三個侍郎,其他兩侍郎爲正四品下職,掌武選、地圖、車馬、甲械之政,唯有他這個侍郎不需去管那些雜事。

兵部原所屬部門有四個:一曰兵部司。二曰職方司,三曰駕部司,四曰庫部司,以兵部爲主司本司,其他三司爲子司,如今再置以與兵部司同樣級別的情報院和軍器監,有了六個部門,三個本司,三個子司。

原來的四個部門,除兵部有主事四人外。其他所屬四部主事兩人,主事以下,還有郎中、員外郎。而軍器監和情報完的職部都是重新設定的。

李業詡到兵部官署報到之時,兵部的全體官員都列隊迎接這位有唐以來最年輕的一部長官。

新進的兵部侍郎李子和向李業詡介紹了諸多的同僚下屬。

兵部的官員大多都是在軍中呆過,對有軍功的將領都是另眼相看的,李業詡這個新任的主官雖然年輕,但已經立下了讓軍中所有將領都爲之咋舌的軍功,自是沒有人敢看不起他,而李業詡那份不凡的氣度也是讓所有的官員吃驚。

裴行儉也被委以兵部司的從六品上的員外郎職,作爲李業詡的直接助手,掌管有關新的軍制改革諸事的起草及上呈的奏章類。

說起來,兵部尚書職並無具體管的事,據李業詡瞭解的,“兵部尚書之職,凡將出徵,告廟。投斧錢;軍不從令,大將專決,還日,具上其罪。凡發兵,降敕書於尚書,尚書下文符”兵部的大小事務都是在兵部侍郎的主持下運行的。

這和後世的也差不多,最大官都是最閒的,而幹事的都是副職和下面的官員。

正月底,吐蕃使團在祿東讚的帶領下,及沿途諸多軍衛的護送下,終於抵達長安。

這次沒有朝廷派出的使者迎接他們,蔣東贊一行被鴻驢寺的官員直接帶到了鴻驢寺的別館內安置。

第二日,李業詡依李世民令,在鴻肺寺衙內會見了祿東贊一行。

離上次見面不過年多時光。而會見的味道已經是完全不一樣了。

“大論,我們又見面了”。李業詡頗爲玩味地說道,“大論與你們的贊普在鬆州城非走的太快了。本將原想備一杯薄酒,與兩位叨絮幾句,盡地主之誼,招待遠道而來的貴客,卻未能如願,實在是可惜!”

“不敢擔將軍親自來接見,李將軍神勇無敵,罪臣是深感敬佩。”祿東贊對李業詡這樣的嘲諷像似意料之中,並沒表現尷尬,只是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大禮。

“大論幾番來長安,本將也是很敬佩,也希望以後能久居長安,看盡我長安的美景”李業詡依然是那副淡淡地口氣說道,“大論先歇息一些日子,本將先將大論抵達的消息告訴吾皇,有卓煩請人轉告一聲即可!”

“李將軍,罪臣想把我們贊普的誠意儘快轉達給尊貴的大唐皇帝陛下”祿東贊聽了李業詡的話心裡一驚,卻又迫不急待地說道,“請將軍能儘快安排罪臣進見皇帝陛下,將我們贊普的意思轉奏給陛下!”說着又恭恭敬敬地施了禮。祿東贊說話的口氣,還有自身的稱呼,及對李世民的稱呼也都完全不一樣了,讓李業詡讀出了一些味兒,“哦?大論一路辛苦,還是先休息一些日子吧,我會把你的意思告訴吾皇的,告辭!”李業詡說着即起身,上了馬,拱手而去。

留下呆呆的祿東贊愣着,祿東贊從李業詡嘴裡聽出了朝廷想讓他留在長安的意思。

“罪臣祿東贊口見大唐皇帝陛下”太極殿內,祿東贊跪在地下,向李世民恭恭敬敬地叩頭。

“平身吧!”李世民語調平緩地說道,一雙眼睛死死地盯着祿東贊。

“謝陛下”祿東贊站起了身,卻不敢擡頭,低着頭說道,“陛下,想我吐蕃與大唐,一直和平相處,是我們利祿智昏,不自量力,冒犯天威。如今贊普與罪臣都省悟,吐蕃以後再也不會做冒犯大唐之事,贊普也讓罪臣將他的意思轉給您,贊普願舉國內附,接受大唐的冊封,永做大唐的臣民,爲陛下鎮守西疆

第176章 新羅女王金德曼斃,新女王金勝曼立第55章 抵達幷州第32章 比武第178章 戰與降,百濟高層的分歧第32章 比武第129章 長孫無忌爲何會如此?第80章 不堪一擊的頡利苾部第2章 李世績所薦之人第181章 百濟王扶余義慈被俘第34章 不破突厥誓不還第17章 庫山之戰(上)第124章 伏擊戰(下)第152章 出征高麗、百濟第115章 無奈接受第10章 李恪告訴的秘密第82章 夷男被殺第208章 黑齒常之被俘第44章 慕容順何意第23章 阿史那社爾的奇怪請求第52章 雙河之戰第4章 坊間傳聞第98章 溫情第168章 遼東首戰告捷第2章 重生第167章 房玄齡之託第29章 大戰牛心堆(下)第101章 新的軍隊管理模式第63章 再訪宗聖宮第59章 路途艱辛第128章 李恪又回京了第56章 遭遇馬賊第245章 倭王宮內血流成河第104章 曼蘇來訪第242章 大軍出征倭國第56章 爭功第27章 共餐第211章 與蘇定芳會合第45章 龍涎第61章 皇帝的心思真不少第161章 誰會約見第110章 這是調查的結果第35章 血戰赤海(三)第132章 鬆州之戰(六)第237章 願內附歸唐第104章 曼蘇來訪第75章 女助手第255章 長安風雲四起(下)第112章 你又要出征了?第36章 血戰赤海(四)第69章 可能的理由第23章 阿史那社爾的奇怪請求第229章 皇帝想回長安了第5章 論道第44章 阿史那步真投降第94章 太上皇駕崩第153章 又見皇后第64章 不能回家了(下)第5章 論道第32章 這是迷底?第10章 開始募兵第71章 完勝第236章 你爲何不自立爲王?第204章 高延壽歸降第48章 大事也第86章 流落塞外的漢人秦飛羽第9章 這是愛情嗎?第207章 不一般的關懷第184章 擊潰高麗援軍第14章 就一招第234章 皇帝御駕回京第47章 兩位大佬要做啥?第72章 小部回紇人的叛亂第4章 坊間傳聞第135章 鬆州之戰(九)第189章 關於是否進軍平壤的爭論第21章 吐谷渾人的火攻第5章 平康坊頭牌紅姑的身價第124章 伏擊戰(下)第191章 很嫩的新羅女王第151章 南北夾擊第53章 青海道第64章 回到軍中第40章 受到攻擊?第127章 長孫無忌被貶第121章 贊聶部沒有動靜第151章 南北夾擊第34章 不破突厥誓不還第138章 做好伐高麗的準備第37章 利器第30章 開戰是不二的選擇第122章 關於吐蕃的事第23章 阿史那社爾的奇怪請求第8章 琴瑟之合第189章 關於是否進軍平壤的爭論第215章 這些都是大唐的國土第15章 回府(下)第108章 吐蕃人的行蹤第92章 酒後亂性第105章 遭遇魏王
第176章 新羅女王金德曼斃,新女王金勝曼立第55章 抵達幷州第32章 比武第178章 戰與降,百濟高層的分歧第32章 比武第129章 長孫無忌爲何會如此?第80章 不堪一擊的頡利苾部第2章 李世績所薦之人第181章 百濟王扶余義慈被俘第34章 不破突厥誓不還第17章 庫山之戰(上)第124章 伏擊戰(下)第152章 出征高麗、百濟第115章 無奈接受第10章 李恪告訴的秘密第82章 夷男被殺第208章 黑齒常之被俘第44章 慕容順何意第23章 阿史那社爾的奇怪請求第52章 雙河之戰第4章 坊間傳聞第98章 溫情第168章 遼東首戰告捷第2章 重生第167章 房玄齡之託第29章 大戰牛心堆(下)第101章 新的軍隊管理模式第63章 再訪宗聖宮第59章 路途艱辛第128章 李恪又回京了第56章 遭遇馬賊第245章 倭王宮內血流成河第104章 曼蘇來訪第242章 大軍出征倭國第56章 爭功第27章 共餐第211章 與蘇定芳會合第45章 龍涎第61章 皇帝的心思真不少第161章 誰會約見第110章 這是調查的結果第35章 血戰赤海(三)第132章 鬆州之戰(六)第237章 願內附歸唐第104章 曼蘇來訪第75章 女助手第255章 長安風雲四起(下)第112章 你又要出征了?第36章 血戰赤海(四)第69章 可能的理由第23章 阿史那社爾的奇怪請求第229章 皇帝想回長安了第5章 論道第44章 阿史那步真投降第94章 太上皇駕崩第153章 又見皇后第64章 不能回家了(下)第5章 論道第32章 這是迷底?第10章 開始募兵第71章 完勝第236章 你爲何不自立爲王?第204章 高延壽歸降第48章 大事也第86章 流落塞外的漢人秦飛羽第9章 這是愛情嗎?第207章 不一般的關懷第184章 擊潰高麗援軍第14章 就一招第234章 皇帝御駕回京第47章 兩位大佬要做啥?第72章 小部回紇人的叛亂第4章 坊間傳聞第135章 鬆州之戰(九)第189章 關於是否進軍平壤的爭論第21章 吐谷渾人的火攻第5章 平康坊頭牌紅姑的身價第124章 伏擊戰(下)第191章 很嫩的新羅女王第151章 南北夾擊第53章 青海道第64章 回到軍中第40章 受到攻擊?第127章 長孫無忌被貶第121章 贊聶部沒有動靜第151章 南北夾擊第34章 不破突厥誓不還第138章 做好伐高麗的準備第37章 利器第30章 開戰是不二的選擇第122章 關於吐蕃的事第23章 阿史那社爾的奇怪請求第8章 琴瑟之合第189章 關於是否進軍平壤的爭論第215章 這些都是大唐的國土第15章 回府(下)第108章 吐蕃人的行蹤第92章 酒後亂性第105章 遭遇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