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82 孝傑雄言,羣相喑聲

王及善顯然一時三刻不會了賬,而皇帝的問題則就需要儘快回答。所以衆人各自深吸一口氣,收拾心情並整理思緒。

不同於其他人還要稍作思索,王孝傑又是起身率先發言:“臣新進歸朝,若是別的問題,不敢爭先於諸相公進言。但若專論大行臺所舉此事,恰好最近有涉,斗膽先言,以發諸相公深思。”

“那就請王尚書試言。”

李旦聽到這話,頓時流露出極大的興致。

在堂諸宰相,他對王孝傑態度尤好,僅次於老友薛稷。這是因爲在皇帝心裡,對王孝傑頗以知遇之恩自居。其他的宰相們或是時勢所趨得列相職,或是政事堂無人、暫作充位。

至於王孝傑,雖然發跡於武週年間,收復安西四鎮時便因功拜相。但那時候不過只是遙領其職、不行其權,如今得以歸朝再次拜相,則就是李旦力排衆議的結果。而且王孝傑心思率直、人情簡單,與其人交流不像面對諸如狄仁傑之流,讓李旦下意識的就感覺心累。

所以他內心裡,對王孝傑是不乏期待的,歸朝伊始,便將檢擴軍戶、整編禁軍的大任授之。

此前王孝傑一直忙碌於此,對於其他朝情事宜則所涉不多,眼下面對這樣一個複雜深刻的問題,敢於用作發言表態,這也讓李旦頗感欣慰。

“大行臺奏列所舉川西諸境,雖然其境多涉邊蠻之鄉,自古以來與我中國便多有瓜葛,遠及秦漢……”

王孝傑張嘴便侃侃而談,且不乏引經據典。眼見其人如此雄論,在場衆人無不略感驚訝,這可跟他們平素所瞭解的王孝傑形象大不相同,平時的王孝傑雖然也不能說目不識丁,但武臣出身,難免不文,可現在卻能引經據典,勝論古今,也實在是讓人刮目相看。

這也算不上什麼奇怪的事情,正如王孝傑所言,他這段時間恰好對此類問題有涉。他要負責整改軍務,自然就需要接觸並翻閱大量兵部所存留的相關典籍,而其中有關諸境羈縻州府的資料,當然也在其中。

現在面對這樣一個問題,自然是現學現賣,引經據典的去論證川西之境自古以來便不是飛土,而是中國藩籬。

但王孝傑說的雖然不少,可似乎搞錯了重點。川西究竟歸不歸屬大唐,這個問題自然不需要深作討論。需要討論的重點是,大行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的意圖是什麼、朝廷又該爲此做出怎樣的應對?而且還有奏書中所提及,吐蕃居然越過朝廷使其公主和親雍王,朝廷要不要就此對雍王加以斥問?

可王孝傑一旦開口便是滔滔不絕,讓人根本就沒有發聲打斷的機會,不得不被迫的上了將近半個時辰的歷史課。

一口氣講了這麼多,王孝傑也有被掏空的感覺。也幸虧他是如今政事堂中首屈一指的少壯派,否則單單這麼長時間的氣息吞吐就讓人有些受不了。

歸都之後,王孝傑雖然沉浸於軍務中,對別的人事接觸不多,但也明白他歸都拜相令許多朝士都心存不忿,對他不乏看輕。這一次終於能夠抓住一個自己可以大作議論的問題,自然要盡力發揮,改變別人對他的印象看法。

所以他在暫作致歉,歸席稍飲茗茶潤喉後,便待起身繼續發言。

衆人見到這一幕,不免都是一驚,門下侍郎薛稷忙不迭起身道:“王尚書引述古今,洞見深刻,讓人受教良多。在堂諸相公想必也各有所見,衆聽兼採,不失大計。”

被薛稷阻止叫停,王孝傑思緒先是一亂,片刻後又有些奇怪的說道:“臣方纔引論諸多,所述無非一個事實。川西古來我有,此事無需質疑,豈容蕃國侵佔,哪怕只是言辭!定論如此,更作何議?”

眼見王孝傑瞪眼茫然狀,李旦從最初的期待轉爲隱隱有些失望,但還是耐着性子解釋道:“此事確無可疑,但蕃人此際作此冒犯言行,該要如何處理應對,則需深刻結合朝情及內外民情,羣議出一個妥善之計!”

講到這,對王孝傑而言更加不成問題,既然蕃國敢冒犯,那就直接幹!可他雖然性格直爽,不拘小節,但也並非全無眼色,君王臉面、情緒如何,還是要稍窺一二。

此時見到皇帝陛下眉頭隱蹙、語調也不乏嚴肅低沉,王孝傑不敢再作爭言,只能按捺下來,歸席悶坐。

沒有了王孝傑長篇大論,衆人才有從容發言的機會,接下來開口的,便是門下侍郎張柬之。

張柬之所論,也是立足在王孝傑前言基礎上,並不因朝廷與大行臺的糾葛而回避這一領土的主權問題,直派使節前往專治此事,除了斥問吐蕃這一行爲的悖禮悖法,還要重整川西羈縻秩序,提拔獎犒一批親唐生番土酋,並勒令川蜀官員,若非朝廷加以使令,一概不準私自與諸土羌部族有任何形式的接觸。

在針對番邦蠻夷的問題上,張柬之與李昭德有些類似,強調華夷大防,並且認爲並不該將與番邦接觸的權力下授地方官府,包括陝西道大行臺。除開川西歸屬的問題,吐蕃欲和親雍王纔是真正需要正式的隱禍。

除了斥問吐蕃、糾察地方之外,張柬之甚至還提議着令雍王直接殺掉蕃國奸計亂命來通的使節,而將蕃國公主交給朝廷使節,將之遣返吐蕃。

“雖然兩國交通,不以殺使爲威。然咸亨以來,蕃國與我國久不通使,今次所攜又是如此奸謀亂計,存心本是不良,不應以國禮應之。殺其賊使,我國使亦危,然華夏制度、不容有亂!臣請自裁勢位,以卑職掌節,赴蕃行使!”

張柬之性格不愧老而彌辣,不獨自己提出這樣強硬的措施,甚至願意以身犯險的出使蕃國。

但姑且不論張柬之本身秉性節操,這麼強硬的舉措所將會引發的後果,也是眼下的朝廷所承受不起的。

所以在聽完張柬之的陳述後,皇帝李旦便乾笑一聲並說道:“張卿誠是壯節,但區區蕃國不值得損我大臣。國事未入窮急之境,還需擇以周全。”

除了皇帝李旦,其他幾員宰相對張柬之這一提議也並不怎麼贊同。

倒是王孝傑聞此頗感振奮,忍不住再作發言道:“既然領此食祿之恩,爲臣豈有大小之判。張相公久居廟堂,且能有此壯計,若朝廷加採此略,臣也願持戈護從,使賊不敢害我天使!”

李旦都已經否決了張柬之這一提議,王孝傑居然還深表贊同,一時間也讓殿中氛圍尷尬不已。此前因爲王孝傑專事兵務,本性流露還不算太多,李旦對其尚存期待。可現在,心裡真的就是失望有加了,但也不好直接發聲訓斥,畢竟是自己力排衆議、召回任命的宰相。

其實這一問題,對朝廷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要如何迴應吐蕃,而是如何應對行臺。畢竟有着大行臺存在,吐蕃雖爲禍,朝廷一時間也無切身之痛。可如果行臺要憑此搞事情,朝廷就會痛得很真實。

所以接下來狄仁傑的發言,就要更加直指事情的本質問題:“唐蕃兩國,交惡年久,彼此論事,本不以情禮爲先。其亂命擅指,本無干於國計。敕招諸州酋首都督入朝,再加威令宣告,使其知所沐恩德即可。唯今國中,務以休息爲先,生民久疲,宜加撫卹,不可因邊將渴功的私計,而以千里之外的言釁傷我國民,狩獵不化之土。”

狄仁傑的意見,正符合李旦的想法。他是既不希望再將許多軍機要務託付給陝西道大行臺,又迫切需要在諸邊羈縻胡酋之間樹立他身爲大唐天子的恩威。

但李旦滿意了,有人卻不滿。

狄仁傑剛剛講完,王孝傑便又跳了出來,指着狄仁傑大聲說道:“狄相公所論,豈宰相之言?開疆拓土,強國之計!國之大計,唯祀唯戎!豈以邊將渴功一言以蔽之!臣發自邊務,雖臥雪飲冰之苦,不敢忘君王使我之恩,此身許國,唯殺賊以報!忠勇烈義,可剖可獻,莫非於狄相公眼中,唯刀筆之勞纔可稱功?”

王孝傑如此激動,不單單只是覺得自己被冒犯。他以邊臣入朝爲相,心裡也有着不低的責任感,覺得自己就應該代表邊將羣體們,爲他們在朝中發聲。這是立場問題,自然不容隱忍。

狄仁傑之所以那麼說,無非暗指大行臺此論私計更多,是爲了將人物截留於朝廷之外,一時間倒是沒有想到此言會給王孝傑帶來如此嚴重的冒犯。此時眼見王孝傑反應如此激烈,頓時也有些頭疼。

狄仁傑閉口不言,在王孝傑看來自是理屈,不免更加氣壯,頓足喝道:“狄某立朝半生,豈有一轉之勳?而今受於皇恩,高位得享,傲然小覷武臣之功,臣與此流立於一廈之內,實在忿情難忍!國祚安危,能以遠近爲輕重之判?若非安西失而復守,雍王殿下也難從容佈置青海,壯我隴右!隴右若危,關西能安?陝西不靖,有此拙臣誇言朝堂之上的從容之境?”

王孝傑一番雄言擲地有聲,瞪眼怒斥更是威不可擋。然而這一場殿前的會議,也因此被徹底破壞,再也不能議論下去。

0578 伏屍遍野,賊酋膽寒0586 雍王勇健,使人心折0186 上錯花轎嫁對郎0123 兵事再興0094 大酺禮畢0037 春官武承嗣0919 賊佔西康,大戰在即0736 長情在守,不爭短愉0906 彼之存亡,我之疥癬0614 婁公治庖,人事盡歡0181 後顧無憂,勇登青雲0120 諸用仰於國0221 窺望河西0439 踏破白馬寺0328 野狐宰相0486 合籍不改,踐踏名族0738 行臺甲壯,南衙無兵0128 江頭未是風波惡(求首訂!)0978 封衙鎖庫,勾檢察奸0968 滿城珍寶,聚此一戶0553 不擇手段,斂物備戰0539 既難爲敵,投身爲用0208 泥銷玉樹,人道所悲0918 盡力而爲,不負此生0601 選募遊弈,跨嶺殺蕃0834 科舉糊名,公平任選0944 兵敗辱國,不死何爲0648 破賊如竹,直掠王都0074 《萬象》美哉0581 諸胡羣聚,京觀駭人0906 彼之存亡,我之疥癬0068 食心婢子0882 伴勢而升,青雲直上0284 禍水東引0963 妄論封禪,臨淄密謀0208 泥銷玉樹,人道所悲0238 洗劫武攸宜0488 庸人自擾,死不足惜0946 天時在我,應時而興0815 敵國大逆,我之強援0168 大凶出洛,人共殺之0683 子昂投書,強辭孽才0873 蕃土不容,長安勢熱0899 少年懷春,至今難寤0309 無人如我待你好0455 羣臣唯望政事堂0937 壯烈割捨,清白事唐0549 昭德強悍,羣相喑聲0407 嫁女驟顯,爵封縣男0575 戰獲雖豐,歸途莫測1007 釋奠禮成,齒胄爲繼0922 祖孫一體,榮辱與共0763 國之武庫,藏惡納奸0516 胸懷天下,留情不多0860勢有強弱,絕不待斃0502 輕殺大將,軍心難定0301 雲韶府使,少王歸都0293 大王英明,後事暢想0875 賞心悅目,開胃加餐0077 永昌元年0669 長安羣義,當街察奸0579 胡酋出降,突厥勢崩0030 百騎軍士0530 名臣良主,知遇相逢0095 東宮舊人0591 陳兵青海,敢否一戰0716 義無親疏,有感而發0094 大酺禮畢0975 寶劍鋒芒,以血爲祭0123 兵事再興0764 皇命驅使,殺賊有功0219 雲橫秦嶺家何在0564 大賞諸軍,收心備戰1051 天要絕者,有疏無漏0762 助朕殺賊,彰我威嚴0909 元振鎮邊,色亦有道0845 情義可賞,爲我娛親0774 定亂須勇,國賴英主0483 兄弟益封,煊赫無雙0465 大事將興,和氣無存0505 諸將自謀,雍王可靠0703 我自三郎,無謂大小0393 勢在於朕,何問旁人0782 無米難炊,四面追贓0343 女人的報復0576 天厭突厥,苦鹵灌口0982 才流入京,羣士待選0802 夜遊皇苑,餘生同幸0446 白刃不相饒0546 參軍氣壯,宰相自辱0364 魏公點撥,鄭姝齊聚0721 燕子築巢,無懼惡雀0900 蕃國勢壯,公主長榮0387 門傲難託,上官聽樂0246 細憐閒庭0259 娼兒薄行,花期錯失0373 君恩浩大,九死難報0739 廬陵不動,潼關慎出0221 窺望河西0669 長安羣義,當街察奸
0578 伏屍遍野,賊酋膽寒0586 雍王勇健,使人心折0186 上錯花轎嫁對郎0123 兵事再興0094 大酺禮畢0037 春官武承嗣0919 賊佔西康,大戰在即0736 長情在守,不爭短愉0906 彼之存亡,我之疥癬0614 婁公治庖,人事盡歡0181 後顧無憂,勇登青雲0120 諸用仰於國0221 窺望河西0439 踏破白馬寺0328 野狐宰相0486 合籍不改,踐踏名族0738 行臺甲壯,南衙無兵0128 江頭未是風波惡(求首訂!)0978 封衙鎖庫,勾檢察奸0968 滿城珍寶,聚此一戶0553 不擇手段,斂物備戰0539 既難爲敵,投身爲用0208 泥銷玉樹,人道所悲0918 盡力而爲,不負此生0601 選募遊弈,跨嶺殺蕃0834 科舉糊名,公平任選0944 兵敗辱國,不死何爲0648 破賊如竹,直掠王都0074 《萬象》美哉0581 諸胡羣聚,京觀駭人0906 彼之存亡,我之疥癬0068 食心婢子0882 伴勢而升,青雲直上0284 禍水東引0963 妄論封禪,臨淄密謀0208 泥銷玉樹,人道所悲0238 洗劫武攸宜0488 庸人自擾,死不足惜0946 天時在我,應時而興0815 敵國大逆,我之強援0168 大凶出洛,人共殺之0683 子昂投書,強辭孽才0873 蕃土不容,長安勢熱0899 少年懷春,至今難寤0309 無人如我待你好0455 羣臣唯望政事堂0937 壯烈割捨,清白事唐0549 昭德強悍,羣相喑聲0407 嫁女驟顯,爵封縣男0575 戰獲雖豐,歸途莫測1007 釋奠禮成,齒胄爲繼0922 祖孫一體,榮辱與共0763 國之武庫,藏惡納奸0516 胸懷天下,留情不多0860勢有強弱,絕不待斃0502 輕殺大將,軍心難定0301 雲韶府使,少王歸都0293 大王英明,後事暢想0875 賞心悅目,開胃加餐0077 永昌元年0669 長安羣義,當街察奸0579 胡酋出降,突厥勢崩0030 百騎軍士0530 名臣良主,知遇相逢0095 東宮舊人0591 陳兵青海,敢否一戰0716 義無親疏,有感而發0094 大酺禮畢0975 寶劍鋒芒,以血爲祭0123 兵事再興0764 皇命驅使,殺賊有功0219 雲橫秦嶺家何在0564 大賞諸軍,收心備戰1051 天要絕者,有疏無漏0762 助朕殺賊,彰我威嚴0909 元振鎮邊,色亦有道0845 情義可賞,爲我娛親0774 定亂須勇,國賴英主0483 兄弟益封,煊赫無雙0465 大事將興,和氣無存0505 諸將自謀,雍王可靠0703 我自三郎,無謂大小0393 勢在於朕,何問旁人0782 無米難炊,四面追贓0343 女人的報復0576 天厭突厥,苦鹵灌口0982 才流入京,羣士待選0802 夜遊皇苑,餘生同幸0446 白刃不相饒0546 參軍氣壯,宰相自辱0364 魏公點撥,鄭姝齊聚0721 燕子築巢,無懼惡雀0900 蕃國勢壯,公主長榮0387 門傲難託,上官聽樂0246 細憐閒庭0259 娼兒薄行,花期錯失0373 君恩浩大,九死難報0739 廬陵不動,潼關慎出0221 窺望河西0669 長安羣義,當街察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