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八章 政客(三)

伊藤博文聽了,心裡卻頗不以爲然,認爲宮本直拓所說的這些理甴有些牽強,有些誇大了英法的劣勢,如將英法軍隊和俄國艦隊的遠征相比,顯然是不適合的,因爲俄國在印度洋、太平洋沒有殖民地,因此艦隊在航行途中得不到補濟修整,而英法兩國的殖民地衆多,走到那裡都有自己的港口,可以得到充份的修整,而且英法兩國離中國雖遠,但英國有印度這塊殖民地,法國也有印度交趾,儘管也不能算近,但也大大縮短了兩國的補濟線。

不過這些話伊藤博文也沒有說出來,因爲宮本直拓說的這些情況也確實是客觀存在,只是影響大小的問題,但這是一個很難量化的情況,只能等事情發生之後再判斷,是爭不出什麼結果來。另外以前宮本直拓也多次提及到海外華人,一直認爲他們纔是日本的心腹大患,但伊藤博文始終把海外華人的威脅放在俄國之後,現在看來,確實是如宮本直拓所言的。

另外伊藤博文對宮本直拓提出和華東政府談判議和十分讚賞,作爲國家戰略,在開戰之前就必須要考慮到怎樣結束戰爭,作爲政治家,更是要考慮如何更好讓戰爭爲國家的政治服務,而不是讓國家政治被戰爭所綁架,在整個日本,有這樣清醒頭腦的人確實不多。

而就目前的情況來說,伊藤博文也認爲可以考慮和華東政府進行談判,但現在並不是最好的談判時機,最好是在日軍撤出遼陽,人民軍陷入和俄軍苦戰,英法兩國又對華東政府強力施壓,纔是最佳的時機,不過伊藤博文也知道這種最理想化的時機未必會出現,但也應該選擇一個最適當的時刻,不過顯然不是現在,因此伊藤博文也不想和宮本直拓爭論,道:“宮本君提醒得是,我會在適當的時候促成和華東政府談判。”

宮本直拓則暗暗嘆了一口氣,因爲他聽得出來伊藤博文的敷衍之意,不過宮本直拓也知道自己所說的這些理由,特別是英法兩國不是華東政府的對手,確實是有些站不往腳,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自己總不能告訴伊藤博文,海外華人是來自未來的穿越者,帶來了未來世界的先進軍艦,可以秒殺這個時代的一切軍艦,只好找一些牽強生硬的理由,也難怪伊藤博文不會相信,因此也只好道:“那就有勞先生了。”

這時伊藤博文道:“宮本君,你現在是什麼軍銜?”

宮本直拓道:“中校,馬上就要晉升上校了。”雖然宮本直拓策劃組織得上海襲擊事件並沒有起到阻止華東政府參戰的目地,但確實給上海新區造成了重大的損失,而且在華東政府己經參戰,並且給日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因此更要樹立一個抗擊華東政府的形像,於是宮本直拓就成爲一個標杆,得以晉升。

伊藤博文點了點頭,道:“很快啊!”

雖然上校不算什麼高軍銜,但宮本直拓服役才4年多的時間,而且年齡還不到40歲,又不是藩閥世族出身,能夠有論資排輩極爲嚴重的日本陸軍,晉升到上校確實是十分難得了。

伊藤博文又道:“不過以你的見識、才能,幹情報工作也是大材小用了,而且上校軍銜顯然是不夠的,但像你這樣平民出身的人,在軍隊中晉升到上校軍銜己差不多是你的極限了,除非你能夠直接在戰場上取得重要的戰功,否則要晉升到將級,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甚致更長。”

宮本直拓怔了一怔,不明白伊藤博文爲什麼會對自己說這個話題,不過伊藤博文的話也確實讓宮本直拓頗有感概,他來到這個時代己有近6年時間,儘管擁有超前的知識和閱歷,但這個時代的日本,等級森嚴的程度比他穿越的那個時代要更嚴酷得多。

由其是在日本陸軍,儘管己經全盤接受了近代陸軍的編制、運作、訓練,但仍然帶有十分濃厚的封建殘餘,中高層的軍官幾乎都被藩閥、世族出身的子弟所把持,平民百姓在和平時代想要出頭確實是困難重重,自己能夠晉升到上校,一來是確實有能力,收集到的情報以及對未來的判斷都十分精準,晉級也是名正言順;二來校級軍官只能算中層,陸軍高層對於少數有能力平民也能網開一面,但要想再進一步,升到將級就是舉步維艱了,而且就是自己升到中校,就己經遭到了不少藩閥世族出身軍官的排擠,這時被調回國內,實際就是被閒置起來,如果不是因爲陸軍需要樹立一個抗擊海外華人的典範,是決不可能晉升上校的。

當然晉升到上校對宮本直拓最大的價值也不過是薪俸高了一級,其他基本沒有什麼變化,自己照樣是被閒置,伊藤博文說自己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才能晉升將級,其實已是樂觀了,宮本直拓認爲自己很有可能會一直被閒置,到退伍之前才能得以最後一次晉升,除非是自己投身入作戰部隊,在戰場上建立戰功。

但宮本直拓知道,在這個時代的日本,要靠軍功晉升是相當困難的,因爲華東政府的出現,日本想像另一個時空那樣,在襲擊珍珠港之前,軍事行動一直順風順水的局面,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投身戰鬥部隊,不僅晉升困難,而且還有極大的危險。

這時伊藤博文又道:“我希望你能加入政友會,我可以保證,只要你加入政友會,我可以任命你爲幹事,10年之內,不敢說問鼎首相,但入閣是有很大的可能性。”

宮本直拓聽了,心裡也不由大動,政友會全稱立憲政友會,是在1900年由伊藤博文創立的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團體。也是後世日本*的前身,雖然右舊時空裡政友會只存在了40年,但在這40年時間是,一直都是日本政壇舉足輕重的力量,先後組閣7次,積累執政達22年。

政友會設總裁1名、總務委員若干名、幹事長1名和幹事若干名,實行總裁專制,其他職務人選和人數均由總裁決定,,現任總裁自然是伊藤博文,因此如果自己加入政友會,就可以獲得幹事職位,也算是中層人員了,雖然政友會裡也會有一定的論資排輩現像,但和陸軍相比,肯定是要弱得多,因此如果自己加入政友會,無疑將獲得大量的政治資源,以自己的才能,又有伊藤博文的支持,10年之內入閣,是完全有可能的。畢競來到這個時代6年,宮本直拓也深感沒有靠山的痛苦。

不過宮本直拓也有自己的顧忌,一是他知道在舊時空裡,伊藤博文於1909年10月26日在哈爾濱被朝鮮人安重根刺殺而身亡,離現在只有4年多的時間,雖然歷史己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但伊藤博文是否能夠逃過這一劫,宮本直拓心裡也沒有底,如果伊藤博文逃不過這一難,那麼他對自己的幫助也就極爲有限了;二是宮本直拓也清楚,一直到二戰結束之前,日本的權力始終都被軍方把持,既使政友會執政的時間長,但和軍方相比,也始終處於弱勢的地位,政友會共有兩任首相都是被軍方的激進份子刺殺,因此在政友會裡混,也未必就是安全的。

伊藤博文又道:“我廷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在日本推行憲政制度,以文治國,正希望有你這樣的人來幫助我。”

宮本直拓的心裡不禁又動了一動,他是來自現代社會的人,當然贊同伊藤博文的這種政治理念,在後世日本在反思歷史時,有一派學者的觀點就認爲,如果伊藤博文在1909年不死,而是繼續推行他的憲政制度,以文治國理念,日本的歷史也許就會改寫了。因爲伊藤博文是這個時代唯一能夠和軍方相抗衡的文職官員,他死之後,儘管政友會還存在了30餘年,並出了5任首相,但始終無法在日本推行憲政,和軍方博奕的過程中,也始終都處於劣勢地位,最終還是無力控制軍方的暴走。

當然就算伊藤博文活着,日本也不會改變侵略他國的行徑,就是伊藤博文本人,也主張日本對外擴張的,但如果伊藤博文的憲政制度,以文治國理念能在日本得以貫徹的話,確實有可能控制住軍方的獨走,讓日本進行一種有理智的擴張,而不至於走向瘋狂。

宮本直拓又沉思了一會兒,才道:“伊藤先生,容我考慮一下吧。”

第七十五章 進攻赤峰(下)第二九四章 開荒(二)第一六零章 農業部的運作(一)第七零二章 求和(九)第六七四章 大獲全勝(五)第四一三章 旅順攻略(十)第三九二章 全面開戰(一)第六十四章 工業(一)第五二九章 談判(七)第一三四章 渤海海戰(三)第八章 俄國求和(上)第一八三章 德國海軍戰略(一)第四二二章 進攻北京(一)第二九八章 革命者(三)第二六四章 根據地(六)第四一七章 北京攻略(十三)第十七章 追擊日艦第六一六章 滿洲里戰役(九)第八十八章 青州之亂(一)第一五三章 徳國之行(十)第四二八章 進攻北京(七)第四四三章 進京(十)第三二四章 海參崴(七)第一七三章 投資考察(四)第四二五章 進攻北京(四)第五十七章 殲滅(二)第七一四章 上海談判(一)第三三九章 工業成就(五)第二七一章 陰島(二)第二五五章 圈套(三)第二十五章 接管濟南(十八)第六九四章 求和(一)第一三四章 海軍假期(五)第六十七章 工業(四)第三二五章 李鴻章來訪(二)第三九九章 談判(七)第二三八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一)第二零四章 從軍(二)第三二零章 海參崴(三)第一八七 封存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一四七章 北倉之戰(六)第三九六章 談判(四)第三零八章 備戰(二)第一六一章 對日談判(六)第四一八章 北京攻略(十四)第三二七章 李鴻章來訪(四)第七十八章 水災(三)第一六四章 慶賀大會(二)第六十二章 英日同盟(二)第四七四章 外交爭鬥(三)第二五四章 工作組(二)第一五零章 徳國之行(七)第一七零章 投資考察(一)第六十四章 工業(一)第三二七章 奉天會戰(上)第二零二章 作戰計劃(下)第五零一章 輿論再變(四)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二)第一三八章 上海新區(二)第六十章 遠東戰爭結束(下)第五一一章 清廷招撫(八)第六二九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一)第一六一章 對日談判(六)第五一五章 穆棱河之戰(十一)第六九三章 再度出擊(四)第二三五章 進駐膠州灣第六六七章 臺灣海峽之戰(八)第六二二章 登陸日本(四)第六二八章 登陸日本(十)第一一四章 失蹤(下)第八十九章 青州之亂(二)第十一章 遭遇日艦第六零一章 西安之行(一)第四一六章 遼河之戰(二)第四一零章 旅順攻略(七)第七三零章 決策(四)第六零三章 西安之行(三)第一二二章 學校第二十一章 接管濟南(十四)第四二五章 停戰期(六)第四七四章 山海關之戰(三)第二五七章 訪問(上)第一九二 訪問天津(四)第二二九章 各方反應(三)第二六九章 根據地(十一)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區(十)第四十七章 登陸作戰(上)第三十三章 市長上任(五)第七十六章 規劃(二)第二三零章 訪日艦隊(一)第三七零章 談判團第二二二章 談判(四)第六九五章 求和(二)第五七四章 交收東三省條約第七零三章 求和(十)第四九五章 襲取海參崴(四)第一一四章 接管天津(六)第五九七章 上海租界(九)第八十九章 天津戰役(二)
第七十五章 進攻赤峰(下)第二九四章 開荒(二)第一六零章 農業部的運作(一)第七零二章 求和(九)第六七四章 大獲全勝(五)第四一三章 旅順攻略(十)第三九二章 全面開戰(一)第六十四章 工業(一)第五二九章 談判(七)第一三四章 渤海海戰(三)第八章 俄國求和(上)第一八三章 德國海軍戰略(一)第四二二章 進攻北京(一)第二九八章 革命者(三)第二六四章 根據地(六)第四一七章 北京攻略(十三)第十七章 追擊日艦第六一六章 滿洲里戰役(九)第八十八章 青州之亂(一)第一五三章 徳國之行(十)第四二八章 進攻北京(七)第四四三章 進京(十)第三二四章 海參崴(七)第一七三章 投資考察(四)第四二五章 進攻北京(四)第五十七章 殲滅(二)第七一四章 上海談判(一)第三三九章 工業成就(五)第二七一章 陰島(二)第二五五章 圈套(三)第二十五章 接管濟南(十八)第六九四章 求和(一)第一三四章 海軍假期(五)第六十七章 工業(四)第三二五章 李鴻章來訪(二)第三九九章 談判(七)第二三八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一)第二零四章 從軍(二)第三二零章 海參崴(三)第一八七 封存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一四七章 北倉之戰(六)第三九六章 談判(四)第三零八章 備戰(二)第一六一章 對日談判(六)第四一八章 北京攻略(十四)第三二七章 李鴻章來訪(四)第七十八章 水災(三)第一六四章 慶賀大會(二)第六十二章 英日同盟(二)第四七四章 外交爭鬥(三)第二五四章 工作組(二)第一五零章 徳國之行(七)第一七零章 投資考察(一)第六十四章 工業(一)第三二七章 奉天會戰(上)第二零二章 作戰計劃(下)第五零一章 輿論再變(四)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二)第一三八章 上海新區(二)第六十章 遠東戰爭結束(下)第五一一章 清廷招撫(八)第六二九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一)第一六一章 對日談判(六)第五一五章 穆棱河之戰(十一)第六九三章 再度出擊(四)第二三五章 進駐膠州灣第六六七章 臺灣海峽之戰(八)第六二二章 登陸日本(四)第六二八章 登陸日本(十)第一一四章 失蹤(下)第八十九章 青州之亂(二)第十一章 遭遇日艦第六零一章 西安之行(一)第四一六章 遼河之戰(二)第四一零章 旅順攻略(七)第七三零章 決策(四)第六零三章 西安之行(三)第一二二章 學校第二十一章 接管濟南(十四)第四二五章 停戰期(六)第四七四章 山海關之戰(三)第二五七章 訪問(上)第一九二 訪問天津(四)第二二九章 各方反應(三)第二六九章 根據地(十一)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區(十)第四十七章 登陸作戰(上)第三十三章 市長上任(五)第七十六章 規劃(二)第二三零章 訪日艦隊(一)第三七零章 談判團第二二二章 談判(四)第六九五章 求和(二)第五七四章 交收東三省條約第七零三章 求和(十)第四九五章 襲取海參崴(四)第一一四章 接管天津(六)第五九七章 上海租界(九)第八十九章 天津戰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