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新老交替

座玉剛介紹完外交情況後,會議才進入率題。……

雖然涉及軍事問題,但是負責介紹情況的並不是裴承毅。事實上,從年當選國家副元首之後,裴承毅就不再過問軍隊裡的具體事務。隨着袁晨皓在力曰年初以陸軍參謀長的身份兼任總參謀長之後,裴承毅更是做起了甩手掌櫃,只負責總體方略。瑣碎事情一律交給總參謀部與國防部。按照共和國的軍事機制,在軍隊裡唱主角的絕非袁晨皓一人。而且他一個人也做不完所有事情。6月底,顏靖宇在離任之前,按照裴承毅的意思,提拔了楊少勇等一批由裴承毅親手帶出來的年輕將領。正是如此,到7月底,裴承毅走馬上任時。這批將領已經熟悉了工作情況,擔起了重擔。

也就是說,在裴承毅宣誓就職之前,共和國的軍事力妾就在他的掌控之中了。

當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這裡涉及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即袁晨皓這一批年紀在田歲以上的高級將領在共和國軍隊中的地位。

衆所周知,袁晨皓算不上裴承毅的嫡系手下。從關係上看,袁晨皓是由項鋌輝一手提拔與栽培的。除了年紀比裴承毅成名比裴承毅晚之外,其他方面前與裴承毅沒有太大的差別,兩人更像是“師兄弟。”而非“上下級”。正是如此,印度戰爭之後,裴承毅被迫離開總參謀部,過了幾年“隱姓埋名。的生活。袁晨皓卻在南亞戰區八面威風。大有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架勢。

當時就有人認爲,裴承毅與袁晨皓的合作關係維持不了多久,要麼在裴承毅再次復出的時候、要麼在袁晨皓一鳴驚人的時候,兩人就會分道揚鍍。其中一人將成爲共和國曆史上不世出的良將,另外一人註定要倒在歷史的車輪之下。

雖然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裴承毅再次復出,而且在中東戰爭期間成爲中流砥柱。袁晨皓並沒受到太大影響。反而成就了新的功業,但是誰都知道,中東戰爭之後,裴承毅與袁晨皓確實分道揚鍍,一個致力於政治成就,另外一個則在軍隊內加固根基。問題是,軍事是政治的延續。軍隊也就是政治家手裡的工具。由此可見,裴承毅與袁晨皓的矛盾不但沒有因此而化解,反而愈演愈烈,甚至有人認爲,兩人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的時候就將改寫共和國的歷史。

在力口年底,美國多家情報機構與多家諮詢機構就做出判斷,隨着裴承毅在共和國政界的影響力日益提升,而袁晨皓在共和國軍隊中的地位迅速提高,在冶年、年與曰年,共和國均存在爆發政治動亂的可能性,其中冶年與曰年的風險最大,又以曰年爲最。果真如此。美國必須充分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起草相關報告的美國戰略專家中,甚至有人認爲,這是美國在引世紀擊敗共和國的唯一機會。

正是如此,從躬聳開始,美國情報機構就把袁晨皓當成了主要“工作對象”。

根據軍情局掌握的情報,僅在皿年之前,四就3次試圖策反袁晨皓。甚至不惜通過栽贓嫁禍的方式,讓袁晨皓叛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發生在。石年、袁晨皓家人牽扯其中的“廣州瑞興公司商業賄略案如果不是軍情局早有部署。掌握了田一手策刮該案件的相關證據,即便袁晨皓不會因此叛國,也會在當年宣佈退役。總而言之,美國的情報機構爲了達到目的,幾乎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

當然,美國的矛頭不僅僅對準了袁晨皓,也對準了裴承毅。

毖年換屆選舉之前,社會上就出現了裴承毅與共和國各大軍火企業關係密切,與藺氏家族有私下往來的謠言。幸虧軍情局提前做好部署。並且得到了顏靖宇的支持,在歷年底就進行了針對性的宣傳,不然裴承毅要想在年成爲專門負責國家安全事務的副元首,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問題是,不管有沒有外來因素,裴承毅與袁吳皓的矛盾擺在那裡,沒人可以否認。

實事求是的講,這不是裴承毅與袁晨皓的矛盾,而是新老兩代軍人的矛盾。

雖然早在舊年前,裴承毅就離開軍隊,以政治家的身份參與國政。並且在任職國防部長、安全副總理與國家副元首期間,表現出了一位優秀政治家所應具備的全部才華,但是在很多人眼裡、特別是在共和國軍人眼裡,裴承毅的第一身份還是共和國的頭號戰將,是那個率領共和國軍隊南猛的戰、未嘗敗績的常勝將軍。如果硬要以政治家、軍事家來確定裴承毅的身份,那就顯得過於牽強了。不管怎麼說,誰也不能否認裴承毅在軍人心裡的地位、以及在軍隊裡的影響力。甚至可以說。除了開國元勳之外,裴承毅是共和國曆史上,最得軍人支持的國

如果一定要給裴承毅在軍隊中確定一個位置,那麼他肯定是項鋌輝的接班人。

雖然有人認爲,裴承毅在軍隊裡擔任過的最高職務也只是總參謀部作戰處處長。根本比不上項鋌輝,甚至比不上林嘯雷,但是客觀的講。即便裴承毅沒有當過總參謀長。在出任國防部長之後,他的地位已經超過了總參謀長。如果算上軍事改革的影響,即總參謀部由獨立軍事指揮機構降級爲國防部下面的軍事機構之一,而且完成這一改革的正是裴承毅,那麼裴承毅在共和國軍隊裡的地位不但超過了林嘯雷,甚至超過了栽培他的項鋌輝。因爲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裴承毅的首要身份是國防部長,所以很多人將軍事改革算在了他的政治成就裡面,沒有想到這也是軍事成就。

既然裴承毅是項鋌輝那樣的軍事統帥,他就得培養一批嫡系部下。

如同當年項鋌輝不顧彭茂邦的反對,重用裴承毅等一批年輕軍官一樣。在離開軍隊之前,裴承毅就着重培養了一批年輕軍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正是楊少勇、胡荊安、龍宏恩等一批參與過印度戰爭,而且在此之後跟隨柚南猛的戰的年輕將軍。與袁晨皓相比,這些年輕將領的最大特點就是與項鋌輝沒有直接關係。拿楊少勇來說,雖然在印度戰爭期間,項鋌輝仍然是總參謀長。但是將他調入總參謀部,而且安排到前線司令部的不是項鋌輝,而是裴承毅。正是如此。楊少勇這批年輕將領,纔算得上是裴承毅的嫡系部下。

問題是,裴承毅的一些作爲卻讓人很不理解。

直到年,成爲專門負責安全事務的國家副元首之後,裴承毅也沒有重點提拔楊少勇等人,甚至讓跟隨他力多年的東方聞離開國防部,到副元首官邸做了個。普通秘書。雖然有人認爲裴承毅是在藉此避嫌,畢竟作爲國家二號領導人,在顏靖宇不太精通軍事,與軍隊關係不太密切的情況下,如果裴承毅着重栽培手下,不但會引起顏靖宇的猜忌,還會受到衆多政府官員的反對。

但是當時顏靖宇已經認定裴承毅是共和國的下一任國家元首,並且在衆多場合表示支持裴承毅的任何決策。不然裴承毅搞的軍事改革也不會順利收場,因此並不存在來自顏靖宇的阻力。

根據當時的情況,最大的問題很有可能就在袁晨皓的身上。

衆所周知,林嘯雷之後,總參謀長已經名存實亡,總參謀部的大權上交國防部,幾個職能處長的權力郗超過了總參謀長。也就是說,從刀口年開始,袁晨皓就成了總參謀部的一把手。由此可知,如果裴承毅在安全副總理與國家副元首的位置上大力提拔嫡系部下,必然會打壓袁晨皓,導致兩人徹底決裂。只要裴承毅還是一個有大局觀,而且事事以大局爲重的人,他就不會在這個時候動袁晨皓的蛋糕。

事實上,裴承毅不但沒有動袁晨皓的蛋糕,還處處爲袁晨皓着想。

歷年下半年,總參謀長人選的事情提上議事日程。按照當年王元慶定下的規矩,總參謀長將由軍種參謀長輪流擔任,而到曰年應該由天軍參謀長出任。問題是,當年王元慶定下這個規矩的時候,天軍還沒有獨立成軍。也就是說。天軍參謀長有沒有資格出任總參謀長存在爭議。如果換個環境,這也許算不了什麼。問題是,如果把天軍排除在外,那麼下一任總參謀長將來自陸軍,而最有希望的就是袁晨皓。當時,顏靖宇的態度是由天軍參謀長兼任總參謀長,既承認天軍的地位。這也無可厚非,畢竟顏靖宇是王元慶的嫡系。更重要的是,以當時的情況幕看,顏靖宇很有可能想借此打壓袁晨皓,爲裴承毅出任國家元首鋪平道路。結果是,裴承毅並不贊同這麼做,而是認爲應該按照新一輪軍事改革的方針,由四大軍種與兩大獨立兵種的參謀長組成總參謀部的決策機構,由內部選舉產生總參謀長。因爲袁晨皓的資歷與功勞擺在那,按照這個辦法,只能由他出任總參謀長,所以裴承毅這麼做。擺明了是在支持袁晨皓。

正是如此,2腳年初,袁晨皓才相繼就任陸軍參謀長與總參謀長。

當然,裴承毅也不是什麼都沒得到。在顏靖宇的一再堅持下,楊少勇、胡荊安、龍宏恩等人均到國防部出任要職。

受此影響,很多人都認爲,裴承毅與袁晨皓做了交易。

不管怎麼說,到這個時候,共和國新老兩代軍人間的矛盾已經浮上水面。

雖然就任剛纔半年,但是憑藉之前擔任作戰處處長的經歷,袁晨皓已經被人認爲是“中興總參謀部”的第一人。事實上,袁晨皓在出任總參謀長之後的很多作爲,也讓人認爲,他確實想恢復總參謀部的地位。使其成爲共和國的頭號軍事機構,而不僅僅是國防部下設的軍事指揮機構。

、渾置疑,袁晨皓衆麼做。必然婦七總參謀部與國防部的詠世

如果在20年前,這還不是什麼問題,畢竟共和國面對的外來威脅並不強大,但是在世界大戰臨近的情況下,任何性質的內耗都有可能導致不可想象的後果。別的不說,裴承毅與袁晨皓都是才華橫溢的戰將,而且都具有統帥的才能,如果總參謀部復興,戰爭期間到底由誰來指揮共和國軍隊?

問題是,在7月刃日之前,這些問題都只能擱毒起來。

雖然根據當時的情況,顏靖宇想過親自出面干預,但是作爲即將離任的國家元首,除非顏靖宇想破壞自紀佑國以來立下的規矩,想在退休之後干預政局,不然他就只能把這個問題留給裴承毅。當然,作爲在任國家領導人,顏靖宇可以替裴承毅做好一些鋪墊,比如將裴承毅的手下放到重要位置上去。

必須承認。裴承毅確實是一個才華橫溢的統帥。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裴承毅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但是客觀的講。拋開軍事與政治的區別,裴承毅最出衆的才能是識人與用人的能力。

與裴承毅相比,袁晨皓欠缺的就是這種才能。

從這個角度出發,袁晨皓根本沒有對裴承毅構成威脅。換句話說。即便裴承毅退讓一萬步,以袁晨皓在曰年時的才能,他也無法坐到裴承毅的位置上去,更不可能取代裴承毅。如此一來,裴承毅不但沒有理由壓制袁晨皓,反而應該利用袁晨皓。爲此,裴承毅首先要做的,就是讓袁晨皓鋒芒畢露,使外界認爲共和國將相不和。

可以說,裴承毅這麼做的時候,表明他已經成爲貨真價實的政治家了。

看得更深入一點,所謂的新老兩代軍人的矛盾,實際上也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不可否認,楊少勇等一大批年輕將領確實咄咄逼人,可是這批年輕將領要想成爲共和國軍隊的中流砥柱。還爲時尚早。別的不說,以楊少勇爲例,即便身爲陸軍上將,但是要想挑戰袁晨皓、蘇勁輝等老一代將領,他還缺少一個必要條件,那就是指揮共和國軍隊,打贏一場戰爭的功績。要知道,軍隊裡講的不是人脈,而是實力。對將軍來說,統兵征戰就是實力的直接體現。裴承毅在脫下軍裝之後,在軍隊裡的影響力都無人能夠超越,就是因爲他擁有其他人所沒有的功績。衆所周知。袁晨皓的軍事功績僅次於裴承毅,連蘇勁輝都比他差了一大截。由此可見,楊少勇等人要想超越袁晨皓,至少還得等上好幾年,並且設法在下一場戰爭中嶄露頭角。

很明顯,老一代將領仍然是共和國軍隊的中流砥柱,年輕一代最多隻算得上是棟樑。

從這個角度出發,更能理解裴承毅的良苦用心。以當時的情況,如果裴承毅像顏靖宇那樣,處處壓制袁晨皓,只會收到適愕其反的效果。即年輕一代將領趁勢發難,激發軍隊內部矛盾,使軍隊混亂不堪。人人自危。明確支持袁晨皓,而且處處扶持袁晨皓,不但不會導致軍隊內訌,反而會使軍隊變得井然有序,讓所有人都把精力放在國家大事上。

僅此一點就足以證明,裴承毅絕對是不世出的統帥。

只是,讓人更加無法理解的是,裴承毅卻沒有利用如此好的機會。也就是說,在宣誓就任國家元首之前,裴承毅並未利用顏靖宇給予的特權,只做副元首該做的事情。即沒有對軍隊的人事安排做大的調整人事調動權一直是元首的特權。如此一來,成爲國家元首之後,裴承毅還得面對一大堆的事情。當然。裴承毅的態度也不難理解,作爲軍人,自然把紀律放在最高位置上。可以說。幾十年的軍人生涯。在裴承毅身上留下了太多痕跡,讓他顯得與其他政治家格格不入。正是如此,裴承毅纔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也纔在大選中以超過糊的支持率勝出,成爲了自趙潤東之後。第二位住進元首府的陸軍上將。

萬幸的是,舊年的行政工作讓裴承毅學到了很多在軍隊裡學不到的。

在此之前;裴承毅已經以國家副元首的身份,對袁晨皓、楊少勇等一批將領的工作做了安排與調整,即袁晨皓負責戰爭的總體規劃,並且制訂詳細完善的戰爭計發”楊少勇等人則以國防部官員的身份加以協助。並且負責與其他部位聯絡,解決裝備生產、物資調動等等涉及到其他行業與領域的問題。

正是如此。會議上纔沒有亂套。

按照裴承毅的安排,首先由元首首席助理東方聞對軍事準備情況做了大致介紹,然後就由楊少勇等國防部官員做詳細介紹,最後才由袁晨皓出面,對戰爭計劃、以及與戰爭有關的具體情況做詳細介紹。

第25章 權力交接第35章 奇兵第30章 兩手都硬第78章 招決勝負第8章 疑雲重重第66章 勢成騎虎第153章 重塑形象第58章 爭分奪秒第74章 軍控協議第73章 高耗費戰爭第136章 長遠謀劃第113章 關鍵問題第54章 第一人第28章 戰略圍剿第109章 十字路口第48章 中東攻略第65章 政治家的對話第44章 改寫命運的情報第55章 以戰促和第72章 鐵腕總理第63章 總理的決斷第34章 事發突然第63章 得意忘形第138章 戰略佈局第90章 自掘墳墓第57章 挑戰書序九死裡逃生第12章 艱難抉擇第38章 定位第85章 打就打第29章 野心家第16章 推波助瀾第9章 空降兵第185章 戰火再起第94章 喘口氣第24章 死灰復燃第1章 遲來的條約第41章 戰爭動機第70章 替代方案第81章 積極外交第11章 先下手爲強第6章 波瀾不驚第50章 司令官的職責第20章 最佳科學顧問第90章 天羅地網第76章 輪盤賭第3章 暗流第65章 開創性戰役第124章 火速增兵第2章 各盡其職第54章 被動選擇第118章 無藥可救第116章 大國舞臺第107章 推心置腹第37章 專多能第47章 戰況膠着第41章 明爭暗鬥第154章 全面挑戰第107章 脫胎換骨第47章 外交攻勢第170章 外交交鋒第47章 戰況膠着第70章 替代方案第130章 綜合素質第31章 干擾第137章 高瞻遠矚第38章 第一槍第18章 奪權第31章 軍售案第51章 輪迴第80章 全面軍備競賽第65章 沒有硝煙的戰鬥第101章 戰火蔓延第134章 環環相扣第49章 回心轉意序十六縱橫捭闔第97章 石激起千層浪第101章 中國意第27章 海空對抗第17章 正名第40章 政治犧牲品第55章 新焦點第59章 戰場求生第99章 安慰性決議第67章 緊急調整第30章 推倒重來第130章 鋌而走險序五潛龍入海第151章 心領神會第142章 地面決戰第107章 首戰揚威第71章 不公平的賽跑第41章 埋頭做事第22章 我行我素第131章 不平靜的一天第83章 造勢第89章 戰爭影響第71章 一大步第24章 出山第135章 最大一塊飛地
第25章 權力交接第35章 奇兵第30章 兩手都硬第78章 招決勝負第8章 疑雲重重第66章 勢成騎虎第153章 重塑形象第58章 爭分奪秒第74章 軍控協議第73章 高耗費戰爭第136章 長遠謀劃第113章 關鍵問題第54章 第一人第28章 戰略圍剿第109章 十字路口第48章 中東攻略第65章 政治家的對話第44章 改寫命運的情報第55章 以戰促和第72章 鐵腕總理第63章 總理的決斷第34章 事發突然第63章 得意忘形第138章 戰略佈局第90章 自掘墳墓第57章 挑戰書序九死裡逃生第12章 艱難抉擇第38章 定位第85章 打就打第29章 野心家第16章 推波助瀾第9章 空降兵第185章 戰火再起第94章 喘口氣第24章 死灰復燃第1章 遲來的條約第41章 戰爭動機第70章 替代方案第81章 積極外交第11章 先下手爲強第6章 波瀾不驚第50章 司令官的職責第20章 最佳科學顧問第90章 天羅地網第76章 輪盤賭第3章 暗流第65章 開創性戰役第124章 火速增兵第2章 各盡其職第54章 被動選擇第118章 無藥可救第116章 大國舞臺第107章 推心置腹第37章 專多能第47章 戰況膠着第41章 明爭暗鬥第154章 全面挑戰第107章 脫胎換骨第47章 外交攻勢第170章 外交交鋒第47章 戰況膠着第70章 替代方案第130章 綜合素質第31章 干擾第137章 高瞻遠矚第38章 第一槍第18章 奪權第31章 軍售案第51章 輪迴第80章 全面軍備競賽第65章 沒有硝煙的戰鬥第101章 戰火蔓延第134章 環環相扣第49章 回心轉意序十六縱橫捭闔第97章 石激起千層浪第101章 中國意第27章 海空對抗第17章 正名第40章 政治犧牲品第55章 新焦點第59章 戰場求生第99章 安慰性決議第67章 緊急調整第30章 推倒重來第130章 鋌而走險序五潛龍入海第151章 心領神會第142章 地面決戰第107章 首戰揚威第71章 不公平的賽跑第41章 埋頭做事第22章 我行我素第131章 不平靜的一天第83章 造勢第89章 戰爭影響第71章 一大步第24章 出山第135章 最大一塊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