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節 紛亂

深夜,蔣國柱親自帶隊悄悄來到城門前。看到部下將甘輝等六員鄭成功的將領帶出城後,蔣國柱就走上城樓,站在甕城的最前沿眺望明軍營地,臉上全是憂愁之色。今夜的行動,蔣國柱根本不敢通知管效忠,怕他倔脾氣上來了,非要破壞自己和鄧名的協議不可。

“木已成舟,該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希望管效忠能夠清醒過來,和我同舟共濟吧。”蔣國柱在心裡默默盤算着,這是他最後的機會,如果不能趁着鄧名退兵的時候一舉將郎廷佐和樑化鳳擊殺,那他就再也沒有機會把所有的罪名都推給對手了。

與甘輝等人一起出城的,還有蔣國柱派去的一隊騎兵,他們奉命嚴密監視明軍的行蹤,每當明軍退出十里,就派一個人返回南京報告。蔣國柱很擔心鄧名會突然殺個回馬槍,趁着自己火併樑化鳳的時候偷襲城門,但他又不可能放過這最後的機會:“只盼菩薩保佑,讓我渡過此劫。”

甘輝等人走到明軍營地前時,只見對面燈火通明,一羣明軍官兵全身披掛,在營門前列隊歡迎。看到幾個憔悴的大漢走過來後,鄧名身旁的閩軍軍官立刻發出歡呼,向鄧名報告道:“沒錯,這位是甘將軍,這位是萬將軍……”

鄧名走上前去,向甘輝等人抱拳行禮:“甘將軍,久仰大名。”

甘輝等人在大牢裡吃了很多苦,已經被折磨得皮包骨頭了。今天被蔣國柱帶出來之前,清軍還用胭脂給他們塗抹一番,讓這幾個延平藩將領的臉上能有點血色。

站在鄧名身邊的幾個閩軍軍官都是昨天被放出來的,是那批人中間身體比較好的,其他大部分人現在都在營中休養,這幾個人忙迎上去,給甘輝介紹道:“這位就是鄧提督。”

作爲鄭成功的心腹,甘輝、餘新二人都知道鄧名的“少唐王”身份,因此甘輝楞了一下,不知道該如何見禮。此時他身旁悲喜交加的同僚已經紛紛向鄧名深躬致謝:“提督大恩大德,讓末將再世爲人。”

餘新走在隊伍的最後,剛被俘的時候他曾經發生過動搖,甚至想投降乞命。雖然隨後在甘輝的呵斥下恢復了勇氣,但這段時間一直自感擡不起頭來。見到少主就在眼前,餘新感到更加惶恐,本來就已經搖搖欲墜的身體再也堅持不住,噗通一聲跪倒在地:“提督,罪將是個懦夫啊,實在不值一提。”

鄧名忙招呼擔架過來,同時有些疑惑地看着甘輝。

甘輝看着跪地不起的餘新,輕輕嘆了口氣:“老餘差點就晚節不保了。”

聽到這話後,萬禮也猛地跪下了。當初看到餘新有投降的意思後,萬禮也跟着一起向郎廷佐下跪,但見甘輝呵斥餘新後,心中有愧的萬禮也急忙一起站了起來。現在萬禮想起當時的軟弱,也是慚愧得無地自容。

聽甘輝簡要敘述了經過,鄧名心裡頓時一塊石頭落地。剛纔他生怕這兩個人向清廷吐露過鄭成功的什麼軍事機密,或是做出其它危害明軍的重大事情——雖然在鄧名看來,被俘期間的此類錯誤並不是完全不可以原諒,但若真有這種行爲,以這個時代的價值觀,他們二人就和叛徒差不多了。鄧名好言安慰餘新和萬禮道:“兩位將軍不必自責,誰沒有動搖過的時候?快快請起。”

“提督不但前來相救,還親自迎出營外,真是羞殺罪人了。”餘新被拉起來的時候,依舊不敢擡頭看人,只是一個勁地賭咒發誓:“罪人以後一定拼死殺敵,將功贖罪。”

“只是幾位將軍的親人,我實在找不到她們的下落了。”鄧名帶着一絲歉意說道。被俘閩軍的家屬都被清軍瓜分,郎廷佐也說不清到底是誰帶走的,更不知道她們被帶往何處,因此鄧名雖然想討要回來,卻根本做不到。

和昨天被放回來的那些閩軍軍官一樣,甘輝等人雖然也有心理準備,但親耳聽到噩耗,被打破全部的希望後,他們都神色一黯。

“快送幾位將軍進營休息。”鄧名吩咐道。

甘輝和餘新先後瞅見了穆潭,他們和穆潭對視了片刻,然後一起望向鄧名,向鄧名連連使着眼色。

鄧名心裡奇怪,就跟着兩人到營帳中,把衛士們都留在外面。

帳內只有三人後,甘輝和餘新一同向鄧名再次大禮拜倒,低聲叫道:“殿下。”

接着餘新就忙不迭的問道:“殿下,王上現在何處?是不是回福建了?殿下跟我們一起去福建吧,末將誓死也要保得殿下週全。”

說完後餘新臉上突然一紅,他剛剛想到自己都是鄧名救出來的,卻自稱能保護對方,這話聽上去有種大言不慚的感覺。

“不,我不去福建。”鄧名搖搖頭:“也不要這麼稱呼我。”

“殿下,”甘輝充耳不聞,着急地說道:“福建有十幾萬將士,還有大批的舟師,安如泰山。”

“是啊,”餘新也附和道:“當今天子棄國,殿下當早登監國之位,以安人心啊。”

“如果我出海,那麼不是也棄國了?”鄧名話一出口就知道不妥。他明明不是宗室,根本沒有棄國一說,這話一出,好像承認自己就是少唐王一般,鄧名忙又道:“你們還是叫我提督吧,我不是什麼宗室。而且現在四川、湖廣的將士都在浴血奮戰,我不能離他們而去。”

見二人還要爭辯,鄧名就告訴他們:“延平郡王大概明日就能到這裡了,你們明天就可以見到郡王本人了。不去福建的事,我會親口和他說明。兩位將軍還是安心休息吧。”

此時郎廷佐也聽到了外面的動靜,猜到甘輝他們已經被放回來了。

“蔣國柱,管效忠,你們二人真是萬死不足以贖其罪。”現在郎廷佐已經從心底裡相信,全部的責任都是蔣、管二人的,自己與鄧名的交易也是被逼無奈。郎廷佐盼着樑化鳳趕緊把銀子運來,自己好脫身回南京城去爲國除害。

接受了鄧名放歸的戰俘後,蔣國柱就讓銀車出城,自己則帶着部下去管府。在那裡,蔣國柱找到了一身酒氣的管效忠。

聽說蔣國柱不但把俘虜都放了,還送給了鄧名五十萬兩銀子後,管效忠又一次一蹦三尺高:“你這是私通賊寇,背叛朝廷!”

“當初你也有份!”蔣國柱不甘示弱地反駁道:“當初提議鄧名殺郎廷佐,送給他情報去伏擊樑化鳳,你難道不知道嗎?”

“大錯啊,我真是太糊塗了。”管效忠失態地嚎叫起來:“我光想着自己脫罪,保住家人了,又恨郎廷佐落井下石,氣不過樑化鳳那副小人得志的嘴臉,竟然做下了這樣的事!我對不起先帝啊。要是知道最後會放走這麼多海逆,我一開始絕對不會同意和鄧名交易的,我會把他派來的使者剁成肉醬喂狗的。”

“別喊了,現在你要是不拼命,我們就都完了。”蔣國柱生氣地扯着管效忠,湊在他耳朵邊喊道:“我用五十萬兩銀子買鄧名離開三天,趁這個機會我們解決了郎廷佐和樑化鳳。你不是想把他的使者剁成肉醬麼?有機會!我已經答應鄧名,等他回來後再給他一筆錢。可是隻要我們除了心腹大患,就不用看鄧名的眼色了,到時候我就把他派來要錢的使者交給你,懸首城門,再狠狠地奚落他一通。你不是愧對先帝嗎,將功贖罪的機會有的是。鄧名說不定惱羞成怒攻打城池,你儘可以去和鄧名拼殺,將功贖罪,報答先帝對你的恩德。”

“我不去。”管效忠聽說要火併樑化鳳,立刻搖頭:“我已經犯下大錯了,現在皇上就是把我千刀萬剮,我也沒有一句怨言。火併樑化鳳,只會給鄧名偷襲江寧的機會。而且樑化鳳絕對不是我這麼忠心耿耿的臣子,他要是失利了,說不定會去投奔鄧名,把江寧出賣給闖賊。那我就是危害東南的大罪人。”

“我會不防這手嗎?我們至少有兩天的時間鞏固城防。”蔣國柱告訴管效忠,他已經派人去尾隨鄧名的軍隊了,一定不讓鄧名有機會偷襲南京:“你也說過,朱洪武修建的城池絕對不會被輕易攻破的,只要沒有郎廷佐和樑化鳳在內給我們添亂,我們還怕鄧名不成?

但任憑蔣國柱好說歹說,管效忠就如同一條死狗般說什麼也不肯動手,仍在一個勁地灌酒。蔣國柱去搶的時候,管效忠死死地抓着酒杯,嚷嚷着:“讓我喝死吧,我馬上就要下獄了,再沒機會喝酒了。”

“你的家裡人呢?”蔣國柱仍在進行着最後的努力:“你的母親、妻子、兒女呢?你不替他們想想嗎?”

“這都是先帝賜給我的,沒有先帝我本來就是一個奴才,不會有妻子兒女,現在我犯了這麼大的罪,他們有什麼下場也都是應該的。”管效忠好像已經什麼都不在乎了,可蔣國柱卻不像他那麼看得開,他還想保住自己的性命和族人。

蔣國柱兩手空空地從管府離開時,已經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樣:“怎麼辦?怎麼辦?”

蔣國柱覺得依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多半是打不過樑化鳳。而論在南京的號召力,蔣國柱覺得也比不上郎廷佐:“我的活路在哪裡?”想了一會兒,蔣國柱就派一個使者去樑化鳳的軍營:“現在郎廷佐已經恨我入骨了,而且他又在鄧名營中,無法聯繫。我和樑化鳳沒有太大的舊怨,看看他能不能爲我美言兩句。”

樑化鳳與蔣國柱的心腹談完後,馬上慷慨激昂地表示,他願意在蔣國柱和郎廷佐之間做箇中間人,爲他們兩個人化解怨恨。

送走了千恩萬謝的使者後,樑化鳳冷笑了一聲:“蔣巡撫你說什麼出賣我行蹤的是管效忠,你全不知情,你當我是三歲小孩麼?被你隨便騙?”

“那大人還答應爲他向總督大人說項?”一個旁聽的心腹問道。

“哼,聊慰其心。”

蔣國柱的心腹說他主人想倒戈一擊,與樑化鳳合力對付管效忠,樑化鳳聽到蔣國柱這種表示,就知道對方已經對形勢絕望了。雖然樑化鳳感覺勝劵在握,但卻愈發的謹慎小心,他可不想把蔣國柱逼得狗急跳牆去投奔鄧名。現在明軍還在城外,而蔣國柱和管效忠不但仍有着一羣黨羽,還控制着幾座城門,樑化鳳覺得守住南京的大功馬上就要到手了,可不能在這個關頭把對手逼反了。

樑化鳳已經把銀子給鄧名送去了,郎廷佐明天晚上就能回來。樑化鳳打算到時候說服郎廷佐假裝寬恕蔣國柱,先收拾了管效忠,然後再和蔣國柱算賬。只要蔣國柱倒戈,樑化鳳一方的軍事優勢就會變得很大,很快就能解決對手,損失也會小很多,更不怕鄧名強攻城池了。

在城外,鄧名覈對完銀子的數目後,就通知郎廷佐可以收拾行裝了。

“這傢伙可比蔣國柱出力多了。”李來亨嘲弄地說了一句。

“是啊,因爲他有一個高尚的目的。”鄧名評價道:“蔣國柱和管效忠從一開始就知道他們做的事不對,他們感到愧對韃子,所以一直在猶豫;但郎廷佐不同,他堅信自己正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他要爲朝廷除害,他只有活着回去才能好好地替韃子守住東南。”郎廷佐似乎已經把他自己催眠了,所以無論做什麼都感到理直氣壯。鄧名道:“有些人越是認爲自己的目標崇高,就越是無所顧忌地使用卑鄙的手段。或者說有些人爲了能肆無忌憚地作惡,就要給自己找一個充分的理由。”

“提督說的很有意思。”張煌言贊同地點點頭:“所以我軍纔要時刻提醒自己,切不可因爲要驅逐韃虜,就禍害百姓。”

“張尚書所言極是。”鄧名輕嘆了口氣,幸好郎廷佐的目的只是爲了替順治守住東南,如果他的志向是解放全人類,那一定能心安理得地犯下所有反x人類的罪行。

……

第二天上午,鄭成功終於領着一隊兵馬趕到南京城下。他沒有打出自己的旗號,而是不引人注意帶着一些親衛進入了鄧名的營地。

“大王之名,如雷貫耳。”鄧名和大家一起,與鄭成功見面,又把這些天救出來的閩軍將士都交給了鄭成功。

見到甘輝、餘新等人後,鄭成功也是百感交集。當着鄧名、李來亨和張煌言等人的面,鄭成功向部下謝罪道:“我無能大意,連累將士,諸位將軍能平安回來,真是蒼天不棄我啊。”

鄭成功又向鄧名抱拳道:“此番南京城下大敗,損兵折將兩萬餘人,皆是成功之過。提督便是責罰也是理所應當的。只是中興大業未成,成功還想有個將功補過的機會,望提督允我戴罪立功,若是再遭到敗績,成功就自裁以謝天下。”

雖然鄭成功說得很重,但周圍延平藩的將領卻沒有表現得太激動。延平郡王的軍法一向很嚴,對戰敗的將領一般只是再給一次機會,若是再次戰敗往往就會被殺頭。比如餘新以前就有過一次這樣的經歷:戰敗後被鄭成功勒令立功自贖,餘新知道再敗必死,所以拼死衝殺,擊潰了清軍也救回了自己的性命。

不過並不是每個將領都能夠像餘新這樣。上次廈門被偷襲後,鄭成功處死了責任最大的將領,命令另一個罪將黃梧力戰贖罪。但黃梧唯恐再次戰敗,就乾脆投降了清廷,後來向清廷獻計遷界禁海的就是此人。

張煌言聽到鄭成功的話則是大驚。雖然張煌言很清楚鄭成功的性格和脾氣,但讓他大惑不解的是,鄭成功居然會對鄧名說出這樣的話,就好像鄧名不是文安之任命的江南提督,而是天子、監國一般。

環顧了一圈四周的人,張煌言看到甘輝、餘新面色如常,其他的閩軍軍官也露出不解之色。。

“他們兩個人都是延平的心腹,延平對鄧名如此恭敬,他們兩個人居然一點不該到奇怪,那他們一定是知道什麼。”張煌言立刻就做出了這樣的判斷,接着他的目光又掃到了李來亨。

見李來亨也一副行若無事的樣子,張煌言心裡頓時又咯噔一聲:“怎麼,在臨國公看來,延平郡王向鄧提督請罪也是合情合理的麼?”

雖然鄧名和李來亨都守口如瓶,但張煌言一直相信鄧名確實是宗室,這也能很好地解釋文安之爲何如此信任他。但張煌言以爲主要是因爲文安之對闖營不是完全放心,歲數大了也無法隨軍奔波,所以需要一個年輕宗室在軍中,充當他的耳目和代表。

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話,鄭成功絕對沒有理由向鄧名請罪。鄭成功和文安之都是平起平坐,甚至還要略高一些,又怎麼會甘居文安之的代表之下?

這時尷尬不已的鄧名苦笑了一聲:“延平郡王言重了。”

瞥了一眼旁邊的張煌言,鄧名沒有繼續說下去,而是岔開話題:“延平郡王請坐,我們正在商議南京的事。”

筆者按:看到貼吧出臺政策,晚點再貼更新,我還是挺感激的。

第18節 鏈條第34節 攻勢第30節 賽跑第34節 晉王(下)第21節 闖關第58節 同盟(上)第27節 反攻第28節 算計(下)第45節 鍊金(下)第4節 平衡第3節 君臣第57節 輕取第9節 海權第13節 天明(下)第60節 烽火第46節 脫逃(上)第44節 遊騎(下)第50節 誤判(下)第25節 投奔(下)第54節 投機(上)第36節 否決第54節 投機(上)第3節 壓力(上)第32節 意外第9節 穴攻第22節 反正第51節 夢想(中)第28節 盟軍(上)第16節 示威第40節 印象(上)第26節 反覆第40節 打賭第53節 齊射(上)第49節 擴張(下)第19節 一騎第58節 戰書第51節 夢想(上)第5節 協作(下)第16節 家學第6節 魯王第24節 川西第24節 洞悉第50節 債券(下)第56節 推銷(上)第56節 待遇(上)第6節 親征(上)第45節 處置第51節 求戰(上)第30節 賽跑第38節 迎敵第48節 融洽(下)第53節 烈焰第12節 調整(上)第67節 守法(上)第24節 怒潮(下)第24節 掠奪第35節 會面(上)第28節 借刀第38節 包抄第26節 生意(下)第59節 黃雀(下)第15節 軍心第6節 密議(下)第15節 攻防第52節 縱火第34節 晉王(上)第32節 奉節第42節 升級(上)第5節 協作(上)第31節 佯攻(上)第38節 牽制(下)第55節 俘虜(下)第34節 問候(下)第41節 爭奪(上)第3節 君臣第53節 擒賊第31節 佯攻(下)第41節 阻擊第49節 擴張(上)第8節 矛盾第44節 夾擊(下)第45節 鍊金(上)第41節 獻計第15節 攻防第55節 敵意第38節 牽制(下)第30節 變化(下)第57節 觀感(上)第10節 鎖喉(上)第3節 援軍第15節 出降(下)第45節 鍊金(下)第46節 計劃第15節 軍心第59節 魔鬼(上)第13節 勇氣(下)第29節 計謀第11節 攔截第3節 壓力(下)第52節 壯士
第18節 鏈條第34節 攻勢第30節 賽跑第34節 晉王(下)第21節 闖關第58節 同盟(上)第27節 反攻第28節 算計(下)第45節 鍊金(下)第4節 平衡第3節 君臣第57節 輕取第9節 海權第13節 天明(下)第60節 烽火第46節 脫逃(上)第44節 遊騎(下)第50節 誤判(下)第25節 投奔(下)第54節 投機(上)第36節 否決第54節 投機(上)第3節 壓力(上)第32節 意外第9節 穴攻第22節 反正第51節 夢想(中)第28節 盟軍(上)第16節 示威第40節 印象(上)第26節 反覆第40節 打賭第53節 齊射(上)第49節 擴張(下)第19節 一騎第58節 戰書第51節 夢想(上)第5節 協作(下)第16節 家學第6節 魯王第24節 川西第24節 洞悉第50節 債券(下)第56節 推銷(上)第56節 待遇(上)第6節 親征(上)第45節 處置第51節 求戰(上)第30節 賽跑第38節 迎敵第48節 融洽(下)第53節 烈焰第12節 調整(上)第67節 守法(上)第24節 怒潮(下)第24節 掠奪第35節 會面(上)第28節 借刀第38節 包抄第26節 生意(下)第59節 黃雀(下)第15節 軍心第6節 密議(下)第15節 攻防第52節 縱火第34節 晉王(上)第32節 奉節第42節 升級(上)第5節 協作(上)第31節 佯攻(上)第38節 牽制(下)第55節 俘虜(下)第34節 問候(下)第41節 爭奪(上)第3節 君臣第53節 擒賊第31節 佯攻(下)第41節 阻擊第49節 擴張(上)第8節 矛盾第44節 夾擊(下)第45節 鍊金(上)第41節 獻計第15節 攻防第55節 敵意第38節 牽制(下)第30節 變化(下)第57節 觀感(上)第10節 鎖喉(上)第3節 援軍第15節 出降(下)第45節 鍊金(下)第46節 計劃第15節 軍心第59節 魔鬼(上)第13節 勇氣(下)第29節 計謀第11節 攔截第3節 壓力(下)第52節 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