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引入

恩斯特在指揮前線作戰,而康斯坦丁則在後方要當好工具人的職責,豐富東非產業一直是恩斯特推進的事業,而農業作爲東非的優勢產業,也是重中之重,東非當前的農業產品實現規模化種植,並大規模出口的,數來數去也就那幾種,劍麻,丁香,除蟲菊等無疑是熱門產品,其中劍麻常年高居東非出口熱帶經濟作物榜首。

但是這幾件經濟作物只能說比較小衆或者偏門,其中除蟲菊的推廣和黑興根日用品公司推出的驅蚊蟲產品有巨大關係,東非本土也積極種植除蟲菊,爲阻斷東非蚊蟲傳播的疾病做出重要貢獻。

至於那些耳熟能詳,且市場廣闊的經濟作物,大多數都還沒有走出市場,比如東非第一批咖啡種植是在1867年,目前纔剛剛可以進行少量收割,所以目前還不屬於盈利項目,橡膠引入則在1868年,其他非本土經濟作物基本上都是1865年以後引入。

這些引入的經濟作物,生長週期比較長的話,目前都處在純投入階段,沒有盈利價值。

而茶葉算是一種已經進入生產狀態的經濟作物,東非試圖把本土紅茶產品推向中東歐地區,但是卻遇到了很嚴重的問題。

“國王陛下,這是我們從東方帶過來茶葉,這次我們總共挑選了23個優良品種,以綠茶爲主,紅茶也有一些,同時我們引入了一批‘專業’的茶葉製作人員,能更好的對東非茶葉發展做出貢獻。”農業部大臣維金斯向康斯坦丁介紹着農業部的這次成果。

東非農業部是一個很尷尬的存在,維金斯作爲土生土長的奧地利沒落貴族,對於如何在非洲這個熱帶地區搞農業發展可以說是非常頭大,東非作爲一個水稻生產大國,維金斯在來東非前都沒見過水稻,好在有“英明神武”的恩斯特殿下爲自己指明方向,去東方取經,遠東水稻品種就是在維金斯主持下引入的。

維金斯曾經請教過恩斯特,爲什麼不向印度學習,畢竟印度的農業條件也不差,也是歷史悠久的國度,在種植業,尤其是熱帶作物種植業領域應該算是領頭羊的存在。

恩斯特的回答是正因爲如此,我們更不能和印度學習,作爲帶英的殖民地,印度雖然成爲世界上水稻最高產的地區,但是其技術都是來自歐洲,英國人在印度新修了大量水利設施,應用了不少新技術,這些東西東非自己也有,現代化農業技術完全可以直接從歐洲引進。

剩下的經濟作物,英國也沒有太多技術含量,就比如在印度大搞棉花種植,罌粟種植,茶葉種植,這也是英國在印度投入最大的三種經濟作物。

棉花種植沒什麼好說的,完全是英國工業的需要,但是要論種植技術第一是美國南方種植園的那些前奴隸主們,鴉片這種邪門歪道的東西,東非是禁止的,茶葉則是印度從遠東偷來的。

而且信仰印度教的底層印度人非常的隨性,做事糊弄,尤其是英國人統治下的印度人更是把這些性格特點發揮到了極致,就和在東非人手底下能磨洋工絕對不多幹的黑人勞工是一個道理,本來就懶,你拿着鞭子趕着走就更沒有積極性了,這種人,你能從他們手裡學到什麼東西?

當然,恩斯特也不是貶低印度和非洲土著,而是整個熱帶地區都是如此,尤其是生活在悶熱環境下,別說活動,就是吃飯有時候都沒有胃口。

這也就體現東非氣候上的優越性了,不要看東非土著不勤快,實際上前世恩斯特對比自己見過的黑人就屬東非黑人最踏實和勤勞,而東非中給人印象最好的就是已經被恩斯特毀掉的埃塞俄比亞,當然恩斯特這主要是和西非的尼日利亞對比後得出的結論,西非其他國家恩斯特去的也不多不太瞭解。

這也和經濟,教育問題有關,南非初期就很不錯,但是一直在走下坡路,黑人統治者上臺後,真是全面和美國看齊,零元購的精華都學了過去,這種不勞而獲的社會風氣恩斯特看了是十分厭惡的,不要提什麼殖民壓榨,坦桑尼亞可比南非經濟差了一大截,在非洲經濟條件也排不上號,但是恩斯特見過坦桑尼亞農民有些連飯都吃不飽,也沒有像南非人一樣,要知道南非可是一個農業強國,機械化水平甚至比中國高。

至於去遠東能學習什麼,那自然去學習傳統種植經驗技術和農產品加工技術,這方面遠東農民確實是最優秀的。

恩斯特完全不是誇讚,而是拋開自己前世遠東身份,實事求是這麼認爲的,遠東農業的特點就是精耕細作,最大限度把農田的地力和肥力使用出來,而且能通過各種手段保持和恢復土地肥力。這一點在東非農業生產中已經得到體現,在歐美盛行休耕,但是東非就很少出現這種情況,因爲東非農民來自遠東基數大,所以土地耕種方式也以他們熟悉的模式爲主。

只不過區別在於東非開發的土地,本來就是氣候,水利,土壤等條件優渥的良田,許多地區可以作爲耕地,恩斯特都沒有大規模開發,就比如坦桑尼亞,恩斯特目前已經不打算擴大耕地規模,而是轉向內陸地區開發新的耕種土地。

再者說遠東農民非常善於積累農業經驗,雖說地主階級大多不事生產,但是他們對遠東農業經驗的書面總結相當完善,還有遠東政府是典型的重農政府,勸課農桑也是千百年的老傳統,這就讓遠東的傳統農業相當發達。

恩斯特用發達來形容,重點則在於傳統二字,不是真的讓維金斯照抄遠東模式,主要還是讓他去借鑑,哪怕東非借鑑來十分之一的優良經驗也是受益無窮的。

而這次遠東茶葉品種引進,就是維金斯親自帶隊深入遠東好幾個茶葉產地精挑細選出來的。

維金斯對康斯坦丁說道:“遠東茶葉種類繁多,僅僅是安徽省就有茶葉百十種,但是我時間有限,所以只能挑幾個重要的茶葉大省進行考察,其中因爲安徽和江蘇產茶區緊挨着我們的‘淮海經濟區’,所以是我考察的重點區域,後來我聽說福建武夷山的紅茶也很不錯,所以歸途時順道去了趟福建,這次茶葉品種主要也是從這三個省獲取。”

本來維金斯對浙江茶也很感興趣,尤其是西湖龍井,但是聽說真正的西湖龍井只有十幾棵茶樹,還供應皇室,遠東官方看的很緊,別說那十幾棵茶樹,就是周邊的茶葉都寶貝的很,那還是算了,維金斯看重的除了質量外還看產量,而且他是真沒時間,不然他還想深入內陸去兩湖地區看一看。

東非茶葉出口遇到的困境就是,品種來自印度,這樣就和英國茶商無法競爭,因爲口感是相同的,甚至有些不如,而且印度種植規模大,產量高,人力成本也低,這塊市場完全被他們壟斷了,除非東非“賠本”做生意。

而東非確實是這麼幹的,東非的茶葉出口到德意志,基本上是半賣半送,好在東非人力成本相當於沒成本,勉強撈一點德國馬克,泰勒和奧地利萊茵盾回回本。

所以這次維金斯去遠東挑選茶葉品種就是爲了打開歐洲市場,首先就是引入綠茶,和歐洲市場流行的紅茶錯開競爭,歐洲流行紅茶,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早期從遠東引入的綠茶口感不如紅茶,這是因爲遠東距離歐洲太遠,而綠茶存放時間長了則氣味會消散,紅茶則相反,東非就不會有這個顧慮,東非距離歐洲不遠,而且蒸汽運用在船隻上,使得現在船隻速度不是百年前葡萄牙那些運茶葉的老船能比的。

還有就是黑興根財團最擅長的手段就是摸黑對手,到時候在歐洲搞一個茶葉正宗論來引戰,打開綠茶的知名度,綠茶泡出來先不說味道怎麼樣,整體上是比紅茶養眼的,在搞幾個東方典故,提升一下逼格,然後供應歐洲宮廷,就可以打開高端市場的大門,這方面黑興根財團經驗豐富。

當然,東非也不會放棄紅茶市場,這次維金斯就帶了數種遠東紅茶回來,在非洲種植,拓寬一下歐洲紅茶的口味,千人千口,總會有消費者不喜歡印度的紅茶,就好東非這口的。

雖然說喝茶會養成習慣,

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749章 南下第716章 突擊檢查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156章 焚燒(內容可能引起不適)第584章 黑森鐵路設想第498章 和談第151章 在法國第455章 劍指南洋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701章 城市化第694章 訛詐第10章 各國反應第547章 登陸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672章 危與機第494章 假情報第414章 新漢堡港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143章 奴隸制經濟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542章 生個艦隊第316章 萊茵盾第573章 海陸之爭第70章 蒙巴薩第687章 近衛師境況第514章 喀布爾大起義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276章 “老朋友”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269章 大津巴布韋遺址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196章 鐵路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14章 王國的野心第736章 第九旅第392章 戰略安全第612章 美食節第39章 利薩海戰第210章 小丑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539章 鄰居論第51章 坦噶港第611章 打入內部第467章 觀察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199章 結款第98章 遊歷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581章 “火車頭”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64章 一日政治第531章 兵城第309章 私人特工組織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607章 迂迴第43章 行政區劃第678章 “民主”東非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291章 “偷國”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424章 奔逃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650章 牛糞經濟第5章 火熱的製造業第12章 戰場間隙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104章 飲食第591章 歸途第161章 檢閱第10章 各國反應第42章 移民熱潮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758章 331師第444章 到家第171章 1868年發展情況第711章 歸國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469章 鯨灣港第726章 深入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399章 還是要請爹
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749章 南下第716章 突擊檢查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156章 焚燒(內容可能引起不適)第584章 黑森鐵路設想第498章 和談第151章 在法國第455章 劍指南洋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701章 城市化第694章 訛詐第10章 各國反應第547章 登陸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672章 危與機第494章 假情報第414章 新漢堡港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143章 奴隸制經濟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542章 生個艦隊第316章 萊茵盾第573章 海陸之爭第70章 蒙巴薩第687章 近衛師境況第514章 喀布爾大起義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276章 “老朋友”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269章 大津巴布韋遺址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196章 鐵路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14章 王國的野心第736章 第九旅第392章 戰略安全第612章 美食節第39章 利薩海戰第210章 小丑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539章 鄰居論第51章 坦噶港第611章 打入內部第467章 觀察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199章 結款第98章 遊歷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581章 “火車頭”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64章 一日政治第531章 兵城第309章 私人特工組織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607章 迂迴第43章 行政區劃第678章 “民主”東非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291章 “偷國”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424章 奔逃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650章 牛糞經濟第5章 火熱的製造業第12章 戰場間隙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104章 飲食第591章 歸途第161章 檢閱第10章 各國反應第42章 移民熱潮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758章 331師第444章 到家第171章 1868年發展情況第711章 歸國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469章 鯨灣港第726章 深入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399章 還是要請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