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北元密探(一)

“才德兼優者,上也;其次,則以德爲貴,而不論其才焉。當宋之亡也,有才如呂文煥、留夢炎、葉李輩,皆背國以降元。”這是後人對葉李的評價。

對葉李而言,元廷待他不可謂不厚了。

隱居老家富陽期間,臨安行省及宣撫司、行御史臺爭相召聘,幾次三番的請他出山,給足了面子,這是在宋廷從來沒有的事。後來大元皇帝親自下旨召他,他不知道是昔日的那位至交好友驚動了天聽,還以爲是自己的才學聲明在外,傳到了大都。詔書裡一來就任命他奉訓大夫、浙西道儒學提舉,五品的官,這更是在宋廷裡不可想象的。

老皇帝還安車蒲輪召他進京,當面垂詢治國安邦的方法,這讓葉李深感新朝的知遇之恩,心裡的那點華夷之防也就崩塌了。

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在大都的新朝和流亡的行朝之間,現在的葉李更願意把大元作爲正統。只要能一統華夏,天下太平,何必一味的在意皇帝是蒙古人還是漢人?這是葉李在心理鬥爭時不斷用來說服自己的理由。他也試圖用同樣的理由去說服昔日的好友張鏑,只不過預料之中的無功而返。

在此之前,張鏑沒有意料到葉李會出仕北元,但細想之下,這又在情理之中,葉李是有才能的,誰也不想自己的才能被埋沒。當年在大宋,他一直懷才不遇,屈居下僚。既然元廷識貨,願意用他,出山來做官也是理所應當。畢竟人家宰相都出來投降了,又何必苛求葉李這樣的普通人呢?

何況葉李至少是有才能、有基本的道德節操的,讓他出來做官,總比那些又貪又蠢又無底線的人上位要好的多。如果拋開國家和民族的因素,張鏑完全相信,即便在北元朝廷,葉李也能成爲一名勤政愛民的好官。但有些事無法忽略,張鏑有自己的立場判斷,哪怕元廷裝的多麼禮賢下士,也無法掩蓋其根子裡的野蠻和罪惡,葉李可以降,他張鏑卻絕不能降!

葉李剛被“送”走,陳復就送來了北方的情報。山東陸十千、連島瞿七等部都傳來消息,說北元正在大造舟船,鑄造火炮,準備南伐。

一邊派人招降,一邊磨刀嚯嚯,這是軟的硬的都來啊。

“看來韃子還真是盯上咱了嘛!”張鏑放下情報,對陳復說道。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張鏑最近的幾場仗打的漂亮,肯定要引起敵人的特別關注,這是張鏑在上岸攻取泉州前就已經有所預期的事。

泉州州衙的內書房,現在已然成了整個東南沿海的中樞,因爲張鏑到了哪裡,哪裡就自然而然的成爲核心。

在內書房裡行走的,最主要的是陳復與邵靳二人,另外也還有若干作爲輔助的幕僚和事務官。現在中興社的八個部門都有專人在泉州,負責對接內書房的工作。陳、邵好比是內閣宰相,而各個業務部門則類似於三省六部。

碰到重要的問題,張鏑經常會召集內書房和對應部門的人議事。

比如最近的這些情報,張鏑就找了陳復、邵靳和吏部招才科的人一同分析。招才科是成立很早的一個部門,第一任主官是劉十九。現在的負責人是劉十九的妻弟王希文,也算是泉州辦招才科時就進來的元老了。

招才科裡還有一人名叫周漁,海州人,原本只是個賣點心的小生意人,據說是妻子慘死於韃子之手憤而投軍的,在救援常州的五牧之戰中立了功勞,嶄露頭角。爲報仇,又自告奮勇做過行刑官,現在是出了名的手段狠辣,甚至因此被同袍們排斥,陳復卻看中他這點陰狠之氣,調他到招才科裡做事,專管情報、密探、調查那些見不得光的隱秘事。

再一個名叫吳常,長着一大把虯髯,人稱吳大鬍子的。本來是泉州碼頭幫的頭領,這兩年一直在關帝廟一帶,負責管理泉州三教九流的地下勢力。

除了這幾個,在泉州負責情報工作的還有七八人,流求本島與外線的各個重要基地也都有專人負責情報往來,各地的飛鴿傳信系統也逐漸成熟了。

情報是統帥者的眼睛,張鏑不能不重視,不定期的會召集這幫人進行情報檢討。

這一次的情報檢討內容比較多,除了北方各地大造舟船、火炮的消息。還有兩條不起眼的內容引起張鏑的注意:

一條是流求本島發生了一起鑄炮匠人出逃的事件,那逃跑者躲進了一艘北上的商船,在搜查中被抓回去了,但不久後便莫名其妙死了,而那商船主人堅稱毫不知情,現已被拘押了。

還有一條,是駐紮在泉州附近的第二主力師某營火器隊的五名銃手,在派往縣鄉訓練材勇的路上遭遇了不明身份的一夥人襲擊,五名銃手全部喪命,而且身上的火銃都不見了。

這兩條消息與前面北元正在鑄造銃炮的情報結合起來,似乎就有了合理的解釋。很可能在泉州,甚至流求本島已經潛入了北元的探子,正千方百計竊取中興社火器方面的技術,而且很可能已經得手了,至少是得手了一部分。

火器技術的流出倒不是張鏑最擔心的,因爲流出的只鱗片爪不過是皮毛,北元不可能短時間複製中興社整個的火器研發製造體系,哪怕得到了火銃的實物,也只能仿造一個樣子。形狀可以相似,卻不大可能造出同樣標準尺寸、連零件和彈藥都能共通的制式火銃。還有顆粒火藥的配方,定裝彈藥的配重,也絕不是北元能夠迅速攻克的。只要中興社繼續保持技術上的代差,就不用擔心敵人的模仿,這樣的模仿甚至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反而會讓敵人吃點苦頭。

但從中反映出來的另一個問題卻是張鏑所擔心的,那就是北元的細作已經滲透到了自己的眼皮底下,哪怕在牌甲制這樣嚴密的基層控制制度下,敵人還能行使這樣的間諜活動,可見其隱藏的夠深,想必時間也夠久了,這纔是心腹之患呢!

請支持的老鐵們加我們的交流羣,柒柒伍柒貳壹叄陸叄,故宋帆影書友羣@正版

第二百三十五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六)第一百八十一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五)第一百十七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上)第二百四十二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婺城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上)第三百九十三章 攻守之勢第三百四十九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下)第二百四十二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四)第十六章 安南攬才 雲屯港義釋罪奴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三百十六章 楊村驛 打錢第三百十四章 南北之議第一百十三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五)第一百七十一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十二章 中興藥局 良醫懸壺濟衆生第一百九十一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下)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四百章 戰略大反攻(二)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二百二十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三)第三百零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一)第一百零一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下)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四十七章 驅虎吞狼 葉承密鬥蒲家人第四百二十章 白溝河 決戰(七)第一百三十二章 婺城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上)第一百三十九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三)第二百一十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三)第三百八十七章 日本貢使第一百二十四章 存亡之際 困臨安坐以待斃第四十二章 強攻荊賊 桃花島大破匪巢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三百八十七章 日本貢使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一百十八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中)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三百四十七章 文天祥罵死文炳第十八章 屯駐呂宋 再立新寨名太平第三百三十二章 福州輪戰(二)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九十六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五)第三百八十九章 弱國無外交(中)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三百五十四章 祥興北伐(三)第三百六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八)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三百三十九章 請移聖駕入泉州第三百零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一)第二百八十五章 裹紅巾的反賊(四)第五十五章 偵查敵後 窺東海知己知彼第四十五章 紈絝落難 沒爹孩子像根草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上)第三百零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下)第三百十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四)第三百七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十五)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四百零五章 戰略大反攻(七)第二百二十五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八)第一百七十四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一百七十章 流求始大 文丞相留滯溫州第一百八十六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十)第五十四章 前鋒出海 敵人有馬我有船第三百零三章 楊村驛絞肉機(六)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二百四十八章 帝國的凝視(一)第三百八十三章 倭島攻略(五)第三十五章 以點擴面 環島再繪新藍圖第二百八十九章 暗流涌動(四)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三百六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十三)第二百六十三章 狗急跳牆(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二王出奔 天意不絕我大宋第一百八十三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七)第三百二十四章 本部來的特派員第七十八章 元軍屠城 肆兇暴罄竹難書第七十三章 浮橋計劃 禿蠻帶的新策略第四百二十二章 奉天受禪第三百章 楊村驛絞肉機(三)第二百二十四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七)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上)第二百五十八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三)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三)第二百二十三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六)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二十六章 臨安難安 又驚聞焦山大敗第一百七十四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四十三章 崖山之戰(上)
第二百三十五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六)第一百八十一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五)第一百十七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上)第二百四十二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婺城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上)第三百九十三章 攻守之勢第三百四十九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下)第二百四十二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四)第十六章 安南攬才 雲屯港義釋罪奴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三百十六章 楊村驛 打錢第三百十四章 南北之議第一百十三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五)第一百七十一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十二章 中興藥局 良醫懸壺濟衆生第一百九十一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下)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四百章 戰略大反攻(二)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二百二十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三)第三百零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一)第一百零一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下)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四十七章 驅虎吞狼 葉承密鬥蒲家人第四百二十章 白溝河 決戰(七)第一百三十二章 婺城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上)第一百三十九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三)第二百一十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三)第三百八十七章 日本貢使第一百二十四章 存亡之際 困臨安坐以待斃第四十二章 強攻荊賊 桃花島大破匪巢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三百八十七章 日本貢使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一百十八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中)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三百四十七章 文天祥罵死文炳第十八章 屯駐呂宋 再立新寨名太平第三百三十二章 福州輪戰(二)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九十六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五)第三百八十九章 弱國無外交(中)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三百五十四章 祥興北伐(三)第三百六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八)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三百三十九章 請移聖駕入泉州第三百零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一)第二百八十五章 裹紅巾的反賊(四)第五十五章 偵查敵後 窺東海知己知彼第四十五章 紈絝落難 沒爹孩子像根草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上)第三百零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下)第三百十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四)第三百七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十五)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四百零五章 戰略大反攻(七)第二百二十五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八)第一百七十四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一百七十章 流求始大 文丞相留滯溫州第一百八十六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十)第五十四章 前鋒出海 敵人有馬我有船第三百零三章 楊村驛絞肉機(六)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二百四十八章 帝國的凝視(一)第三百八十三章 倭島攻略(五)第三十五章 以點擴面 環島再繪新藍圖第二百八十九章 暗流涌動(四)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三百六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十三)第二百六十三章 狗急跳牆(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二王出奔 天意不絕我大宋第一百八十三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七)第三百二十四章 本部來的特派員第七十八章 元軍屠城 肆兇暴罄竹難書第七十三章 浮橋計劃 禿蠻帶的新策略第四百二十二章 奉天受禪第三百章 楊村驛絞肉機(三)第二百二十四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七)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上)第二百五十八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三)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三)第二百二十三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六)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二十六章 臨安難安 又驚聞焦山大敗第一百七十四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四十三章 崖山之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