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莒州徐家

本質上來說,江北地區的大部分塢堡建築格局都大差不差——依靠厚實的夯土牆來抵禦外敵,把所有堡民,連同堡主以及倉庫、水井等重要建築物都圍在裡面。

與十五屯略有不同的是,第一屯作爲徐家的核心,圍牆裡還有一個重要的建築物:宗祠。

當然,形勢所迫,現在江北的宗祠與江南略有不同,除了祭祖的功效外,這種青磚巨石壘成的“奢華”建築還具備很強的防禦功能,並且兼任整個徐家的指揮部之類的任務。

每年秋收,韃子掠襲過後,落雪前的這段時間,徐家男丁和重要門客都會聚集在這裡,對過去一年做一個總結,對即將到來的新一年度做些打算。

目前看起來,這種年度會議,可能也就自詡詩書傳家,兩位老爺有爲官經驗的徐家能始終堅持下來。

徐世楊自己,在前世是非常討厭開會的,但在這一世,他反而覺得這種年度會議對家族今後的發展很有好處。

實際上,江北地區的塢堡,最大規模的也不過千餘人口左右,這主要是因爲,如果人口過多,就需要更大規模的耕地,但如果耕地距離塢堡圍牆太遠,在遇到襲擊的時候,邊緣地區耕種的村民根本來不及逃回塢堡。

而現在這世道,針對村民的襲擊實在是太頻繁了。

韃子和大股流民其實還好說,前者也不是每年都來,他們在遼東有自己的戰爭要打,而且每次入關,基本都是挑着秋高馬肥的季節,要避開其實不算特別難。

後者的情況也差不多,漢人的民族特性就是,如果能夠安穩的生活,大部分人都不願意背井離鄉當什麼流民。

如果給他們1、2年的和平時光,流民其實更喜歡在已經人煙稀少的中原地區開荒耕種,而不是到處劫掠。

最讓人頭疼的,其實是永遠都剿不完的土匪、強盜。

大周朝在齊省還有權威的時候,齊省西南山區的盜匪就很猖獗,莒州深受其害。

大周在江北的統治崩潰後,得到了流民,潰兵,地痞流氓的不斷補充後,盜匪迅速成長爲塢堡最大的威脅。

除非有韃子或者大股流民過境,其他時候,都是盜匪們“狩獵”的時間。

任何在得到預警後無法迅速躲入塢堡的人,都是盜匪的獵物,於是塢堡也失去了耕種距離圍牆太遠土地的可能性。

在這種非常現實的威脅下,如今江北地區的塢堡,如果人口太多,就必須想辦法找一塊新的土地,迅速建起新的圍牆,然後再開墾周圍的土地。

而新的塢堡,因爲距離和路上的威脅,與本家的聯繫會變得非常薄弱,家族任命的塢堡堡主,在自己的村子裡幾乎就是土皇帝一類的存在,對村裡人完全生殺予奪。

這種人對本家的義務也並不大,如果是外姓人,還得每年向本家老爺支付一定數額的糧食和布匹作爲“租稅”。

如果是同姓的堡主,比如徐世楊,乾脆連這筆“租稅”都省了,完全可以一文錢都不給本家,徹底自負盈虧。

當然,遇到大問題,也別指望本家支援就是了。

這種程度的封建,在前世中國歷史上非常少見,倒是跟西歐那邊的中世紀社會很像。

這樣做的好處是:較小型的堡壘很容易把自己圍成一隻刺蝟,而且即使攻破圍牆,收穫也很可能不足,容易讓最危險的敵人——關外的韃子們,覺得攻堡是得不償失的舉動,與其浪費力氣,冒着危險攻打厚實的土牆,不如拿着塢堡上貢的糧食女子離開。

這樣等到下次來的時候,還可以再收穫一波,就像對待牛羊果樹一樣。

因此,除非沒能及時發現韃子,讓他們直接找機會衝進塢堡,或者韃子窮瘋了一定要破幾個村子,否則,只要堡主老老實實上貢,雙方一般都會相安無事。

而這種把雞蛋分散在小籃子裡的做法,壞處同樣十分明顯——永遠別想擰成一股繩,形成獨立的大勢力。

清剿盜匪、吸納流民、開拓土地,訓練一支能與韃子對抗的強軍這類耗費巨大的工作全都遙不可及。

所有塢堡也就只能忍受着韃子、大股流民和盜匪的輪番洗劫,一年又一年。

徐世楊的父輩們,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開會,徐家下屬的15個塢堡,不論堡主是徐家人還是外姓人,都要參加在徐家宗祠舉辦的年度會議。

會議可以加強徐家在十五個塢堡裡的統治地位,解決一些只有團結起來才能解決的麻煩,並協調各個塢堡之間的物資和人力。

徐世楊覺得,自家之所以能擁有15個塢堡,成爲整個莒州地區最大的地方家族勢力,除了一開始打下的基礎雄厚以外,這種年會制度也算居功甚偉。

在徐家,即使是外姓堡主,離心離德的速度都比別家本姓人慢,更別說徐姓核心成員了。

徐世楊覺得,本家力量的團結,對他今後的計劃和野心非常有利。

當然,更現實的好處是,徐家的堡主,即使是他這種尚未成年的半丁,也能迅速在塢堡中站穩腳跟。

另外就是,這種家族會議召開的時候,每個與會的堡主,都會帶不少護衛和勞力,這會在第一屯形成一個小小的集市。

徐世楊可以在這裡,用他多餘的財富,以物易物,換取一些急需的物資。

比如今年,徐世楊從韃子那裡繳獲了不少布匹,麻布棉布都被留下了,塢堡用得着這些東西,但還有20匹絲絹,目前整個十五屯只有徐世楊一個人用得起。

但徐世楊本人更喜歡暖和的棉布衣裳,這些奢侈品自然就成了十五屯這次趕集最好的外銷貨物。

徐世楊打算給父親叔伯的妻妾們送上5匹絲絹作爲禮物,其它15匹全都在第一屯這裡換成鉛、鐵、硫磺等物資。

此外,徐世楊還帶來了上百兩銀子,他也不打算再帶回去了。

第521章 晉省1猛回頭 作者:陳天華第112章 塢堡血戰3第34章 安排第318章 賊第603章 倭奴戰爭5第184章 英雄之意不在美第144章 福船第534章 王師第754章 霸權2第469章 三級兵役制度第367章 宣傳第706章 南征6第572章 北行記4第501章 春天8第599章 倭奴戰爭3第437章 財務制度第46章 莫名其妙第545章 軍改2第438章 會議季1第207章 和親隊伍出發第650章 最後一根線第689章 碎葉-河中1第743章 突發第535章 大同城下第344章 遼南佈局第281章 最後的嘗試第495章 新春2第171章 人第335章 克金州第638章 孩子們第704章 南征4第405章 信第351章 糧稅第452章 陸文昭第281章 最後的嘗試第346章 未雨綢繆第318章 賊第358章 準備戰鬥第646章 賈時飛的野心第246章 牽制第537章 等待第690章 碎葉—河中2第445章 戰略劣勢第580章 新的戰爭第653章 宣戰第202章 團結第126章 生產第444章 烽燧第185章 正道第203章 問題第482章 籌備大戰1第480章 左鶴林第149章 雙嶼港第536章 到處都是機會第171章 人第622章 閒暇第345章 江南市場第369章 喜憂第562章 北行記2第318章 賊第13章 徐家15屯圓桌會議2第700章 戰利品第211章 新人事安排第735章 要嚴!要打!第618章 興靈5第275章 換命第691章 河中—碎葉3第164章 文仲第572章 北行記4第47章 互相忌憚第537章 等待第680章 大捷1第642章 父親第508章 各方2第514章 試射第329章 旅順3第198章 回程第238章 工廠2第718章 大帝國3第530章 少年兵1第284章 投降第413章 氣勢第744章 殺徐世楊1第479章 絕望第301章 海盜行動2第139章 新式武器第584章 世界那麼大第70章 信使第 544章 無心插柳第12章 徐家15屯圓桌會議1第552章 野店1第3章 女孩第13章 徐家15屯圓桌會議2第365章 教訓第106章 哨騎第573章 北行記5第493章 期盼第295章 忠臣2第261章 戰黃河4
第521章 晉省1猛回頭 作者:陳天華第112章 塢堡血戰3第34章 安排第318章 賊第603章 倭奴戰爭5第184章 英雄之意不在美第144章 福船第534章 王師第754章 霸權2第469章 三級兵役制度第367章 宣傳第706章 南征6第572章 北行記4第501章 春天8第599章 倭奴戰爭3第437章 財務制度第46章 莫名其妙第545章 軍改2第438章 會議季1第207章 和親隊伍出發第650章 最後一根線第689章 碎葉-河中1第743章 突發第535章 大同城下第344章 遼南佈局第281章 最後的嘗試第495章 新春2第171章 人第335章 克金州第638章 孩子們第704章 南征4第405章 信第351章 糧稅第452章 陸文昭第281章 最後的嘗試第346章 未雨綢繆第318章 賊第358章 準備戰鬥第646章 賈時飛的野心第246章 牽制第537章 等待第690章 碎葉—河中2第445章 戰略劣勢第580章 新的戰爭第653章 宣戰第202章 團結第126章 生產第444章 烽燧第185章 正道第203章 問題第482章 籌備大戰1第480章 左鶴林第149章 雙嶼港第536章 到處都是機會第171章 人第622章 閒暇第345章 江南市場第369章 喜憂第562章 北行記2第318章 賊第13章 徐家15屯圓桌會議2第700章 戰利品第211章 新人事安排第735章 要嚴!要打!第618章 興靈5第275章 換命第691章 河中—碎葉3第164章 文仲第572章 北行記4第47章 互相忌憚第537章 等待第680章 大捷1第642章 父親第508章 各方2第514章 試射第329章 旅順3第198章 回程第238章 工廠2第718章 大帝國3第530章 少年兵1第284章 投降第413章 氣勢第744章 殺徐世楊1第479章 絕望第301章 海盜行動2第139章 新式武器第584章 世界那麼大第70章 信使第 544章 無心插柳第12章 徐家15屯圓桌會議1第552章 野店1第3章 女孩第13章 徐家15屯圓桌會議2第365章 教訓第106章 哨騎第573章 北行記5第493章 期盼第295章 忠臣2第261章 戰黃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