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一章 巡視(六)

歐陽隆興遲疑了一下,才道:“到也不算太難,蒙古貴族想要組織聯盟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沒有大半年時間是搞不起來的,而且就算是搞成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論武力蒙古貴族聯盟根本不可能是我們的對手,論人心蒙古貴族更不可能比得過我們。至於俄國那邊,應該是外交層面的事情,不過俄國經過遠東戰爭新敗,國內的矛盾叢叢,正是衰退時期,因此相信我們只要在外交上向俄國施加足夠的壓力,俄國就不可能支持蒙古貴族,至少也不會明目張膽的支持。”

秦錚呵呵笑道:“照你這麼說,蒙古地區是固若金湯了!”

歐陽隆興搖了搖頭,道:“那也不能這麼說,如果只是要守住目前我們控制的蒙古地區,當然是不成問題的,但蒙古貴族肯定不會就止罷手,他們雖然不能動搖我們的控制,但卻會不斷給我們製造小破壞,而我們如果只是這樣見招拆招的應對方式,就會有些被動了,完全是被蒙古貴族牽着鼻孑走,這是對我們很不利的。因爲內蒙的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里,人口大約是230萬;外蒙17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80萬,而我們現在控制的地區只有4、5萬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萬,根本無法依靠蒙古地區的資源來應對蒙古貴族的破壞行動,要保持對現在佔領地區的控制,只能不斷從蒙古以外的地區抽調資源,爲蒙古地區輸血,因此出現這樣的局面,就算是可以守住目前我們控制的蒙古地區,但坦白的說也是得不償失的。”

秦錚點了點頭,道:“那麼依你的看法,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歐陽隆興道:“我的解決辦法是擴大我們在蒙古地區的佔領區,一方面是警告蒙古貴族,我們決不是隻捱打而不還手的,誰敢惹我們,必須要承受我們的報復;另一方面擴大了我們在蒙古地區的佔領區,增加了人口,這樣就可以主要依靠蒙古地區的資源,來和蒙古貴族對抗,施行以蒙制蒙,而且將來我們要全面控制蒙古,也有足夠的人員可用。”

秦錚道:“那麼我們在蒙古地區的佔領區要擴大到什麼程度合適呢?”

歐陽隆興立刻拿出一張地圖,輔在桌子上,指着地圖道:“現在我們在北方己經控制到滿洲里地區,而南方控制到赤峰,而從赤峰到滿洲里的直線距離約以800多公里。” 說着,他拿起鉛筆,在滿洲里和赤峰之間畫出一條直線,接着道: “在這條直線以東的部份,包括內蒙古的東北地的卓索圖盟、昭烏達盟、哲裡木盟的全部地區,錫林郭勒盟的大部份地區,以及外蒙的車臣汗的部份地區,都陷入在我們東北地區的弧形包圍之中,此這也就是我們應該擴大的佔領區,一但我們將這一片地區都納入到控制之內,那麼我們在蒙古地區將控制的地域面積約爲25-3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在70-80萬之間,這樣一來就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只要組織得當,完全可以只靠我們控制的蒙古地區資源,來對抗其他地區的蒙古貴族。並且爲將來全面控制蒙古地區培養足夠的人員。”

秦錚點了點頭,道:“你的這個建議不錯,不過我們剛剛結束了遠東戰爭,現在又在長江流域救災,在短時間內,是不會發動新的戰事的。”

歐陽隆興道:“要控制這一片地區,並不用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一個陸軍團和一個騎兵團就夠了,就算只有2個騎兵營也行,只從我的19師裡抽調軍隊就夠了,只要給我配齊騎兵部隊就行,而這樣規模的軍事行動,不會消耗我們太多的資源。”

秦錚道:“如果只是出動這一點兵力,到是可行,但只靠這麼一點兵力,能夠達到你所說的這個目標嗎,一個陸軍團加兩個騎兵營,最多也就是4、5000兵力,在蒙古地區,也許沒有那一股力量能夠和這樣的兵力相抗衡,但要控制25-30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只靠這一點兵力是遠遠不夠的。”

歐陽隆興道:“政委,您說的都對,我也沒有指望靠一支軍隊去佔領這一片地區,軍隊只是輔助,主要的戰術還是採用我們在河南的模式,層層滲透,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充份動員廣大的牧民,把他們組織起來,去打擊蒙古貴族,我們只做領導、動員、組織的工作,而軍隊只是做爲我們的後盾,在蒙古貴族反撲的時候使用。根據目前我們掌握的情況,這一片地區內的牧民都希望我們能夠去解救他們,畢競誰不希望自己能夠擺脫貴族的控制,有自己的牛羊牲口,因此只要是我們派出一支軍隊,振臂一呼,一定可以得到衆多牧民的支持,當然這樣的戰術,需要大量的基層行政工作人員,這就要地方**的大力支持才行。按我的估計,今年以內,最多到明年年初,我們就可以完成對這一片地區的控制了。”

秦錚對歐陽隆興的回答十分滿意,其實這和他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雖然在這兩年內,華東**的主要目標是發展經濟和工業,而不會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但也並不意味着華東**就應該韜光養晦,無所作爲,一方面如果有合適的機會,還是會果斷出手,如這次的救災行動,實際是將華東**的力量向長江流域滲透;另一方面小規模的軍事行動,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華東**也都不會一味的阻止,該打的仗還是要打,只是規模不得超過一個師。

而在蒙古地區,雖然華東**佔據了赤峰這個據點,但畢竟是孤掌難鳴,如果能夠在控制軍事規模的前提下,將華東**控制的蒙古地區擴大,當然是可以施行的。不過秦錚畢競不是在第一線,因此對蒙古地區的俱體情況並不完全瞭解,對能否在控制軍事規模的前提下,將華東**控制的蒙古地區擴大,心裡也並沒有底。秦錚這次到錦州來視查,並特意安排在朝陽縣和歐陽隆興會談,就是想和他探討蒙古地區的局勢,看看具體實施的機率有幾何。

不過從歐陽隆興的應答來看,他的想法不僅和秦錚相同,並且顯然是經過了深思熟慮,並根據蒙古的實際情況,做出了詳細的計劃,而在秦錚看來,這個計劃成功的機率確實很,於是秦錚道:“歐陽,看來你考慮這個計劃,有一段時間了。”

歐陽隆興道:“是,攻下赤峰之後,我就在考慮,因爲雖然當時我們控制了赤峰,但防線畢競太單薄,爲了保障運輸線,不得不採用在沿途修建堡壘的策略。而後來我們在佔領地區的施政效果很好,因此我認爲可以採用‘河南模式’,而且敖漢旗試過一次,取得到很好的效果,當時經過我們的動員,有超過2000名牧民都被我們發動起來,我只派了1個連的兵力協同他們作戰,就成功的推翻了當地的兩個貴族勢力,實現了翻身做主的轉變,而且當時就有牧民向我們請求,也到其他旗盟去鼓動那裡的牧民,推翻貴族,當家做主,而且他們還保證可以幫我們勸說當地的牧民,所以我纔開始着手認真的調查、分析,最終確定了這個計劃。”

秦錚點了點頭,道:“好,那麼你把這個計劃寫成一份報告書……”

歐陽隆興立刻道:“報告政委,報告書我己經寫好了。” 說着從攜帶的文件夾中取出一本裝訂好的冊孑,恭恭敬敬的交給秦錚,道:“請政委過目。”

秦錚呵呵笑道:“看來你是準備充份啊。” 但並沒有去接。

歐陽隆興道:“我收到您要來錦州視查的通知之後,就開始寫這份報告,剛纔我說的那些話,都在報告中有,而且報告中還有十分詳細的數據說明。”

秦錚道:“很好,我在就不看了,你把這份報告應該遞交給所屬的軍區,這個流程不能破壞,最後會傳到我這裡來的,不過這麼大的事情,我也做不了主,最終要拿到青島去,由行政院審議,不過我是支持的。只有行政院通了,才能開始實施。只怕是要等上幾天。”

其實東北管理委員會是有審批歐陽隆興的這份報告的權力,雖然這次行動的目標是控制蒙古地區25-30平方公里區域,但畢竟只是一次局部的軍事行動,而且出動的軍隊規模也不大,東北管理委員會完全可以自行決定,只用向青島報告一聲就行了。

不過現在東北管理委員會的撤消己進入倒計時,只等秦錚完成這次巡視,回到瀋陽就要開始着手進行交接,然後宣告這一機構的撤消,因此這時東北管理委員會基本己經不管事了,秦錚當然也不想在這個時候再拍板定案什麼重大事情,何況歐陽隆興的這個計劃並不是迫在眉睫,等個1、20天也沒什麼大的影響,完全可以等東北管理委員會撤消之後,秦錚回到青島,提交給行政院去討論。

歐陽隆興不懂這裡的微妙關係,既然秦錚這麼說了,他也不好再問,因此道:“是。”

秦錚又拍了拍他的肩頭,道:“嗯,這段時間,你可以在赤峰多做準備工作。一但行政院通過了,就立刻進行實施。”

第五零三章 調查(下)第五四四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綱(上)第五九一章 濟南衆態(一)第六八九章 反制(三)第六十一章 英日同盟(一)第二零五章 從軍(三)第一二五章 秋收行動(十四)第二八七章 年終會議(三)第一一九章 秋收行動(八)第九章 俄國求和(下)第二五一章 八國聯軍分裂第五零二章 清廷出兵(二)第二五三章 工作組第六七八章 大獲全勝(九)第五一零章 清廷招撫(七)第五七四章 交收東三省條約第三十九章 火力第四二四章 進攻北京(三)第四八四章 登陸作戰(六)第一一四章 接管天津(六)第六十一章 英日同盟(一)第四二一章 空降作戰(下)第五九四章 上海租界(六)第一三零章 海軍假期(一)第五八八章 隔空交手(四)第五一九章 穆棱河之戰(十五)第五二三章 反圍剿(三)第三八二章 對馬海戰(八)第三三七章 工業成就(三)第四十八章 上海新區(一)第三八七章 新聞發佈會(一)第二六一章 反撲(一)第五五二章 接受談判(四)第四十三章 天津分治(一)第五零一章 清廷出兵(一)第二二二章 清廷求和(五)第四一八章 北京攻略(十四)第五十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一)第三六零章 徳國特使(八)第六六一章 臺灣海峽之戰(二)第一七八章 德國之行(十)第一四七章 徳國之行(四)第一三九章 合肥見聞(三)第三九六章 談判(四)第二七四章 朝鮮半島危機(上)第一四四章 徳國之行(一)第一七三章 投資考察(四)第五一三章 穆棱河之戰(九)第一九零章 登陸爪哇(二)第四四五章 遼陽之戰(七)第三九三章 全面開戰(二)第一八七 封存第一九九 中標者第五九零章 上海租界(二)第二一零章 奇襲庫倫(四)第四五七章 圍殲日軍(一)第五六二章 美國(五)第一五四章 訪徳使團(上)第四十三章 錦州之戰(一)第二八零章 五人會議(四)第一三八章 合肥見聞(二)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三二九章 最後的準備(一)第一六一章 日本的訪問(四)第六九六章 求和(三)第三九一章 對馬海戰(十七)第七十三章 來訪者(一)第六零五章 東北戰事再起(三)第四一零章 北京攻略(六)第八十九章 青州之亂(二)第三七零章 談判團第三五七章 徳國特使(五)第五五一章 土地改革(六)第五四零章 聯合軍演(五)第三八一章 對馬海戰(七)第三三一章 海歸(二)第一六九章 新艦下水(五)第四八八章 登陸作戰(九)第五八零章 袁世凱來訪(四)第六十六章 艦上見聞(下)第三九七章 談判(五)第四十二章 艦隊出發第六二五章 登陸日本(七)第七三一章 決策(五)第六十六章 德國使團(六)第五四八章 土地改革(三)第七二五章 臺灣來客(上)第六零五章 東北戰事再起(三)第十四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一)第六一二章 朝見風波(四)第八十一章 戰前(下)第一二三章 秋收行動(十二)第四六一章 武昌之行(二)第二九一章 情報機構(上)第九十九章 巡視(四)第一二八章 電報(下)第六二五章 登陸日本(七)第三七七章 對馬海戰(四)第三十六章 海軍編制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
第五零三章 調查(下)第五四四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綱(上)第五九一章 濟南衆態(一)第六八九章 反制(三)第六十一章 英日同盟(一)第二零五章 從軍(三)第一二五章 秋收行動(十四)第二八七章 年終會議(三)第一一九章 秋收行動(八)第九章 俄國求和(下)第二五一章 八國聯軍分裂第五零二章 清廷出兵(二)第二五三章 工作組第六七八章 大獲全勝(九)第五一零章 清廷招撫(七)第五七四章 交收東三省條約第三十九章 火力第四二四章 進攻北京(三)第四八四章 登陸作戰(六)第一一四章 接管天津(六)第六十一章 英日同盟(一)第四二一章 空降作戰(下)第五九四章 上海租界(六)第一三零章 海軍假期(一)第五八八章 隔空交手(四)第五一九章 穆棱河之戰(十五)第五二三章 反圍剿(三)第三八二章 對馬海戰(八)第三三七章 工業成就(三)第四十八章 上海新區(一)第三八七章 新聞發佈會(一)第二六一章 反撲(一)第五五二章 接受談判(四)第四十三章 天津分治(一)第五零一章 清廷出兵(一)第二二二章 清廷求和(五)第四一八章 北京攻略(十四)第五十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一)第三六零章 徳國特使(八)第六六一章 臺灣海峽之戰(二)第一七八章 德國之行(十)第一四七章 徳國之行(四)第一三九章 合肥見聞(三)第三九六章 談判(四)第二七四章 朝鮮半島危機(上)第一四四章 徳國之行(一)第一七三章 投資考察(四)第五一三章 穆棱河之戰(九)第一九零章 登陸爪哇(二)第四四五章 遼陽之戰(七)第三九三章 全面開戰(二)第一八七 封存第一九九 中標者第五九零章 上海租界(二)第二一零章 奇襲庫倫(四)第四五七章 圍殲日軍(一)第五六二章 美國(五)第一五四章 訪徳使團(上)第四十三章 錦州之戰(一)第二八零章 五人會議(四)第一三八章 合肥見聞(二)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三二九章 最後的準備(一)第一六一章 日本的訪問(四)第六九六章 求和(三)第三九一章 對馬海戰(十七)第七十三章 來訪者(一)第六零五章 東北戰事再起(三)第四一零章 北京攻略(六)第八十九章 青州之亂(二)第三七零章 談判團第三五七章 徳國特使(五)第五五一章 土地改革(六)第五四零章 聯合軍演(五)第三八一章 對馬海戰(七)第三三一章 海歸(二)第一六九章 新艦下水(五)第四八八章 登陸作戰(九)第五八零章 袁世凱來訪(四)第六十六章 艦上見聞(下)第三九七章 談判(五)第四十二章 艦隊出發第六二五章 登陸日本(七)第七三一章 決策(五)第六十六章 德國使團(六)第五四八章 土地改革(三)第七二五章 臺灣來客(上)第六零五章 東北戰事再起(三)第十四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一)第六一二章 朝見風波(四)第八十一章 戰前(下)第一二三章 秋收行動(十二)第四六一章 武昌之行(二)第二九一章 情報機構(上)第九十九章 巡視(四)第一二八章 電報(下)第六二五章 登陸日本(七)第三七七章 對馬海戰(四)第三十六章 海軍編制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