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回島

陳道堅回到島上時,發覺島上一切如常。

港口處停泊的船隻比之前要多出好幾艘,而且每艘船上都堆滿了麻包。

還有工人在碼頭處不停的搬擡着這些百斤以上的大麻包,每人均是汗流浹背。

背完十包之後,工人到管事的吏員處領籤,每背滿百包,大約每人都累的不行了,多半人會結束這一天的勞作,但還有少數精幹強悍的漢子,繼續往船上搬擡貨物。

陳道堅知道這都是曬出來的食鹽,精細,白皙,一點兒不比官鹽差,不,甚至是質量比官鹽要好的多。

賣的價格則是私鹽價,這些鹽包一到內陸市場就橫掃一切,因爲其價格是私鹽,但卻是明副其實的官鹽,南安侯府有煮鹽權,雖然曬鹽不是煮鹽,但那是國家律法的缺失,這和南安侯府可沒有什麼關係。

總之官鹽賣私鹽價,各處的官紳豪商能公開發售,這等於是徹底掃蕩了私鹽市場。

預計官鹽收入會減低一二百萬貫,對過億貫財賦收入的龐大帝國來說,這算是可以接受的損失。

地方官員或是中樞的三司衙門,隨意取個名目再加點稅,也就把這麼一個小窟窿給補上來了。

東藩這裡就不同了。

陳道堅眼前一艘艘的船俱是裝滿了的,他知道鹽場又修了十幾處,預料中的產量遠遠跟不上需求,現在光是鹽場的工人就有好幾千人了。

事實上要是銷量再擴大下去,光是鹽場工人就需要過萬人,加上他們的家屬,東藩這邊的移民速度都可以極劇加快。

這個趨勢,怕是徐子先都沒有料想到,徐子先知道食鹽是必需品,硬通貨。但他沒有料想到,各地的官鹽質量參次不齊,普通的百姓對高鹽價感覺是有多麼痛苦。

大量的海鹽傾銷向福建,廣西,荊湖南路,北路,浙江,在此前已經有昌文侯府的人過來島上,後來又陸續來了一些官紳商人,他們毫無例外的被這邊的鹽場所震驚,曬鹽法其實有些門道和訣竅,但並不太複雜,所需要的就是地理環境和人工,加上滷水,風力,太陽,福建就是歷史上最先出現曬鹽法的地方,如果不是管控的需要,曬鹽法早就該推廣開來了。

但對各地的商人來說,陳篤竹等人宣揚的奇蹟真正出現在眼前時,還是令他們驚掉了下巴,併爲之目瞪口呆。

這邊的鹽場令很多人瘋狂,但產量就是這麼多,每天都有船在岸邊等候裝船,鹽場一再開闢和擴大規模。

但陳道堅知道,侯府的計劃就是一年不超過三百萬石,相對大魏一億五千萬人左右的人口基數,這個鹽產量對整體的官鹽不會有太大的衝擊,而侯府可以藉此獲得二百萬貫以上的純利。

這個計劃不一定能保持住,最少按現在的趨勢來看,估計產量得達到五六百萬石,大體輻射涵蓋閩浙兩廣兩湖,一年五六百萬石的產量,要超過這幾個省原本的私鹽產量,影響三成左右的官鹽銷售,應該還在朝廷能容忍的範圍之內。

這樣侯府一年的純利,大約是五百萬貫。

陳道堅在倭國時,兩艘來往的海船會將他這個級別官員的文書攜帶過來,有一些是公文通告,有一些是會議記要,其中當然包括鹽務會議。

不可否認,陳道堅都被這野心勃勃的計劃給嚇住了。

另外他感覺,不管是李儀還是孔和,或是方少羣,這幾個侯府的智囊文膽,怕是過於一廂情願朝廷的不介意。

事實上朝廷應該會很介意,侯府的幾百萬貫,除了一半左右是在搶鹽販子的飯碗,還有一半得朝廷來補窟窿。

現在朝廷在籌劃北伐,國庫費用不足支撐北伐的費用,這也是人所周知的事實了。

天子已經把自己的封樁庫給打開了,每天都有大量的財物流失出來,這也是事實。

若是下一步再不足,各地當然要緊急加賦,甚至朝廷會找大商人,主要就是大鹽商借助,這有先例。

但在朝廷中樞權威不足的崇德朝,天子出頭和兩府的意志,能籌到多少費用都是很難講的事。

陳道堅懷疑,北伐持續到最後,恐怕打的不是軍事,而是財力,物力,後勤,動員能力和持續交戰的能力。

論國力,大魏當然遠在東胡之上,東胡人的耕地怕還沒有福建一路多,人口加起來也沒有過千萬人。

但其動員能力,持久交戰的能力反而在大魏之上。

在此之前,東胡人一直在大魏境內交戰,算是以戰養戰,一直不停的搶掠,但要是搶掠的戰果不佳,東胡人的戰爭潛力會很快耗盡,不得不狼狽退兵。

Wшw☢тtκan☢℃o

有人研究過,東胡人在崇德之前,交戰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個月。

戰馬,農耕,人丁,這些都是限制其的短板。

但在崇德年後,東胡人和北虜大範圍的合作,甚至是征服了很多北虜部落,雙方開始沿幾千裡的長城防線攻入大魏內部,燒殺搶掠,無所不搶。

大量的人丁,物資,財富被源源不斷的運到草原,再運至遼東一帶,極大的豐富了東胡人的庫藏,支持着其戰爭潛力。

到崇德十四年時,東胡人已經可以持續交戰一年以上,並且能動員二十萬人左右的將士,這幾乎是他們三成左右的壯年丁口,而在崇德之前,這幾乎是他們一半的丁口數字。

若是將所有的丁口派在戰場上,其農耕業就徹底毀了,但由於掠奪了大量的壯丁放在田間地頭,彪悍的東胡將士已經幾乎可以完全脫離農業生產,他們用在騎射和戰術訓練的時間上越久,對大魏的威脅也就越來越大了。

這一切歸功於東胡人的徹辰汗,這個大汗年方四十餘,年富力強,少年時就從父祖征討大魏,幾十年下來其不僅是弓馬嫺熟的東胡貴族騎士,也是一個相當出色的大汗。

對內掃平異已,剷除部落會議遺留的很多麻煩和問題,將諸汗制改爲諸王制,在內部設諸部,統合部族事務,其當大汗已經十餘年,威信確立,幾乎一言九鼎。

胡人總會受困於內部爭鬥,甚至猶過於大魏朝堂,但在徹辰汗的統領下,東胡人已經解決了內爭,並且確定了一個明確的宗旨,便是伐魏,取代大魏朝堂,一統天下。

甚至征服北虜,西羌,建立一個比漢唐還要輝煌偉大的龐大帝國,東胡貴人,數代人前仆後繼,幾乎都是在爲了這個目標而努力着。

大魏北伐瞞不住人,東胡人也定在動員。

雙方在比拼國力,運勢,軍隊,也包括朝堂,包括動員能力。

東胡這樣的國度,野蠻,血腥,朝爭都是以殺戮而結束,越是如此,越擁有早期古典軍國主義的一些特性。

極端野蠻就是極端的全員動員能力,東胡人能把境內的人餓死一半,包括異族和本族的人,只要打贏了就行。

大魏卻明顯做不到這一點,這是文明和野蠻的差異,也是火器時代沒有到來之前,野蠻經常能戰勝文明的原因所在。

陳道堅很是擔心,眼前的壓力加上大魏朝堂的側目,而東藩即將會面臨一些決定性的東西,勝負之間不僅是生死立判,還有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及空間。

在跳上踏板,登上長堤的時候,陳道堅感覺到一陣暈眩,他感覺是自己太緊張了的原故。

當然,也可能是太年輕,從得到消息的那一刻起,陳道堅的壓力就太大了。

從熙熙攘攘的碼頭工人中穿行而過,四周是海風的腥味和人身上的汗臭味道,陳道堅倒是沒有什麼不適,倭國那邊的條件要比這裡惡劣的多了。

他從碼頭穿行而過,港口有工務局,早就有吏員知道陳道堅返回,陳道堅年方弱冠,但身份是司從曹右使,比判司從曹的陳佐才低半級,從官職上來說,是南安侯府體系中相當高職的一位官員。

而且從資歷上來說,陳道堅的資歷也很老了,是南安侯府第一批招募的吏員,除了李儀之外,孔和,傅謙,都是和陳道堅一併進入侯府中,兩年左右的時間,大傢伙和南安侯徐子先一起做了很多大事,現在的地位也是較往常完全不同了。

工務局的令吏着人安排了一輛馬車,福州的馬車並不多,基本上普通人會選擇走路,有錢人有自己的馬車或轎子,公共馬車運用不是太廣,就是在府城內有一些配給。

在東藩這裡,開發的初期並沒有條件,現在道路暢通,工務局的吏員向陳道堅介紹,最近匠作司在連續製造馬車,並且分爲多種類型。

有大型公用馬車,四馬或六馬,甚至八馬拉動,車廂相當大,連坐帶掛,可以坐三四十人之多,這使得各個部門或各個百戶之間,人員的流通調動相對要簡單方便的多了。

現在南安侯府控制的區域是呈一個較大的橢圓形,環島官道已經修了三百多裡,幾近徹底完工。

還需要一條通往牧場的道路,還要在牧場外圍開闢道路,設立外圍巡邏警備點。

另外一個方向就是往西南方向的鹽場區,在那裡已經有十來個鹽場,規模大小不一,都是圍海造石欄,滷水池和化晶池分開,還有曬鹽區,裝包起運區等等,另外還有鹽工們的生活休息區域。

據工務局的吏員介紹,現在還在鹽區一帶開闢新的定居點,近來在澎湖,漳州,興化軍一帶招募鹽工,由於待遇優厚,雖然沒有官戶待遇,甚至只是簽了一年或兩年的長約,很多壯丁還是趨之若鶩。

這些鹽工很有可能會長期定居,他們也有搬取家人到東藩的意願。

在這些鹽工初至或未至時,他們當然是心存疑慮,東藩在此前就是荒島,現在誰知道是什麼模樣?

但當鹽夫們到東藩之後,他們迅速陷入到一種強烈的後悔情緒當中,搬取家人到東藩成爲這些鹽工近期內最爲迫切的目標。

南安侯府當然會儘量滿足這種需求,現在島上還是相當的缺乏人力。

這也是徐子先之下,李儀,孔和,傅謙,陳佐才,包括陳道堅在內的所有文官們都儘量給予移民良好待遇,甚至昌文侯府也不反對的重要原因所在。

若不是有極佳的待遇,東藩又怎麼能在短期內吸引到大量的移民?

陳道堅坐的是隻能容納兩人的輕便馬車,單馬拉,車廂輕薄,也很小,緊急情況的話車廂後也能站兩個人,但正常情形下只能坐兩個人。

在車廂內當然只有陳道堅一人,從筆直的港口道路一直向東,然後進入環島官道,接着馬車向北方急馳。

上游在興造大型的紡織廠,已經接近完工。

此外還有大片的榨油廠,當然也是水力驅動,也是在大規模的建造之中。

走了近二十里地後,在沿途陳道堅看到了大片的棉田,以及在棉田裡勞作的人們。

還有往南安溪或虎跳溪上游去的工人們,他們多半乘坐大型馬車,或是騎着毛驢,騾子,或是雜馬。

半年多時間下來,很多瘦弱的男子,透支身體在做着苦重活計的男子逐漸長出了更飽滿的肌肉,他們一樣做着重活,但吃的更好了,營養基本上充足,所以長時間的勞作並未更進一步的傷害到他們的身體機能,反而使他們更強壯了。

每個人都差不多,肌肉飽滿,身體壯實,特別是走路的時候,每個人的步伐都相當的堅定有力。

人們的表情都差不多,是一種很滿足,很高興的神色,臉上都有一股笑意,是對生活有信心,對未來有信心的神情。

人們之間因爲更緊密的合作,經常一起修路,造橋,造各種建築,在農田裡也是協作勞動,這種模式和純粹的小農經濟的模式不同,在那種模式下,哪怕同一個宗族也很難獲得真正的幫助,生產就是以家庭爲單位,除非是家庭破裂,宗族會給這樣的破產者提供最低限度的幫助,也就是幫着孤兒寡母不被餓死或流落街頭,事實上很多宗族都辦不到這樣的事。

大魏曾經有較爲完備的福利體系,隨着國力衰減,那些福利機構早就名存實亡了。

在大魏,人們生活的相當有壓力,同時因爲耕地,生產,生活帶來的諸多竟爭,彼此提防,甚至仇視對方,這並不奇怪。

而在東藩,人們彼此守望相助,彼此間的依存感很強烈,在四周是茫茫大海的大島之上,原本就理應如此,加上南安侯府有意的倡導,陳道堅知道,島上的治安都是很好,人員充足的警備士也能解決偶發的事件,比如偶然的鬥毆事件,盜竊,或是家庭紛爭。

事實上這些事也很少,人們都渴望能迅速還清欠債,開出更多的土地,工人們希望能進入正軌,賺到更多的錢。

這是一片活力之地,人們充滿希望,而且還不僅如此,官吏的地位被限制了,雖然他們擁有權力,但約束更多,大魏那種如狼似虎的衙前差役,在東藩這裡卻是見不着了。

人們走路很有活力,臉上有笑容,身體壯實,彼此信任對方,自己也是充滿着自信。

看到沿途一羣羣的百姓,陳道堅內心的擔憂和惶恐都減輕了很多。

這裡的天比倭國的似乎要藍的多,氣氛也好的多,各處也很乾淨。

倭國人那裡似乎活的很壓抑,大夥兒都挺有心事的樣子,就是那些活的不錯的倭國武士,到了晚上時都忍不住要喝醉,似乎喝醉了之後才能放浪形骸釋放壓力。

相比之下,陳道堅當然更喜歡東藩。

太喜歡了。

第五百五十二章 進軍第一百零一章 試製第四百零三章 搜捕第一章 崇德十九年夏的星天牛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三百五十三章 精巧的設計第三百九十六章 敗相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三百九十三章 呼嘯第四十章 葛家兄弟第三百四十章 動員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二百八十二章 有罪無罪?第五百六十八章 接納第四十九章 威脅第二百九十一章 濟濟一堂第五百三十七章 信任第五百五十四章 藩國第七十三章 招兵第二十四章 立站籠第五百章 弓弦第四百九十七章 幕府第一百七十八章 招攬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制第四百六十四章 打響第四百三十一章 福州暗流第九章 三個男子第一百四十二章 用間第一百九十五章 武人第一(今天更三章)第四百一十七章 獻策開府第七十章 暫且忍耐第四百零四章 自己的船第二百一十九章 水手長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四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四百九十七章 幕府第二百一十八章 壓力第四百三十七章 迎親隊伍第三百六十二章 生存之法第一百一十九章 陣戰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九十章 獻祭第三百零六章 環島(今天兩更)第一百八十八章 馬政第二百六十章 上船第五百零八章 拒絕第二百一十八章 壓力第二百五十二章 計功第五百四十六章 失手第一百八十章 遲到第四百四十章 奪人先聲第一百一十五章 江灘第三百七十六章 轉移第四百四十八章 撤離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三百二十九章 羣官第一百六十九章 天王像第三百八十四章 對峙第四百一十三章 是真的第二百三十九章 昂揚第三十一章 招考第二百零二章 蘭芳來客第三百三十五章 隱有唐風第二百六十四章 敬酒第四百三十三章 等消息第二百二十七章 燒殺第五百六十五章 南人第二百一十七章 捧殺第六十八章 開捐第一百零二章 教訓第一百六十三章 南安侯第七十四章 回府城第八十七章 融入第一百零八章 戰陣第一百零二章 教訓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甘心第七十五章 融合第六十九章 第一桶金第十九章 齊王第一百六十章 苦勸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太美妙第九十六章 兄弟第七十一章 變化第一百三十四章 任官第七十五章 融合第二百一十章 狂生第四百零一章 或給開府第三百八十八章 燈塔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四百五十二章 克敵之資第二百七十一章 變化第三百七十五章 鼓吏第一百三十章 收穫第三百八十七章 藍袍人第三百三十八章 老人第二百一十四章 讚賞第四百三十九章 陰暗之所第三百零六章 環島(今天兩更)
第五百五十二章 進軍第一百零一章 試製第四百零三章 搜捕第一章 崇德十九年夏的星天牛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三百五十三章 精巧的設計第三百九十六章 敗相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三百九十三章 呼嘯第四十章 葛家兄弟第三百四十章 動員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二百八十二章 有罪無罪?第五百六十八章 接納第四十九章 威脅第二百九十一章 濟濟一堂第五百三十七章 信任第五百五十四章 藩國第七十三章 招兵第二十四章 立站籠第五百章 弓弦第四百九十七章 幕府第一百七十八章 招攬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制第四百六十四章 打響第四百三十一章 福州暗流第九章 三個男子第一百四十二章 用間第一百九十五章 武人第一(今天更三章)第四百一十七章 獻策開府第七十章 暫且忍耐第四百零四章 自己的船第二百一十九章 水手長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四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四百九十七章 幕府第二百一十八章 壓力第四百三十七章 迎親隊伍第三百六十二章 生存之法第一百一十九章 陣戰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九十章 獻祭第三百零六章 環島(今天兩更)第一百八十八章 馬政第二百六十章 上船第五百零八章 拒絕第二百一十八章 壓力第二百五十二章 計功第五百四十六章 失手第一百八十章 遲到第四百四十章 奪人先聲第一百一十五章 江灘第三百七十六章 轉移第四百四十八章 撤離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三百二十九章 羣官第一百六十九章 天王像第三百八十四章 對峙第四百一十三章 是真的第二百三十九章 昂揚第三十一章 招考第二百零二章 蘭芳來客第三百三十五章 隱有唐風第二百六十四章 敬酒第四百三十三章 等消息第二百二十七章 燒殺第五百六十五章 南人第二百一十七章 捧殺第六十八章 開捐第一百零二章 教訓第一百六十三章 南安侯第七十四章 回府城第八十七章 融入第一百零八章 戰陣第一百零二章 教訓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甘心第七十五章 融合第六十九章 第一桶金第十九章 齊王第一百六十章 苦勸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太美妙第九十六章 兄弟第七十一章 變化第一百三十四章 任官第七十五章 融合第二百一十章 狂生第四百零一章 或給開府第三百八十八章 燈塔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四百五十二章 克敵之資第二百七十一章 變化第三百七十五章 鼓吏第一百三十章 收穫第三百八十七章 藍袍人第三百三十八章 老人第二百一十四章 讚賞第四百三十九章 陰暗之所第三百零六章 環島(今天兩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