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移民熱潮

第42章 移民熱潮

像王大治這樣的宣講員還有很多,他們深入家鄉去宣傳東非殖民地的好處,打消華人的顧慮。

當然,也是給這些大字不識,沒有見識的苦難民衆找到了門路,在沒有接觸到途徑或者有人提攜的話,普通人是不會輕易踏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的。

誰想在家鄉忍飢挨餓,之前是不知道,或者沒有門路,如今知道了,只要給口飯吃,賣了這條命又算什麼!

其中最誇張的還是一個叫張根生的宣講員,他的家鄉正在忍受旱災,他一回去,那反響十分強烈,包括隔壁幾個村子的村民都有人主動報到。

東非殖民地的情況怎麼樣,這些受災的人不知道,但是張根生的樣子就不像是受過苦,這個時代看一個人過的怎麼樣看他的外貌基本就確定了,大多數普通羣衆都是面色肌黃,身上的骨頭清晰可見,看不到一點肥膘。

而張根生人往那一站,就是這個時代人們所追求的那種健碩的狀態,那代表着吃的飽飯。

而且張根生啊!附近誰不知道,當年洋人來這裡招工,那時日子勉強維持的下去,大家也就抱着看樂子的心態看着張根生上了“賊船”,畢竟洋鬼子能有啥好心思。

甚至有人謠傳,西洋鬼子是吃人惡鬼,張根生這一去啊準是回不來了,可現在一年過去了,張根生回來了,謠言不攻自破。

看着穿着華麗衣服,精神煥發的張根生,受了災的百姓自然問東問西,至於張根生剃了辮子,大家倒不怎麼關心,沒看見人家一行人來時,鄉里的官差點頭哈腰的樣子?

說明人家根本就不怕官府,畢竟這個時代的清國只有革命黨纔會剃辮子,或者是像南方長毛那樣披頭散髮。

這種人官府見了絕對不會和你好好說話,一套流程直接拉走,輕則坐牢,重則槍斃。

這張根生明顯不屬於此二類,所以相識村民就詢問張根生啥情況,張根生自然是知無不言。

聽到張根生的描述,那羣村民可激動了,這世上竟然還有這種好事,連飯都吃不上的村民自然是相互奔走呼告。

於是附近的村子也得知了此事,人多壯膽魄,這些村民想着大夥一起去這個東非殖民地,也好有個照應。

這些移民這樣想也無可厚非,可惜東非殖民地可不會把這些人放在一起,到時還是要打散分配到殖民地各處,這些村民自然不會知曉。

於是張根生負責的區域當天就有一千多人報名前往東非,這可爲難了膠州灣的工作人員,在緊急調度了一批糧食和藥品後,才安排好這些人。

而這樣一來,只能向上面報告,多要幾條船來,同時通知東非殖民地多準備些口糧爲接收這批移民做準備。

恩斯特也從歐洲買了一批糧食發往東非囤積起來做準備。

這樣膠州以北的山東直隸地區選擇闖關東的人多,膠州以南,尤其是徽,豫,魯三省交界的選擇去東非,東非殖民地招人有一點十分有效,在去港灣的路上還管飯,一直到東非都提供免費口糧,而到了東非就必須參加勞動了。

那些實在不想離開故土的,自然拿他們沒有辦法,可是未來有他們後悔的,東非是不是天堂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的東亞就是地獄。

事後根據東非殖民地的人口登記,僅在這次華人回國勸導移民的行動後,就使得未來三個月內有五萬多移民來到東非殖民地。

暴漲的人口迅速填補了東非殖民地濱海區的土地空白,隔壁的桑給巴爾才十幾萬人,而濱海新區在此次移民活動後迅速接近六萬人。

也就是現在恩斯特家大業大,不然短時間裡接納五萬人誰受的了!

這次移民另一個贏家是荷蘭人,恩斯特和荷蘭人簽訂了長期協議,這些佣金基本上是固定的。

而這次突發的移民暴增,就要臨時向荷蘭人租用更多船隻,所以價格上自然要加錢。

此後,荷蘭船隊分成三個批次,每六天就要到東非殖民地一次,在達累斯薩拉姆港卸下人口後即刻返回東亞拉下一趟。

這些移民到達東非殖民地後,一部分會被分配給西部正在建設的地區,比如大湖(維多利亞湖)區,和索倫湖(坦噶尼喀湖)區……

而大多數還是先填補濱海區的空白地帶,再驅趕了土著後,這裡的土地一直都荒着。

現在人手一到,立刻分組安排進入濱海區的腹地開荒,先從北部開始,一直向南到第一鎮附近。

源源不斷的移民確實給了達累斯薩拉姆港的桑給巴爾人一點小小的震撼,在桑給巴爾蘇丹聽說移民鬧出的巨大動靜後沒有什麼動作,反而躺的更平了,可以說現在的東非殖民地徹底站穩了腳跟。

哪怕桑給巴爾和葡萄牙聯合也動搖不了東非殖民地在當地的統治了,之前靠着武力威脅,只是短時間的手段,現在人口上來了,纔是真正的長治久安。

藉助這些移民,濱海區形成了一百多個村落,這些村落大致在幾百人的規模,後建設的三個據點因爲人口擴充升格爲三個鎮級行政區,一個鎮級行政區有一兩千人。

只要這些鎮的人口在多一點,恩斯特就打算將一些簡單的初級工業放到這裡,形成一些有點產業的城市雛形。

而且這次的移民就不再是以往那種個人居多了,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一些小家庭也集體到東非來討生活。

爲了方便統治管理,這些移民被打散,各個地區的移民被混在一起組成新的村落。

所以這些新的村落裡的居民連方言可能都不一樣,大家也不熟悉,自然就更依賴殖民地的協調管理。

嶄新的鐵製農具被分配到這些移民的手裡,拿到生產工具的移民,幹勁十足,藉助先進的農具和部分土著俘虜,加上馬匹和牛。

移民開發了近五十萬畝土地,佔整個濱海區土地面積的百分之十,可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三十,可灌溉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七十。

其中水田面積達到二十萬畝,預計單季可收穫稻穀三千萬公斤,在剪除口糧(一斤水稻大約產生六兩大米)後還能有八百萬斤富餘。其餘土地皆種植劍麻和其他作物。

其中糧食用於進一步移民和擴張需要,所以不做出口打算,而劍麻出口的帶來的價值,其中百分之五被用來給殖民地移民和管理人員分發工資,雖然殖民地居民也用不上,畢竟東非沒有娛樂場所和其他消費場所,所以恩斯特用不着給他們發太多工資,也就是象徵意義大一些。

而這樣東非殖民地移民要開墾的土地人均就在八畝以上,所帶來的體力勞動還是很大的,但是恩斯特在口糧上沒有虧待他們,幾乎接近後世人均主糧消費,所以就算不給他們發工資恩斯特心裡也毫無負擔。

畢竟在遠東,你累死累活都吃不上口飯,而到了東非殖民地,雖然還是很累,可伙食上卻遠勝現在東亞地區的所有國家。

而且開墾的土地雖然多,但是強度沒有想象中大,就比如工具,這些從歐洲運來的農具質量可比遠東強一大截,而牲畜運用加上土著勞動力和集體化作業都降低了勞動強度。

而且也不需要遠東那樣的精耕細作,農藥化肥都是從歐洲運來的,農田管理相對粗糙。

當然爲了提高這些移民的生產積極性,殖民地也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獎懲制度,乾的好吃的飽,尤其是肉類分配尤其如此,幹不好就可能餓肚子還要義務勞動作爲懲罰。

在農閒時間,東非殖民地濱海區組織修築了原始土路196公里,基本連接了濱海區六個最重要的鎮。

到1866年10月底整個東非殖民地新老移民加上德意志人合計超過9.7萬,東非殖民地坦噶尼喀部分,重要地點和土地基本被掌握。

而在這些移民據點之間還有廣大的土地被本地土著佔據,其數量可能超過三百多萬,除了濱海區外,其他地區都還存在不小規模的土著部落。

和這些數量龐大的土著來對比,東非殖民地可以說初步完成了城市(鎮)包圍農村(部落)的戰略。

但移民還在源源不斷的從遠東來到東非這片土地,這些都爲東非殖民地的進一步擴張提供了條件。

(本章完)

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776章 第三階段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938章 換血第882章 出口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076章 南洋勸業會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08章 歷史課第78章 奧匈帝國第151章 在法國第645章 馬塔貝萊省工業發展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1185章 速成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820章 購艦第183章 到達第1233章 抓捕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552章 過往第1117章 輿論第1114章 抉擇第766章 集結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1008章 分析第742章 大捷第3章 在柏林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958章 巴拉圭第220章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297章 軍隊換血第1183章 撒哈拉鐵路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904章 卡賓達第1014章 輕工業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第381章 國禮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1113章 大借款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363章 百萬畝橡膠林第1226章 世界第一人工大水庫第57章 探險隊第37章 戰爭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1115章 農村大發展第99章 岸防炮第676章 摩托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66章 《東桑條約》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604章 民不聊生第291章 “偷國”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673章 象牙第789章 態度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509章 起步第1053章 波斯灣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676章 摩托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898章 太特市第591章 歸途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852章 夏威夷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680章 緩衝區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942章 宣戰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610章 軍事顧問團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403章 撤資
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776章 第三階段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938章 換血第882章 出口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076章 南洋勸業會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08章 歷史課第78章 奧匈帝國第151章 在法國第645章 馬塔貝萊省工業發展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1185章 速成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820章 購艦第183章 到達第1233章 抓捕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552章 過往第1117章 輿論第1114章 抉擇第766章 集結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1008章 分析第742章 大捷第3章 在柏林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958章 巴拉圭第220章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297章 軍隊換血第1183章 撒哈拉鐵路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904章 卡賓達第1014章 輕工業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第381章 國禮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1113章 大借款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363章 百萬畝橡膠林第1226章 世界第一人工大水庫第57章 探險隊第37章 戰爭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1115章 農村大發展第99章 岸防炮第676章 摩托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66章 《東桑條約》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604章 民不聊生第291章 “偷國”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673章 象牙第789章 態度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509章 起步第1053章 波斯灣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676章 摩托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898章 太特市第591章 歸途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852章 夏威夷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680章 緩衝區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942章 宣戰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610章 軍事顧問團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403章 撤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