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八章 濟南衆態(七)

這一番話就帶着明顯帶有威脅性,也讓在場的衆人猛然一醒。剛纔王勝一直都是十分耐心的逐一反駁衆人的理由,讓人產生了一種海外華人是很講道理的感覺,因此有些人的膽氣也壯了,在語氣上也要激烈一些,於是有人喊出了“就是不交地”的話來。而現在衆人才會過神來,王勝代表的海外華人可不是什麼善茬,他們在膠澳地區可是連殺了16個反對所謂土地改革的地主,有傳言說海外華人在膠澳可是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想到這裡,有不少人也覺得脖子後直冒冷氣。

不過這時只聽“啪”的一聲,有人猛的一拍桌孑,站了起來,大聲道:“不管怎麼說,想要收了我的地,門都沒有,把我逼急了,我到北京去告御狀去。”

衆人看時,原來是旗人那一桌,說話的人叫明秀,不過長得卻是五大三粗,滿臉橫肉,他是鑲藍旗出身,世襲輔國將軍的爵位,並且還任過駐防山東八旗協領,祖上連出過好幾大員,因此積攢下了鉅額的家產,到他這一代,家裡在田產7千餘畝,另有三處柴草山,儘管在濟南府裡沒有什麼產業,但也足以擠身入濟南的一等鄉紳之列。

王勝微微一笑,道:“如果要到北京去告御狀,還要再等些時候才行,現在北京被我們的人民軍控制,只有等我們接管山東以後,朝廷才能回北京。不過你到是可以到西安去告御狀,但西安可是要比北京遠得多,因此可要帶足盤纏上路。”

誰都聽得出來,王勝這話可不僅僅是譏諷,而是告訴在場的衆人,現在朝廷也要看海外華人的臉色才能回北京,因此就是告到朝廷那裡去也沒有用。

而這時在明秀身邊的一個年輕人猛的把酒杯一摔,跳了起來,指着王勝大罵道:“你們這些海外的蠻夷,原本是前朝的餘孽,蒙朝廷天恩,才許你們歸國定住,現在居然計算起老爺們的田產來,告訴你們,老爺家的田產有的是,但一畝也不會給你們,看你們能把咱爺們怎麼着。”

衆人也都不禁有些變色,原來說話的這人叫安奉,他爹是清廷駐山東八旗軍的副都統。山東的八旗駐軍分青州、德州兩處,最高官職爲副都統,原來八旗兵額總計2473名,但到了清末時,只有650名。副都統衙門設在青州,同時兼轄德州駐防營。按照清廷軍制,八旗地方駐軍及家屬是單獨築建滿城居住,而不得於當地居民混居,而且規定旗人平日不準離城20裡,遠出時要請假註冊,回城後要銷假,如果違限不歸按逃旗論處。

不過時間推移,八旗駐軍在各駐地的人口越來越多,滿城也容納不下,而且到了清廷中後期,旗制鬆弛,因此也有不少滿人都搬出了滿城居住。清廷在青州、徳州均建有滿城,但濟南是山東的首府,經濟、社會都遠超過青州,因此不少富裕的旗人都在濟南購房置業,今天出席的旗人都屬於這一類型。

儘管現在清廷己經勢微了,各地的駐守旗軍早己不堪大用,但畢竟有200餘年的積威,駐守旗軍在各地依然享受着不少的特權,而由於旗人多有破產者,不少滿人憑着自己是駐守旗軍的身份,在地方上坑蒙拐騙,動不了大鄉紳卻可以欺負普通百姓,衍然己成爲地方的一害了。

由於濟南沒有八旗駐軍,旗人不多,到是沒有形成大患,不過安奉是都統公子,身份地位要比普通旗人高得多,而且他的年齡不大,沒有經過什麼世面,平日裡遊手好閒慣了,也無人敢遭惹他,因此養成了狂妄自大的性格,現在見穿越者咄咄逼人,於是出語不遜,和穿越者對慫起來。

站在羅嶽、王勝身後的幾名警衛將手按在槍柄上,怒視着安奉。不過卻被羅嶽攔住,畢竟對方還沒有動武,也沒有必要亮槍。

好在是和安奉同桌的幾個旗人還算明白事理,知道真要是衝突起來,吃虧的肯定是安奉,因此都趕忙起身,把安奉給拉住,並且向袁世凱告辭,然後好說歹說,把安奉給拉下樓去了。而其他幾桌的人見了,也知道海外華人的土地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再留下去也沒有意義,於是也都紛紛起身告辭。不一會兒人就都走光了,只剩下王勝、袁世凱等人這一桌。就連陪席的兩位酒店東主也告罪離席送客。

王勝對袁世凱道:“袁巡撫,剛纔的事情實在抱歉得很。”

袁世凱呵呵笑道:“不訪事,不訪事,我昨天就說過了,談成什麼樣都和我無關。不過聽了王主任這一席話,我也受益非淺啊。”

這時唐紹儀道:“王主任,在下有幾件事情不明,希望向王主任當面請教。”

王勝點頭道:“請說。”

唐紹儀道:“剛纔王主任說,貴衆徵收的土地,自己並沒有佔有一畝,而是全都分給了無地的農民。但據我看貴衆發佈的【土地改革制度大綱】,貴衆分給農民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權,而並不是土地的所有權力,而土地的所有權力是歸貴衆的權力機構所有,也就是說,徵收的所有土地,實際都是歸貴衆所有,然後再甴貴衆將土地出租給農民,收取地租,在這種制度之下,貴衆是最大的,而且是唯一的地主,是也不是?”

袁世凱、徐世昌等人聽了,這才恍然大悟,其實他們剛纔聽王勝的說辭,雖然找不出反對的理由,但也感覺有地方不對,只是說不出是那一點不對,而聽唐紹儀這麼一說,纔算明白過來,海外華人真是好深的套路,明明是把所有的土地都收爲己有,卻還做出一付大公無私,一切只爲黎民百姓的樣子來。

不過唐紹儀剛纔當着衆人的面,並沒有說破,而是現在等人都走光了才說,這也表明他是站在袁世凱的立場,而並不是幫山東的鄉紳說話,給海外華人留有餘地,但也是讓海外華人明白,你們的那一套並不能騙了所有人,還是有人能夠看破的。

王勝點了點頭,唐紹儀果然不愧是留美的海龜,對於所有權、使用權這樣的概念分得十分清楚,一眼就看透了穿越者的土地政策的實質,不過對此穿越者也早有應對的言辭,畢竟穿越集團從來就沒有指望過靠玩文字遊戲騙過所有人,因此呵呵笑道:“不錯,確實是這樣,我們的土地制度稱爲土地公有制度,也叫土地國有制,簡單來說就所有的土地都歸國家所有,由國家將土地的使用權分發給農民,並收取田租地稅,一來可以確保所有的農民都有地可種;二來由國家直接對農民徵稅,少了地主這個中間盤剝的環節,國家可以多得田稅,農民也可以多留餘產,從中受益,兩全其美;三來農民只有土地的所有權,就無法出賣土地,可以避免土地兼併發生。不知各位以爲如何?”

本來袁世凱等人認爲是抓住了海外華人的土地制度的漏洞,但聽了王勝這一翻話,又覺得這個漏洞其實並沒有什麼,因此不管是土地所有權還是土地使用權,反正地是分給農民種,而且種地納糧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海外華人確實沒有個人從中收益,另外這樣一來也確實是可以避免土地兼併,單從理論上說,這確實是一套完美無缺的土地政策。

這時徐世昌道:“居在下所知,昔日王莽改制有王田制,也曾將所有土地收爲國有,並且不許土地賣買,與貴衆相似,然而改制一出,天下反對,各地舉義紛起,旋即滅亡,不知貴衆此制,何以能在海外通行200年。”

王勝笑道:“王莽改制中的王田制和我們的土地制度確實有相似之處,不過當時反對王田制的,並不是所有人,而且所有的地主,雖然新朝末年也大量的農民起義發生,但沒有證據證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是王田制。而王田制失敗的原因,一是王莽沒有抓住支持王田制的人,地主肯定是要反對王田制的,而支持王田制的應該是普通農民,但王莽並沒有充份利用農民的力量來對抗地主;二是王莽沒有建立一個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領導班子;三是王莽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打擊反對王田制的地主,而這些我們都俱備。”

徐世昌聽了,也基本明白王勝的意思,說白了就是海外華人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從地主手裡強行徵收土地,對武力抗拒土地改革的地主,無情的鎮壓,從這個意義上說,海外華人的執行能力確實要比王莽強得多。

這時唐紹儀才道:“不過貴衆無端強收鄉紳土地,甚致不惜殺人滅族,在下總是覺得有些不妥。”

王勝正色道:“我不否認我們確實是在使用強制手段徵收地主的土地,甚致還會使用暴力手段,但我們最終的目地是爲了抑制土地兼併,並且讓廣大的農民受益,而且除此之外,還有更好的辦法嗎?用錢來贖賣土地,且不說我們沒有那麼多錢,恐怕任何政府也拿不出那麼多錢來,而且地主也未必願意出售土地,施政的實質和目地是爲了讓廣大人民受益,但如果什麼事情都追求程序正義,而忽視了結果,豈不是有違施政的初衷嗎?”

第五三五章 土地政策(三)第四四九章 外交斡旋(六)第二一六章 爪哇之戰(六)第一九一章 訪問英法(二)第三四零章 李鴻章之死(一)第六一五章 滿洲里戰役(八)第二五七章 公審大會(二)第五十八章 遠東戰爭結束(上)第一六八章 回訪日本(下)第五六一章 夜襲(二)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第六五三章 撤僑(五)第三一四章 軍隊擴編計劃(二)第四一零章 旅順攻略(七)第五七七章 袁世凱來訪(一)第一五零章 徳國之行(七)第三九四章 全面開戰(三)第六六六章 臺灣海峽之戰(七)第五零三章 清廷出兵(三)第二五五章 圈套(三)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七十三章 進攻赤峰(上)第四六四章 迎擊俄軍(一)第三一四章 錦州(二)第六零三章 西安之行(三)第七零七章 日本的選擇(一)第五九八章 上海租界(十)第一零四章 佈局海外(上)第一五九章 天津見聞(四)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戰(六)第四三一章 進攻北京(十)第六十二章 英日同盟(二)第六二零章 登陸日本(三)第四八五章 清廷朝議(下)第八十一章 戰前(下)第四七七章 外交爭鬥(六)第二九四章 開荒(二)第五七二章 北洋議事(二)第六八九章 反制(三)第一三二章 海軍假期(三)第一四二章 訪問(二)第六八三章 結束戰爭(四)第三七二章 餘波未平(九)第一八二章 護僑行動(四)第四一九章 遼河之戰(五)第一二六章 秋收行動(十五)第二四七章 天誅(四)第五七零章 預備會議(五)第一二零章 秋收行動(九)第一零一章 巡視(六)第一五四章 回師第六七一章 大獲全勝(二)第十三章 接管濟南(六)第二九四章 開荒(二)第一三九章 渤海海戰(八)第二零八章 奇襲庫倫(二)第六十二章 英日同盟(二)第二四三章 第一家族(二)第三九五章 談判(三)第五一零章 穆棱河之戰(六)第一九零章 登陸爪哇(二)第六四三章 日本本土作戰(三)第一一四章 接管天津(六)第四四一章 遼陽之戰(三)第二七八章 五人會議(二)第一一四章 失蹤(下)第五八二章 張作霖歸附(上)第三六一章 徳國特使(九)第二五零章 鑑定圖紙(下)第十五章 艦炮對決第十一章 遭遇日艦第二二五章 舞會(下)第九十三章 天津戰役(六)第五八八章 農場巡視(三)第五五八章 美國(一)第七二一章 歸國(一)第五十九章 上海新區(十二)第五一六章 穆棱河之戰(十二)第二四五章 天誅(二)第六七二章 大獲全勝(三)第三十五章 導彈戰術(下)第四四三章 進京(十)第六五零章 撤僑(二)第一一七章 秋收行動(六)第三八六章 對馬海戰(十二)第三十章 清室回京(四)第五八零章 袁世凱來訪(四)第七十章 海軍顧問(上)第二四三章 第一家族(二)第一零九章 接管天津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一七六章 南洋鉅富(三)第一九一章 登陸爪哇(三)第五五六章 土地改革(十一)第一八三章 護僑行動(五)第四九零章 激烈博弈(四)第二一八章 青島戰役(三)第二一五章 爪哇之戰(五)第一五七章 對日談判(二)第八十二章 災民(二)
第五三五章 土地政策(三)第四四九章 外交斡旋(六)第二一六章 爪哇之戰(六)第一九一章 訪問英法(二)第三四零章 李鴻章之死(一)第六一五章 滿洲里戰役(八)第二五七章 公審大會(二)第五十八章 遠東戰爭結束(上)第一六八章 回訪日本(下)第五六一章 夜襲(二)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第六五三章 撤僑(五)第三一四章 軍隊擴編計劃(二)第四一零章 旅順攻略(七)第五七七章 袁世凱來訪(一)第一五零章 徳國之行(七)第三九四章 全面開戰(三)第六六六章 臺灣海峽之戰(七)第五零三章 清廷出兵(三)第二五五章 圈套(三)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七十三章 進攻赤峰(上)第四六四章 迎擊俄軍(一)第三一四章 錦州(二)第六零三章 西安之行(三)第七零七章 日本的選擇(一)第五九八章 上海租界(十)第一零四章 佈局海外(上)第一五九章 天津見聞(四)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戰(六)第四三一章 進攻北京(十)第六十二章 英日同盟(二)第六二零章 登陸日本(三)第四八五章 清廷朝議(下)第八十一章 戰前(下)第四七七章 外交爭鬥(六)第二九四章 開荒(二)第五七二章 北洋議事(二)第六八九章 反制(三)第一三二章 海軍假期(三)第一四二章 訪問(二)第六八三章 結束戰爭(四)第三七二章 餘波未平(九)第一八二章 護僑行動(四)第四一九章 遼河之戰(五)第一二六章 秋收行動(十五)第二四七章 天誅(四)第五七零章 預備會議(五)第一二零章 秋收行動(九)第一零一章 巡視(六)第一五四章 回師第六七一章 大獲全勝(二)第十三章 接管濟南(六)第二九四章 開荒(二)第一三九章 渤海海戰(八)第二零八章 奇襲庫倫(二)第六十二章 英日同盟(二)第二四三章 第一家族(二)第三九五章 談判(三)第五一零章 穆棱河之戰(六)第一九零章 登陸爪哇(二)第六四三章 日本本土作戰(三)第一一四章 接管天津(六)第四四一章 遼陽之戰(三)第二七八章 五人會議(二)第一一四章 失蹤(下)第五八二章 張作霖歸附(上)第三六一章 徳國特使(九)第二五零章 鑑定圖紙(下)第十五章 艦炮對決第十一章 遭遇日艦第二二五章 舞會(下)第九十三章 天津戰役(六)第五八八章 農場巡視(三)第五五八章 美國(一)第七二一章 歸國(一)第五十九章 上海新區(十二)第五一六章 穆棱河之戰(十二)第二四五章 天誅(二)第六七二章 大獲全勝(三)第三十五章 導彈戰術(下)第四四三章 進京(十)第六五零章 撤僑(二)第一一七章 秋收行動(六)第三八六章 對馬海戰(十二)第三十章 清室回京(四)第五八零章 袁世凱來訪(四)第七十章 海軍顧問(上)第二四三章 第一家族(二)第一零九章 接管天津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一七六章 南洋鉅富(三)第一九一章 登陸爪哇(三)第五五六章 土地改革(十一)第一八三章 護僑行動(五)第四九零章 激烈博弈(四)第二一八章 青島戰役(三)第二一五章 爪哇之戰(五)第一五七章 對日談判(二)第八十二章 災民(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