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五章 土地政策(三)

從農業生產效率和工業化的角度來討論穿越集團的土地政策,以前到是很少有人這樣考慮過,甚致可以說是根本就沒有。但安顯桂、魯宏所提出的問題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要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集約化農場式經營確實是一個展的方向,而且在舊時空裡,中國己經朝着這個方向展;而展工業化,也確實需要大量的產業工人,這個時代的中國還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工人階層,因此需要產業工人,只由農民轉化。

魯宏又道:“各位大概在上學的時候都學習過歐州的圈地運動吧,簡單的來說,圈地運動就是一方面將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將農民手裡的零散土地集中起來,展集約化農場式經營,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另一方面農民失去土地之後,只能靠在資本家開辦的工廠裡去工作,從而轉變成爲產業工人,這樣一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工業的展,而工業展了,產品豐富了,生產工俱提高,反過來又可以協進農集約化,農場式經營的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我們現在當然不可能搞圏地運動,但是否將土地分配給農民,確實值得商榷。大家反過來想,如果我們把沒收地主的土地集中起來搞集約化農場式經營,而通過一些行政手段,將無地的農民轉變成產業工人,這樣不也就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了嗎?而農民雖然沒有了土地,但有了工作,也就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這樣同樣也會支持我們。”

張子辰道:“但是在舊時空裡,我們不是工業、農業一起展的嗎?並沒搞什麼集約化農場式經營,不是也同樣實現了工業化?”

魯宏顯然是對此早有考慮的,立刻道:“舊時空的經驗只能做爲參考,不能生搬硬套,因爲這兩個時代的情況是不同的,在舊時空裡我們建國是在5o年以後,雖然這5o年裡從總體來看,中國一直都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但一些局部的時間段,還是獲得了一些穩定展的時間,其中包括有北洋政府的黃金十年,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雖然這兩個黃金十年並沒有民國粉們吹噓得那麼偉大,並沒有使中國真正的富強起來,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積極意義的,至少通過這兩個黃金十年,確實讓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定的展,而且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工人階級。”

“儘管在建國以後工人階級的數量在全國人口的比率中仍然很低,但由於中國的人口總量大,因此絕對數量仍然是一個十分可觀的數字,而這一批工人階級也就是舊時空裡,新中國完成最初的工業化展的基礎,用不着再從農民中轉化產業工人,即然工業化吸納不了農業人口,那農村的集約化農場式經營也就不可能進行,這會造成大量的農民失業,造成巨大的社會動盪,這就是舊時空裡土地政策的時代背景,而這個時代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工人階層,這是最大的時代區別,因此我認爲我們的展道路應該改一改。”

雖然安顯桂、魯宏提出的問題確實有相當大的合理性,但李鬆晨、曾東畢竟對這個時代的農業情況有較深刻的研究,因此兩人思考了一陣,又簡單交流了兩句,就現了安顯桂、魯宏提出的問題中的漏洞,幹是曾東先言道:“其實類似於集約化農場式經營在中國古代一直都存在,雖然中國古代的大部份地主都是靠出租土地收入,但也有一部份經營型地主就是自己僱工,管理耕種,盡這不是主流,但也並不個案;而且我們在天津、青島也開辦了兩個農場,也就是釆用的集約化農場式經營。”

“不過儘管集約化農場式經營代表着農業展的方向,但要想真正了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還是建立在農業機械化和化肥普及化的基礎上,而在目前的生產力、農業技術水平條件下施行集約化農場式經營,雖然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但提高有限,而農民的抗風險能力也増加不大,另外集約化農場式經營需要前期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同時還要經營者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這些都不是這個時代的農民能夠幹得成的,反到是隻有地主才能做,這就和我們的初衷相違了,因此我們認爲,在目前的條件下,並不宜推廣集約化農場式經營,而是仍然應以家庭小農經濟爲主,但可以由政府牽頭,開辦少量的農場,一來是積累經驗,二來是起一個示範效應;另外對少數經營型的開明地主,也可以開放一面,等主客觀條件成熟以後,以村爲單位,逐步推進集約化農場式經營。”

安顯桂、魯宏聽了以後,沉默了好一會兒,魯宏才道:“那麼工業化的用工缺口又怎麼解決呢?最多一個月,德國的機械設備就會到達青島,那時青島至少有1萬人以上的用工缺口,而到了明年,隨着各個工廠的完全投產,甚致是擴大規模,以及新的工廠開辦,用工缺口會擴大引3-5萬人,這個問題必須要得到解決才行。”

李鬆晨笑道:“這和農村分地並不矛盾,根據我們的瞭解,這個時代的農民對做工是並不排斥的,在每年秋收以後,新年以前,都會有大量農民進城去打零工,貼補家用,而且有些商人也會在這個時候到農村去招短工,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政策引導,來吸引農民務工,比如允許務工的農民在一定年限內保留農村戶籍和土地,在這個時代,做工人的收入要比種田高得多,而且農民都是希望進城安家,成爲城裡人這個心態,和舊時空裡是一樣的,當他們當了幾年工人,由其是開闊了眼界以後,估計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放棄農村戶籍和土地,徹底轉變成產業工人,就算是有人回農村了,但可以通過他們自己的經歷,吸引更多的農民進城,成爲產業工人。”

秦錚聽了,笑道:“這不就是展農民工嗎?”

李鬆晨道:“差不多吧,畢竟工業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逐步展的過程,因此將農民轉化成產業工人,也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如果實在缺人,我們還可以到外省去招人,河南、河北都有大量的貧困人口,足可以滿足我們目前的工業化展需求,而陡然把大量農民趕出土地,以我們目前的工業規模是根本消化不了的,很容易造成社會動盪,由其是在外部有清廷和帝國主義虎視的情況下,稍有差池都會動搖我們的統治基礎,而從政治層面上說,我們現在需要儘快獲得絕大多數的農民支持,那麼分田就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這時夏博海道:“剛纔言其實有些此偏題了,我們討論是土地公有還是私有的問題,而剛纔的討論是土地的經營模式,這是更深一層的問題了,當然適當的討論深一些,也有利於我們做出最終的決定來,不過也就到這裡打住了,現在議題還是要回到我們最初的議題上來。”

魯宏道:“好吧,只要是能夠解決工人缺口的問題,我不反對分田。”

夏博海點了點頭,道:“那麼其他人還有沒有言。”過了一會兒,見無人再有言的要求,夏博海道:“好吧,那麼我們開始投票。”

最終的投票結果是以14票贊同,6票反對,3票棄權,通過了實行土地公有制的決議。雖然投票的結果沒有上個決議那麼呈絕對的一邊倒,但優勢也是相當的明顯。

其實關於土地制度的爭議,主要是存在於穿越集團內部的一些較爲年輕的中下層穿越者之間,但他們對執委會並沒有什麼影響力,而執委成員大多都是中年人,其中有相當一部份人在舊時空裡還是國家幹部,他們的思想觀念都偏重於務實,沒有崇尚田園牧歌的文藝青年,也沒有追求普世價值的所謂民主人士,而且在這個時代當了近半年的領導人以後,更是會從現實利益的角度衡量利害得失,如果從穿越集團的利益考慮,自然是實行土地公有、分田到戶有利,因爲這樣不僅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農民的支持擁護,而且還可以增加穿越集團的財政收入,加強穿越集團的統治基礎,這筆帳自然是都算得過來。

夏博海道:“好吧,投票的結果己經確定了,那麼下一步就是制定俱體的土地制度章程,這個任務就交給農業部來完成,希望你們能夠儘快拿出一個詳細的綱要來。”

曾東道:“是,我們會盡快完成。”

這時秦錚道:“還有一點我要強度一下,土地的變革,在任何時代都是國家大事,關係重大,儘管我們的初衷是減輕農民的負擔,促進農業展,但在俱體的實施過程中,如果處理的不好,是很容易偏離我們的初衷,造成新的社會問題,在舊時空裡,我國,還有原蘇聯,在土地制度變革時,都出動問題,相比之下,我國的問題要小一些,原蘇聯的問題要大一些,甚致造成了幾次農村的饑荒,這些教訓都要吸取。因此在制定土地制度章程的時候,一定要儘可能的考慮細緻一些。”

第二九四章 漁人行動(六)第一零九章 流言蜚語(下)第四零一章 全面開戰(十)第一三五章 外調(九)第三四二章 李鴻章之死(三)第四八九章 激烈博弈(三)第一三九章 渤海海戰(八)第五九七章 濟南衆態(六)第二三七章 作戰計劃(五)第四六八章 武昌之行(八)第五零二章 清廷出兵(二)第一七零章 投資考察(一)第一九六章 巴達維亞(四)第五十九章 殲滅(四)第四二零章 空降作戰(上)第二七九章 中立(三)第四二九章 進攻北京(八)第一七五章 南洋鉅富(下)第五一八章 突擊行動(上)第四七一章 迎擊俄軍(八)第七十二章 金融(三)第四五五章 處罰(上)第六八四章 結束戰爭(五)第三十九章 火力第五六七章 預備會議(二)第十章 五年規劃(一)第六零七章 東北戰事再起(五)第七十四章 統計結果第一一八章 秋收行動(七)第四七八章 山海關之戰(七)第二八六章 年終會議(二)第一章 收關行動(一)第五八五章 青島密約(五)第五零八章 穆棱河之戰(四)第九十章 天津戰役(三)第三百章 革命者(五)第一一五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一)第八十章 水災(五)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第三二一章 海參崴(四)第五七三章 談判(一)第六一四章 朝見風波(六)第七二五章 臺灣來客(上)第三四八章 上海警戒(一)第一五八章 對日談判(三)第五零九章 清廷招撫(六)第四八三章 登陸作戰(五)第一四七章 上任(一)第二零二章 作戰計劃(下)第一五二章 上任(六)第六六四章 臺灣海峽之戰(五)第一七二章 投資考察(三)第二六三章 根據地(五)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第一零二章 攔截(上)第六二零章 登陸日本(三)第五十二章 佔領大沽口(三)第三八七章 新聞發佈會(一)第四七八章 山海關之戰(七)第五一一章 穆棱河之戰(七)第一八零章 軍事交流(二)第九十五章 青州之亂(八)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四三八章 進京(五)第五十九章 殲滅(四)第二八三章 旅順口作戰(三)第四一三章 北京攻略(九)第三十一章 年度總結(一)第五九六章 濟南衆態(五)第十八章 海紅旗16第三零六章 南線,北線(四)第三十九章 火力第二三八章 遇襲(下)第一七三章 德國之行(五)第三二六章 李鴻章來訪(三)第六十一章 德國使團(一)第五九零章 上海租界(二)第二三七章 遇襲(上)第一八三章 德國海軍戰略(一)第二六六章 根據地(八)第三一四章 軍隊擴編計劃(二)第一六四章 慶賀大會(二)第四二三章 停戰期(四)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十七章 海軍編制(一)第五四九章 土地改革(四)第六七三章 大獲全勝(四)第四六零章 武昌之行(一)第四四一章 進京(八)第三二六章 海參崴(九)第一零三章 攔截(中)第六五六章 遠東遠征軍(三)第八十四章 戰前準備(一)第三九零章 新聞發佈會(四)第一章 撤僑艦隊第三九零章 新聞發佈會(四)第二零八章 戰爭規則(三)第二九四章 開荒(二)第五十二章 上海新區(五)第六二九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一)
第二九四章 漁人行動(六)第一零九章 流言蜚語(下)第四零一章 全面開戰(十)第一三五章 外調(九)第三四二章 李鴻章之死(三)第四八九章 激烈博弈(三)第一三九章 渤海海戰(八)第五九七章 濟南衆態(六)第二三七章 作戰計劃(五)第四六八章 武昌之行(八)第五零二章 清廷出兵(二)第一七零章 投資考察(一)第一九六章 巴達維亞(四)第五十九章 殲滅(四)第四二零章 空降作戰(上)第二七九章 中立(三)第四二九章 進攻北京(八)第一七五章 南洋鉅富(下)第五一八章 突擊行動(上)第四七一章 迎擊俄軍(八)第七十二章 金融(三)第四五五章 處罰(上)第六八四章 結束戰爭(五)第三十九章 火力第五六七章 預備會議(二)第十章 五年規劃(一)第六零七章 東北戰事再起(五)第七十四章 統計結果第一一八章 秋收行動(七)第四七八章 山海關之戰(七)第二八六章 年終會議(二)第一章 收關行動(一)第五八五章 青島密約(五)第五零八章 穆棱河之戰(四)第九十章 天津戰役(三)第三百章 革命者(五)第一一五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一)第八十章 水災(五)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第三二一章 海參崴(四)第五七三章 談判(一)第六一四章 朝見風波(六)第七二五章 臺灣來客(上)第三四八章 上海警戒(一)第一五八章 對日談判(三)第五零九章 清廷招撫(六)第四八三章 登陸作戰(五)第一四七章 上任(一)第二零二章 作戰計劃(下)第一五二章 上任(六)第六六四章 臺灣海峽之戰(五)第一七二章 投資考察(三)第二六三章 根據地(五)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第一零二章 攔截(上)第六二零章 登陸日本(三)第五十二章 佔領大沽口(三)第三八七章 新聞發佈會(一)第四七八章 山海關之戰(七)第五一一章 穆棱河之戰(七)第一八零章 軍事交流(二)第九十五章 青州之亂(八)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四三八章 進京(五)第五十九章 殲滅(四)第二八三章 旅順口作戰(三)第四一三章 北京攻略(九)第三十一章 年度總結(一)第五九六章 濟南衆態(五)第十八章 海紅旗16第三零六章 南線,北線(四)第三十九章 火力第二三八章 遇襲(下)第一七三章 德國之行(五)第三二六章 李鴻章來訪(三)第六十一章 德國使團(一)第五九零章 上海租界(二)第二三七章 遇襲(上)第一八三章 德國海軍戰略(一)第二六六章 根據地(八)第三一四章 軍隊擴編計劃(二)第一六四章 慶賀大會(二)第四二三章 停戰期(四)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十七章 海軍編制(一)第五四九章 土地改革(四)第六七三章 大獲全勝(四)第四六零章 武昌之行(一)第四四一章 進京(八)第三二六章 海參崴(九)第一零三章 攔截(中)第六五六章 遠東遠征軍(三)第八十四章 戰前準備(一)第三九零章 新聞發佈會(四)第一章 撤僑艦隊第三九零章 新聞發佈會(四)第二零八章 戰爭規則(三)第二九四章 開荒(二)第五十二章 上海新區(五)第六二九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