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

漢獻帝新傳*大漢帝國地理篇 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

東南亞係指亞洲東南部地區,我國習慣上稱之爲“南洋”,在地理上它由中南半島(本書的泰州)和馬來羣島(又叫南洋羣島,本書的安州)兩大部分組成,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和東帝汶(大家只要記住,這裡是大漢的安、泰兩州就可以了)等國家和地區,總面積407萬平方公里。

公元1981年人口約爲3.6億,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88人,是世界人口較爲稠密的地區。

安、泰兩州自然條件比較優越,地跨赤道兩旁,又面臨廣大海域,氣候溼熱,屬於熱帶氣候區,年平均溫度大都在25°~27℃,且年溫差不大;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左右,水熱資源充足。

同時,安、泰兩州衆多的河流形成的廣大三角洲平原及河流、湖泊沿岸低地和沿海平原,有肥沃的沖積土壤。這些優越的自然環境爲稻穀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極爲有利的條件。

歷史上的歐洲殖民當局利用這裡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推行單一稻米經濟和單一橡膠經濟。實際上這類作物的生產確實是安、泰兩州的重要支柱。

稻穀是安、泰兩州最重要的農作物,預計到華夏五十五年左右,兩州稻穀總播種面積可達到爲3,000萬公頃,佔整個世界的40%(隨着歷史的發展,地球上其他國家的發展,最終可以佔世界的25%),總產量4000萬噸,可以達到大漢帝國40%的糧食產量。

註明:歷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東南亞曾提供世界稻米總出口量的75%以上,戰後比重下降,1980年只佔30%,但仍不失爲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地區之一。泰國的稻穀種植面積約佔本國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多年來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稻米出口值常佔本國出口總值的45%左右。泰國稻穀主要產於湄南河平原,所產“暹羅米”米粒細長,晶瑩明亮,煮成的米飯軟香嫩滑,馳名世界。緬甸的稻穀生產向爲國民經濟的主體,戰前它是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國,約提供世界稻米總出口額的五分之二左右,有“稻米之國”的稱譽。目前,水稻仍是該國最重要的農作物,約佔全國耕地面積和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總產量發展也較快,已達1,400萬噸左右,相當於戰前平均年產量的近兩倍。然而因國內需求量增大,故出口量尚不足戰前的四分之一,但稻米始終是緬甸最主要的出口商品,約佔出口總值的40%以上。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最重要的稻穀產區。所產的“仰光米”,譽滿全球。越南過去也是世界主要稻米出口國之一,“西貢米”曾風靡一時。但自六十年代以來,因連年戰爭等社會原因,不僅已無稻米出口,反而連年大量進口。菲律賓在殖民地時代糧食不能自給,後因採取一系列社會措施,開展“綠色革命”,推廣高產稻種,產量增長很快,現不僅實現了糧食自給,且還有餘糧出口。印度尼西亞等原來以種植經濟作物爲主的國家,近年來稻穀的生產也有一定發展,稻米自給率也在不斷提高。作爲整個東南亞地區來說,不愧是世界“稻米出口之鄉”,稻穀生產在國民經濟中起重要作用。)

橡膠產業是不現實的,因爲天然橡膠原產於巴西亞馬孫河流域,1878年被移植到東南亞。

東南亞地區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以錫和石油最爲重要。東南亞是世界著名的環太平洋錫鎢礦帶的一部分,這裡的錫鎢礦帶起於安州的勿里洞島、邦加島,向北經馬來半島的西部和緬甸的丹那沙林海岸,一直延伸到緬甸撣邦高原西部的耶恩幹。

泰州的鎢藏量較多,安州主要產錫。錫的探明儲量約500萬噸,佔世界一半以上。

註明:東南亞採錫歷史悠久,其產量自本世紀以來一直居世界首位,1980年共採錫14萬噸,約佔世界總產量的60%。馬來西亞的採錫量佔世界的五分之二,居第一位,有“錫王國”之稱。泰國和印度尼西亞採錫量分別居世界第二、第三位。三國所產錫砂絕大部分用於出口,因而它們也是世界最重要的錫砂供應地。)

隨着東南亞併入大漢帝國版圖,成爲安、泰兩州,那麼毫無疑問,這些錫礦將爲大漢帝國所有。

安、泰的陸上和海域有着豐富的石油資源,探明儲量約30億噸,主要集中在安州。

第36章 大法典第39章 軍備貿易第15章 神秘祭祀第10章 巧得涼州第6章 商軍策第5章 才子猛將第3章 幷州丁原第11章 戲志才養病大漢帝國和中國古代冶鋼技術第18章 新女性第23章 守望之冬第10章 金陵建設第6章 周瑜之銳第1章 太尉府之會第19章 司馬之局第7章 帝國之夢第2章 皇甫嵩第7章 水鏡學府歷史各時期遊牧方式探討第28章 西涼戰神第9章 雙重標準第4章 禁衛軍第10章 經濟帝國第15章 巨靈神第26章 中亞強敵第28章 農畜工紡第6章 周瑜之銳第5章 定蜀望蠻第10章 經濟帝國第19章 烏鴉戰艦第24章 帝王之家第3章 孔明現身第24章 西域雄獅第17章 楚地官制第7章 十二神兵第14章 羅馬之光第12章 涼州閻行第2章 左右逢源第9章 賈詡孫堅第11章 絲綢戰爭第4章 皇兄皇弟官學失守和百家之本第24章 帝王之家第7章 滿寵訪楚第14章 羅馬之光第9章 廉政之刃第4章 南北賦稅關於都城選擇的一點說法第8章 伊籍故友第35章 亞漢王第32章 德黑蘭會議第11章 父子夜話第4章 賈詡之志第9章 雙重標準第17章 完美帝國第24章 五軍變革第3章 執政同盟第30章 大漢新語大漢帝國疆域降雨情況第14章 北非之旅第10章 日耳曼第15章 新楚內治(三)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平和結構研究第11章 封藩楚王第7章 四大神匠第8章 晉陽密會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第22章 遼州統一第9章 靈帝父子第25章 烏孫突襲第3章 東瀛之葬焚書坑儒及漢朝尊儒的歷史論證第10章 黃河水患第26章 移民潮第8章 諸侯清君側孔子和老子之辨第3章 幷州丁原第4章 皇兄皇弟第13章 郭嘉救急第31章 華夏之樹大漢帝國主要軍隊簡介第9章 遼州風雲第17章 京都新政第12章 小喬初嫁第6章 周瑜之銳第14章 新楚內治(二)第21章 五子良才第26章 移民潮第1章 楚王選妃第19章 洛陽角鬥第8章 備戰寒潮第2章 歐亞盛宴第3章 出藩之策第22章 巨靈之嘆第11章 壺關鏖戰第9章 迴歸洛陽第7章 帝國之夢第19章 新銀稅制
第36章 大法典第39章 軍備貿易第15章 神秘祭祀第10章 巧得涼州第6章 商軍策第5章 才子猛將第3章 幷州丁原第11章 戲志才養病大漢帝國和中國古代冶鋼技術第18章 新女性第23章 守望之冬第10章 金陵建設第6章 周瑜之銳第1章 太尉府之會第19章 司馬之局第7章 帝國之夢第2章 皇甫嵩第7章 水鏡學府歷史各時期遊牧方式探討第28章 西涼戰神第9章 雙重標準第4章 禁衛軍第10章 經濟帝國第15章 巨靈神第26章 中亞強敵第28章 農畜工紡第6章 周瑜之銳第5章 定蜀望蠻第10章 經濟帝國第19章 烏鴉戰艦第24章 帝王之家第3章 孔明現身第24章 西域雄獅第17章 楚地官制第7章 十二神兵第14章 羅馬之光第12章 涼州閻行第2章 左右逢源第9章 賈詡孫堅第11章 絲綢戰爭第4章 皇兄皇弟官學失守和百家之本第24章 帝王之家第7章 滿寵訪楚第14章 羅馬之光第9章 廉政之刃第4章 南北賦稅關於都城選擇的一點說法第8章 伊籍故友第35章 亞漢王第32章 德黑蘭會議第11章 父子夜話第4章 賈詡之志第9章 雙重標準第17章 完美帝國第24章 五軍變革第3章 執政同盟第30章 大漢新語大漢帝國疆域降雨情況第14章 北非之旅第10章 日耳曼第15章 新楚內治(三)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平和結構研究第11章 封藩楚王第7章 四大神匠第8章 晉陽密會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第22章 遼州統一第9章 靈帝父子第25章 烏孫突襲第3章 東瀛之葬焚書坑儒及漢朝尊儒的歷史論證第10章 黃河水患第26章 移民潮第8章 諸侯清君側孔子和老子之辨第3章 幷州丁原第4章 皇兄皇弟第13章 郭嘉救急第31章 華夏之樹大漢帝國主要軍隊簡介第9章 遼州風雲第17章 京都新政第12章 小喬初嫁第6章 周瑜之銳第14章 新楚內治(二)第21章 五子良才第26章 移民潮第1章 楚王選妃第19章 洛陽角鬥第8章 備戰寒潮第2章 歐亞盛宴第3章 出藩之策第22章 巨靈之嘆第11章 壺關鏖戰第9章 迴歸洛陽第7章 帝國之夢第19章 新銀稅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