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暗潮涌動

竇皇后駕崩,唐高祖李淵廢朝三日,命令百官全部穿着喪服,舉國哀悼竇皇后。並且,唐高祖李淵追諡爲太穆皇后。華夏自古注重禮儀教化,在封建社會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社會,以父宗爲重。凡是父系親屬範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後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爲本宗九族。在此範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爲有服親屬,死爲服喪。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

兩千年來的封建王朝,漢族的孝服在每個王朝基本上是傳承下來,即使有些變異了,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製,基本上分爲五等,分別爲:斬榱、齊榱、大功、小功、緦麻。

第一等的是“斬榱”,是五服之中最重要的一種。‘榱’是指喪服中披於胸前的上衣,下衣則叫做裳。斬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製成的,左右衣旁和下邊下縫,使斷處外露,以表示未經修飾,所以叫做斬榱;至於‘榱’也就是指不縫緝的意思。

凡是諸侯爲天子、臣爲君、男子及未嫁女爲父母、媳對公婆、承重孫對祖父母、妻對夫,都要穿斬榱。因此,太穆皇后駕崩,唐高祖李淵、李建成、李逍遙、李世民等子女全部都要穿斬榱,以及長孫秀敏等兒媳都必須穿斬榱以示尊重。

次重孝服叫做“齊榱”,是用本色粗生麻布製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是剪斷處均可以收邊;下襬貼邊都在砸邊際。孫子、孫女爲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爲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爲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齊榱”的禮制。

太穆皇后竇氏駕崩,李昇等孫子孝帽子上釘紅棉球,長孫釘一個,次孫釘兩個,餘者類推。若是孫子輩成婚,則孫媳婦帶三花包頭,也就是插一小紅福字;未出嫁、且未梳頭的孫女用長孝帶子在頭上圍一寬榱,結於頭後,餘頭下垂脊背,頭上也要插一小紅福字。

只要是孫子、孫女輩,他們的孝袍子肩上釘有紅布一塊,有的剪成蝙蝠、有的剪成其它圖案。按亡人性別,男左女右,將它稱之“釘紅兒”;重孫子輩的孝帽子上釘粉紅棉球,也是長孫釘一個,次孫釘兩個,餘者類推;孝袍子肩上釘有紅布兩塊,還是男左女右,稱之爲“釘雙補丁兒”,元孫肩上釘三個“釘丁兒”。

“大功”是輕於“齊榱”的喪服,它是用熟麻布製作的,質料比“齊榱”用料稍細,基本上都是伯叔父母、爲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爲母親、伯叔父、兄弟服喪都要穿這種“大功“喪服。

“小功”是輕於“大功“的喪服,它是用較細的熟麻布製作的。這種喪服是爲從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從堂兄弟、未嫁從堂姐妹,和爲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喪而穿的;最輕的孝服是“緦麻“,是用稍細的熟布做成的,現在大多都是用漂白的布做成,稱爲“漂孝”,凡爲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爲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這個檔次。

由此可以看出傳統禮儀是根據喪服的質料和穿喪服的時間長短,來體現血緣關係的尊與卑、親與疏的差異的。在五服之外,封建王朝還有一種更輕的服喪方式,叫做“袒免”。在史籍中記載曰:“朋友之間,如果親自前去奔喪,在靈堂或殯葬時也要披麻;如果在他鄉,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帶縛髻。”

玄真子、袁天罡等人皆不受制於唐高祖李淵的管轄,只不過他們全部都與李逍遙千絲萬縷的關係。玄真子是李逍遙的師傅,袁天罡等人是李逍遙的同門師兄弟,伍雲召、伍天賜及其逍遙王府的家丁與李逍遙是主僕關係,使得他們這些人也紛紛披麻戴孝;玄真子及袁天罡等人原本是不需要披麻戴孝,只不過他們等人在最後時刻見識到竇皇后的威嚴,乃是女中豪傑,欽佩不已,使得他們也親自上前弔唁。

太穆皇后駕崩的消息很快就通過尚書省發佈詔書,通知大唐境內大大小小的官員,尤其是身在京城中的官員,全部都要披麻戴孝;在京城以外的官員,他們全部都免除披麻戴孝,依然需要身穿喪服。並且,唐高祖李淵下詔書命令京城等地停止一切娛樂活動,至於外邦國家在得知太穆皇后駕崩,也紛紛派遣使臣前來奔喪。

唐高祖李淵橫掃天下,號令天下之時,就已經開始召集民工修築陵墓,經過多年的精心修建終於落成,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唐獻陵。獻陵是依據東漢光武帝原陵的規格修築而成,該陵座北朝南,封土爲陵,呈覆鬥型,平面呈長方形,陵園爲夯築城恆,四面各壁一門,門外各置石虎一對。

封建王朝的帝王陵墓皆有石刻,而唐獻陵的石刻渾厚質樸,健壯豪放,造形剛毅沉穩,氣宇軒昂。獻陵的四道門上皆有雕刻而成,高近兩米的石虎,顯得碩大威武,眼神機敏,四肢強健有力,形象栩栩如生;御道的兩端有一對體形高大的石犀;並且,南門外矗立着八米高的華表,上蹲犼獸,下雕盤龍,八棱形的柱體刻滿了花紋,顯得莊嚴肅穆。

當初,唐高祖的寢陵修建時,曾經下詔工匠及大臣商議過,最後決定按照東漢光武帝的原陵高六丈的規模營建。獻陵坐北向南,地面建築約有三百八十間,墓道呈覆鬥形,陵高三十一米,長寬均爲百米,陵臺爲覆鬥形,位於陵園中部偏東,底邊東西長約一百四十米,南北長一百一十米,頂部東西長三十米,南北長十米,高十九米。

太穆皇后死後安放在修建的宮殿中三十餘日,唐高祖李淵才下詔遺誥下葬於獻陵,羣臣嚎啕大哭;其中,太穆皇后子女及孫子輩在唐高祖李淵的帶領下,隨儀仗前往獻陵,就連李玄霸都眼眶紅紅,淚流滿面的目送着竇皇后的離去;李逍遙、長孫秀敏兩人更是傷心不已,長孫秀敏更是哭暈了數次,李淵特命長孫秀敏不必隨行,卻被長孫秀敏拒絕,毅然決然的一路跟隨着。

太穆皇后安葬在獻陵中,這是唐高祖李淵的意思,他想要永遠的與自己的妻子在一起,只不過太穆皇后先他一步,安葬在獻陵內,使得獻陵的門不能全部封死,留下其中的兩道門。並且,唐高祖李淵親自下令派人守護陵墓,直到他駕崩之日纔不必看護,而且唐高祖李淵在太穆皇后駕崩,心中思念竇氏,與日俱增,無心政務,全部將大權交予李逍遙處理,在悲痛萬分的情況下,李逍遙強壓着心中的悲痛,將所有的精力全部用在批閱奏章上,以緩解心中的那份沉重的傷痛。並且,唐高祖李淵下詔冊封李逍遙爲攝政王,奉命監國,總攬大唐一切朝政大權,使得朝中文武大臣一片譁然,衆人皆知道李淵是在爲李逍遙清除一切阻礙,以備爲日後李逍遙冊封太子做準備。

朝中文武大臣無一反對,全部心悅誠服,他們深深的知道李逍遙的能力。並且,李逍遙在太穆皇后駕崩之前就總攬大權,管理的井井有條,使得朝中文武大臣無一人不服。李逍遙的處理朝政的能力,甚至超越了唐高祖李淵,至於前太子李建成更是無法比擬的;李淵再次名正言順的冊封李逍遙監國,總攬一切朝政大權,更是深得文武百官的愛戴,最重要的是李淵如此做向大臣預示着,日後大唐江山將由李逍遙接任,朝會上蜀王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兩人聞之色變,強忍着心中的驚怒,隱忍不發。

“父皇居然將朝政大權全部交託於逍遙,逍遙他算什麼,只不過就是深得父皇、母后的疼愛,按照舊制縱然大哥太子之位被廢除,應該也是本王,父皇如此做,將我的顏面置於何地,難道本王就不是他的兒子嗎?”

秦王李世民朝會結束後,急忙回到自己的王府中,怒氣衝衝地數落李逍遙、李淵的不是,使得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全部都噤若寒蟬,紛紛勸阻李世民不要如此大逆不道。若是李世民只數落李逍遙的不是,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還能理解,也能接受,沒想到李世民越說心裡越氣,口無遮攔的謾罵起唐高祖李淵的不是。

長孫無忌膽顫心驚地勸阻道:“秦王,還請慎言吶!”

李世民見長孫無忌等人臉色大變,倉皇的模樣惹得李世民更是氣打不一處來,心中更是泛起滔天的怒火,他置之一笑,不屑一顧地譏笑道:“怎麼?你們都害怕了!”長孫無忌等人急忙搖頭,說不是;李世民不管不顧的盡情地發泄心中的憤怒,道:“父皇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他這樣做,完全不顧及朝中大臣的質疑聲,也不按照禮制去做,一意孤行的賜封逍遙爲監國,總攬一切大唐朝政大事,實際上父皇就是藉此將皇位傳於逍遙。”

“當初母后安好時,父皇就任命逍遙,命他監國。本王就已經猜到父皇的意思,沒想到父皇在母后殯天后,居然理直氣壯的退居幕後。父皇如此做,根本就沒有考慮其他人的想法,本王也是父皇的兒子,爲何只有逍遙獨獨深受父皇的寵愛,本王的一切他根本就沒有給我任何幫助,全部都是本王自己拼出來的。”

“父皇在母后殯天后,已經完全喪失理智,失去了昔日的雄心壯志,終日鬱鬱寡歡,甚少露面。曾經父皇想要我們幾人爭取皇位,能者得之,卻不想母后臨終前的一席話,改變了父皇的心意,加上父皇對母后數十年來的感情,不僅僅改變父皇的決定,也改變了我們兄弟間的平衡;父皇厭倦了朝中的爾虞我詐,他想要禪讓,卻沒有適當的藉口,只要逍遙徹底將皇位坐穩了,那本王所做的努力都功虧一簣了。本王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皇位是本王的,任何人都搶不走;就算是父皇反對,我也要將它搶回來,哪怕是反目,也在所不惜。”

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目瞪口呆地望着瘋狂的李世民,膛目結舌,他們沒有想到李世民居然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寧願與唐高祖李淵對着幹,與李逍遙反目,都在所不惜的想要取得皇位。房玄齡急忙勸說道:“秦王,懇請您三思而後行,還請慎言!”

“慎言?”秦王李世民憤怒地大吼一聲,道:“你們就知道慎言,慎言;父皇早已下定決心將皇位傳於逍遙了,還慎言有何用。若是真的被逍遙登基爲帝,本王絕對是一個結局。現在,本王給你們一次機會,願意繼續追隨我的人,全部留下,不願意追隨的,你們就從王府中離去,本王不怨你們今日的選擇,本王給你們一點的考慮時間,到時候給我一個答案。”

衆人皆是大驚失色,他們見秦王李世民堅決地臉色,就猜到李世民想要發動兵變取得大權,他們紛紛低下頭,全部都沉默不語;長孫無忌愣住了,他沒有想到李世民居然真的敢這麼做,他又笑了笑,根本就沒有絲毫的停頓,毫不猶豫的高聲回道:“我願意繼續追隨秦王!”

房玄齡等人詫異的轉過頭看着怡然不懼,風平浪靜的長孫無忌,他們愣住了;秦王李世民也是微微一愣,他詫異地看着長孫無忌,原以爲還要等會才知道,不曾想到長孫無忌想都不想直接了當的回答了自己,他熱淚盈眶地讚賞道:“長孫大人不愧是大臣的楷模,本王很是欣慰!”

接着,柴紹、侯君集、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等人紛紛表示,願意繼續追隨李世民。秦王李世民興奮不已,他激動地看着長孫無忌等人,心中非常的感激。在李世民最爲難得時刻,這些人都沒有離開自己,反而一如既往的繼續支持自己,使得李世民暗暗決定,日後天下盡歸他的手中時,他必定要好好的犒勞諸人。

“好!諸位今日之功,本王必定銘感於心,永生難忘!”秦王李世民開懷大笑,鄭重其事地承諾道:“日後本王取得大權,必定加官進爵!只不過,諸位以爲眼前的局勢對我方非常的不利,該如何是好?本王不想眼睜睜的看着他被封爲太子,再登基爲帝;多年的經營毀於一旦,實在是心中難以承受纔會說出之前的那番話,還望諸位諒解。”

衆人見秦王李世民冷靜下來,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又聽見秦王李世民繼續說道:“不知諸位有什麼好的建議,想一個萬全之策化解我們的危機?”

長孫無忌等人面面相覷,李世民已經講話說道這個份上了,如今只有一條路纔可以,那就是與前太子李建成形成聯盟,共同李逍遙,不能再讓李逍遙繼續掌控大唐。那個時候,李逍遙羽翼已經豐滿,無論是前太子李建成,還是秦王李世民都沒有任何的翻身機會,基本上李逍遙加封太子之位,入住東宮,日後登基爲帝就是板釘上的事實,無法更改了。

因此,衆人建議秦王李世民主動與李建成聯繫,共商大事,李建成也覺得這個時候不是計較個人得失的時候,而是需要聯合起來才能抗衡李逍遙,不然無法與之對抗。並且,李建成乃是前太子,以長孫無忌等人看來,他必定也不會希望李逍遙登基爲帝。於是,李世民派人前往齊王府,邀請前李建成、李元吉等人一起商量。

第305章 玄武門之變(四)第115章 師出同門(二)第3章 巧得金錘第59章 天罡三十六斧第6章 鬼谷傳人第226章 傳國玉璽(二)第96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276章 威震四海,八方朝賀第163章 收復河東第131章 各司其職第150章 楊廣之死第45章 雄信惹禍第105章 逍遙辭行第237章 征戰四方(一)第65章 敬德從軍(二)第132章 團圓第94章 進退兩難第152章 太原起兵(二)第238章 征戰四方(二)第184章 往事浮現第39章 一戰成名(二)第100章 再次相遇第128章 亂鬥第67章 泰山比武(二)第283章 龍鳳呈祥第128章 亂鬥第178章 兵發瓦崗第236章 逍遙大婚(二)第105章 少夫人第249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71章 衆人齊聚(一)第190章 獨戰羣雄(一)第73章 衆人齊聚(三)第190章 獨戰羣雄(一)第26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63章 逍遙之怒第182章 夜襲瓦崗第96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81章 衆人齊聚(十一)第236章 逍遙大婚(二)第144章 密謀造反第105章 少夫人第79章 衆人齊聚(九)第237章 征戰四方(一)第118章 說曹操,曹操到第280章 秦王李世民第88章 逍遙扇第92章 千里姻緣一線牽第304章 玄武門之變(三)第141章 棋差一招第243章 一統中原(三)第63章 逍遙之怒第190章 獨戰羣雄(一)第193章 獨戰羣雄(三)第175章 鴻門宴第99章 千里姻緣一線牽第185章 夢魘第33章 生死相搏第172章 瓦崗內亂(四)第104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176章 李密稱帝第221章 殺我兄弟,殺無赦第82章 衆人齊聚(十二)第160章 入定關中(一)第259章 昏迷不醒第56章 要想此路過留下買路財第242章 一統中原(二)第46章 百里追殺第77章 衆人齊聚(七)第51章 徐府危機第128章 亂鬥第266章 開戰在即第133章 曉之行動(一)第284章 君無戲言第271章 出謀劃策第278章 護犢之心第231章 半路截殺第214章 困獸猶鬥(四)第221章 殺我兄弟,殺無赦第113章 有情人終成眷屬第76章 衆人齊聚(六)第6章 鬼谷傳人第227章 傳國玉璽(三)第139章 夜襲敵營第118章 說曹操,曹操到第203章 瓦崗破,李密亡(七)第49章 謀劃天下(一)第103章 透露身份第104章 貪狼歸位第166章 自立爲帝(一)第203章 瓦崗破,李密亡(七)第143章 思鄉心切第154章 太原起兵(四)第172章 瓦崗內亂(四)第69章 鑄造師第116章 藥王(一)第216章 困獸猶鬥(五)第260章 齊聚長安第163章 收復河東第226章 傳國玉璽(二)
第305章 玄武門之變(四)第115章 師出同門(二)第3章 巧得金錘第59章 天罡三十六斧第6章 鬼谷傳人第226章 傳國玉璽(二)第96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276章 威震四海,八方朝賀第163章 收復河東第131章 各司其職第150章 楊廣之死第45章 雄信惹禍第105章 逍遙辭行第237章 征戰四方(一)第65章 敬德從軍(二)第132章 團圓第94章 進退兩難第152章 太原起兵(二)第238章 征戰四方(二)第184章 往事浮現第39章 一戰成名(二)第100章 再次相遇第128章 亂鬥第67章 泰山比武(二)第283章 龍鳳呈祥第128章 亂鬥第178章 兵發瓦崗第236章 逍遙大婚(二)第105章 少夫人第249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71章 衆人齊聚(一)第190章 獨戰羣雄(一)第73章 衆人齊聚(三)第190章 獨戰羣雄(一)第26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63章 逍遙之怒第182章 夜襲瓦崗第96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81章 衆人齊聚(十一)第236章 逍遙大婚(二)第144章 密謀造反第105章 少夫人第79章 衆人齊聚(九)第237章 征戰四方(一)第118章 說曹操,曹操到第280章 秦王李世民第88章 逍遙扇第92章 千里姻緣一線牽第304章 玄武門之變(三)第141章 棋差一招第243章 一統中原(三)第63章 逍遙之怒第190章 獨戰羣雄(一)第193章 獨戰羣雄(三)第175章 鴻門宴第99章 千里姻緣一線牽第185章 夢魘第33章 生死相搏第172章 瓦崗內亂(四)第104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176章 李密稱帝第221章 殺我兄弟,殺無赦第82章 衆人齊聚(十二)第160章 入定關中(一)第259章 昏迷不醒第56章 要想此路過留下買路財第242章 一統中原(二)第46章 百里追殺第77章 衆人齊聚(七)第51章 徐府危機第128章 亂鬥第266章 開戰在即第133章 曉之行動(一)第284章 君無戲言第271章 出謀劃策第278章 護犢之心第231章 半路截殺第214章 困獸猶鬥(四)第221章 殺我兄弟,殺無赦第113章 有情人終成眷屬第76章 衆人齊聚(六)第6章 鬼谷傳人第227章 傳國玉璽(三)第139章 夜襲敵營第118章 說曹操,曹操到第203章 瓦崗破,李密亡(七)第49章 謀劃天下(一)第103章 透露身份第104章 貪狼歸位第166章 自立爲帝(一)第203章 瓦崗破,李密亡(七)第143章 思鄉心切第154章 太原起兵(四)第172章 瓦崗內亂(四)第69章 鑄造師第116章 藥王(一)第216章 困獸猶鬥(五)第260章 齊聚長安第163章 收復河東第226章 傳國玉璽(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