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香火封神

第255章 香火封神

雖然靖難已經過去了十多年,之前還被朱瞻埈清繳了一次,可建文餘孽在大明卻從未斷過根。

一方面自然是建文一朝雖然只存在了四年,但因爲建文被文官忽悠瘸了,頒佈了很多離譜的優待士人的政策,以至於很多文人甚是“懷念”,於是乎便總有一些人打着建文的旗號出來搞事。

當然,這也和永樂一朝的許多人都是當年建文舊臣投過來的有關係。

畢竟都是大明的臣子,上面換皇帝和他們這些做臣子的有什麼關係?也就是那些當年一力主張削藩,把燕王得罪死了的傢伙沒得選,以及一些是真忠貞不二的才被朱棣殺了。

於是乎,在永樂一朝明面上大家都是朝廷臣子,只是一些人是建文舊臣,但背地裡有沒有人仍舊心向故主就不好說了。

不過朱棣也知道這些人的心思,只是他當年殺戮太盛,這些年也就想要稍微懷柔一些,對那些建文舊臣通常並沒有過多的苛責。

說到底都是給老朱家幹活的,以前是給侄子幹活,現在是給叔叔幹活,只要轉過這個彎來就還是好同志嘛!

而且諸如夏元吉、楊士奇等永樂重臣,早在洪武朝就已經出來做官了,不少都算是建文舊臣,真要追究起來朝廷裡可就沒人幹活了。

因此建文舊臣這個事在永樂朝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禁忌,一方面是皇帝忌諱,怕有人再打着當年大侄子的旗號出來造自己的反。

另一方面就是朝中這些大臣,怕有人藉着追查建文舊臣的名頭來大肆株連,那到時候就大家日子都過不安穩了。

這次謠言案全城大索,再次牽連出建文舊臣,甚至還有當年的張士誠和陳友諒的餘部,可想而知對於朝廷來說,是一個怎樣令人震驚的消息。

因此朝中諸多和當年建文舊臣有一定牽扯的大臣都紛紛上書,要求嚴查此事。

這可不是他們找死,生怕查不出來他們和建文舊臣有關係,而是以退爲進,以此來和建文舊臣撇清關係。

而且隨着皇帝從曲阜返京,日程一天比一天接近南京,朝中大臣對此事的緊張程度也在直線上升。

此時的南京城內已經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不僅留守南京的錦衣衛已經全部出動,就連五軍都督府、五城兵馬司的人也都動了起來,在滿京城的搜捕嫌疑人。

一時之間別說是北鎮撫司的詔獄了,就連五城兵馬司和應天府衙門的大牢都給塞滿了。

不僅如此,隨着皇帝的歸程,對抓來的嫌疑人的拷問也變得越發嚴厲、急迫和殘酷。

這到底是封建時代,根本沒人會和你講人權,尤其是都抓進大牢了,指望有人權待遇?只能說想得太美。

錦衣衛詔獄裡的上百種酷刑和各種刑具,足以撬開他們的嘴,讓他們明白什麼叫‘識時務者爲俊傑’。

而且皇帝從曲阜回京了,也就意味着曲阜的事情有了一個了結,那邊的人已經抓到了。

要知道整個謠言案,起頭的上線可是曲阜那邊,南京這邊的只能算是被引動的下線。

現在曲阜的上線被抓,只要拷打出口供,或者按圖索驥去抓下線,一個個的搜捕出來根本不難。

錦衣衛要是連這點事都辦不好了,朱瞻埈怕不是真的要建議朱棣給紀綱的腦袋換個地方安家,把錦衣衛解散了改回原來的殿前司算求。

所以皇帝可以在路上慢慢走,甚至還有心情去遊山玩水,考慮登泰山一覽天下,或者乾脆封禪祭天,錦衣衛可就要忙的腳不沾地,頻繁的在皇帝的行轅與南京城之間傳遞消息,確保所有消息從南京傳遞過來都是最及時的,同時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把他們這邊的消息傳遞到南京。

並且隨着皇帝越來越接近南京,這消息的傳遞效率也越來越高,頻率也越來越頻繁。

到了後來,消息更是可以做到讓紀綱直接實時遠程指揮南京的錦衣衛們辦事了。

雖然紀綱確實在皇帝給出的三天期限內抓到了曲阜那邊篡改朝廷公文、傳遞假消息的幕後黑手,但因爲南京這邊的問題還沒解決,皇帝對紀綱和錦衣衛這次的辦事效率依舊十分不滿。

“什麼時候錦衣衛辦事效率這麼差了?朕下的旨意你們都敢拖延!平日裡可想而知你們有多麼的陽奉陰違!”朱棣罵人的聲音站在行轅外面都聽得到,而捱罵的自然就是跪在行轅前的紀綱了。

其實紀綱在這次的事件上雖然有一點惦記着多拷問一些人,把案件牽連的範圍再擴大一些的想法,但在抓捕幕後黑手的事情上還是盡心盡力,沒有偷奸耍滑的。

之所以被朱棣罵,還是到目前爲止南京那邊的事情沒有平息。

雖說南京也全城大索了幾日,抓捕了不少人,可謠言並沒有平息下去,國子監的學生依舊鬧着要去叩閽!

國子監學生叩閽可不是一件小事,鬧大了是真的要天下震動,動搖國本的。

所以朱棣對此事感到不滿大發雷霆依舊可以理解了,紀綱捱罵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好在皇帝罵歸罵,倒也沒有真的想把紀綱宰了,而是在臭罵了他一頓之後,讓他趕緊去處理這件事,一定要在皇帝回京之前,將所有事情平息。 紀綱不敢怠慢,趕忙領命而去,甚至決定自己乾脆親自跑一趟,回南京坐鎮,把這件事徹底解決。

而在紀綱離開之後,朱瞻埈這纔來到行轅前求見朱棣。

上到行轅內,正在喝茶的朱棣看到朱瞻埈,頓時臉上露出了笑意說道:“爺爺這招使的如何?”

朱棣此時的樣子,根本看不出來他剛纔還在大聲罵人。

“爺爺好演技,看得出來紀指揮使這次是真的急了,剛纔就已經騎馬往京城趕了。”朱瞻埈倒是對此一點也不奇怪,只是向朱棣通報了紀綱已經趕往京城的消息。

朱棣對此不屑一顧,很隨意的評價道:“這個紀綱,這些年是好日子過多了,這次的事情他要是辦不好,他這個錦衣衛指揮使也就算是當到頭了。”

“紀指揮使的事情咱們可以以後再說,但關於國子監的那些學生,倒是確實該管管了,孫兒之前提出的那個計劃等回到京城,是不是就該拿出來了?”朱瞻埈小聲的向朱棣詢問着。

聽到朱瞻埈提到之前商量好的那件事,朱棣想了想之後點了點頭:“等回到京城,確實可以藉着這次國子監學生鬧事的事情,把這件事提上日程了,不過細節方面是不是還要商量一下?”

“這個當然,等回了京,讓朝廷那些大臣們好好議一議,完善一些細節,這事也能做的更盡善盡美一些。”朱瞻埈並沒有反對,他只是強調道:“不過完善歸完善,切不可讓他們改了這件事的主旨和初衷,不然好好的一項利國利民的政策,又要變成某些人以權謀私的渠道了。”

“這是自然,回京之後需要找個合適的人選來主持這件事。”朱棣讓朱瞻埈給自己喝空的杯子裡續水,對他詢問着關於這件事人選的選擇:“伱覺得這件事誰去主持合適?還是說你想自己來主持這件事?”

如果朱瞻埈想要自己主持這件事的話,朱棣自然是同意並且覺得合適的。

朱瞻埈自己提出來的意見,當然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如何執行效果是最好的、最能夠達到他的本意。

但朱瞻埈卻搖了搖頭,對朱棣說道:“這事孫兒就不插手了,等回京辦完大哥和孫兒的婚事,孫兒就打算回封地了,這兩年光顧着打仗了,連王府都沒修,這次回去之後孫兒打算先把王府修起來,再把我娘接過去住一段時間,下次回京估計要等到大哥的孩子降生或者我自己的孩子出世了。”

聽到朱瞻埈這麼說,朱棣也沒多說什麼,從去年徵倭到今年北征,朱瞻埈這兩年確實一直在打仗,也是該給他一點休息時間了。

“行吧,既然如此,這事就還讓你爹去擔着吧。”朱棣自然也不無不可,反正監國的太子殿下已經總攬朝政了,皇帝自然也不介意給他再加一點擔子。

“還是交給我大哥來吧,好歹是皇太孫,打仗他不如我,別治國也不行啊!”朱瞻埈從皇帝面前的案几上摸過一盤專供皇帝享用的水果,毫不猶豫的扔進自己嘴裡,一邊吃的汁水直流,一邊給自家大哥找點事做:“他既然當了皇太孫就要負擔起皇太孫的職責,而且這件事辦好了也算是千古德政,能給他積攢不少聲望,省得他現在天天看我的眼神都不對,生怕我跟他搶皇位一樣。”

朱瞻埈的話把朱棣逗笑了,他看了一眼朱瞻埈,意味深長的問道:“你不想搶這個位子嗎?爺爺可是打了四年的靖難之役才搶來這個位子,現在你只要贏過你大哥就能搶到,你真不要?”

“不要,坐那個位置有什麼好的?天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每天都有批不完的奏章,有這閒工夫,我早成仙了。”朱瞻埈擺出了一個對朱棣而言十分有說服力的理由。

成仙,是啊,朱瞻埈可是能成仙的,又怎麼會在意世俗的皇位呢?

朱棣心中這樣想着,隨後又想起以前朱瞻埈向自己承諾過的事情,於是對他問道:“成仙之事終究縹緲,你當初不也還向爺爺承諾過要讓爺爺也長生的嗎?這事你該不會是忘了吧?”

朱瞻埈對這件事當然不可能忘,他只是之前覺得條件還不具備一直沒有把這件事放在最緊要的位置而已,此時聽朱棣舊事重提,想了想便說道:“這事最關鍵的還是氣運,不過如今咱們北征成功,又拿下了倭國,這氣運我估摸着應該是差不多夠了。

回頭回了京城,咱們獻俘太廟,再把爺爺你那把斬龍劍供奉在太廟鎮壓國運,氣運封神的事情就可以開始嘗試了。

不過爺爺你想好了這第一個神位封給誰了嗎?要知道封神不同於封官,一個國家的國運所能支撐的神位是有限的,咱們大明現在能支撐的可能也就一到兩尊神位,如果不能有效的獲取香火、聚攏民心,這神位可就浪費了。”

聽到朱瞻埈這麼說,朱棣頓時臉上變得猶豫和遲疑起來,有些糾結的問道:“先封你奶奶行不行?”

對於朱棣來說,比起自己的長生不老,他更希望的是能夠見到自己的髮妻徐皇后。

所以朱瞻埈提出可以封神了,朱棣率先想到的自然是自己已經過世的皇后,而不是其他人。

“封誰無所謂,關鍵是這個神位封出去之後要起到作用。”朱瞻埈對封誰做神沒有什麼看法,他關心的是能不能起到應有作用:“封神不是隨意的朝廷給個神號、蓋個廟就完事了,還需要敕封神職,明確管轄,就好像朝廷裡的這些正印堂倌,每個人都有自己具體負責的事務一樣,敕封的神明也要由自己管轄的一片職責。

就好像土地公要管一地的土地,轄地內百姓家長裡短的小事同樣也要回應,這個神位不是拿來吃香火享清福的,而是必須幹活的。

或許以後大明強盛起來了,國運氣勢如虹的情況下可以封幾個閒散的神位來讓人吃香火,但是現在……咱們大明的第一尊神位,還是以務實爲主吧。”

朱瞻埈的這番話讓朱棣沉吟了一下,但隨即還是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你奶奶可是爺爺的賢內助,從爺爺還是燕王開始你奶奶就輔佐爺爺,敕封神位所需要履行的神職對你奶奶來說不成問題,所以你好好想想,咱們給你奶奶封個什麼神職比較好!你小時候你奶奶最疼你了。”

“啊這……”朱瞻埈是沒想到朱棣能把這差事甩給自己,他無奈的搖頭道:“神位的事非常重要,還是等回去之後召集朝臣一起商討吧!畢竟除了劃分神職之外,咱們也該給奶奶想個好聽一點的神號不是?”

(本章完)

320.第317章 張氏教子第139章 徐濱第126章 徵倭方略第78章 城門口334.第331章 海貿之利第155章第268章 交給太孫第22章 皇帝召見第20章 亡國之禍第225章 日月所照365.第362章 收穫第280章 返回福港第226章第191章 通縮與通脹第272章327.第324章 西南叛亂第175章 遷徙和分地332.第329章 南洋戰略第7章 大明天朝計劃第45章 荒唐的朱瞻基第215章 榷場第199章 掏袖子第113章 朕意已決第49章 奉旨練兵第87章 朱瞻基的質疑367.第364章 錦繡前程第152章 “世宗大王”第102章 賣了封地第288章 鐵騎突圍第82章 黑土地第260章 敢縛蒼龍第128章 踏海巡卒第175章 遷徙和分地第83章 疲兵之策第29章 死馬肉第282章 地脈佈陣第240章 兩京制327.第324章 西南叛亂第49章 奉旨練兵第274章 準備大婚(4K)第81章 魚和熊掌381.第378章 對錯之分第296章 收服阿青359.第356章 七絕伐天劍陣第75章 鴛鴦陣改第182章 沒興趣339.第336章 鄭王庶長子朱祁鈞第98章 化龍丹第98章 化龍丹第262章第211章 封狼居胥第257章 香火神位第215章 榷場第38章 丹藥出爐第131章 控風之術第184章 一百萬兩白銀第245章 聖旨?給他寫一張第52章 募兵384.第381章 玄門兩宗第76章 朱瞻基借兵第29章 死馬肉第61章 朝廷的信譽第29章 死馬肉第261章 徐妙雲第144章 不修王府第176章 王爺天恩第147章 天津衛第219章 朱棣的考校第13章 不爭爲爭第217章 班師回朝第129章 鄭和艦隊339.第336章 鄭王庶長子朱祁鈞第10章 小宮女胡善祥第159章第284章 倭人獻女第235章 邊疆治理第128章 踏海巡卒第283章 大地輪迴第241章363.第360章第300章 後續安排第102章 賣了封地第261章 徐妙雲第113章 朕意已決370.第367章 火龍第57章 十萬兩白銀第60章 戶部衙門327.第324章 西南叛亂第22章 皇帝召見第284章 倭人獻女第290章 神社第265章 選秀女第160章 運糧和出征第311章 昔日二人261章發重了,內容已修改第240章 兩京制第169章 檢地第272章第110章 着爲永例
320.第317章 張氏教子第139章 徐濱第126章 徵倭方略第78章 城門口334.第331章 海貿之利第155章第268章 交給太孫第22章 皇帝召見第20章 亡國之禍第225章 日月所照365.第362章 收穫第280章 返回福港第226章第191章 通縮與通脹第272章327.第324章 西南叛亂第175章 遷徙和分地332.第329章 南洋戰略第7章 大明天朝計劃第45章 荒唐的朱瞻基第215章 榷場第199章 掏袖子第113章 朕意已決第49章 奉旨練兵第87章 朱瞻基的質疑367.第364章 錦繡前程第152章 “世宗大王”第102章 賣了封地第288章 鐵騎突圍第82章 黑土地第260章 敢縛蒼龍第128章 踏海巡卒第175章 遷徙和分地第83章 疲兵之策第29章 死馬肉第282章 地脈佈陣第240章 兩京制327.第324章 西南叛亂第49章 奉旨練兵第274章 準備大婚(4K)第81章 魚和熊掌381.第378章 對錯之分第296章 收服阿青359.第356章 七絕伐天劍陣第75章 鴛鴦陣改第182章 沒興趣339.第336章 鄭王庶長子朱祁鈞第98章 化龍丹第98章 化龍丹第262章第211章 封狼居胥第257章 香火神位第215章 榷場第38章 丹藥出爐第131章 控風之術第184章 一百萬兩白銀第245章 聖旨?給他寫一張第52章 募兵384.第381章 玄門兩宗第76章 朱瞻基借兵第29章 死馬肉第61章 朝廷的信譽第29章 死馬肉第261章 徐妙雲第144章 不修王府第176章 王爺天恩第147章 天津衛第219章 朱棣的考校第13章 不爭爲爭第217章 班師回朝第129章 鄭和艦隊339.第336章 鄭王庶長子朱祁鈞第10章 小宮女胡善祥第159章第284章 倭人獻女第235章 邊疆治理第128章 踏海巡卒第283章 大地輪迴第241章363.第360章第300章 後續安排第102章 賣了封地第261章 徐妙雲第113章 朕意已決370.第367章 火龍第57章 十萬兩白銀第60章 戶部衙門327.第324章 西南叛亂第22章 皇帝召見第284章 倭人獻女第290章 神社第265章 選秀女第160章 運糧和出征第311章 昔日二人261章發重了,內容已修改第240章 兩京制第169章 檢地第272章第110章 着爲永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