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進攻號

對進攻者來說,戰略打擊無疑是減少傷亡的最佳手段。

早在20世紀的最後一年,以美國爲首的北約集團就在巴爾幹地區打了一場以戰略打擊爲主的零傷亡戰爭,用數十天的高強度轟炸打垮了南斯拉夫。可以說,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完全依靠戰略打擊打垮對手的戰爭。

從某種意義上講,追求零傷亡是每一位戰略家的目的。

問題是,當這種追求發展到某種程度的時候,就不再是追求那麼簡單,而會發展成爲某種極端的東西。就像吸了鴉片一樣,當指揮官把減少傷亡當成任務指標,就會對一切能夠減少傷亡的手段着迷。

戰略打擊就是如此。

受此影響,共和國海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將加利福尼亞州變成了地球上規模最大的“無人區”,絕對不是偶然事件。

要知道,加利福尼亞是美國人口最多與經濟最發達的州。如果以經濟總量計算,這個擁有1億多人口的州是全球第六大經濟體,僅次於共和國、歐盟、美國、印度與巴西,超過了人口更多的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尼日利亞等國,甚至相當於21個阿拉伯國家的總和。在這個佔據了美國本土西部地區三分之二海岸線的州,不但擁有世界聞名的好萊塢,還有現代電子產業發源地的硅谷。可以說,正是加利福尼亞州,才讓美國東西部地區的發展趨於平衡,讓原本荒蕪的西部地區成爲美國經濟的新動力。

慘烈的戰略打擊,讓這塊希望之地變成了絕望之地。

根據戰後公佈的一些數據,美國當局在戰爭期間做的不完全統計,在2063年2月底之前離開加利福尼亞,翻越洛基山進入中西部地區的戰爭難民超過7000萬,其中3000多萬由美國政府收容、安置在難民營裡,另外3000多萬則涌入了各大小城鎮,成爲了美國中西部地區動亂的根源。當然,在沒有走出加利福尼亞州的戰爭難民中,大部分都永久性的留在了洛基山的峽谷裡面。到底有多少人在逃難的時候死亡,恐怕誰也無法給出一個準確數字,只是沒有人懷疑,這絕對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根據戰後統計,僅有大約8500萬加利福尼亞居民活到了戰爭結束之後,而在戰爭爆發前,加利福尼亞的人口是1億450萬,除去國家徵召的軍人,大約有1500萬加利福尼亞人沒有活到戰爭結束的那一天。這些人中,大約一半死於戰略打擊或者因爲戰略打擊失蹤,另外一半則死在了逃亡的路上。首先得承認,死在逃亡道路上的戰爭難民多半是因爲缺乏食物,或者是缺乏有效的醫療救助,還有不少是因爲爭奪食物或者藥品,也有很多死於謀殺,但是誰都不能否認,如果沒有共和國軍隊的全面戰略打擊,這些人不會離開家園,更不會死在逃亡的路上。因爲難民主要向東進入洛基山,所以很多難民都死在了山區。到底有多少人死在了山裡,肯定無法給出一個準確數字,只是在戰爭結束之後的數十年內,陸續有人發現了難民坑,其中最大的一個坑裡就有上萬具屍骨,最小的一個坑裡也有數百具屍骨。可想而知,當時死在山裡的難民絕對不在少數,保守估計的話,都在100萬以上。

毫無疑問,這是共和國海軍的傑作。

正是因爲如此猛烈的打擊,美國當局不得不在2月底連續兩次發出外交照會,希望與共和國進行停戰談判。

問題是,有談判,不一定有談判結果。

3月1日,共和國與美國駐瑞士大使進行了第一次非正式接觸。因爲美國當局並沒在照會中提出可以在什麼情況下以投降的方式結束戰爭,而共和國早就對外宣佈,除非美國當局投降,不然戰爭只會在徹底擊敗美國的時候結束,所以這次接觸是以非正式、而且秘密的方式進行的,並沒公開,也沒有邀請除瑞士外長之外的第三者參加。

毫無疑問,這樣的接觸,基本上沒有什麼意義。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在這次僅持續了30分鐘的接觸中,雙方交換了戰爭意見,特別是結束戰爭的方式。事實上,雙方大使都只是傳話筒,相互交換了基本信息。因爲是美國當局主動要求就停戰談判進行接觸的,所以共和國大使的口氣非常強硬,堅持只有美國無條件投降,共和國纔會停止軍事行動。如果美國當局決定無條件投降,根本就沒有必要與共和國爲停戰談判進行磋商,所以美國大使的意見很簡單,美國不會無條件投降,只會在適當的情況下以談判的方式結束戰爭,也就是有條件投降。事實上,共和國當局也不可能指望美國無條件投降,不然就不會答應爲停戰談判進行磋商,而是應該直接向美國下最後通牒,要求美國當局無條件投降。

正是如此,在這30分鐘的會談中,美國大使提出了最重要的幾個投降條件。

排在首位的,自然是保證美國政權的延續性與合法性,即美國投降之後,美國政權與政治體制不應該受到影響,只有美國的執政者爲戰爭負責。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要求並不過分,因爲美國政權與政治體制是由全體美國人決定的,而發起戰爭的是美國政府,因此不能向美國公民追究戰爭責任,也就不能對美國公民決定的政權與政治體制動手,只能對需要承擔戰爭責任的美國當權者、也就是聯邦政府官員追責。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杜奇威是一位優秀的領導者,只不過他遇到了更優秀的對手。

問題是,這個最爲重要的要求根本就不爲共和國所接受。共和國大使只拿出了一個反駁的理由,即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再次爆發世界大戰的原因,那麼共和國爲這場戰爭做出的犧牲將失去意義,而共和國公民肯定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共和國當局也就不能違背公民的意志與美國講和。

第一個問題都談不攏,後面的問題就別談了。

當然,美國大使沒有失職,仍然提出了要求,即戰後保證美國的完整性,確保美國民衆擁有自由與民主等等。

不管怎麼說,這次接觸,至少開啓了一個新的時代。

3月2日凌晨,在接觸爲果的情況下,共和國軍隊恢復了戰略打擊。

因爲已經基本上完成了針對美國本土西部地區的戰略打擊,所以共和國天軍與海軍把打擊範圍擴大到了洛基山以東的美國中西部地區,而第一個遭到打擊的就是有着“西都”之稱的丹佛。

這也是共和國天軍與海軍首次打擊同一個目標。

原因無二,在切薩皮克灣周邊地區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之後,丹佛已經成爲美國的“陪都”,即美國的政治中心。從迫使美國當局無條件投降的角度出發,首先向丹佛下手,能夠最大限度的打擊美國的士氣與鬥志。

毫無疑問,這天的戰略打擊異常猛烈。

根據共和國天軍與海軍的作戰記錄,在這一天內,總共向丹佛投擲了各類彈藥近20萬噸。雖然投彈量遠遠比不上之前的戰略打擊,別說跟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這些大城市相比,就連投在一些軍事基地的彈藥都要多得多,但是丹佛是一座人口不到100萬的城市,而且受自然環境影響,中心城區的面積只有其他百萬級大城市的一半左右,是一座相對較小的大城市。

僅僅幾個小時,丹佛就變成了人間地獄。

因爲美國聯邦政府已經遷到此地,所以對戰略打擊的人員傷亡有詳細的統計結果。根據美國當局在數日後公佈的統計數據,光是能夠辨認的受害者遺體就超過了25萬具,另外還有大約同樣數量的受害者遺體無法辨認,失蹤人口也差不多有25萬。也就是說,躲過這場打擊的丹佛市民不會超過20萬!這也很好理解,不管怎麼說,丹佛是美國的西都,是新的政治中心,因爲有聯邦政府的機構在此,所以在大部分市民看來,有了華盛頓的教訓,美國聯邦政府肯定會想盡辦法保護這座臨時首都。更重要的是,丹佛是典型的內陸城市,離海岸線有上千千米。可以說,基本上所有丹佛市民都認爲這裡是美國最安全的地方,不然美國總統也不會跑過來避難。

戰爭就是如此,越是安全的地方,越是危險。

當然,丹佛僅僅是個開始。

到3月份,隨着在太平洋上活動的4支主力艦隊以火速趕往大西洋,並且在3月1日就到達了加勒比海,加上之前派遣過來的4支主力艦隊,當時在墨西哥灣與加勒比海活動的主力艦隊多達16支,也就是擁有128艘主力艦。更重要的是,當時共和國海軍還向該地區部署了12支火力支援艦隊,其中配備900千克級電磁炮的火力支援艦就有接近200艘。除此之外,一直在該地區活動的還有4支航空艦隊,以及8座海上基地羣。因爲天軍已經完成了對美國西北地區的戰略打擊,所以正在逐步將戰略轟炸機轉移到大西洋。算是部署在東太平洋與北太平洋上的4座海上基地羣,當時僅部署在美國周邊地區的戰略轟炸機就在2萬架以上!當然,這還沒有算上可以部署在古巴的戰略轟炸機。如果全部算上的話,能夠對美國本土縱深地區實施戰略打擊的轟炸機在45000架左右。

以此計算,極端情況下,共和國海軍與天軍的打擊部隊能夠在24小時之內將大約500萬噸彈藥投向美國本土的任何一座城市!

這是個什麼概念?

別說是城市,就算是城市羣,比如以紐約爲中心的美國東北地區,也承受不起500萬噸彈藥的集中打擊。換句話說,500萬噸彈藥,能夠在一天之內將一個地區的數十座大小城鎮變成平地!

用戰後的評價來說,當時共和國當局已經不是在轟炸美國,而是在摧毀美國。

擺在美國面前的選擇有兩個,要麼投降,要麼毀滅。

在此之後的一週之內,美國中西部地區的其他幾座大城市,比如懷俄明州的夏延、猶他州的鹽湖城、亞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克基等,都遭到打擊,受損情況與丹佛相差無幾。可以說,照此持續下去,要不了2個月,面積是西部地區3倍的中西部地區就會變成無人區。

也就在這個時候,共和國當局做出了暫停轟炸的決策,讓天軍與海軍暫時停止作戰行動24小時。

當然,這不是爲了與美國談判。

在這24小時之內,共和國最高統帥部做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決策,即將天軍與海軍的戰略打擊力量整合到一起,成立戰略打擊司令部,並且以阿拉帕契亞山脈爲界,東面歸海軍指揮,西面歸天軍指揮,只是這兩個隸屬於戰略打擊司令部的作戰指揮部有權調動該區域內的所有作戰力量。

這麼做,自然是在充分利用共和國軍隊的作戰能力。

通過前面的打擊,共和國軍隊已經總結出了有效戰術,即用海軍的打擊力量去破壞一個國家的基礎設施,而天軍的打擊力量除了對付更加難以對付的軍事目標之外,還承擔起了殺傷有生力量的任務。也就是說,只有將海軍與天軍的打擊力量結合起來使用,才能使打擊效率最大化。

當然,在這24小時之內,共和國當局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秘密聯絡幾個主要盟國,就與美國進行停戰談判徵求這些國家的意見。

雖然共和國是集約集團的核心國,也是打贏這場戰爭的主要力量,但是共和國還沒有強大到可以無視其他國家,更沒有昌盛到可以消滅其他國家地步,所以在要不要以談判方式結束戰爭的問題上,共和國當局必須徵求盟國的意見,特別是那些對戰後局勢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盟國。

按實力計算的話,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蘇丹、阿根廷、馬來西亞、泰國、伊拉克與敘利亞都算得上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盟國,而這些國家對待戰爭的態度,左右了集約集團的戰略決策。

毫無疑問,絕對不是所有盟國都接受談判方式。

拿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來說,因爲這三個國家都遭到美國直接與間接侵略,所以在要不要與美國談判的問題上非常一致,即堅決反對談判,要想提前結束戰爭的話,就只能是美國無條件投降,否則就應該將戰爭進行到底,以徹底摧毀美國的方式收場。事實上,這三個國家在根本性問題上也不完全一致,伊朗是想借此擴大發言權,與共和國在海灣地區未來發展的問題上討價還價,伊拉克與敘利亞則是希望藉此得到共和國的支持,成爲阿拉伯世界的領袖,而不是聽從埃及的指揮。當然,要不要徹底打垮美國,或者是徹底摧毀美國,都不是這三個國家領導人能夠關心的問題。

與之相反,阿根廷、馬來西亞、泰國、印度都認爲沒有必要把戰爭進行到底,如果能夠減少戰爭傷亡,讓成千上萬的將士能夠回家與親人團員,即便是損失一些利益,也應該以談判的方式收場。當然,這幾個國家的根本目的還是希望儘快結束戰爭,使本國恢復正常秩序,減少戰爭帶來的損失。

毫無疑問,這場戰爭已經打得夠久的了。

徵求了主要盟國的意見之後,共和國當局已經意識到,反戰情緒已經高漲,如何迅速結束戰爭纔是關鍵問題。

受此影響,3月17日,在美國第三次通過瑞士發出談判請求之後,共和國當局正式承認與美國進行了秘密接觸,並且在集約集團內部發起號召,成立談判委員會,專門負責與美國的停戰談判工作。

顯然,這不是美國想要的。

讓其他國家加入談判,只會增加談判的難度。

事實上,共和國也不見得能夠從中獲得更大的好處,因爲歐洲完全可以在這個時候插上一手,要求以盟國身份參加談判。

可以說,當時很多人都沒搞清楚共和國高層爲什麼要公開談判信息。

當然,等這些人搞明白的時候,大局早就定下來了。

對共和國來說,最理想的結局自然是在地面部隊登上美國本土之前,美國當局宣佈無條件投降。問題是,隨着談判展開,美國無條件投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要想讓美國無條件投降,唯一的辦法就是讓美國當局覺得談判的希望非常渺茫,而只要談判一天沒有開始,共和國的戰略打擊就一天不會終止,如果拖下去,恐怕還未等談判準備妥當,美國就已經在戰略打擊下徹底成爲歷史了。如此一來,自然要在表達出誠意的情況下,製造一些能夠嚴重影響到談判的問題,比如使談判變得更加複雜。

這就是共和國當局放出消息的目的,而這也成爲了戰略打擊的進攻號!

第40章 佈局第17章 正名第46章 突防第7章 動員機制第16章 聯合指揮部第12章 備戰第100章 全面動員第28章 刺客的較量第48章 圓滿結果第1章 遲來的條約第37章 變策第19章 導彈突擊第1章 頭腦與靈魂第62章 攻防抉擇第75章 內外並重第4章 冰凍三尺第11章 識時務第5章 獨一無二第98章 糧草先行第38章 理想惹的禍第68章 量才爲用第77章 爲了消耗第13章 亮牌第19章 分家大會第23章 一反常態第3章 通往戰爭的大門第49章 場鬧劇第10章 理想海軍怨第30章 兩手都硬第61章 山地之王第44章 最後手段第150章 利害關係第176章 棘手問題第141章 最高級別警告第66章 勢成騎虎第35章 發展方向第102章 第二戰線第86章 增援部隊第142章 特種炸彈第43章 藍天之主第43章 戰爭問題第40章 關鍵裝備第22章 空中爭雄第67章 同盟體系第102章 戰爭規模擴大第34章 超低空利爪第93章 鐵腕首相第13章 煙霧彈序九死裡逃生第108章 選擇第20章 謀面第44章 恐怖的實力第69章 司令官的價值第25章 戰略天才第88章 虎將虎軍第62章 驚弓之鳥第3章 風聲漸緊第44章 恐怖的實力第70章 負資本第105章 西非戰火第7章 惡魔第84章 戰略截擊部隊第126章 倒下的民族第125章 艱難的開端第3章 暗流第31章 兩重天第31章 南亞橋頭堡第15章 關鍵因素第137章 修鐵路第118章 進軍古巴第43章 重逢第100章 雷厲風行第34章 團隊第19章 分家大會第45章 折翅第92章 四量撥千斤第111章 一擊即潰第43章 坦誠交流第122章 特種炸彈第70章 替代方案第9章 政治參謀第36章 風雲突變第116章 微妙變化第40章 根本矛盾第136章 霸王硬上弓第119章 聲東擊西第85章 戰略封鎖第71章 一大步第89章 雅浦海戰第30章 感恩戴德第110章 添油加醋第27章 生死一線第18章 失控的戰艦第112章 戰略大迂迴第53章 強強對話第127章 新生力量第3章 羣英會集第14章 根本職責第25章 國家戰略計劃第84章 戰略截擊部隊
第40章 佈局第17章 正名第46章 突防第7章 動員機制第16章 聯合指揮部第12章 備戰第100章 全面動員第28章 刺客的較量第48章 圓滿結果第1章 遲來的條約第37章 變策第19章 導彈突擊第1章 頭腦與靈魂第62章 攻防抉擇第75章 內外並重第4章 冰凍三尺第11章 識時務第5章 獨一無二第98章 糧草先行第38章 理想惹的禍第68章 量才爲用第77章 爲了消耗第13章 亮牌第19章 分家大會第23章 一反常態第3章 通往戰爭的大門第49章 場鬧劇第10章 理想海軍怨第30章 兩手都硬第61章 山地之王第44章 最後手段第150章 利害關係第176章 棘手問題第141章 最高級別警告第66章 勢成騎虎第35章 發展方向第102章 第二戰線第86章 增援部隊第142章 特種炸彈第43章 藍天之主第43章 戰爭問題第40章 關鍵裝備第22章 空中爭雄第67章 同盟體系第102章 戰爭規模擴大第34章 超低空利爪第93章 鐵腕首相第13章 煙霧彈序九死裡逃生第108章 選擇第20章 謀面第44章 恐怖的實力第69章 司令官的價值第25章 戰略天才第88章 虎將虎軍第62章 驚弓之鳥第3章 風聲漸緊第44章 恐怖的實力第70章 負資本第105章 西非戰火第7章 惡魔第84章 戰略截擊部隊第126章 倒下的民族第125章 艱難的開端第3章 暗流第31章 兩重天第31章 南亞橋頭堡第15章 關鍵因素第137章 修鐵路第118章 進軍古巴第43章 重逢第100章 雷厲風行第34章 團隊第19章 分家大會第45章 折翅第92章 四量撥千斤第111章 一擊即潰第43章 坦誠交流第122章 特種炸彈第70章 替代方案第9章 政治參謀第36章 風雲突變第116章 微妙變化第40章 根本矛盾第136章 霸王硬上弓第119章 聲東擊西第85章 戰略封鎖第71章 一大步第89章 雅浦海戰第30章 感恩戴德第110章 添油加醋第27章 生死一線第18章 失控的戰艦第112章 戰略大迂迴第53章 強強對話第127章 新生力量第3章 羣英會集第14章 根本職責第25章 國家戰略計劃第84章 戰略截擊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