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94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聽到雍王殿下這麼說,裴守真先是愣了一愣,然後才又垂首說道:“卑職違抗行臺令式,潛留皇城之內,並悍進驚擾殿下,罪證確鑿……”

“不夠,這還不夠。”

李潼冷笑一聲,轉望向李元素說道:“李尚書,告訴他,他所承認幾樁罪過,於行臺典刑之內當受何懲處。”

李元素這會兒也有些搞不清楚殿下究竟意欲何爲,聽到這問題,先是略作遲疑,然後纔開口回答道:“行臺典刑所設,不唯以殺立威。裴丞所犯諸禁,前無窺取行臺機密之事,後無藏奸行刺之謀,度其罪跡輕重,施以長短徒役,並不可輸錢代刑。”

行臺執法雖有嚴厲的一面,但除了最開始雍王新入關內、需以殺立威,隨着關內局勢逐漸穩定下來,除了十惡之罪,也並不殺刑濫施。

但這也並不意味着行臺法律就沒有震懾人心之效,雖然殺刑慎施,但各種徒役之刑也能讓人聞風色變。行臺如今所控疆領,遠及西域,闊達瀚海,一旦發送邊疆苦寒之地,那滋味不比當時身死好上多少。

聽到這兩人對答,裴守真臉色又是一苦,悶頭沉吟片刻,才又開口說道:“卑職不知行臺負大用艱,妄以風言強諫殿下,所論悖情失實,心跡違於道義,論罪實大。”

“你本不是行臺員佐,自然不知行臺用事全貌。況且因言殺人,仁者不爲,因你一命,損我清聲,亦無足彰顯行臺之公正嚴明。”

李潼聞言後又擺擺手,表示這個理由也不充足,但仍不肯放過裴守真,只是沉聲道:“繼續想,繼續說!”

聽到雍王殿下繼續逼問,裴守真一時間真是滿懷苦澀。他自負於道義,涉險強謁雍王,且言辭多失恭謹,此事衆眼有見,自知是把雍王得罪深了。

特別在眼見到行臺前後用事所費之巨、所功之大,可以說唐家社稷如今境內無刀兵之擾,俱仰行臺功事。朝廷不體恤行臺所任邊事繁重,只是一味催討錢糧,老實說朝廷這一做法,就連裴守真都覺得有失氣量、有失公允。

如今陝西之境幾成方外之邦,責任並不全在於雍王恃功跋扈,更在於朝廷本身失於淵博。說句不好聽的,就算朝廷取締了行臺、解決了雍王,陝西諸境若得善治,周邊賊寇若得懾服,當今世道朝野內外,有幾人可以誇言能代替雍王負此大任?凡所耗用,可能還要更甚於此前。

裴守真之所以甘心求死,一則在於自知自己這番行爲之冒犯把雍王得罪狠了。二則也是心存一份慚愧,他此前那種態度,多多少少是覺得雍王權高勢大、不臣之心昭然,挾陝西之境抗拒皇命,欲於關西之境另設典章,這自然是王臣所不容。

但事實是雍王擁此一境爲西面壁防,整個陝西之地人力物力已經使用近於極致,朝廷承於此惠得於從容事外,卻還一味的催討索取,乃至於隱隱將雍王、將行臺目爲虎狼之敵。

陝西當然不是方外邦國,然而在人心狹計之下,已經有了敵我的判斷。這一事實讓裴守真所奉持的道義產生動搖,乃至於坍塌,朝廷對雍王尚可勒之以宗法、催之以皇命,可如果雍王真的倒下了,這些故技難道也能懾服諸敵?

這種信念的動搖、心態的轉變,是出於裴守真自己的良知,但同時又有悖於他過往的道義,讓他心生驚懼。此際求死,也真不是誇稱忠烈的謀生之計。

雍王一再逼問該以何罪殺他,確有幾分誅心之問的味道。裴守真幾番作答,仍是怯於將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表露出來,但雍王沒有被他敷衍過去,仍是繼續追問。

默然半晌後,裴守真終於長嘆一聲,深伏於地,澀聲答道:“殿下此前訓言,守真甘願領罪,今日所爲,確是貪慕賊節,沽求假譽。”

“此番皇命使用入京,未曾深查事情根本,只是困於輿情俗計,皇命之外,俱爲不法。潛行留臺,妄以壯烈自任,厲態求節,更是誣指殿下構害社稷,欲捐身以警衆。人情以論,此爲以疏間親,使殿下與聖人兩不相容。大體以論,指功爲賊,毀我社稷柱石,誠是大奸!”

裴守真講到這裡,眼眶中已有淚光閃爍:“卑職腆以皇命自詡,世食唐祿,在朝不能匡大國計,使皇恩不能極盡包容、不偏不倚。外事不能洞見州縣之困,著奏於上。唯是妒於殿下功高權重,以毀謗國器、誇張離奇爲功。但有一二正念於懷,自當下問長安百姓何以欣樂若斯,但只是偏執邪計、吝於垂問,以我狹念妄作討伐。”

“凡此諸罪,入死應當。殿下宗家至親,分陝重臣,行臺節鉞所設,所殺正是卑職這種偏執貪妄、不以匡正爲功、唯以攀誣爲能的孽臣!大罪愚心自知,惟乞白紙一幅,留狀於此,甘心入刑!”

將心中這份真實感受講出來,哪怕對裴守真這種自覺垂死之人來說,都是一件極爲難堪的事情。他敢於爲此事蹟,心中自有一份忠烈、道義的信念鼓舞着自己,要讓他自我瓦解這一份信念,看清楚心中那一點偏執,並將之剖析出來,無異於是對自我一次徹底的否定。

所以講完這一番話後,裴守真已經是淚流滿面,自有一份悔恨痛悟。

他這一番行爲,就是用所謂皇命所使的大義去包藏自己的私心。如今朝廷中瀰漫着一股氛圍,對陝西道大行臺警惕、對雍王警惕,認爲行臺霸府本就是不合章制的存在,是一個割據關西的毒瘤。認爲雍王驕狂難制,身受如此浩蕩皇恩,竟還不能對皇命言聽計從,不臣之心已是昭然。

這樣一種思路所營造出的氛圍,自然讓一些心存忠烈、恪守道義的臣員從內心裡對雍王、對行臺有一種反感與敵視,此前的裴守真,正屬此列。

在這樣的信念鼓舞下,裴守真天然認爲雍王截留陝西貢賦,就是爲了蓄糧養兵,營造私己的勢力,以期有一日悍然東歸,以武力問鼎大位。

所以裴守真敢於犯顏強諫,認爲自己即便因此身死,不失名臣氣節。

然而這樣的思路,首先是否定了雍王對大唐社稷實實在在的功勳,其次是誇大了朝廷的博大。

行臺的設立本就是朝廷在無力西顧的情況下設立起來,甚至到目前爲止,朝廷都沒有一個具體的經略邊務的計劃方陣。

朝士們在行臺抵禦絕大多數外寇所營造的和平氛圍之內,放膽闊言與民休息,將雍王與行臺樹立成一個窮兵黷武、逐功虐民的反面例子。將雍王所有抗禦邊敵的行爲,都視爲其人鞏固權勢的私計。

裴守真此前也不覺得這思路有什麼問題,可是當看到行臺真正的機樞秘務時,才深刻了解到陝西道大行臺究竟在承擔着怎樣的責任。

聽完裴守真這一番對自我的剖析,李元素也忍不住感慨道:“雍王殿下領掌行臺以來,凡所經歷,無愧鎮國之譽。關西所以無事,行臺上下豈是悠閒享受?陝西道諸州,民疲久積,行臺播治以來,民力纔有所善養,有所善用。朝廷只以書令訓問、譴責,此態確是有失公允。

我等行臺諸員,景從殿下身後,軍務、民務,竟日勞碌,的確不如都畿諸公竟日有閒、專注言論。但使陝西政治井然,王教不荒,所事便不稱虛無。裴丞能有此悟,讓人不失欣慰。”

最後這句話,李元素是說給雍王殿下聽,也算是爲裴守真稍作求情。

李潼聽到這裡,臉色也有所緩和。裴守真這一番言行,的確是搞得他很惱火,但也不至於直接就殺了對方,而且他還打算藉此事一勞永逸的解決陝西道貢賦上繳與否的問題。

當然,究竟要不要殺裴守真,還要看對方的悟性、秉性如何。所以連作誅心之問,讓裴守真做自我檢討,現在聽來,這一番檢討也的確可稱深刻。

當然,他示給裴守真的度支計簿自然不是行臺全部,只是跟陝西道租調有關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行臺還有其他的進項,比如飛錢的抽利、隴西榷場的所得,以及河東、山南的一些走私,還有幷州的蘇味道鹽鐵輸給。

跟這些進項相比,陝西道諸州租調貢賦在行臺財政收入當中所佔比例反而不高,但卻勝在穩定。特別隨着行臺擴戶、墾荒等各項工作的展開深入,這一部分進項也在快速攀升。

同樣的,他在西行之前將神都府庫幾乎掏空所獲得的起步資金,也並沒有記錄在這度支計簿中。當然,李潼也不是拿錢不辦事,相同投入下,他所做的這些事,換了任何一個人都未必能比他做的更好。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李潼嘆息一聲,再從席中站了起來,解下身上錦袍,披在裴守真身上,並將之扶了起來:“守真一命,誠不足惜。但行臺羣僚,錯從於我,得此一二公允之言,卻是彌足珍貴。生人所重,生死之外,名利而已。但能爲我行臺用事之衆稍作正名,些許戾氣,且付春風。”

0602 青海軍使,慕容復國0653 蕃國王母,深宮問事0173 算你跑得快0232 能殺我者非足下0941 功在眼前,時不我待0539 既難爲敵,投身爲用0777 宗家冢嫡,監國元嗣0172 薛師人間英豪0009 聖心取捨0349 魏王亞獻,宰相趨送0761 迎駕不犒,易幟勤王0139 蒲草雜蔓亦葳蕤0133 太平歸邸0722 孽情難守,一別兩寬0268 薰蕕不同器0305 門牆生隙0308 吾皇萬萬歲0012 耶耶的召喚0408 蜀女英才,羞煞男兒0732 民爵普授,兩稅試行0051 《逍遙王》0987 外苑置業,夫妻同心0198 寸微靈光,日月照拂0972 普世萬物,匯聚博覽0971 三郎雅趣,撩人心懷0325 獨枝孤標,聖皇加恩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0424 君王戀權,固步自封1016 逝者難追,頻念傷神0989 重修故道,參天可汗0635 諸情不協,國事維艱0657 欽陵擅權,贊普受制0541 雍王革命,仁恩普施0187 立筆爲聘,定此良緣0303 當街殺奴,鞭刑酷吏0934 德祐農本,社稷之福0597 海西伏俟,大論欽陵0118 從子昌嗣0745 君臣鬥法,突厥南來0646 紅翎赤喙,可殺蕃賊0626 遊弈交鋒,不死不休0543 諸夷滋擾,以血還之0049 莫厭金盃酒0831 李潼薄名,公主聞否0492 赤子情懷,知足不爭0967 學士思苦,有家難歸0613 穀米入倉,軍食不匱0488 庸人自擾,死不足惜0663 郭某詭論,誠能亂事0293 大王英明,後事暢想0080 豬狗之才0980 聖筆制律,宋詩雄發0018 跋扈宗王0449 代王出都,妖氛彌盛0752 蒼天降罪,朕恭受之0035 嬌花藏毒0690 王爲我使,贈爾富貴0094 大酺禮畢0227 名馬梨花落0365 羣僚入廟,參佐代王0775 有我祖孫,邪祟難生0083 途窮生戾氣0417 搶位政事堂0994 故調新唱,意亂情迷0451 兒女長年,爲母赴死0306 魏王不壽0249 宗枝凋零,唯此秀實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0271 我與留守俱過客0884 才士充盈,方可維新0921 御駕親征,收復青海0077 永昌元年0485 抽絲剝繭,外戚弄事0438 代王驕盛,忍讓爲上0034 狄公滿腹荊棘楔子0286 竇七暴斃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0581 諸胡羣聚,京觀駭人0152 潛龍怒音0173 算你跑得快0030 百騎軍士0691 伯玉氣象,一代先河0901 禁絕胡僧,唐法入蕃0350 艱難皇嗣0067 協律頌今0354 西園選士,勇卒歸都0570 土渾引賊,默啜賣命0379 日拱一卒,大位可望0478 開元名相,次第入府0113 荒園生妖異0453 妖氛滿盈,功在今秋0398 狄公出手0259 娼兒薄行,花期錯失0234 刑威如玩物0854杞人憂天,狂念徒勞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0686 伯玉消沉,愁懷醉骨0762 助朕殺賊,彰我威嚴1034 唯賭見性,必入彀中
0602 青海軍使,慕容復國0653 蕃國王母,深宮問事0173 算你跑得快0232 能殺我者非足下0941 功在眼前,時不我待0539 既難爲敵,投身爲用0777 宗家冢嫡,監國元嗣0172 薛師人間英豪0009 聖心取捨0349 魏王亞獻,宰相趨送0761 迎駕不犒,易幟勤王0139 蒲草雜蔓亦葳蕤0133 太平歸邸0722 孽情難守,一別兩寬0268 薰蕕不同器0305 門牆生隙0308 吾皇萬萬歲0012 耶耶的召喚0408 蜀女英才,羞煞男兒0732 民爵普授,兩稅試行0051 《逍遙王》0987 外苑置業,夫妻同心0198 寸微靈光,日月照拂0972 普世萬物,匯聚博覽0971 三郎雅趣,撩人心懷0325 獨枝孤標,聖皇加恩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0424 君王戀權,固步自封1016 逝者難追,頻念傷神0989 重修故道,參天可汗0635 諸情不協,國事維艱0657 欽陵擅權,贊普受制0541 雍王革命,仁恩普施0187 立筆爲聘,定此良緣0303 當街殺奴,鞭刑酷吏0934 德祐農本,社稷之福0597 海西伏俟,大論欽陵0118 從子昌嗣0745 君臣鬥法,突厥南來0646 紅翎赤喙,可殺蕃賊0626 遊弈交鋒,不死不休0543 諸夷滋擾,以血還之0049 莫厭金盃酒0831 李潼薄名,公主聞否0492 赤子情懷,知足不爭0967 學士思苦,有家難歸0613 穀米入倉,軍食不匱0488 庸人自擾,死不足惜0663 郭某詭論,誠能亂事0293 大王英明,後事暢想0080 豬狗之才0980 聖筆制律,宋詩雄發0018 跋扈宗王0449 代王出都,妖氛彌盛0752 蒼天降罪,朕恭受之0035 嬌花藏毒0690 王爲我使,贈爾富貴0094 大酺禮畢0227 名馬梨花落0365 羣僚入廟,參佐代王0775 有我祖孫,邪祟難生0083 途窮生戾氣0417 搶位政事堂0994 故調新唱,意亂情迷0451 兒女長年,爲母赴死0306 魏王不壽0249 宗枝凋零,唯此秀實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0271 我與留守俱過客0884 才士充盈,方可維新0921 御駕親征,收復青海0077 永昌元年0485 抽絲剝繭,外戚弄事0438 代王驕盛,忍讓爲上0034 狄公滿腹荊棘楔子0286 竇七暴斃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0581 諸胡羣聚,京觀駭人0152 潛龍怒音0173 算你跑得快0030 百騎軍士0691 伯玉氣象,一代先河0901 禁絕胡僧,唐法入蕃0350 艱難皇嗣0067 協律頌今0354 西園選士,勇卒歸都0570 土渾引賊,默啜賣命0379 日拱一卒,大位可望0478 開元名相,次第入府0113 荒園生妖異0453 妖氛滿盈,功在今秋0398 狄公出手0259 娼兒薄行,花期錯失0234 刑威如玩物0854杞人憂天,狂念徒勞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0686 伯玉消沉,愁懷醉骨0762 助朕殺賊,彰我威嚴1034 唯賭見性,必入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