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再造

“蒲行風也是把家底都拿出來了。”

戰艦的艦尾船樓上,羅方仁,羅方禮,羅方孝等人俱是聚集在一起,還有蘭芳國其餘的各大世家的首腦人物,俱是聚集在羅方仁的這艘旗艦之上。

蘭芳這樣的海外貿易強國,對艦船的使用和建造也算是強國了,這些年雖然一直幫着府軍水師造艦,但自家的艦船也並算少。

此次出征是最後決戰,蘭芳和三佛齊等國也組成了聯軍,大小艦船過百艘,人員過萬人。

對兩個小國來說,這也算是傾盡全力了。

但看到蒲行風艦隊的規模,遠遠聽到那些野獸般的嚎叫時,羅方仁的臉色也是變了,其餘所有人的臉色也差不多。

“府軍水師的大人們是不是有點太急了?”一個小國的首領急聲道:“眼下就這麼慢慢熬和耗,蒲行風部被限制了不能搶掠,十年之後肯定就耗光了他們的力量,到時候再出手也不晚啊。”

“似乎是大魏國內也有戰事,水師可能是急着想把主力調回國內。”

“唉,大魏一直是這樣,只重國內,對咱們南洋各國就當夜壺來用,用的時候拿出來用,不用了就塞牀底!”

“也不要怨氣這麼大,這一次秦王殿下的水師在南洋一呆兩年多,一直拼殺,水師官兵死傷過萬人,咱們還能說這樣的話?”

“我也是太着急了……”

衆人一時無語,只遠遠看着遠方的艦隊發呆,港口處一直有嚎叫,接着小船蜂擁而出,大量的戰艦緊隨其後,艦船之上都是持長矛,彎刀的天方戰士。

“此戰要緊。”羅方仁面色沉毅,並沒有驚慌之態。

“會成功的。”羅方仁目視衆人,沉聲道:“府軍的劉管軍,執掌大軍多年,論地位不在大魏的太尉之下了,他既然決意會戰就相信自己有機會。之所以不再等,是怕蒲行風和府軍水師打游擊,那非得再拖幾年時間,會戰,便是雙方都認爲自己能贏纔打的起來。很多人認爲還得再等,那就會拖延時日,一拖,就可能出事!”

“監國說的對。”

“劉將軍是武勇過人,智略也過人的大將,身邊的鄧文俊更是有名的智將,他們的決斷定然不會錯。”

衆人紛紛議論着,附合羅方仁的同時,也是在寬慰自己。

這時有人驚叫道:“艦隊,府軍艦隊主力來了!”

海平線上,順着陽光的光線看過去,終於有桅杆出現,過百艘船幾乎是一起涌現出來,接着便是更多的艦隊在海上涌現出來。

各國水師是在三佛齊匯合,而府軍水師的主力則是從蘭芳各處的港口出發,在海上匯合,連續數天時間終於全部匯合完畢,並且開向馬六甲港口所在。

桅杆如林,艦船密集,只有熟知府軍水師家底的人,才知道來了多少艘船。

羅方孝頗爲激動的道:“千噸大船三艘,七百噸以上十一艘,五百噸以上三十七艘,三百噸以上三百餘艘,水師主力官兵十二萬人,水手近五萬人,水師主力全部至此!”

在說話時,羅方孝幾乎失態,兩顆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了。

他的激動可以理解,這位從東藩剛發展時投效,數年時間看到東藩的水師從幾十艘戰艦發展到如今這地步,不激動纔是怪事。

最要緊的就是三艘千噸鉅艦全部是東藩自己建造,完全按大魏水師盛時的樓船巨船製造,每艘大艦上都有過千戰士和數十門火炮,不管是火力還是近戰能力,對普通的艦船都是完全的碾壓!

府軍水師,從創立時的幾千人,在兩年前也就三萬餘人,徵倭之役以後,幕府只將小半的財力用在日常開銷上,大半的財力有五成用在水師,兩成用在府軍,三成用來買馬養馬!徐子先的決心和意志,真的是遠超常人,一旦認準了某件事值得去做,便會傾盡全力!

到十六年時,幕府整個財年的收入已經超過九千萬貫,其中東藩一地就超過四千萬,五千萬是來自獨立覈算的海防捐稅和在福建路,江西路,兩浙路,兩廣,荊南,荊北等地設立的釐捐稅卡。

在幕府的主持下,地方上那些多如牛毛的雜稅基本上被取消光了……什麼板帳錢已經夠混帳,還有枯骨稅,百姓養死了牛官府還得向百姓徵稅,簡直毫無天理人性可言。還有河渡錢,完全沒名義的上貢錢,還有陪錢,地錢,食鹽錢,牛皮錢,鞋錢,橫徵暴斂,很多稅毫無道理,就是完全的放縱官吏巧取豪奪,以完成中樞下達的財賦指標,只要將中樞的財賦交足了,地方官吏怎麼催逼壓榨百姓,只要不弄出大規模的造反和民變,那就可以放手施爲。

就算弄出民變,官員了不起被免職,回家之後還是大富翁一個,安心享受自己搜刮來的錢財。很多大魏史上有名的貪官,下場最多就是免職,曾經有在雷州任職的某知州,弄到當地殺嬰賣子成風,後來激起民變,死者過萬,這知州也就是被免官,拍拍屁股就走人了。

這般寬縱,仁宗皇帝倒是得了一個“仁”字,但在他的治下,一直到今,百姓都承受了不該承受的苦難。

這樣雖然維持了大魏一億貫的財賦收入,百姓付出的最少是好幾倍的不該付出的負擔,實在是殺雞取卵,大魏的財政破產,就是因爲這樣的貪婪和短視!

秦王幕府完全取消了這些雜稅,只是保留了海稅捐,這是對海商的一種約束,也是雙方的共有承諾,收海稅保證海上的安全,海商交錢壯大水師,是雙方都得益的好事情。

另外就是有牙行契稅,這是正常的商業稅,不管是工廠還是商行礦山,都要徵收。

再有便是田宅契約,百姓交易房產,土地,需要到官府領契交稅,這種是官府提供法律背書和服務,收稅也是理所當然。

正賦也就是土地生絲捐稅這是國賦也是照常收取,還有稻米等實物,這些都是減免了三成之後,照例由海運抵津海,送到三司府庫,在北方還在抵擋東胡和平定流寇的特殊時期,就算是徐子先已經掌控南方,趕走的六品以上的官員都有好幾百人,兩府對現狀只能默認,所要求的底線就是南方各路要正常輸送國賦和各種雜項物資,對這一點,幕府也是一直有保證。

但所有人都想象不到,在取消了多如牛毛的雜稅之後,幕府的收入不僅沒有減少,也不是穩步增長,而是大幅度的增加!

其實也很簡單,大魏雖然鼓勵工商,但還是一直視農桑爲國本,這是根本性的認知問題,短時間內難以逆轉。

而徐子先卻是知道,一旦打通海外商道,受益的絕不止是海商,相關的各行各業都會有大規模的發展。

在水師將蒲行風限制住,消滅了呂宋二盜,並且直接控制了倭國和呂宋,並影響到蘭芳三佛齊和暹羅真臘等各國之後,大魏的產品出口量極速恢復,民間的經濟總量爆炸式的發展,經濟總量的增加,意味着賦稅額度總量的增加,加上對官吏的嚴格控制,財賦不入私門而均入國庫,大幅度的稅收增長就是理所應當之事,不增長才是怪事。

除了契稅之外,幕府又在官道和各重要關卡加設釐捐稅卡,一般的坐商就是交契約,行商加徵釐捐,理由是府軍將士征剿流寇,出師做戰耗費極大,而剿滅流寇,土匪,也是爲了行商安全,釐捐稅卡所在之處,土匪流寇都被消滅的乾乾淨淨,也是爲了保護商道,徵收釐捐,也是理所應當之事。

這當然是額外給商人加重了一些負擔,但總是比搜刮細民百姓要強的多。

況且商人也相當樂意,就象當年徐子先在南安鎮設卡收捐,只要保護了那一片區域的安全,剿滅江匪強盜,商人們寧願交一些錢,也願意從南安鎮走,將貨物存在南安倉庫,這也是一樣的道理。

南方諸路,交納正賦之餘,還有九千萬貫的收益上繳幕府,而民間居然感覺日子越來越寬鬆,原本那沉重的枷鎖被打開了,丟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上升,官府還在修補官道,義倉,義舍,義莊,慈幼局等福利機構也陸續有撥付款項,雖然在徐子先看來這只是最低層次的民生福利支出,但對普通百姓來說已經是天恩浩蕩。

在此之前,他們被官員壓迫,被如狼似虎的胥吏欺壓,上交多如牛毛的雜稅,一年的收入有最少七成被掠走,剩下的也就是勉強維持溫飽。

也幸虧南方的工商發達,而且氣候溫潤,若是如陝北河南那樣,遭遇災害,人口密度又大,恐怕南方也早就有大規模的民變和流寇起事了。

就算如此,當李開明在建州豎旗之時,也是短時間內有十萬人彙集在他旗下,換了幾十年前,這也是不可想象之事,百姓們寧願流亡逃走,也絕不會委身附逆,成爲造反的流賊。

對朝廷中樞來說,南方的事既不可想象,他們亦不知情,但大幅度增長的賦稅就形成了眼前的這支龐大的艦隊。

水師官兵暴漲到十萬人以上的規模,艦隊規模更是擴大增長了幾十倍!從只有二十多艘二百噸位以上的主力艦,到兼併南洋水師漲到四十餘艘,再兼併王直所部達到百艘,康家又提供了百艘,加上南洋諸國和大家族的造艦,還有在東藩和泉州,漳州的造船廠全力開工建造軍艦,不到三年的時間,水師已經擁有三百噸以上的主力艦近四百艘,以前的那些百噸和二百餘噸的福船,比如當年的中一號,還有福一號等艦船,已經全部改爲了商船,不再被視爲軍艦,成爲艦隊的一部份了。

至於水師官兵,編制之初只是一個軍的兵力,與顏奇劉旦一戰時,冒險火攻,由此打出了水師的精氣神。

幕府進入福州,徐子先開府爲秦王時,水師也迅速膨脹,從一個軍迅速到十多個軍,徵倭之役時水師已經有二十個軍六萬餘人,經歷了兩年多與蒲行風所部的戰事後,福建路和廣東南路大量優秀的青年加入水師,南洋各國的移民子弟中的佼佼者也被大量吸納入軍,水師已經擁有四十多個軍十二萬餘人,加上後勤工程輜重人員已經有十五萬人,這個數字,也是當年大魏南洋水師極盛時的規模,徐子先用了短短五六年時間,將幾乎完全毀滅不復存在的南洋水師,就這麼硬生生的又再造了出來!

當這麼一支龐大的艦隊出現在遠方的海平線上,可想而知,包括羅方仁在內的南洋諸國的漢人精英,首腦,家族的族長,長老們會有多激動和震撼!

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一百七十一章 圍相府第三百一十三章 上山第五百五十四章 藩國第二百零六章 期許第二百三十八章 招安可能第二百五十一章 大收穫第九十六章 兄弟第五十五章 再進一步第六十五章 坊車第一百一十二章 細雨第二百七十四章 今不同昔第五百二十三章 敕曰第五百二十一章 牢騷第四十一章 賣個破綻第五百三十一章 海上第三百二十九章 羣官第五百零一章 酣暢淋漓第二百五十六章 流水不腐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二百三十三章 內核之思第三十五章 軍訓教官第九十三章 必有所報第九十五章 發餉第一百六十章 苦勸第四百七十八章 化龍之戰第二百一十一章 會面第十二章 開局難第四百四十四章 豎旗第四百四十二章 禮成第一百六十二章 狂士第八十九章 京師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一百二十七章 根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太美妙第三百七十九章 簡報第二百一十八章 壓力第四百八十七章 如何展布第二十二章 歧山盜第三百零五章 新社區第二百九十九章 棍棒說話第五百三十一章 海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敕書第四百九十一章 有子第五百四十章 戰法第三百四十九章 乘風破浪第三百二十五章 帳篷第六十八章 開捐第一百八十八章 馬政第二百三十七章 入寨第一百六十章 苦勸第二百一十九章 水手長第三百六十四章 漢商子弟第五十三章 大員第三百零六章 環島(今天兩更)第三百三十八章 老人第二百五十九章 不同第一百二十二章 冒起第七十一章 變化第一百九十二章 困惑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制第一百零五章 危機第一百零二章 教訓第二百三十九章 昂揚第四百九十二章 指顧間事第三百零五章 新社區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四百五十九章 離城第二百二十二章 編伍第一百五十五章 右相計較(補昨天大章節第七十二章 名士至第五百三十九章 汗諭第一百三十章 收穫第一百四十四章 正事第二百九十七章 建州王越第二百二十三 變換立場第一百五十章 大將軍第八十七章 融入第三百九十七章 騎陣摧鋒第二百三十三章 內核之思第二百三十三章 內核之思第五百一十四章 爭吵第二百八十五章 有心無力第九十九章 請纓第一百三十三章 賞賜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四百八十九章 且爭將來第四百五十四章 失建州第三百一十四章 村寨第三百七十二章 無兵無卒第一百零五章 危機第三百七十四章 推動第三百零一章 防疫第五百二十一章 牢騷第十七章 揚名第一百四十一章 拜年第一百八十三章 不過如此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五百三十七章 信任
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一百七十一章 圍相府第三百一十三章 上山第五百五十四章 藩國第二百零六章 期許第二百三十八章 招安可能第二百五十一章 大收穫第九十六章 兄弟第五十五章 再進一步第六十五章 坊車第一百一十二章 細雨第二百七十四章 今不同昔第五百二十三章 敕曰第五百二十一章 牢騷第四十一章 賣個破綻第五百三十一章 海上第三百二十九章 羣官第五百零一章 酣暢淋漓第二百五十六章 流水不腐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二百三十三章 內核之思第三十五章 軍訓教官第九十三章 必有所報第九十五章 發餉第一百六十章 苦勸第四百七十八章 化龍之戰第二百一十一章 會面第十二章 開局難第四百四十四章 豎旗第四百四十二章 禮成第一百六十二章 狂士第八十九章 京師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一百二十七章 根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太美妙第三百七十九章 簡報第二百一十八章 壓力第四百八十七章 如何展布第二十二章 歧山盜第三百零五章 新社區第二百九十九章 棍棒說話第五百三十一章 海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敕書第四百九十一章 有子第五百四十章 戰法第三百四十九章 乘風破浪第三百二十五章 帳篷第六十八章 開捐第一百八十八章 馬政第二百三十七章 入寨第一百六十章 苦勸第二百一十九章 水手長第三百六十四章 漢商子弟第五十三章 大員第三百零六章 環島(今天兩更)第三百三十八章 老人第二百五十九章 不同第一百二十二章 冒起第七十一章 變化第一百九十二章 困惑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制第一百零五章 危機第一百零二章 教訓第二百三十九章 昂揚第四百九十二章 指顧間事第三百零五章 新社區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四百五十九章 離城第二百二十二章 編伍第一百五十五章 右相計較(補昨天大章節第七十二章 名士至第五百三十九章 汗諭第一百三十章 收穫第一百四十四章 正事第二百九十七章 建州王越第二百二十三 變換立場第一百五十章 大將軍第八十七章 融入第三百九十七章 騎陣摧鋒第二百三十三章 內核之思第二百三十三章 內核之思第五百一十四章 爭吵第二百八十五章 有心無力第九十九章 請纓第一百三十三章 賞賜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四百八十九章 且爭將來第四百五十四章 失建州第三百一十四章 村寨第三百七十二章 無兵無卒第一百零五章 危機第三百七十四章 推動第三百零一章 防疫第五百二十一章 牢騷第十七章 揚名第一百四十一章 拜年第一百八十三章 不過如此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五百三十七章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