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學優劣何以爲鑑,當以功名鑑之!”
對於這話,很多人都表示不解,對此黃小剛給出的解釋倒也直白:“簡單點說:日後新朝百姓,在人格上將會人人平等,不以家世、職業分高低貴賤,但在學識、品德上卻要分一個優劣,因此凡有功名者爲功民,享有一系列的功民待遇,如醫療保險、國家養老、社會福利等等,而無功名者是爲平民,平民的待遇自然就差了很多。”
其實一開始舅侄倆研究的是“公民”,但後來經過私下廣泛的徵求了各方的意見之後,還是由黃小剛拍板將之定爲了“功民”,也即是“有功之民”的意思,這樣也才便於這個時代的人理解,至於說獲得“功民”資格便能擁有什麼醫療保險、國家養老、社會福利等等待遇,這個倒也的確是畫大餅,而且這種劃時代的大餅絕對“真香”!
說到此處,黃小剛在故意停頓一下之後,接着乘勢又拋出了一個重磅炸彈:“此外,欲選鄉議員須得有最低童生的功名,選縣議員最低也須有秀才的功名。且今次國考,童生試卷計有十萬份,已大致印刷完畢,其中的三萬份不日將會發往黎陽,屆時我西征軍闔軍上下都將參加此次童生試。”
這話一說,衆人皆盡愕然,不少人倒是第一時間沒想明白其中意思,就聽得人羣中有人低聲驚叫道:“好……好狠的算計!”
當即便有不明所以者忙來問道:“卻是什麼算計?”
便聽那猜到黃小剛計謀的人低聲道:“欲選鄉縣議員者需得有童生的功名,而這鳳軍又闔軍上下參考,這數萬人馬之中考上千百個倒也不多,待得日後這些兵卒解甲歸田,豈不是都是名正言順的做了議員?”
聽者頓時皆盡譁然,然而這時卻聽黃小剛繼續道:“且明日即將出版的東華時報,也將刊登本次國考的具體考試辦法,經本監軍與各界的仔細商議,對考試辦法的具體內容也做了詳細的微調,比如說只有年十二至十六歲以下的孩童考過童生試後纔可獲得進入縣學修讀的資格,年滿十六歲以上者雖不可進入縣學修讀,但通過童生試後亦將會一次性獲得十石糧食的養俸,其後的秀才、舉人和進士試也依此例來辦。”
十石糧食對於這個時代許多讀得起書的人家而言倒也真不算多,但給出養俸的目的是爲了勸學,其意義自然不在數量多寡。
而衆儒生對於考試的安排也大多不置可否,因爲原本他們關注的點並不是在考試上面,甚至認爲新朝安排考試這種事是很有點瞧不起人的行爲,認爲讀書人的體面會因爲這種模式的考試而蕩然無存。
畢竟天鳳軍這邊弄出來的試卷,不論從題目的立意還是各種前所未有題型,都超出了這個時代讀書人的基本認知,多數人都很清楚若是以此種方式開考試,有很大的概率會考砸了,到時候丟人就不好看了。
不過嘛!這世上想來從來就沒有胳膊擰得過大腿的事情,更何況這些儒生對於新朝而言更是算不上是什麼胳膊,最多也就是個把手指頭而已。
反正也不管他們能不能接受和想不想接受,黃小剛也就是這麼劈頭蓋腦的來了一通政策宣講,把未來新朝要玩的全新套路給大家說了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至於他們要不要參與進來一塊玩兒,也就只能悉聽尊便了。
反正對於科舉這個事情,必要的認知舅侄倆還是有的,畢竟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度之下,科舉是相對來說較爲公平和公正的選拔辦法,而且兩人又是來自已經將科舉制度進化到了“逢進必考”的時代,這種制度既保證了大多數人的公平,也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可以說是人類社會高度文明發展的智慧結晶。
不過如今畢竟是隋末,社會剛剛走出魏晉時代不久,地方的士族勢力依舊強大,整個社會還是相當看中門第出身,舊朝的朝堂之上也正處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就算科舉所針對的人羣也是這部分高門大戶人家,畢竟這個時代的平頭百姓平常連飯都吃不飽就更別去研究什麼讀書識字了。
所以,想要改變這個時代現狀,三五年肯定是不成的,至少得三五代人的時間,因此眼下只能是先來個隨行就市,先把能團結的人都團結起來,不過就算這些人別有所想也不打緊,正所謂時代洪流如滾滾浪潮,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也就是了。
最終,在黃小剛的強力干預之下,這場私底下極有可能發展成爲一場被寫進史書裡的重大文化事件,最終被消弭於無形。
不過這種有事召集各路儒生集結於文廟集體商議討論的活動形式,卻是被有心人給銘記了下來,被後來人冠以了一個較爲中性的稱謂,稱作爲“廟議”。
對此,黃小剛倒是暗自慶幸,因爲這“廟議”比起“哭廟”總要好聽多了是吧?
接下來便也就說這日廟議之後,各方也都暫時偃旗息鼓靜待國考的展開,黃小剛也樂得把全副心思放在了籌備國考事宜方面,把手上雜七雜八的事情都暫時撂下。
轉眼便是天鳳三年的三月初三,這日一早黃小剛便命人排開了全套的“九牲”祭祀儀仗,領着高密城中學界代表至文廟親自做祀,而後回到高密府衙命人打開四門,開始登名開考。
由於童生試的試卷也就是簡簡單單是三張(國文、數術和綜合),也就不再分什麼專場,直接就在府衙前的廣場上鋪上竹蓆,然後從全城各處百姓家中借來各式條案擺開,把三張試卷給參考者一發,讓他們只管埋頭去做就是了。
而讓人沒想到的是,當日前來參加國考的各地儒生士人,人數居然大大超出了之前預料,早前在東華時報刊登了將開春闈的消息後,各地雖然陸續有人趕來,但人數確實不多,黃小剛自然要命人暗中統計和管控,本想着能有個小一千人前來參加考試也就不錯了。
誰知道到了這日,除了早先就抵達高密的各地考生外,城外又涌入了大批的各地學子,最終參考的考生竟是超過了三千的關口,而整場考試也從這日一早足足考到了次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