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背盟

董卓很憂慮,關東諸侯不計傷亡的猛攻讓他很頭疼,他很討厭這種消耗戰。據探馬,諸侯軍的大營又開進了五萬左右的人,從衣着上看,那些所謂的援軍分明是一幫剛放下鋤頭的農民,他們一定是炮灰。關東諸侯可以拿人堆,可自己絕對不能用百姓守城,萬一他們在炮灰兵中夾雜一支精銳,自己可就虧了。

李儒知道董卓的憂慮,他也很苦惱,都說西涼軍,可關東的諸侯軍的所作所爲,不是更殘暴嗎?這幾天,關外已經倒下了四五萬人,關內也損失了近萬人,多數都是被箭射倒的,聯軍的無差別攻擊可夠毒的。看着一地的屍體,見過大場面的他也感到心寒。

看着一臉愁容的董卓,李儒嘆了口氣道:“岳父,再這樣下去,我們怕是守不住了。我們的士卒可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實在不能這麼消耗。”

董卓一臉怒火道:“你以爲我想嗎?一個士卒從進入軍營那天起,到成爲一名合格的西涼兵,至少要大半年時間,而成爲一名精銳,必須參加二到三場戰爭,殺過一兩個人。我的兵都是百戰精銳,可這幾天就損失了這麼多……”說到這裡,殺人如麻的董卓竟然有些哽咽了。

李儒咬了咬牙道:“岳父,一不做,二,我們撤到雍州。”

董卓臉色大變,眼睛瞪得溜圓,一股?*由砩洗芰似鵠矗葜械奈露紉凰布湎陸盜思甘齲孤讀蘇髡繳吵。比擻暗蔫尚鄣謀舊K淅淶目戳艘謊劾釗宓潰骸八迪氯ァ!?br/

李儒微微揩了一下額頭上的汗水道:“關東諸侯互有心病,他們並沒有多少人是爲了那個小,只有皇帝在我們手中,他們才能繼續過他們的逍遙日子。可他們打着天下大義這個幌子,如果不取得一定的戰果,他們沒法向天下交代。我們讓出洛陽,是給他們一個臺階。這也是我們的底線。如果他們真敢追過來,我們就在野戰中消滅他們。除了呂布,還沒有誰是我們的對手。”

董卓沉思良久,惡狠狠的道:“我們撤,但我不會留下一個完整的洛陽。我要把洛陽的百姓都遷到長安。我要留給他們一片焦土。”

李儒陰笑道:“洛陽的富戶很多,而我軍軍餉不足,正好從他們身上找。”

董卓大笑道:“說得不錯,你去辦吧。對了,看看朝中哪個大臣家有*。”

李儒眉頭一皺道:“岳父,這是何意?”

董卓微微一笑道:“自然是因爲呂布。我送他幾個*,如果他收下,自然和關東諸侯有了矛盾,如果不收,嘿嘿,我倒要看他怎麼忍心這些*受苦。”

李儒不由得苦笑道:“呂布很可能是個梟雄,他怎麼會在意幾個女子呢?”

董卓微微嘆道:“愛婿,你還是不瞭解他啊。我們入主京畿的時候,呂布曾經勸過我,殺掉皇帝就算了,放何後和唐妃一條生路。從這點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憐惜女子的人。我們給他*,他不收也無所謂,對我們也沒有什麼損失,如果他收下,關東諸侯對他的成見更深了……”

李儒嘆道:“想不到我們也會落到使這種境地。”

董卓冷冷的道:“退到關中,有崤函之固,等我們積蓄了足夠的力量,還會回來的。”

呂布冷冷的看着李儒送來的兩個*,她們的年紀都不大,都是那麼美麗,而且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可是她們現在雙眼紅腫,顯然哭過。

看了一眼李儒,呂布冷哼了一聲道:“這是什麼意思?”

李儒輕輕一笑,淡淡的道:“這是董丞相的一片心意。”

呂布看了李儒一眼,沉默不語,突然爆發出一陣驚人的笑聲,笑聲中充滿了的殺意。

李儒神色不變,只是微笑着看着呂布。

呂布冷笑着對李儒道:“你不怕我殺了你嗎?”

李儒微笑道:“你不會那麼做的,因爲你是呂布,是名震天下的飛將,是雄霸一方的諸侯……”

呂布微微一笑道:“我如果殺了你,似乎對我沒有什麼損害,我可以用你的頭顱祭旗,助長我軍的威勢。”

李儒忍不住大笑道:“那樣的話,你和丞相之間再無轉圜的餘地。”

呂布輕輕的拂拭着佩劍的劍柄,淡淡的道:“我怕他嗎?殺了你,董卓身邊再沒有合格的謀士。董仲穎作爲一個將軍,曾經的他是合格的。但現在的他已經老了,安逸的消磨了他的鬥志,他的頭腦不像以前那麼靈活了。在政治上,他還不夠成熟,他的出身也*着他的發展。如果沒有你,他根本不是朝廷裡那些老傢伙的對手。至於內政,用一竅不通形容他,似乎有些過了,但也過得有限。沒有了你的西涼軍,不再是老虎了,它只是一隻野豬,雖然,雖然強大,但再也成不了百獸之王。”

李儒依舊微笑,平靜的道:“你是不會那麼做的,因爲你是呂布,是白手起家,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呂布。你應該清楚自己,也應該瞭解這個世界,更應該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呂布再一次笑了,笑容依然冰冷:“是這樣嗎?給我一個不殺你的理由。”

李儒微笑道:“將軍和丞相都是一類人,你們都出身庶族,都是靠戰功一步步爬上來的。你們都不可能獲得門閥的認同。這次諸侯軍討伐朝廷,根本不是爲了天下大義,說穿了,這是庶族和門閥之間的戰爭。如果袁隗執掌了權柄,哪怕他比丞相更殘暴,也不會發生諸侯討伐的事。我不相信呂將軍會看不到這一點。如果丞相失敗了,對奉先有什麼好處?士人一旦重新掌握了朝政,他們會放過你嗎?你已經威脅到了他們的統治地位。看看我們的身邊,都是些什麼人?除了平民出身的將領,就是破落世家的文士,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士族和門閥的認可。只有天下混亂,徹底的混亂,我們才能生存下去,奉先,三思啊。”

呂布微微一笑道:“李先生,我原本也沒想攻打丞相,我可以約束我的部下,但我需要錢糧。”

李儒淡淡一笑道:“奉先,我真的看不透你,幷州在你的治理下,不敢說富甲天下,也稱得上兵精糧足。爲什麼總是像個馬賊一樣,到處索要錢糧呢?”

呂布眉毛一揚道:“因爲我想要。這次我要十萬擔軍糧,黃金千斤,銀五千斤。”

李儒的臉色變了,有些惱怒的道:“呂將軍,你不要太過分了。”

呂布冷冷的道:“既然如此,銀子可以降到二千斤,這是我的底線。”

李儒恨恨的道:“可以,但你要和我們公開結盟。”

呂布微微一笑,有些不屑的道:“你認爲那可能嗎?”

李儒眉頭皺得緊緊的,過了好一會才從牙縫裡擠出幾個字:“你夠狠,我代丞相答應你。”

呂布微笑道:“我知道你會答應的。”

李儒微微嘆了口氣,他不知道怎麼面對董卓的怒火。

董卓很憤怒,他不知道李儒爲什麼要答應呂布那麼苛刻的要求。

李儒很冷靜的道:“岳父,呂布他大概已經猜出了我們要放棄洛陽的舉動。箕關已經落到了他的手裡,他隨時都可以攻擊我們。西涼鐵騎雖然勇猛,但我不認爲他們是以遊鬥著稱的幷州騎兵的對手。呂布知道袁紹不會徹底打敗我們,他不用擔心自己會被孤立,他只想在這場戰爭中攫取更大的利益。我們只有妥協,我們需要休養生息,我們沒有必要和一隻瘋狗一般見識。”

董卓恨恨的道:“我不甘心,我不甘心啊!”

李儒低下頭,喃喃道:“我也不甘心啊。”

呂布軍大營

田豐看着呂布,目光中充滿了不解,隨行的幾員,目光中也充滿了疑惑。

呂布看上去很隨意,掃視了一眼衆將,淡淡的道:“你們心中都很疑惑吧,我的確和李儒有了秘約,我這麼做是爲了幷州的百姓。”

田豐激動的道:“主公,那天下蒼生怎麼辦?”

呂布冷笑道:“天下蒼生?自然有士人、門閥去管。我一個庶族出身的官吏,只要管好自己的地界就可以了。元皓,你看看我的身邊,有幾個士人!?呵呵,無論我怎麼努力,在他們眼中,都是一個庶民,都是那麼低劣,我爲什麼要爲他們出力?我代表的是我身邊人的利益,而不是那些貴族的利益。你難道認爲這次諸侯軍會勝利嗎?你錯了,袁紹他們有自己的心思,爲什麼這次董卓軍的將士會這麼勇猛,因爲諸侯都想保存實力。誰都不願意自己頭上再有一個管着自己的皇帝,打下洛陽,是最好的結局。只有讓董卓背上罵名,掌握着皇帝,他們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獲得最大的利益……”

衆人都沉默不語,他們都是庶族出身,都門閥並沒有太多的好感。田豐雖然出身世家,但他也知道門閥的弊病,他既然成爲呂布集團的一員,自然全心爲呂布考慮。眼下和董卓暗中議和,對幷州最有利。他不是不知道聯軍的現狀,他只是不甘心,也許大漢崩潰,真的已經不可避免了。

董卓派人將呂布要求的錢糧送到了箕關,與此同時,他開始準備撤退。

第二天,董卓聚文武於朝堂,冷冷的掃視了一眼衆人,董卓慢悠悠的道:“大漢東都洛陽,已經有二百餘年了,氣數已經衰敗。我看旺氣在長安,我打算奉駕西幸。你們最好都抓緊準備行裝。”

司徒楊彪忙道:“關中經歷戰亂,殘破零落。如今無緣無故的要遷都,放棄皇陵,恐怕會驚動天下的百姓。何況都城遷移動起來容易,安定下來非常難。希望丞相三思。”

董卓怒道:“你難道想阻撓國家大計嗎?”

太尉黃琬見壯,忙道:“楊司徒之言也不是沒有道理。當年王莽篡逆,更始和赤眉軍激戰的時候焚燒了長安,已經成爲瓦礫之地;再加上人民流移,人煙稀少。今天,要放棄宮室,選擇荒涼的地方,恐怕沒有什麼好處。”

董卓變色道:“關東賊人勢大,天下大亂。長安有崤函之險;更何況臨近隴右,需要的建築材料,幾天就可以準備好,宮室的建造,一個月左右就可以完成。你們不要再胡說了。”

司徒荀爽諫道:“丞相如果想遷都,百姓一定會騷動不安。”

董卓大怒道:“我爲天下考慮,豈能顧惜無知的百姓!”說罷,立刻罷免楊彪、黃琬、荀爽。

董卓出來上車,只見二人上前,仔細一看,是尚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董卓問道:“什麼事?”

周毖道:“今天聽說丞相想遷都長安,特意來勸阻。”

董卓大怒道:“我聽你兩個的,保用了袁紹;可現在他造反了,你們和他是*!居然不思悔改,還敢阻撓國家的大計!”立刻叫武士推出都門斬首。於是下令遷都,限定日期,剋日前行。

李儒道:“現在我們錢糧缺少,洛陽富戶衆多,可以動手了。”

董卓隨即派李儒率領鐵騎五千、捉拿洛陽富戶,共數千家,插旗頭上大“反臣逆黨”,盡數斬於城外,取其金貲。一時間血流成河,哭聲四起。

西涼軍大將李傕、郭汜驅趕洛陽百姓數百萬人,趕赴長安。每百姓一隊,夾雜軍士一隊,互相拖押;死者不可勝數。西涼軍軍紀敗壞,李傕、郭汜縱容軍士淫人妻女,奪人糧食;啼哭之聲,震動天地,一時間哀鴻遍野,餓殍載道。董卓又派三千軍馬催督,手執白刃,於路殺人。

董卓臨走的時候,放火焚城,同時燒燬宗廟宮府。又派烏達等將發掘先皇和后妃陵寢,奪取陪葬。西涼軍趁機挖掘官民墳冢。董卓裝載金珠緞匹等好物數千余車,劫持天子及後宮,往長安去了。

董卓部將趙岑,見卓已經放棄了洛陽,便獻了汜水關。孫堅趁勢奪了汜水關。劉備和關、張二將帶頭殺入虎牢關,諸侯率領大軍依次進入。

孫堅飛奔洛陽,遠遠的便看見洛陽火焰沖天,黑煙滾滾,方圓二三百里,一片死寂;孫堅忍不住痛哭流泣,程普等將立刻派人救火。

袁紹見洛陽衰敗,便下令衆諸侯在荒地上駐紮。

曹*見了洛陽慘狀,心中悲憤交加,對袁紹道:“現在董賊逃竄,正好追襲;可本初按兵不動,爲什麼!!??”

袁紹看了曹*一眼,無奈的道:“諸侯人困馬乏,已經沒有力氣再追了。即使追上,恐怕也沒什麼作用。”

曹*變色道:“董賊焚燒宮室,劫持天子,天下震動。只要用兵得當,可以一戰而定全功。諸公爲何猶疑不進?”

衆諸侯皆言不可輕動。

曹*大怒,罵道:“豎子不足與謀!”

呂布見了,嘆了口氣道:“孟德先行,我率軍卒隨後就到。”

曹*心中感動,向呂布施了一個大禮,轉身出帳,親自率領軍兵萬餘人,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等將隨行,晝夜不休,來趕董卓。

呂布整軍出戰,田豐在馬上道:“主公,李儒狡猾多智,他怎麼會沒有準備,曹孟德此去必敗。”

呂布遙望蒼穹,淡淡的道:“如果說十九路諸侯中,我佩服誰的話,那只有曹孟德了。這麼多的人中,也只有他真心爲大漢考慮。此人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智,文可安邦,武可定國。爲當世之英雄。只可惜朝綱崩壞,英雄難有用武之地。將來我和他,少不得有一番爭鬥。”

田豐變色道:“主公,既然如此,何不借這個機會除掉他。”

呂布疑惑的看了一眼田豐,反問道:“元皓,你好象並不在意的安危。”

田豐淡淡的道:“天下人都說天子是被奸佞矇蔽,我看其實不然,如果不是他們本身的原因,又有誰可以讓人隨意矇蔽?‘豺狼當道,何必查問狐狸’,而皇帝就是豺狼的首領。大漢的根已經徹底的爛了,如果想天下太平,只有拔掉它,重新種一棵樹……”

呂布立刻向田豐施禮道:“我代天下百姓謝過元皓。”

田豐急忙回禮。

呂布微笑着道:“元皓剛纔勸我殺掉曹*,我不這麼想。以後誰會知道發生什麼事呢?何況他既然是個英雄,那就到戰場上堂堂正正的決戰一場,成就彼此的英名……”

田豐嘆了口氣,點頭道:“豐知道了。”

卻說曹*率領人馬趕上王越、烏達率領的後軍,兩軍對壘。王越呵呵大笑:“果然不出李儒所料。”

夏侯惇挺槍躍馬,和王越交戰。二人戰不數合,喊聲響起,李傕引一軍,從左邊殺來,曹*急令夏侯淵迎敵。右邊喊聲又起,郭汜引軍殺到,*急令曹仁迎敵。三路軍馬,勢不可當。曹*軍大亂,四散奔逃。曹*回望滎陽而走,到一處山腳小聚攏殘兵,剛要做飯,徐榮引兵殺到,兩軍混戰。曹*左臂受傷,正在驚慌之際,又一軍殺到,爲首一將,身着明光龍鱗鎧,手持方天畫戟,坐下赤菟胭脂馬,口中大喝:“孟德休慌,呂布來也。”來將正是呂布。

三軍一陣大戰,西涼軍慘敗,徐榮落荒而走。呂布也不追趕,收攏軍卒,來見曹*。

曹*垂淚道:“若非奉先,我死無葬身之地了。”

呂布見曹*軍的慘狀,心中也自悲涼,暗恨自己沒有提醒他。只好不住口的安慰。

卻說孫堅救滅宮中餘火,屯兵城內,設帳於建章殿基上。堅令軍士掃除宮殿瓦礫。凡董卓所掘陵寢。盡皆掩閉。於太廟基上,草創殿屋三間,請衆諸侯立列聖神位,宰太牢祀之。祭畢,皆散。堅歸寨中,是夜星月交輝,乃按劍露坐,仰觀天文。見紫微垣中白氣漫漫,堅嘆曰:“帝星不明,賊臣亂國,萬民塗炭,京城一空!”言訖,不覺淚下。

傍有軍士指曰:“殿南有五色毫光起於井中,”堅喚軍士點起火把,下井打撈。撈起一婦人屍首,雖然日久,其屍不爛:宮樣裝束,項下帶一錦囊。取開看時,內有硃紅小匣,用金鎖鎖着。啓視之,乃一玉璽:方圓四寸,上鐫五龍交紐;傍缺一角,以黃金鑲之;上有篆文八字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堅得璽,乃問程普。普曰:“此傳國璽也。此玉是昔日卞和於荊山之下,見鳳凰棲於石上,載而進之楚文王。解之,果得玉。秦二十六年,令良工琢爲璽,李斯篆此八字於其上。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風浪大作,舟將覆,急投玉璽於湖而止。至三十六年,始皇巡狩至華陰,有人持璽遮道,與從者曰:‘持此還祖龍。’言訖不見,此璽復歸於秦。明年,始皇崩。後來子嬰將玉璽獻與漢高祖。後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將璽打王尋、蘇獻,崩其一角,以金鑲之。光武得此寶於宜陽,傳位至今。近聞十常侍作亂,劫少帝出北邙,回宮失此寶。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此處不可久留,宜速回江東,別圖大事。”堅曰:“汝言正合吾意。明日便當託疾辭歸。”商議已定,密諭軍士勿得泄漏。

誰想數中一軍,是袁紹鄉人,欲假此爲進身之計,連夜偷出營寨,來報袁紹。紹與之賞賜,暗留軍中。次日,孫堅來辭袁紹曰:“堅抱小疾,欲歸長沙,特來別公。”紹笑曰:“吾知公疾乃害傳國璽耳。”堅失色曰:“此言何來?”紹曰:“今興兵討賊,爲國除害。玉璽乃朝廷之寶,公既獲得,當對衆留於盟主處,候誅了董卓,歸復朝廷。今匿之而去,意欲何爲?”堅曰:“玉璽何由在吾處?”紹曰:“建章殿井中之物何在?”堅曰:“吾本無之,何強相*?”紹曰:“作速取出,免自生禍。”堅指天爲誓曰:“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於刀箭之下!”衆諸侯曰:“文臺如此說誓,想必無之。”紹喚軍士出曰:“打撈之時,有此人否?”堅大怒,拔所佩之劍,要斬那軍士。紹亦拔劍曰:“汝斬軍人,乃欺我也。”紹背後淳于瓊、麴義皆拔劍出鞘。堅背後程普、黃蓋、韓當亦掣刀在手。衆諸侯一齊勸住。堅隨即上馬,拔寨離洛陽而去。紹大怒,遂寫一封,差心腹人連夜往荊州,送與刺史劉表,教就路上截住奪。

後孫、劉兩軍大戰於荊州,孫堅軍損失慘重,退回長沙。

呂布、曹*回軍,未到營帳,便聽衆軍傳言:“孫堅匿璽背約。”二人大驚。正趕上袁紹的人來迎接,二人對視一眼,徑自入帳。

袁紹和衆諸侯準備酒宴,爲曹*解悶。

飲宴間,*嘆道:“吾始興大義,爲國除賊。諸公既仗義而來,*之初意,欲煩本初引河內之衆,臨孟津、酸棗;諸將固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制其險要;公路率南陽之軍,駐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深溝高壘,勿與戰,益爲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竊恥之!”紹等無言可對。既而席散,*見紹等各懷異心,料不能成事,自引軍投揚州去了。呂布引軍自回幷州。公孫瓚謂劉、關、張曰:“袁紹無能爲也,久必有變。吾等且歸。”遂拔寨北行。至平原,令劉備爲平原相,自去守地養軍。兗州太守劉岱,問東郡太守喬瑁借糧。瑁推辭不與,岱引軍突入瑁營,殺死喬瑁,盡降其衆。袁紹見衆人各自分散,就領兵拔寨,離洛陽,投關東去了。

天下大亂的命運已經不可更改。

作者語:這一章有很多內容引用《三國演義》,所謂的“背盟”,並不單單指孫堅。從袁術拒絕運送糧草,就是背盟的開始。呂布他也背棄了盟約,更不要說袁紹等諸侯。諸侯爲了自己的利益,背盟是必然的事情。本章中的背盟,指的是十九路諸侯。

作者在這裡厚顏向大家要票,支持作者一下吧!

-------------

-------------

第97章 怎麼收拾他呢?第143章 異鄉的土地,我來了第143章 異鄉的土地,我來了第101章 現在後悔也晚了第134章 前進,決戰第48章 雍、司攻略(三)第166章 秦馬如雷第115章 人才,讓我頭疼讓我愛第117章 戰爭前的準備第108章 悲歌(一)第18章 悲哀第161章 貴霜的希望第89章 割須棄袍第110章 悲歌(三)第86章 漫長的一天第150章 一切爲了帝國第27章 隕落第80章 一個朝代的終結第126章 最後一戰!?(九)第106章 戰?!不戰?!第140章 龍怒第57章 徐州之戰(四)楔子回古第31章 太史慈和魯肅(上)第168章 窘境第139章 聰明人做聰明事第97章 怎麼收拾他呢?第70章 人心逐利,我以利驅之第23章 卻月轉貼東吳二喬第11章 回京第121章 最後一戰?!(四)第129章 歸一第36章 變革第120章 最後一戰(三)第165章 序曲第8章 黃巾第174章 曙光第31章 太史慈和魯肅(下)第171章 龍騰虎躍第28章 辯駁第70章 人心逐利,我以利驅之第137章 敗退第24章 鄴城第131章 利字當頭第145章 圍城第125章 最後一戰?!(八)第5章 築基第167章 輓歌第120章 最後一戰(三)第148章 艱難的第一次較量第24章 鄴城第6章 狼騎第134章 前進,決戰第8章 黃巾第97章 怎麼收拾他呢?第2章 兵戈第160章 殘酷第86章 漫長的一天第52章 雍、司攻略(七)第20章 戰?和?第90章 誰說曹操好欺負第32章 京亂第67章 生意第177章 迴歸,混亂的局面第142章 海上生活初體驗第164章 要像拿破崙學習第71章 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貓第126章 最後一戰!?(九)第141章 雛鷹第100章 爲什麼受傷的總是我第29章 商議第40章 幽州之戰(三)第74章 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二)第154章 大局似已定第162章 戰鬥第136章 希望第79章 巨星隕落第18章 悲哀第138章 朋黨第74章 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二)第37章 霹靂車和水軍第28章 辯駁第177章 迴歸,混亂的局面第78章 無衣第162章 戰鬥第127章 最後一戰(十)第144章 登陸第179章 大秦盛世,傳承第126章 最後一戰!?(九)第23章 卻月第114章 我用不到,別人也別想用第29章 商議第7章 發展第114章 我用不到,別人也別想用第8章 黃巾第149章 兩大強國的目的第44章 末路第140章 龍怒
第97章 怎麼收拾他呢?第143章 異鄉的土地,我來了第143章 異鄉的土地,我來了第101章 現在後悔也晚了第134章 前進,決戰第48章 雍、司攻略(三)第166章 秦馬如雷第115章 人才,讓我頭疼讓我愛第117章 戰爭前的準備第108章 悲歌(一)第18章 悲哀第161章 貴霜的希望第89章 割須棄袍第110章 悲歌(三)第86章 漫長的一天第150章 一切爲了帝國第27章 隕落第80章 一個朝代的終結第126章 最後一戰!?(九)第106章 戰?!不戰?!第140章 龍怒第57章 徐州之戰(四)楔子回古第31章 太史慈和魯肅(上)第168章 窘境第139章 聰明人做聰明事第97章 怎麼收拾他呢?第70章 人心逐利,我以利驅之第23章 卻月轉貼東吳二喬第11章 回京第121章 最後一戰?!(四)第129章 歸一第36章 變革第120章 最後一戰(三)第165章 序曲第8章 黃巾第174章 曙光第31章 太史慈和魯肅(下)第171章 龍騰虎躍第28章 辯駁第70章 人心逐利,我以利驅之第137章 敗退第24章 鄴城第131章 利字當頭第145章 圍城第125章 最後一戰?!(八)第5章 築基第167章 輓歌第120章 最後一戰(三)第148章 艱難的第一次較量第24章 鄴城第6章 狼騎第134章 前進,決戰第8章 黃巾第97章 怎麼收拾他呢?第2章 兵戈第160章 殘酷第86章 漫長的一天第52章 雍、司攻略(七)第20章 戰?和?第90章 誰說曹操好欺負第32章 京亂第67章 生意第177章 迴歸,混亂的局面第142章 海上生活初體驗第164章 要像拿破崙學習第71章 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貓第126章 最後一戰!?(九)第141章 雛鷹第100章 爲什麼受傷的總是我第29章 商議第40章 幽州之戰(三)第74章 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二)第154章 大局似已定第162章 戰鬥第136章 希望第79章 巨星隕落第18章 悲哀第138章 朋黨第74章 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二)第37章 霹靂車和水軍第28章 辯駁第177章 迴歸,混亂的局面第78章 無衣第162章 戰鬥第127章 最後一戰(十)第144章 登陸第179章 大秦盛世,傳承第126章 最後一戰!?(九)第23章 卻月第114章 我用不到,別人也別想用第29章 商議第7章 發展第114章 我用不到,別人也別想用第8章 黃巾第149章 兩大強國的目的第44章 末路第140章 龍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