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定戰略定下之後,接下來要做的自然是全面備戰,等待“甲日”的到來。
軍隊方面,爲了以後便與協調,曹豹帶領的男兵開始分批返回幽幽谷進行混合戰陣合練,並同時跟女兵搞一些團建,免得以後合戰時因爲配合不熟而出問題。
後勤裝備方面,何春負責的鐵器工坊在全部完成了天鳳軍的自裝需求後,也開足馬力大量生產環首刀、槍頭、箭頭、盾牌等等的零配件,其餘各個部門也都是如此,不過由於黃娜把天鳳軍和呂家村分成了兩本賬,所以也就改變了以往的計劃生產模式,進而轉換成了訂單模式。
沒辦法,誰叫黃娜偏偏就是搞會計的,所以很明白原先這種粗糙的計劃經濟模式是有多落後,倒不如一早就把市場經濟的一套給運行起來,這也是她爲什麼要將呂家村和天鳳軍搞財務分割的真正目的。
從此以後,呂家村和天鳳軍也就成爲了兩個獨立的經濟體,呂家村現有的農田(糧食)、礦山(礦產)、工坊(工業品)乃至服務(三產),都將成爲自負盈虧的獨立產業,而天鳳軍所需要的糧食、武器、被服、服務等等,則需要等價交換來獲得,這樣的好處一方面是“戰、產脫離”,天鳳軍只管打仗掙錢,而呂家村只管生產後勤,雙方互不干涉,也不存在掣肘,另一方面也能更好的調動經濟體的原始動能,讓資本主義的萌芽更早出苗。
此外,在情報採集方面,呂友之前領着呂小四他們雖然幹得還行,但他們畢竟不是專業的,所以在經過研究之後,黃娜分別從三期女兵和兩期男兵中抽掉了八女四男組成了一個名爲“鳳組”的行動小組,專門負責軍事情報的收集工作,當然呂小四他們也不會叫停,將作爲地方情報收集分支來作爲補充,使得今後情報系統可以用軍、地兩條腿走路。
不過,對於搞間諜這塊,舅侄倆顯然都沒有什麼經驗,雖然兩人都看過不少“007”和“碟中諜”,還有什麼“風聲”、“僞裝者”,但要成系統的把這一塊給搞起來,未免也就太強人所難了,所以黃娜也就只能搜腸刮肚的花了幾天時間給鳳組的成員們開開小竈,把她從各種電影電視劇裡看來的間諜手段籠統的講了一下,其餘的就得靠大家自行摸索了。
而就在黃娜組建鳳組的同時,黃小剛也沒閒着,並且他這個主管後勤保障的監軍實際上的工作量可是比黃娜這個主帥多多了。
首先在軍輜補給這一塊,黃小剛就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設計後勤保障的標準流程。
這行軍打仗可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並不是說跟你玩帝國時代一樣,點開兵營隨隨便便就造出個兵來,鼠標一點一劃拉就能派出去打仗了。
一個士兵,從招募到選拔,進而培訓、置裝、編組、出戰、歸營、駐守等等都需要費心費神,說得簡單一點,如今蘆山的男女士兵,在已經給他們訓練好、換好了作戰服、裝備好了各種輕重武器,準備派他們出戰的這麼一個情況下,那麼大夥兒還要操心什麼?
一個是行軍,是讓大家走着去?還是通過載具?走着去怎麼安排行程?載具又用那種?再一個是住宿和吃喝,這部隊出征,每天的行軍距離也就是三、五十里(古代常規標準是步卒每日三十里),到了地頭要紮營休息,是讓士兵們以大地爲牀蒼天做被,還是給他們準備好被褥、帳篷,然後是讓他們打個揹包揹着,或者是用馱馬載具來裝,這些要不要研究?
對了,還有吃喝,這人是鐵飯是鋼就不多說了,出去打仗雖然可以帶乾糧,但個人負載就這麼點,你總不能要求士兵每次出戰的時候自己扛着二百斤的麥子走十里山路不換肩吧?
所以這些要不要安排?
說那麼多,也只是要強調一下事情的複雜程度,並不是說黃小剛解決不下來。
在後勤保障這一塊,他當然是有散手的,也用不着讓士兵們自己揹着鋪蓋捲上路行軍,這黃娜當初去攻打豹山曹家村時可就用上了驢騾運輸隊,所以怎麼可能越搞越退步了。
最近半年,通過呂友的不懈努力,蘆山這邊陸續也購得了差不多一百來匹的驢子和四十來頭騾和馱馬,還有從老府兵手上購得年老體衰的退役河西戰馬十二匹,可惜的是雖然其中有六匹是尚可產仔的母馬,但公馬基本上全都閹割過了,整個蘆山只有兩匹原產膠西的矮種褐毛馬還能配一下種,也就只能捏着鼻子先配了再說。
對了,牛就不用說了,牛是極重要的戰略物資,根本就不是拿來耕田的,基本上每一頭牛都有官府登記備案,牛的角、皮、筋全部由官府強制收購,如今隋朝的民間也根本沒有私人敢於買賣牛隻的,那種隨便走近一家酒樓,張口便是切二斤熟牛肉的事情,也就是在武俠小說裡纔會出現,哪怕到唐朝都不敢這麼演!(宋、明、清也不敢這麼演,至於元朝就不知道了。)
反正,按照黃小剛的規劃,天鳳軍到了中後期,後勤保障肯定要全部機械化和機動化,後世部隊上用的什麼野戰餐車、鍋爐車、保障車他當然見過,但目前條件所限勉強搞搞驢騾化自然還是沒問題的。
另外,爲了保障火器在運輸過程中的安全可控,黃小剛不得不搞出了一種可以簡單轉向的三輪箱車用來裝載火器,雖然造四輪車對他來說也不算難,但畢竟眼前條件還不夠齊備,也沒有必要的緊迫性,所以也就先搞出三輪車湊合着用用就好了。
然而,也就在舅侄倆的領導下,蘆山和幽幽谷兩地的人們全都在憋大招的同時,徙民城居這事兒的後續也漸漸發酵了出來,也不說其他地方的情況,光是在黃縣的轄區之內,居然有十之五六的村落百姓同意了縣丞的提議,願意搬到縣城居住。
當然了,這部分的村落多是被左孝友的義軍摧殘得較爲嚴重的地方,村民存留不多,繼續守着山中的一畝三分地怕是很難存活,所以倒也願意搬遷城居。
然後,自然也有一部分未曾受到較大傷害的村落不願意城居,有道是新麥好吃,熟土難離,任是你在縣城生活得再好,也不如鄉中的自家田地。
反正,呂氏是打定主意跟黃小剛搞事情了,自然表現出了不願搬遷的態度,結果一來二去,莫名其妙間呂家村也不知道被誰擺了一道,居然成了抵制搬遷的領頭人,許多村落紛紛揚言只要呂家村願意搬他們就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