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水鏡學府

待荀攸走後,劉協讓陳羣將方纔所說的整理下,陳羣寫出一份《國商策》,劉協稍微說了幾個新的意見,雖然總讓陳羣意外,不過他和這個天縱奇才在一起很長時間了,神經已經很大條了,絲毫不覺得奇怪。

《國商策》大體寫了三個策略:

一、分商賈分爲內、外兩種,凡以荊州、漢中兩地爲繳稅地的商賈爲內商,此兩地之外皆外商。內商分國、民、私三種商人,三種商人待遇地位各不相同外,凡國商、民商經商遇挫,朝廷有權以軍相保;凡國商、民商在外經商遇危,朝廷有權以軍救之;凡國商、民商在外經商遇害,朝廷必須出軍正法賊寇奸盜。

二、在襄陽設襄陽銀莊,爲國商、民商保存財物、貴重物品,私商、外商藏錢財,年收保單總額的百分之三,爲各地商賈經商提供錢財和金契(銀行的支票吧!和紙鈔還是很不一樣的)兌換,暫時只開通黃金、白銀兌換。購買黃金、白銀和五銖錢,維護荊州內物價穩定;如有需要,襄陽銀莊將自行督造流通錢。

三、邀請國商、民商在官、私學府爲士子授商課。

四、建商會,朝廷主管,統一商市,穩定物價。

陳羣拿着《國商策》赴張昭等人處一一詢問意見,又召開治略臺會議,經治略九卿商定修改後,準備執行。

劉協一個人窩在榻上,心中奇怪曹操怎麼還沒有發矯詔,忽然想起來,有自己這個封一州之地的藩王在,曹操哪裡敢發矯詔啊,還不是在苦等自己發個“清君側”的詔告。

心中一陣惡寒,一直想看戲的,現在才知道天下那些大大小小十多個諸侯肯定都盯着自己,急忙又喊來陳羣商量。

陳羣笑道:“楚王殿下手中現在有鎮北軍四萬精兵、鎮東軍三萬精兵、丁原幷州狼騎五萬人、鎮西軍三萬精兵,翼軍三營和衛軍三營總計三萬人,中軍現在也有兩萬兵。若舉國出征,也有二十萬人,和董卓一戰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未必能夠拿下洛陽,虎視眈眈之人太多,都是坐山觀虎鬥之輩,且涼州鐵騎非我軍可敵。”

劉協道:“盧公可有什麼想法?”

陳羣道:“若殿下不是奇才,盧公和皇甫嵩大人早就率兵進京和董卓會戰了,其實諸位大人都有扶殿下爲帝的願望,此時進京亦難得帝位,只有徐圖而治,還是用高祖的那句話‘廣積糧,緩稱王’。不過眼前這仗不能不打,可以發‘清君側’的詔令,若羣雄響應,則讓張遼領鎮北軍一萬人馬、呂布虎翼營、趙雲中軍兩萬人馬坐鎮南陽,隨時北上進宜陽、永寧。不過不要和諸侯們聯合在一起,否則難保不被捅一刀!”

劉協覺得這個事情也只能這麼辦,若諸侯們打的很猛,張遼可帥軍南進摘果實,不過他知道諸侯們打的“兵不血刃”。

在治略九卿商議定下,認可陳羣這個計策後,劉協讓陳羣寫份“清君側”的詔令後,和他、王越帶着近衛營,帶着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奔赴水鏡學府。

劉協在半路上突然想起日後孫堅過境南陽的事情,遂取出一卷竹簡寫道:烏程侯親閱,諸侯皆有私心,與之伐董賊如與虎謀皮,文臺忠烈,不可不防。若他日缺糧少兵,可與皇甫大人協商,當可一一解決;若有心重振漢室,可至襄陽水鏡學府尋本王。

復又寫一卷竹簡道:天下諸侯,唯丁原、孫文臺,若有需,只可多不可少;曹孟德所需,只可少不可多;其餘人求糧皆以無功難調襄陽糧米爲由拒絕。

將兩卷竹簡交付在近衛營中的王熙道:“將此兩卷竹簡交付皇甫嵩大人手中,否則提頭來見我。”

王熙知道兩卷竹簡必然重要,小心放入懷中道:“殿下但且放心!”返身騎馬奔南陽而去。

劉協看着王熙遠去的背影,拍拍額頭,自言自語道:從今天開始,我可以放下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安心的看書了,反正治略九卿都是治理天下的能臣。

司馬徴帶着學生在門外迎候,誰都想不到,這個幾乎接近世外桃源的樸實無華的小鄉村,竟然隱藏着世上最精英的人才。

司馬徴的學生並不多,加上新進拜學得周瑜、楊修也只有六人。士子們知道劉協是楚王,行躬身禮,各自通報姓名,分別是石韜(廣元)、汝南孟建(公威)、汝南崔浩(州平)三人和在此遊學的徐庶。

十多間枯黃清雅相宜的草廬、六個身穿布衣的士子、一個飽識清瘦的名士就組成了這個荊州唯一的上階學府。

蔡邑啊,你究竟是爲名所動還是怎麼了,或者這裡真埋藏着什麼驚天的秘密。

秘密就是三十二萬六千卷竹簡,這些書中的內容比殿下要求的六課還要充沛,司馬徴帶着一絲微笑,說。

天啊,這麼多的書幾乎可以和太學相當了。

清孤寂寥的鄉野之地,樸實逍遙的草廬,綠水相繞,青山相伴的世界,確實是讀書的地方,在這裡,劉協慢慢忘卻那些凡塵中正在轟轟烈烈上演的幕幕歌劇。

朝朝幕幕,生生死死,繁華富貴,清貧困苦,一切雜念早消失,和周瑜、徐庶一起沉浸在書海中。

司馬徴一般不授課,都是學生就是自己看書,遇到疑難就在一起討論,或者直接詢問司馬徴。

陳羣也難得清閒,他年紀和徐庶相仿,三人談的非常投機,周瑜、楊修和劉協也有大半年未見,此刻劉協已經封爲楚王,初始,周瑜和楊修還很顧忌劉協的身份,時日一長也回覆昔日在京城的親密模樣。

第32章 千古遺憾第2章 親征益州第38章 十二神使第6章 陳羣相伴第7章 沮授之約第32章 千古遺憾第39章 軍備貿易第13章 大漠風塵第12章 平定北方關於都城選擇的一點說法第13章 新楚內治(一)第13章 晚宴第15章 新楚內治(三)第15章 最終聖裁第19章 南非之旅亞洲農業類型第3章 天地之災第4章 賈詡之志第5章 才子猛將第18章 內鬥第3章 萬農書楔子亞洲河流特徵第11章 會見閻行第3章 萬農書關於本書構架的詮釋第5章 袁紹速敗第14章 關羽之敗第6章 周瑜之銳第29章 邦聯王國第2章 治略九卿第十 卷四海征伐巴比倫省第9章 雙重標準第16章 曹操初敗第24章 亂血之東第19章 南非之旅第26章 吞噬主義第2章 拜訪胡昭第6章 南北疏途第29章 羅馬使團唯物史觀與明清農業經濟史研究的一個悖論第1章 青州風波第32章 千古遺憾第35章 青年移民第17章 楚地官制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七卷雅典和約第1章 楚王選妃第1章 太尉府之會第7章 劉備軍機第15章 最終聖裁論中國兩次海洋機遇的喪失轉載第15章 新楚內治(三)第4章 海洋帝國第2章 左右逢源第16章 赤裸交易第24章 亂血之東第7章 滿寵訪楚第5章 九年籌備第3章 執政同盟第7章 呂布張遼高順亞洲河流特徵第6章 南北疏途第6章 周瑜之銳第21章 帝國盛世第4章 孔明赴會第38章 十二神使第11章 絲綢戰爭第14章 四面反擊第31章 華夏之樹第16章 草原之鷹第18章 海灣風雲第10章 金陵建設第6章 襄陽盛會第9章 全線侵擾第25章 繁華與危機第6章 襄陽盛會第13章 鐵血控鉉第1章 青州風波第19章 洛陽角鬥第2章 臧洪南投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第18章 海灣風雲第2章 盧荀授課第8章 噩夢弩亞洲河流特徵中國古代航海技術淺論轉載第1章 大漢疆域第14章 羅馬之光第4章 賈詡之志第5章 劉備取幷州第13章 隴西安定第9章 靈帝父子第35章 青年移民第十一卷帝國動盪第二十七章第16章 赤裸交易第19章 烏鴉戰艦第15章 新楚內治(三)第13章 新楚內治(一)第4章 丁原談馬第9章 永定西涼
第32章 千古遺憾第2章 親征益州第38章 十二神使第6章 陳羣相伴第7章 沮授之約第32章 千古遺憾第39章 軍備貿易第13章 大漠風塵第12章 平定北方關於都城選擇的一點說法第13章 新楚內治(一)第13章 晚宴第15章 新楚內治(三)第15章 最終聖裁第19章 南非之旅亞洲農業類型第3章 天地之災第4章 賈詡之志第5章 才子猛將第18章 內鬥第3章 萬農書楔子亞洲河流特徵第11章 會見閻行第3章 萬農書關於本書構架的詮釋第5章 袁紹速敗第14章 關羽之敗第6章 周瑜之銳第29章 邦聯王國第2章 治略九卿第十 卷四海征伐巴比倫省第9章 雙重標準第16章 曹操初敗第24章 亂血之東第19章 南非之旅第26章 吞噬主義第2章 拜訪胡昭第6章 南北疏途第29章 羅馬使團唯物史觀與明清農業經濟史研究的一個悖論第1章 青州風波第32章 千古遺憾第35章 青年移民第17章 楚地官制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七卷雅典和約第1章 楚王選妃第1章 太尉府之會第7章 劉備軍機第15章 最終聖裁論中國兩次海洋機遇的喪失轉載第15章 新楚內治(三)第4章 海洋帝國第2章 左右逢源第16章 赤裸交易第24章 亂血之東第7章 滿寵訪楚第5章 九年籌備第3章 執政同盟第7章 呂布張遼高順亞洲河流特徵第6章 南北疏途第6章 周瑜之銳第21章 帝國盛世第4章 孔明赴會第38章 十二神使第11章 絲綢戰爭第14章 四面反擊第31章 華夏之樹第16章 草原之鷹第18章 海灣風雲第10章 金陵建設第6章 襄陽盛會第9章 全線侵擾第25章 繁華與危機第6章 襄陽盛會第13章 鐵血控鉉第1章 青州風波第19章 洛陽角鬥第2章 臧洪南投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第18章 海灣風雲第2章 盧荀授課第8章 噩夢弩亞洲河流特徵中國古代航海技術淺論轉載第1章 大漢疆域第14章 羅馬之光第4章 賈詡之志第5章 劉備取幷州第13章 隴西安定第9章 靈帝父子第35章 青年移民第十一卷帝國動盪第二十七章第16章 赤裸交易第19章 烏鴉戰艦第15章 新楚內治(三)第13章 新楚內治(一)第4章 丁原談馬第9章 永定西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