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中堅力量

bookmark

機的出現,使作爲飛機起降平臺的航母取代戰列艦,上霸主”。

導彈的出現,豐富了海軍的作戰手段與作戰戰術。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相比,雖然現代海軍艦隊仍然以艦載機作爲主要打擊力量,但是打擊手段增加了不少。實戰證明,航空兵只是艦隊的遠程打擊力量之一,在某些時候或者某些情況下,導彈的打擊效能不比航空兵差。

航作爲航空兵的活動平臺,一般不攜帶用來攻擊地面與海上目標的遠程導彈。

承擔導彈打擊任務的是艦隊裡的護航戰艦,特別是巡洋艦與驅逐艦這類排水量相對較大、能夠攜帶大量武器彈藥的“作戰平臺”。

第1隊完成首輪打擊任務之後,戰鬥羣裡的護航戰艦投入了戰鬥。

唱主角的不是噸位僅次於航母的2防空巡洋艦,而是排水量稍微小一點的6艘多用途驅逐艦。

短短15鍾之內,6艘驅逐艦一共發射了上百枚巡航導彈。

作爲“後起之秀”,共和國打造航母戰鬥羣時,只能在充分總結作戰經驗的情況下儘量吸收其他國家使用航母戰鬥羣的方式方法。當然,最主要的借鑑對象就是美國海軍。實事求是的說,共和國海軍對航母戰鬥羣的戰術瞭解得並不多。

半島戰爭之前,共和國海軍的航戰鬥羣只參加過南海戰爭,而且作用並不明顯。

到底該如何打造一支“攻防兼備”地航母戰鬥羣?包括林嘯雷在內。共和國海軍沒人能夠給出準確答案。

除了借鑑。只能摸索。

航最強大地地方不是防禦能力。而是無與倫比地打擊能力。

“最好地防禦就是進攻”。這句話用在航母身上再合適不過。

可以說。航母地所有設計特點都是爲了進攻。而不是防禦。爲此。航母可以不配備大口徑艦炮、不攜帶遠程導彈、不敷設厚實地裝甲、甚至連自衛武器都非常有限。若論防空能力、航母比不上巡洋艦與驅逐艦。若論反潛能力、航母比不上護衛艦。若論攻擊能力、甚至比不上導彈快艇。

除了前蘇聯海軍地航母。所有國家地航母都將載機能力放在首位。

爲了攜帶更多的艦載機、給艦載機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航母可以捨棄其他比必要的性能,採用古怪的外形設計。

爲了提高航母地生存能力,必須提供護航戰艦。

航戰鬥羣內的護航戰艦不但是航母的貼身保鏢,還是戰鬥羣的主要打擊平臺。

一支真正強大的航母戰鬥羣,肯定擁有強大的護航戰艦。

也就在發展護航戰艦地問題上,共和國海軍遇到了很多難題。

保護航母,主要解決兩個問題:防空與反潛。

面對航母戰鬥羣,除了航母戰鬥羣之外,其他水面艦隊不堪一擊。真正能夠威脅到航母的只有空中的戰機與導彈,以及海面下的潛艇與魚雷。

如果面對不算太強大的對手,比如韓國這樣地二流國家,多用途驅逐艦能夠承擔大部分護航任務。但是在面對強大對手時,多用途戰艦很難確保航母的安全。

在論證是否需要發展防空巡洋艦的時候,共和國海軍做了一次對抗演習。

模擬某國艦載航空兵的海航岸基航空兵對“共和國”號航母戰鬥羣發動“突然襲擊”,在艦載戰鬥機來不及加強外圍防空網的情況下,由3驅逐艦與3~護衛艦組成的護航戰艦僅能攔截不到60枚反艦導彈。按照一架戰鬥機攜帶反艦導彈,一個波次出動24戰鬥機,突防率80%計算,一輪攻擊就能重創“共和國”號航母。如果面對擁有重型轟炸機的對手,結果將更加慘不忍睹。

對抗演習之後,海軍決定設計建造“專業”防空巡洋艦。

這就是“秦嶺”級巡洋艦地來歷。用山脈爲巡洋艦命名,大概是希望巡洋艦能夠像崇山峻嶺般的擋住所有空中威脅吧。

作爲“專業”防空戰艦,“秦嶺”級最出色的就是防空能力。

擁有八角形平面天線、每個平面天線上有個輻射單元、對空探測距離640千米(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僅有120千米)、能夠跟蹤420個空中目標(監視個空中目標)、爲36枚防空導彈提供中繼制導指令的“神盾18大型有源相控陣,能夠以“間繼跟蹤引導”模式同時照射16個空中目標地火控照射雷達,前後2套、總計128個單元的防空導彈垂直髮射系統,最遠射程達到千米(對付彈道導彈時地射程爲160千米,對付低空巡航導彈時的射程爲120千米)、最大射高35千米地超遠程防空/反導遠程艦載防空導彈,賦予了“秦嶺”級強大而且持久的防空作戰能力。

按照共和國海軍公佈地

“秦嶺”級能夠在1次防空作戰中,分3次攔截總計標。以2枚導彈攻擊1個目標時,命中率超過96%。以此計算,“秦嶺”級在使用遠程防空導彈的時候,能夠在一次戰鬥中擊落個空中目標。

當然,實戰效率肯定低於理論計算。

即便如此,“秦嶺”級巡洋艦的防空作戰能力在共和國海軍中仍然首屈一指,即便在全球海軍中也算得上佼佼者。

與防空驅逐艦相比,排水量增加大約2000~的“秦嶺”級的防空作戰效率提高了至少30%!

除了防空作戰能力之外,“秦嶺”級的其他作戰能力與驅逐艦相當,並不出色。

有了“防空支柱”,還得有“反潛屏障”。

雖然航母戰鬥羣內肯定有攻擊核潛艇,或者速度能夠跟上航母戰鬥羣的電動潛艇,但是作爲航母的最後反潛屏障,反潛戰艦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從第四次印巴戰爭開始,多次海戰證明,多用途戰艦的反潛作戰效能並不高。

反潛作戰與防空作戰並不一樣,不管是反潛導彈還是反潛魚雷,射程都不會太遠,很少超過00千米,一般都在20千米以內。加上對潛艇的發現距離不會太遠,所以反潛作戰具有很強的“突然性”。如此一來,艦隊裡地反潛戰艦需要“面面俱到”,同時監視四面八方的水下情況。

大型戰艦成本高昂,且作戰效率不會隨排水量等比增加。

最有效的反潛戰艦應該是排水量適當,航行速度較快,噪音微弱的護衛艦。

爲此,共和國海軍首先建造的“全電動水面戰艦”就是專門執行“專業”反潛護衛艦。

“淮河”級護衛艦因此誕生。

作爲一種排水量僅有2500~:地“小型戰艦”,“淮河”級只有點防空系統,只攜帶反艦導彈,配備的艦炮口徑只有76毫米。“淮河”級最出色的就是其強大的反潛能力,在2500~:級的戰艦中,“淮河”號不但採用了“三體船型”,還是唯一能夠攜帶3架1C~級反潛直升機的艦種。更出色地是,“淮河”號以16節(搜索潛艇時最常用的航行速度)航行時發出的噪音僅僅只有1C4貝,如果使用拖拽式聲納,能夠發現千米內噪音超過95貝的潛艇。與潛艇不同,反潛戰艦的主要搜潛工具是主動聲納,而不是被動聲納。利用“綜合電力供應系統”,“淮河”號配備了峰值功率達到75KWW、能夠以3種不同模式搜索與跟蹤潛艇地主動聲納。利用反潛直升機、射程達到千米的反潛導彈、射程20千米的輕型反潛魚雷,“淮河”級擁有3道反潛網。

“淮河”級的性能如何,至今沒有得到證實。

有一點可以說明問題,以“淮河”級的艦體爲基礎、專門對外銷售的P33型多用途護衛艦一共獲得72訂單(還有的意向訂單),在1個國家地海軍中安家落戶。爲了保證及時向用戶交貨,江南造船廠與大連造船廠還專門新建了兩座船臺。

雖然巡洋艦與護衛艦是確保航母安全的主要護航戰艦,但是誰都不能否認多用途驅逐艦在航母戰鬥羣中的重要價值。在與實力相對弱小的敵人交戰時,如果敵人無法對航母構成威脅,那麼多用途驅逐艦將成爲艦隊裡最“繁忙”的戰艦。

與美國海軍一樣,共和國將驅逐艦定位爲“多功能對地打擊平臺”。

所謂地“多功能”,就是驅逐艦必須具備強大的防空、對海與反潛作戰能力,能夠在艦隊防禦作戰中發揮作用。而“對地打擊平臺”則要求驅逐艦具備打擊地面目標地能力,能夠在部分情況下頂替艦載機,打擊地面目標。

可以說,“朱姆沃爾特”級在伊朗戰爭中的出色表面最能證明驅逐艦地打擊效能。

以此爲標準,“太湖”級多用途驅逐艦應運而生。

與“朱姆沃爾特”級相比,“太湖”級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與反潛作戰能力,總容量爲96枚地“通用導彈垂直髮射系統”可以按照作戰要求攜帶防空導彈、反艦導彈、反潛導彈與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在面對韓國這樣的對手時,一般攜帶枚巡航導彈、反潛導彈、反艦導彈與防空導彈。

可以說,整個戰鬥羣中,驅逐艦是除航母之外,唯一承擔打擊任務的戰艦。

正是如此,在航母出動艦載機轟炸濟州島上的軍事設施時,編隊內的6“太湖”級驅逐艦以密集齊射的方式發射了所有巡航導彈。

120枚導彈,足以摧毀數十個重要目標!

論打擊能力,6艘驅逐艦足足頂得上1支艦載戰鬥機聯隊!

第40章 殺雞用牛刀序十五運籌帷幄第35章 有備而來第61章 未來陸軍第16章 關鍵決策第25章 權力交接第16章 實地考察第107章 首戰揚威第108章 爭奪焦點第115章 面對誘惑第9章 國家的面孔第51章 醉翁之意第117章 全線吃緊第28章 促談第16章 金錢操作第135章 絕不能失敗第30章 直接動因第99章 火急火燎第4章 殺人於無形第27章 生死一線第119章 黎明前的殺機第35章 交易第64章 戰略反擊的疑慮第64章 不謀而合第80章 輕重緩急第19章 奔向目的地第73章 高耗費戰爭第126章 進攻號第20章 修憲第35章 一鼓作氣第132章 末日瘋狂第51章 步步逼近第81章 變局第117章 好心幫倒忙第93章 鐵腕首相第65章 一舉兩得第106章 張網捕魚第81章 壁壘第96章 突圍第13章 煙霧彈第103章 衆口難調第2章 軍事政變第55章 冷遇第124章 和平契機第129章 壞兆頭第72章 鐵腕總理第67章 秘密武器第135章 絕不能失敗第114章 蜂擁而至第36章 無聲的決戰第146章 攻堅戰第10章 秘密逮捕第35章 主動迎戰第24章 撲朔迷離第119章 聲東擊西第36章 栽贓嫁禍第103章 春雷序十一秘密轉運第38章 定位第12章 艱難抉擇第116章 危險重重第109章 持續消耗戰第98章 齊心協力第29章 穩定因素第94章 喘口氣第113章 倒計時第14章 根本職責第117章 全線吃緊第93章 煮熟的鴨子飛了第40章 窗戶紙第4章 拉幫結派第149章 現實與理想第182章 美國企業的滑鐵盧第26章 民主共和日第49章 戳破牛皮第99章 單獨戰役第4章 重要證物第73章 新紀錄第41章 龍牆第111章 一擊即潰第110章 決戰部署第137章 修鐵路第16章 政治家第84章 王牌軍的實力第102章 大踏步前進第31章 掌握主動權第78章 招決勝負第67章 意外收穫第101章 戰略警戒第107章 走向決戰序十四鷹擊長空第113章 拋磚引玉第91章 來勢洶洶第59章 戰場求生第97章 一物降一物第158章 軍長的擔憂第64章 一錘子買賣第24章 總理的意志第130章 綜合素質第19章 高層會晤
第40章 殺雞用牛刀序十五運籌帷幄第35章 有備而來第61章 未來陸軍第16章 關鍵決策第25章 權力交接第16章 實地考察第107章 首戰揚威第108章 爭奪焦點第115章 面對誘惑第9章 國家的面孔第51章 醉翁之意第117章 全線吃緊第28章 促談第16章 金錢操作第135章 絕不能失敗第30章 直接動因第99章 火急火燎第4章 殺人於無形第27章 生死一線第119章 黎明前的殺機第35章 交易第64章 戰略反擊的疑慮第64章 不謀而合第80章 輕重緩急第19章 奔向目的地第73章 高耗費戰爭第126章 進攻號第20章 修憲第35章 一鼓作氣第132章 末日瘋狂第51章 步步逼近第81章 變局第117章 好心幫倒忙第93章 鐵腕首相第65章 一舉兩得第106章 張網捕魚第81章 壁壘第96章 突圍第13章 煙霧彈第103章 衆口難調第2章 軍事政變第55章 冷遇第124章 和平契機第129章 壞兆頭第72章 鐵腕總理第67章 秘密武器第135章 絕不能失敗第114章 蜂擁而至第36章 無聲的決戰第146章 攻堅戰第10章 秘密逮捕第35章 主動迎戰第24章 撲朔迷離第119章 聲東擊西第36章 栽贓嫁禍第103章 春雷序十一秘密轉運第38章 定位第12章 艱難抉擇第116章 危險重重第109章 持續消耗戰第98章 齊心協力第29章 穩定因素第94章 喘口氣第113章 倒計時第14章 根本職責第117章 全線吃緊第93章 煮熟的鴨子飛了第40章 窗戶紙第4章 拉幫結派第149章 現實與理想第182章 美國企業的滑鐵盧第26章 民主共和日第49章 戳破牛皮第99章 單獨戰役第4章 重要證物第73章 新紀錄第41章 龍牆第111章 一擊即潰第110章 決戰部署第137章 修鐵路第16章 政治家第84章 王牌軍的實力第102章 大踏步前進第31章 掌握主動權第78章 招決勝負第67章 意外收穫第101章 戰略警戒第107章 走向決戰序十四鷹擊長空第113章 拋磚引玉第91章 來勢洶洶第59章 戰場求生第97章 一物降一物第158章 軍長的擔憂第64章 一錘子買賣第24章 總理的意志第130章 綜合素質第19章 高層會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