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十朝元老(下)

江秋白細想馮道所言不無道理,他在書院也常聽武望博、華千行以往的經歷,評論當下的時勢,心知自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者多依賴節兵去爭權奪利。故而寵縱有功的兵將,卻也養成了節兵驕橫跋扈,以致有的牙將稍有不平,就弒殺主將。猶在新老交替之時,後繼者安排人事稍有差錯,即生禍端,這種風氣由下而上。

又忖眼下郭威駕崩,難免會有藩鎮節使心存異心,若郭榮用人不當,恐是會有大變。而馮道將自己請來,想必是認爲自己與郭榮親近之故,有相托諫言皇帝之意。

心念一動,正欲出言請教,又聽馮道嘆了一聲,言道:“到了當今聖上,老夫可算是歷了四朝十帝。有人稱老夫德高望重,有人譏老夫貳臣賊子,嘿嘿,江先生……並非老夫詐巧與你,除了先帝與聖上,你認爲後唐、後晉、後漢的幾位皇帝如何?”

江秋白一愣,馮道不問自己對世人評價他的看法,卻要自己評價他奉事所歷的皇帝,而又將周太祖、當今聖上除外……但想他明言非詐巧之語,表明無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作風,此下區分而言似有深意,便拱手道:“學生久居山野,未有深知,請太師賜教。”

“後唐滅亡之後,若按坊間所謂的人臣忠義,文人氣節……想是老夫此下已化爲塵土了,嘿嘿。”馮道輕笑一聲,緩聲道:“這天下是有德者居之,是誰把它當作一家一姓之物了?君王死了,濟民之道就要滅了嗎?老夫沒有氣節?試問這幾位皇帝有心懷天下蒼生之志嗎?他們沒有,可老夫有……”

“窮民之力以奉君,其道必亡,傾君仁德而濟民,天道必佑。老夫只有忠於百姓之明,未曾有舍道奉賊之昧。”馮道語氣平淡,“想我大唐一統之時,而今的南唐、西蜀、南漢、北漢,幽雲之地的百姓,何有你我朝國之分,契丹更是臣服,百姓安居樂業。

然一家一姓之念,在安史之亂時已是大有人在,至黃禍出現,四方節鎮便是趁亂割據,爲爭奪地盤,不顧百姓生死,在他們心中,什麼是國?

呵呵,若說氣節,老夫以爲……是爲天下百姓先可謂正氣、是爲天道。老夫無一兵一卒,敢在耶律德光手中保中原百姓安定,那些手擁千軍萬馬的亂國之賊可有此膽?”

江秋白猶如當頭一棒,望着這白髮蒼蒼、神態自若的老人,毛孔一凜,剎那間心有感觸。他對馮道的爲官之道確是不以爲然,甚至也有認爲他沒有氣節之意,此下聞言,心中卻是隱然生出一道敬意。

“他們行他們一家一姓的君王之道,老夫做老夫使百姓安生的爲官本份;他們竊國之運而爲君,老夫得天道正氣而爲官,豈能爲一家一姓之亡而置萬千百姓不顧……”

馮道言語一頓,笑了一笑,“竹之不屈,盤繭立節,蓄氣明志,蒼勁直挺,是我所欲。”

江秋白聞言肅然起敬。

“君子作禮樂以防小人,小人盜禮樂以僭君子。亂世以來仁義忠孝之意已爲小人盜用屈解,愚昧坊間日久……以江湖草莽之意氣,形朝堂大義之氣節。

故老夫心生一願,刻《九經》成版,使它廣傳坊間,開明民智……至廣順三年秋,終是如願,老夫每成一經印刷,其樂無窮,哈哈……”

江秋白當下心猜馮道自稱“長樂老人”,想是因爲這個原因。

“先帝龍顯之後,知百姓日苦已久,整頓吏風,分地安民……雖皇風漸成,然也受節鎮牽制,權衡利弊,終是選擇相互制脅之術……可惜天不假年,先帝大志未能成願。”馮道嘆息一聲,話鋒一轉,“當今聖上雄才大略,英明神武,行事卻是稍過急躁,老夫事君十帝,唯對聖上與之力諫,卻是爲他所惱……”

江秋白聞言心中一嘆,但以他所知,馮道與以前所奉皇帝,對見解不同之處,從未拼死力爭。此下力阻郭榮親征,想是心中已將郭榮視爲明君英主,自是對他安危大爲關心,以至不惜冒犯龍威,拼死勸阻郭榮御駕親征。

“聖上龍威初顯,節鎮兵將未存一心,貿然岀兵,若調度不當,恐是會出大亂。”

“那太師的意思若聖上不親征蕩寇……何人可勝任統軍滅敵?”江秋白小心翼翼道。

“江先生的意思……是可以勸服聖上收回御駕親征之念?”馮道望向江秋白,臉顯微笑。

江秋白遲疑一下,微微點了頭,“學生或可一試。”

只憑北漢之力自不足懼,但有遼兵聯合,自然要慎重考慮。而眼下郭榮的威望尚不足以震懾各州節度使,倘若兵敗,軍心渙散,氣勢所失之下,那些圖謀不軌、看風使舵的節鎮兵馬定會趁機作亂。江秋白大感馮道所言有理,便是生出相勸郭榮之心。

“不可,眼下聖意已定……”馮道沉吟道:“即使聖上收回成命,也會大失士氣,老夫邀先生前來,並非讓先生去勸聖上,而是讓先生參議出兵之部署。”

望着一臉驚愕的江秋白,馮道笑着又道:“此下先生去勸,反使聖上對老夫失去信任。一國之君,一國之相意見相左,自古皆有,然借第三者之口分出對錯……卻是不可。

如坊間婆媳之爭,做兒子的介入明言,母親輸了,媳婦失卻賢良,媳婦輸了,母親失了慈恩。有些事因有人介入言勸,反顯對立之見。

聖上賢明,此次雖與老夫意見相佐,但不管日後結局如何,聖上都會與老夫體面的進退之路。”

江秋白心下大有感觸之中,又聽馮道接着言道:“兵者詭道也,其機變瞬息,若全所慮,可立不敗之地。”

“望太師指教,學生定當全力與謀籌備。”

“自古行軍打仗,將才尤爲重要,然眼下一仗,領兵之將當重其忠而後言其能……”馮道略爲沉吟之狀,“諸邊境之將不可輕動……可調陝州鎮節折從阮兼守鳳陽府,西蜀之慮可消,命留守韓通合晉州之兵從西馳援潞州。”

原虎捷軍指揮使韓通已調仼陝州留守,江秋白與之相交,知他驍勇善戰,且對郭榮忠心耿耿,聞言便是點了點頭。

“南唐、幽州邊境之將不宜變動,可着軍使快馬傳令叫守將日夜警戒,以防敵軍趁機騷擾,切記要只守不攻……

眼下聖意已決,聖上定是急於發兵,可詔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領磁州兵馬從東路馳援。而大軍糧草一時想必應詔不及……當着令河陽節度使劉詞集洛陽、京都周邊州縣兵馬爲大軍,調集糧草隨後跟進。”

劉詞是跟隨郭威多年的親信,而符彥卿是當今國丈,用他二人領兵自然無須擔心。

“至於聖上隨行的兵馬,想必是殿前指揮使張永德所領的宿衛親軍與侍衛馬、步軍一衆……呵呵,聖上決意親征,心中想必有所安排,江先生可依聖意委以變通就可。”

江秋白聞言鄭重了點了點頭,“學生定當全力謀全。”

馮道寬慰一笑,感嘆道:“聖上之英明,啓蒙於江先生的書院,以江先生之智,想必可以周全此策……唉,可惜老夫年邁,不能成行去太白山一睹書院中的高人風采。”

江秋白微微一笑,但知應該告辭,便是起身行禮:“那太師早些休息,學生就先行告退了。”

馮道也不挽留,親自將江秋白送至門口作別。

回到了宅院,江秋白心中思緒起伏,但想馮道之言,自是不能如實告知郭榮。一來,郭榮年過三旬才登基,早年也曾領兵打仗,決意親征想必有他的道理。二來,若自己將馮道所慮直言,難免有把他當作無知幼主之意,又有累馮道惡人先告狀之嫌,

又忖馮道之苦心若不言出,郭榮此番親征勝了,日會或會見輕於馮道的諫言,敗了,也恐會羞惱於馮道,兩番結局如何,卻都是對馮道不公允。

思前想後,竟不知不覺已近卯時,想着上殿朝會,又恐郭榮當百官之面見詢自己御駕親征事宜,而朝堂之上委婉點明卻是頗費周折。念頭一轉,但想郭榮平常行事,每有大事都會與自己詢問意見,不定是考慮自己要照顧受風寒的夫人,才未曾私下召見相詢。

而昨日程正來府探望自己夫人,今日早朝之上郭榮定會向他相問打聽……若知自己的夫人已無大礙,必會使人召見自己。想到此處,也自定了心神,到了內宅看望一下已能下牀走動的夫人,便去了偏房打坐養神。

果不其然,到了辰時三刻,便有宮中太監帶來郭榮口諭,傳他入宮面聖。

皇宮御書房中的郭榮,但見江秋白到來,便是吩咐太監賜坐,屏退左右之後,望向江秋白,狀顯無奈的搖了搖頭,“師叔你道這些文臣武將惱不惱人,猶是馮道,昨日譏我做不到唐太宗的神武也就罷了,竟然還譏我大周兵將勢弱,挫我士氣……今日早朝詢諸臣工用兵之策,個個你看我,我看你,支支吾吾的,當是誤我大事之輩。

想這馮道還真辜負我對他的敬重,先帝經常贊他有濟民治國之能,卻未料如此心胸狹隘……我即然要決定親征,勸阻不了就應擱下成見,拿起中書令之責,獻策行兵佈署纔對,早朝之時居然一言不發。”

江秋白想起馮道與自己的一番言談,暗贊還是馮道知曉聖聰,心中也爲郭榮對事不對人的氣度折服。

想是發泄了心中的苦惱,郭榮嘆了一聲,緩聲言道:“他的用心我何嘗不知,可他終是迂腐。自亂世以來,藩鎮恃兵慢君、擁兵自重風氣未減,先帝在世之時,也苦於節鎮隱患,但想百姓流離,才先致力民生。對於節鎮多以頻繁調防之策,以釋減其親兵擴充爲禍,雖有見效,但也是惹了一些驕兵悍將不服於心,對朝堂心存恨意。”

江秋白心頭一震,郭榮之所慮,也正是馮道之所憂。但知郭榮既然能想到此患,還堅持御駕親征,猜他心中一定已有打算,便是凝神傾聽。

“此下僞漢趁我新立,人心不穩,勾結遼兵犯我朝疆,雖是來勢兇猛,但亦是我安內的一種契機。只要將僞漢擊敗,那些蠢蠢欲動、心存不軌之輩也自震懾住了……或是有人趁機作亂,卻也剛好一網打盡,屆時必使軍民一心,免卻我日後開疆拓土之憂。”

江秋白大爲驚愕,他與郭榮相處兩年,是聽他言過節鎮驕兵之患,卻未料他會趁大敵來犯之際,行此險招。心念一動,便是言道:“那皇上打算如何安排兵馬行事……”

郭榮離座而起,拿起御案上的一本摺子,看了一下,沉吟道:“我準備令符彥卿領天雄軍從東側引兵策應……王彥超、韓通從晉州西上擊敵,張詞籌備軍需領大軍隨後……”

“周邊蜀、唐以及幽州邊境,皇上當不可不防……”

“唔。”郭榮點了點頭,“師叔所言有理,我大軍一動,蜀、唐或是會伺機騷擾,亂我陣腳。折從阮威望甚高,我已着旨升他爲靖難軍節度使,鎮守鳳翔府,以拒西蜀。”

“對於南唐……原佈防未變。我下詔賜封吳越王爲天下兵馬大元帥之時,已暗中授旨與他,若南唐擾我邊境,可出兵相擊南唐以作牽制。

而幽州邊境,本有重兵把守,已拉據數年,我軍持攻之勢,山東諸州兵力待備,應不足憂慮……師叔可有好的良策?”

江秋白望着郭榮手中的摺子,猜他在北漢進犯之時,已是謀劃親征,聽得他一番佈防,竟與馮道大致相同,但想到他考慮的如此周全,足見他的雄才大略,心中甚是欽佩,便道:“微臣從未參與攻城掠寨戰事,若說良策,皇上之佈局已是上上之策了,不知皇上準備何時發兵親征……”

“三日之後,到時以張永德統神虎營、親軍宿衛隨我身側禁衛……樊愛能、何徽統馬、步侍衛軍爲右,李重進、白重贊居左軍,向訓、史彥超領虎捷精騎居中軍。”

“何以不多等幾日與張詞大軍一起發兵?”

“不可。僞漢久攻潞州不下,恐它會分兵進取澤州,一旦澤州被陷,僞漢定是直奔開封而來。而潞州也會因軍心渙散而失。

劉崇趁我新立,定料不到我會親征,我當迎頭予以痛擊,重挫其銳,而大軍集結頗費時日,當有十日左右,恐生意外……”

此下江秋白已是心頭大寬,點頭言道:“那微臣回去準備,隨皇上蕩滅僞漢。”

郭榮微微一笑,略一沉吟,言道:“先帝彌留之時,曾吩咐河府、魏府各葬一副劍甲,澶州葬通天冠、絳紗袍,東京葬一副平天冠、袞龍服,此事甚爲重要,我思來想去,眼下只有請師叔去辦。”

“太祖皇帝遺命?”江秋白甚感驚訝,自是不知郭威這種安排所爲何事。

“不錯。我已下詔着令馮道爲山陵使,督造先帝寢陵,東京之處的龍冠、龍服早已由他使人去辦了。另幾處只能有勞師叔了,地點、時間在這裡……”言語中,郭榮從御案上的一個匣子中取出一道錦囊。

江秋白略一遲疑,言道:“想那僞漢、契丹定隨有軍中供奉,此次皇上親征,微臣當隨侍身邊,此事可否緩辦?”

郭榮緩緩的搖了搖頭,“不可,時間皆在初夏左右,今時三月初七,雖有月餘時間,但師叔若是隨軍……恐事不及。先帝言稱此事與青龍山龍脈有莫大關係,絕不可讓外人知曉,猶是河、魏兩府之劍冢。”

提到青龍山龍脈,江秋白心中一震。原來楚、洛二人雖心疑所謂的明君或會應在郭榮身上,但覺皇帝郭威正當壯年,即使朱玄周所斷不虛,明君現世也有待時日。

但想事關重大,二人自也不敢妄言,以免引起無端之禍,也就未將朱玄周的推斷告與江秋白。但在錦囊交於郭榮之後,也私下吩咐江秋白若有關青龍山龍脈之事,定要通知相告。

此下聽得郭榮之言,江秋白雖不知郭威遺命與這龍脈有何關係,想着楚南風當日的吩咐,但猜此事非同小可,又忖郭榮的安危也是不可忽視,自也不敢一時應命,一番斟酌過後,便道:“不若微臣去城中通寶閣,叫箭衛傳信給尚佑,讓他與趙師兄趕來秘辦此事,皇上以爲如何?”

郭榮聞言也是遲疑起來,思索片刻,言道:“如此也好……但要如何交接?”

“皇上可將劍甲與冠袍交於微臣,微臣將它藏於宅中,傳信尚佑與趙師兄直接到微臣宅中取走便可。”

郭榮看着手中的錦囊若有所思,片刻後遞與江秋白,“那師叔回去之後……留信一封與他們,讓他們務必按錦囊中的時間辦事,切切不可疏忽。”

“請皇上放心,微臣定會安排妥當。”

“好,那師叔暫先在此等候,我即刻去將冠袍劍甲準備好。”言罷疾步離去,但見他以帝王之尊親自去安排,足見此事之重要,江秋白心頭便是如負重山。

一柱香後,便見兩個侍衛手擡一個箱子放在御書房前廊道上,緊接着郭榮緩步進入,身後彎腰跟着一位手捧聖旨年有五旬的太監,隨郭榮走到御案前,那太監站直身子,聖旨一張,言道:“光祿大夫江秋白接旨。”

江秋白一愣,旋即口呼萬歲叩拜在地。

“光祿大夫江秋白,從先帝有年,隨朕治澶州、開封,盡才識武功,恭心慎事,屢獻良策,朕以爲師。知先生雅志,揚書經仁德,開智民風爲念,贈太師、中書令馮道所擬之刻版《九經》一套,以表朕心……”

江秋白頓然明白郭榮爲不使人懷疑,將劍甲冠袍放於箱中,以贈《九經》之名爲飾,便於送到自己宅中,忙是領旨謝恩。

回到宅邸,江秋白將箱子藏好,離府向東大街通寶閣而去。他是武望博弟子,與洛寒水是爲師兄弟,閣中管事自是對他尊敬萬分,知曉江秋白來意,便是馬上將江秋白手書裝起封蠟,着箭衛飛鴿傳書太白書院。

事情辦妥,江秋白便告辭而回,路過開封府衙之時,卻是看見神虎營指揮使趙匡胤領着一衆侍衛,行色匆匆從衙中而岀,特望見江秋白,趙匡胤臉上一喜,趨步上前見禮:“見過光祿大人,下官還想到府上打擾……”

郭威在位之時,趙匡胤官拜步軍滑州指揮使,當郭榮受封開封府尹後,將他調到身邊任宿衛京城的馬直軍使,登基之後定升任禁衛神虎營指揮使。

“哦,所爲何事?”江秋白略有驚訝。

“司天監的關監正失蹤了。”

“失蹤了?”

這關監正從尋青龍山龍脈之時起,與江秋白打過數次交道。但知其修爲在神念大成,又在皇城內失蹤,江秋白聞言一時驚疑,

“將近午時時分,聖上着人讓他進宮面聖,這才發現他不在司天監之中……”

“哦,今日莫非不是關監正當值?”

“是他當值,按理來說,他在卯時就該到司天監,只是……只是他爲監正之職,司天監中又無人去監督於他,點卯官員一時不查……”

江秋白知他話下之意,擺了擺手道:“那後來呢?”

“後來張郎官便去了他宅中查問,他家人言稱未及卯時,關監正已去往了司天監,張郎官頓覺不妙,便將此事傳稟聖上。

聖上便着令下官查探,下官就順着關監正從宅中去往司天監的路道查起,結果在離他宅院一百餘丈處的一條巷子中,發現巷牆上有一道掌印,隨行的張郎官看出這掌印是爲關監正掌法所致……但想他應是與人打鬥了。”

江秋白心中一驚,又聽趙匡胤道:“聖上知曉後,着旨下官與開封府衙着力尋找關監正,並着命下官將此事轉告大人。”

言罷,趙匡胤取出一個錦囊,呈與江秋白,“這是聖上給大人的錦囊……”

此下已過午時,街道行人甚少,江秋白環顧一下四周,便將錦囊打開,取岀信紙一看,正是郭榮筆跡:‘此事或與龍脈有關,當密查之。這兩日師叔可在開封府內署理此事,我已口諭王府尹、趙匡胤聽師叔安排。’

江秋白心頭暗驚,略一沉吟,言道:“此事府尹大人與你有何看法?

“這……只是不知事由究竟,故而府尹大人與下官只好先按下策查辦。”

“下策?如何說法……”

“以關監正的身手若爲人所擄……想必那出手之人出入這城牆也是易事。而發現他失蹤之時,將近午時,來人若是將他擄出城外,便是難以追查了。

故而府尹大人與下官只好先從城內查起……因僞漢進犯我朝的原因,城中過往的車馬都有嚴查,剛剛府尹王大人已着人去查問城門守兵,早上岀城的所有車馬情況……另外也安排了捕快以尋緝江湖大盜爲名,去城中各大小客棧查問。”

江秋白心頭苦笑,但知趙匡胤所言有理,便點了點頭,“先帶我去發現掌印的地方看看。”

第一四一章 衣冠冢第五十八章 內鬥第五十三章 仙姑庵第一一零章 偷天換日第一七九章   海難第一百章 高平之戰(二)第三十六章 交換條件第三章 送親第一三二章 誅殺卓青蓮(一)第九十四章 十朝元老(上)第一七七章   報仇雪恨(三)第一章  通寶閣第五十三章 仙姑庵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一六五章 護冢之戰(六)第一四八章 魄元丹第五十二章 仙女湖第一八三章   兵變(上)第一四零章 離島第一八七章     悲喜交織第一三二章 誅殺卓青蓮(一)第九十五章 十朝元老(下)第一三九章 心疑第九十八章 劫傷(下)第三十八章 劉繼業第九十五章 十朝元老(下)第一二八章 明月長存第十七章 懸空寺第九十三章 智苦僧人第一八三章   兵變(上)第四十章 折家英豪第一四四章 涼州行(一)第二十八章 洛明珠第一一六章 清風驛刺殺(一)第九十九章 高平之戰(一)第一四九章 紫金山之戰(一)第四十四章 平叛〈上〉第一零一章 高平之戰(三)第八十五章 譚道人第八十五章 譚道人第八十九章 破障音第十三章 太白書院第四十六 言親第十三章 太白書院第八十一章 毒書生第八十七章 念情劍法第一零二章 高平之戰(四)第一四五章 涼州行(二)第七十四章 龍從雲第一一四章 履約(上)第十一章 報恩第七章 刺殺第五十六章 半年之約第九十五章 十朝元老(下)第一一七章 清風驛刺殺(二)第八章 飛鴿傳書第一一一章 殺豬秀才第一二五章 殺豬刀法(二)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一七九章   海難第十八章 蕭二公子第六章 敵襲第一五四章 紫金山之戰(六)第三十九章 八脈還魂針第五十四章 馬希蘭第三十七章 苗家傳承第二十一章 順水推舟第九十九章 高平之戰(一)第四十六 言親第二十七 慕雲三式第六十六章 蕭雁北之死第九章 破敵第一五二章 紫金山之戰(四)第一五五章 夷門山糧倉第一八六章   官家第四十章 折家英豪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一七四章    決戰青龍峰(下)第九章 破敵第五十九章 元嬰境〈上〉第三十一章 失劍第十六章 燕仲長第二十二章 甘少龍之死第三十九章 八脈還魂針第一一六章 清風驛刺殺(一)第二十七 慕雲三式第十九章 十二春秋消無形第一五五章 夷門山糧倉第一零三章 高平之戰(五)第一零一章 高平之戰(三)第五十八章 內鬥第九十八章 劫傷(下)第四十章 折家英豪第一二五章 殺豬刀法(二)第一五九章 天市人和陣第一六五章 護冢之戰(六)第三十章 天雷音第一一五章 履約(下)第九十九章 高平之戰(一)
第一四一章 衣冠冢第五十八章 內鬥第五十三章 仙姑庵第一一零章 偷天換日第一七九章   海難第一百章 高平之戰(二)第三十六章 交換條件第三章 送親第一三二章 誅殺卓青蓮(一)第九十四章 十朝元老(上)第一七七章   報仇雪恨(三)第一章  通寶閣第五十三章 仙姑庵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一六五章 護冢之戰(六)第一四八章 魄元丹第五十二章 仙女湖第一八三章   兵變(上)第一四零章 離島第一八七章     悲喜交織第一三二章 誅殺卓青蓮(一)第九十五章 十朝元老(下)第一三九章 心疑第九十八章 劫傷(下)第三十八章 劉繼業第九十五章 十朝元老(下)第一二八章 明月長存第十七章 懸空寺第九十三章 智苦僧人第一八三章   兵變(上)第四十章 折家英豪第一四四章 涼州行(一)第二十八章 洛明珠第一一六章 清風驛刺殺(一)第九十九章 高平之戰(一)第一四九章 紫金山之戰(一)第四十四章 平叛〈上〉第一零一章 高平之戰(三)第八十五章 譚道人第八十五章 譚道人第八十九章 破障音第十三章 太白書院第四十六 言親第十三章 太白書院第八十一章 毒書生第八十七章 念情劍法第一零二章 高平之戰(四)第一四五章 涼州行(二)第七十四章 龍從雲第一一四章 履約(上)第十一章 報恩第七章 刺殺第五十六章 半年之約第九十五章 十朝元老(下)第一一七章 清風驛刺殺(二)第八章 飛鴿傳書第一一一章 殺豬秀才第一二五章 殺豬刀法(二)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一七九章   海難第十八章 蕭二公子第六章 敵襲第一五四章 紫金山之戰(六)第三十九章 八脈還魂針第五十四章 馬希蘭第三十七章 苗家傳承第二十一章 順水推舟第九十九章 高平之戰(一)第四十六 言親第二十七 慕雲三式第六十六章 蕭雁北之死第九章 破敵第一五二章 紫金山之戰(四)第一五五章 夷門山糧倉第一八六章   官家第四十章 折家英豪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一七四章    決戰青龍峰(下)第九章 破敵第五十九章 元嬰境〈上〉第三十一章 失劍第十六章 燕仲長第二十二章 甘少龍之死第三十九章 八脈還魂針第一一六章 清風驛刺殺(一)第二十七 慕雲三式第十九章 十二春秋消無形第一五五章 夷門山糧倉第一零三章 高平之戰(五)第一零一章 高平之戰(三)第五十八章 內鬥第九十八章 劫傷(下)第四十章 折家英豪第一二五章 殺豬刀法(二)第一五九章 天市人和陣第一六五章 護冢之戰(六)第三十章 天雷音第一一五章 履約(下)第九十九章 高平之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