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七章 訪問英法(八)

當然,臺灣海峽之戰失利只是戰術問題,英國**更看重的是遠征軍艦隊全軍覆沒的戰略失策在那裡。而經過一批戰略家的分柝之後,終於得出了兩個戰略失策的原因。

第一是英國不應該親自參戰,還是應該在後面搖控指揮,保持威攝。因爲遠東地區離英國的本土太遠,英國很難在遠東地區投入過大的力量幅射,因此在遠東戰爭之前,英國全力的扶植日本,就是在儘管避免自己親自參戰,保持一個背後威攝力的存在。即使是後來華東**參戰,擊敗了俄國、日本之後,英國也沒有改變初衷,並極力促成普茨茅斯談判,還是不想親自出手。

但就在這時,英國犯了一個重大的戰略錯誤,爲了防止華東**在戰爭結束之後勢大難制,英國希望在普茨茅斯談判中壓制華東**得不到戰爭賠款,結果卻導制了普茨茅斯談判的失敗,戰爭繼續進行,同時英國也不得不從後臺走出來,親自下場,完全背離了當初的不親自參戰,背後搖指,保持威攝的戰略,後果就是臺灣海峽一戰失利,徹底失去了制衡華東**的能力,只能眼睜睜看着華東**成爲遠東地區最強的政治實體。

現在覆盤起來一看,其實在普茨茅斯談判中,華東**像俄國、日本索要的戰爭賠款只有5000萬英磅,即使支付了這一筆賠款,俄國、日本所受的損失,華東**所獲得的利益也要遠小於後來,除去賠款少了一大半之外,俄國只失去海參崴地區,但可以保住烏蘇里江流域和阿穆爾河流域50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遠東地區依然保持着相當的影響力;而日本的本土不會遭到華東**的攻擊,最多2、3年就可以恢復元氣,同時華東**也不可能得到加裡曼丹島,連上海租界都可以保全下來,優勢比現在自是大大降底了。

而英國只要在戰爭結束之後促成俄國、日本聯合,再有英國、法國在背後支持,足以在遠東地區壓制住華東**,至少也能形成鼎足之勢,而俄國、日本爲抗衡華東**,又必須依仗英國、法國,這樣的【四國同盟】纔會因共同利益而牢牢結合在一起。

實際這個結論多少也有些事後諸葛亮之嫌,畢競在當初決定參戰時,英國可謂是信心十足,認爲只要遠征軍艦隊一到遠東,就算不能徹底擊敗華東**,畢竟遠征軍沒有強大的陸軍,無法上岸作戰,但也足以能夠扭轉遠東地區的局勢,因爲強大的海軍完全可以全面壓制住華東**的海軍力量,而失去了制海權之後,華東**也不得不屈服,放棄戰爭賠款的索求,這樣英國的目地也就達到了,而且這次參戰也將成爲一次成功的典範。

當然在時英國的信心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遠征軍艦隊共計有25艘戰列艦,15艘裝甲巡洋艦,這個陣容在參戰之前,確實是怎麼看都不可能輸的。但匪夷所思也好,難以置信,結果卻是遠征軍艦隊,而且還是幾乎全軍覆沒的輸了個徹底,這就說明英國對華東**的認知和了解不夠,對華東**的實力存在着嚴重的誤判。

這也就是英國所犯下的第二個戰略失策,可以說這一個戰略失策比第一個更爲嚴重,因爲如果英國能夠準確的判斷華東**的實力,就不會輕易參戰了。因此在遠東戰爭結束之後,英國內閣就下令在國家安全部中成立專門針對中國的情報收集、分析機構,並將中國的情報列爲最高等級,和德法美等諸國並列。

雖然在遠東戰爭失利之後,英國在中國的勢力大減,但畢竟是在中國經營了多年,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在短短几個月裡,就收集到大量關於華東**的資料,而經過情報人員的研究分析之後,英國**才發現自己對華東**的認知確實有很大的偏差。

原來英國只是認爲華東**是一個有較強的武裝力量,並掌握了一定的現代科學技術的政治團體,但在本質上和清廷沒有多大的區別,但從收集到的情報來看,華東**的作風務實,而**的官員都有很強的管理能力,而且每每行事都會制定詳細的計劃,謀定而後動,執行力也極強,因此基本都會取得成功,同時又極端重視維護國家利益。這次遠東戰爭,至少是提前4、5年就開始策劃準備,決不是臨時的決定。而這樣的行事的作風,再加上卩右強大的武力作後盾,是最讓人頭疼痛的那種對手。

而和這樣的對手打交道,恐嚇、忽悠都是沒有用的,只能老老實實的進行利益交換,當然從己獲得的情報來看,華**顯然也是喜歡這種模式。雖然這樣的交易,英國也要老老實實拿出利益來進行交易,但也總比油鹽不進的國家強,畢竟只要是可以交易,那就證明是可以談的,只看利益的大小罷了。

這時徐濟超笑道:“我不否認,英法二國的國力確實要比德國強,但這未必就能說明英法二國能夠給我們帶來的利益更多啊。”

阿斯奎斯道:“那到未必,凡事都是可以談的。何況我們英法二國在中國還是有一些影響力的,可以給華東**一些德國不可能給予的利益,比如說,現在中國存在着兩個**,早晚會發生衝突,甚至是戰爭,但我們可以保持中立,或者是幫助華東**也不是不可以,這一點德國就做不到。”

徐濟超心裡冷笑,英國人到是比法國狡猾,想用支持華東**的統一來換取華東**疏遠德國,但卻是慷別人之慨,自已實際沒花一分錢,只是想得雖好,但在這裡卻行不通,於是道:“我們從來沒有把國家統一的希望寄託在外國支持的基礎上,何況英國也應該考慮清楚,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清廷的亡滅是大勢所趨,不是任何人力可以挽回的,而英國是打算順天而爲,還是逆天而行呢!”

阿斯奎斯干笑了二聲,道:“我這只是舉一個例子而已,只是說明英法二國可以給華東**一些利益,是一德國無法給予的,這總歸是事實吧。但俱體是那些利益,我們雙方可以慢慢協商,總要達到讓雙方都覺得滿意爲止。”

徐濟超沉默了半響,點了點頭,道:“英國方面的意思,我己經明白了,結束了這次訪問之後,我會向國內行政院彙報。”

阿斯奎斯露出了笑容,道:“很好,我等待着華東**的迴應。”

徐濟超在英國的訪問時間是1周,比法國要多一天,訪問的內容行程也和法國差不多,除了和部份**官員舉行會談之外,再就是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參觀之類,當然沒有給徐濟超安排在議院演說的活動。

而等徐濟超回到德國時,除了軍艦設計之外,其他的活動也都基本結束了,李三傑也結束了對奧斯曼帝國的訪問。於是徐濟超又和德國首相畢洛進行了這次訪德的最後一次會談,主要是將訪問英法的行程內容向德國方面進行一個交待,當然有些內容,如英國方面希望和華東**進行利益交換,就沒有說,這一方面這是雙方的約定;另一方面也是讓德國安心。

畢洛則向徐濟超提出,雙方建立固定的互相訪問機制,每年進行一次,由雙方輪流進行訪問出行,今年是華東**訪問德國,明年則輪到德國訪問華東**。德國也並不能完全放心,畢競國家間的交往是以利益爲基礎的,而德國雖然可以給華東**帶來大量利益,但英法也同樣可以,而且英法兩國的國力也確實是在德國之上,因此如果英法真的不惜一切代價拉隴華東**,德國還真無力和英法兩國競爭。

當然,利益交換也是以國家之間的互信爲基礎,缺乏信任的國家是不可能進行大量的利益交換,畢競還要防着對方一手,萬一吃下去不認了呢?在互信這個層次上,德國己經遠遠走在英法二國的前面了,畢竟德國一直和華東**保持着良好的關係,而且這和國家實力沒多大關係,因此德國方面認爲自己應該進一步加強和華東**的互信關係,那麼建議固定的互訪機制,當然是一個好辦法。

徐濟超和國內溝通之後,接受了德國的建議,同意和德國建立固定的互訪機制。德國方面也十分滿意,也爲這次訪問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於是在2月20日,華東**的訪問代表離開德國,乘船返回。

華東**的這次訪問出行,有重大的意義,對國際關係、局勢也有重大的影響,一方面是進一步加強了和德國的關係,和德國形成互助,讓德國獲得了大量的軍事技術,增強了德國的實力;另一方面又改善了和英國、法國的關係,因此儘管在後來華東**和英國、法國之間依然有諸多的利益衝突、競爭,但始終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並沒有再發生戰爭了。

第二九四章 開荒(二)第二三八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一)第三五三章 徳國特使(一)第一七一章 投資考察(二)第七三零章 決策(四)第八十二章 八國聯軍的動向(上)第五四八章 鎮南浦登陸(八)第二四零章 教育(上)第一三八章 合肥見聞(二)第一五一章 新農村建設(二)第一二六章 反擊(下)第六三二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四)第一八七章 德國海軍戰略(五)第四零五章 北京攻略(一)第四十四章 錦州之戰(二)第四七二章 戰前(四)第一六六章 農業技術第二七零章 根據地(十二)第三三零章 李鴻章來訪(七)第五章 收關行動(五)第六七三章 大獲全勝(四)第一九一 訪問天津(三)第二一六章 青島戰役第六十三章 大沽口會議(四)第三一七章 騎軍(一)第二三三章 作戰計劃(一)第五九五章 濟南衆態(五)第七三一章 決策(五)第二二一章 青島戰役(五)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二九一章 情報機構(上)第六六二章 臺灣海峽之戰(三)第二十八章 錦州告急(七)第五九九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上)第三章 尖刀排長第三三零章 李鴻章來訪(七)第六五一章 撤僑(三)第五八六章 農場巡視(上)第五零八章 清廷招撫(五)第二六五章 進城(一)第五七八章 袁世凱來訪(二)第二百 中標者(下)第四一四章 旅順攻略(十一)第二四三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六)第五七三章 北洋議事(三)第五五五章 接受談判(七)第四八五章 清廷朝議(下)第五十九章 遠東戰爭結束(中)第六九十章 再度出擊(一)第一三一章 外調(五)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區(十)第五二二章 反圍剿(二)第六六八章 臺灣海峽之戰(九)第三七零章 談判團第三四二章 軍事計劃(上)第四五四章 外交斡旋(十一)第十一章 遭遇日艦第五六四章 美國(七)第五六六章 陰謀(四)第三十六章 圈孑第一六四章 年終(上)第五零八章 穆棱河之戰(四)第五百章 輿論再變(三)第三三四章 李鴻章來訪(十一)第四六三章 武昌之行(四)第一一八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四)第七一四章 上海談判(一)第四八二章 登陸作戰(四)第六五四章 遠東遠征軍(一)第五七六章 談判(四)第五二五章 談判(三)第九十七章 天津租界(四)第二七零章 根據地(十二)第四七四章 山海關之戰(三)第十二章 接管濟南(五)第四十八章 上海新區(一)第四一九章 遼河之戰(五)第二三六章 訪日艦隊(七)第二零四章 從軍(二)第三四六章 歐洲危機(三)第五四零章 聯合軍演(五)第六一六章 皇帝與太后(下)第四五九章 圍殲日軍(三)第四五四章 新聞發佈(三)第五八八章 隔空交手(四)第五八五章 青島密約(五)第四八八章 登陸作戰(九)第五十四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五)第七一九章 上海談判(六)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四七四章 山海關之戰(三)第二一三章 爪哇之戰(三)第一七五章 德國之行(七)第八章 接管濟南(一)第六零四章 東北戰事再起(二)第四三五章 戰爭再啓(六)第三三四章 李鴻章來訪(十一)第四三九章 進京(六)第四一五章 北京攻略(十一)
第二九四章 開荒(二)第二三八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一)第三五三章 徳國特使(一)第一七一章 投資考察(二)第七三零章 決策(四)第八十二章 八國聯軍的動向(上)第五四八章 鎮南浦登陸(八)第二四零章 教育(上)第一三八章 合肥見聞(二)第一五一章 新農村建設(二)第一二六章 反擊(下)第六三二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四)第一八七章 德國海軍戰略(五)第四零五章 北京攻略(一)第四十四章 錦州之戰(二)第四七二章 戰前(四)第一六六章 農業技術第二七零章 根據地(十二)第三三零章 李鴻章來訪(七)第五章 收關行動(五)第六七三章 大獲全勝(四)第一九一 訪問天津(三)第二一六章 青島戰役第六十三章 大沽口會議(四)第三一七章 騎軍(一)第二三三章 作戰計劃(一)第五九五章 濟南衆態(五)第七三一章 決策(五)第二二一章 青島戰役(五)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二九一章 情報機構(上)第六六二章 臺灣海峽之戰(三)第二十八章 錦州告急(七)第五九九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上)第三章 尖刀排長第三三零章 李鴻章來訪(七)第六五一章 撤僑(三)第五八六章 農場巡視(上)第五零八章 清廷招撫(五)第二六五章 進城(一)第五七八章 袁世凱來訪(二)第二百 中標者(下)第四一四章 旅順攻略(十一)第二四三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六)第五七三章 北洋議事(三)第五五五章 接受談判(七)第四八五章 清廷朝議(下)第五十九章 遠東戰爭結束(中)第六九十章 再度出擊(一)第一三一章 外調(五)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區(十)第五二二章 反圍剿(二)第六六八章 臺灣海峽之戰(九)第三七零章 談判團第三四二章 軍事計劃(上)第四五四章 外交斡旋(十一)第十一章 遭遇日艦第五六四章 美國(七)第五六六章 陰謀(四)第三十六章 圈孑第一六四章 年終(上)第五零八章 穆棱河之戰(四)第五百章 輿論再變(三)第三三四章 李鴻章來訪(十一)第四六三章 武昌之行(四)第一一八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四)第七一四章 上海談判(一)第四八二章 登陸作戰(四)第六五四章 遠東遠征軍(一)第五七六章 談判(四)第五二五章 談判(三)第九十七章 天津租界(四)第二七零章 根據地(十二)第四七四章 山海關之戰(三)第十二章 接管濟南(五)第四十八章 上海新區(一)第四一九章 遼河之戰(五)第二三六章 訪日艦隊(七)第二零四章 從軍(二)第三四六章 歐洲危機(三)第五四零章 聯合軍演(五)第六一六章 皇帝與太后(下)第四五九章 圍殲日軍(三)第四五四章 新聞發佈(三)第五八八章 隔空交手(四)第五八五章 青島密約(五)第四八八章 登陸作戰(九)第五十四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五)第七一九章 上海談判(六)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四七四章 山海關之戰(三)第二一三章 爪哇之戰(三)第一七五章 德國之行(七)第八章 接管濟南(一)第六零四章 東北戰事再起(二)第四三五章 戰爭再啓(六)第三三四章 李鴻章來訪(十一)第四三九章 進京(六)第四一五章 北京攻略(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