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節 顏良何狂勇(下)

一刀在手,顏良便無所畏懼。此時再次對上張狂的軍隊,顏良想起數年前在上一戰中落敗的慘象,鬥志越發的蓬勃生長。

——典韋,你在何處!?

隨着實力突破“萬人敵”的坎兒,顏良心中有足夠的自信,能夠在正面單挑中擊敗典韋——那個曾經擊敗過自己的幷州軍強者。當然,他心裡同樣明白,有着“幷州勇武第一”稱號的典韋,可是賊首張狂的心腹愛將,擔任着張狂的宿衛任務,是不可能出現在幷州軍的先鋒陣中的。

“破!”

擊破一個小陣,顏良甚至並未休息一下,直接又驅馬一頭撞入了另一處倉促組成的小陣當中。

以一人之力,連破開四處小陣,顏良依然不見絲毫疲憊的樣子。他的木屬性“戰炁”,在回氣的方面頗有獨到之處,最耐久戰。而於禁由於事發突然,軍陣組織不力,眼看已經難以遏制打瘋了的顏良。

“死開!”

“當!”

戰至如今,顏良的刀鋒,還是第一次被人順利的攔下。

勒馬後退一步,顏良正眼看了對方一眼,見是一個大約二十出頭的小將,用手中的長戟擋住了他的刀。按照身上的穿着和鎧甲來看,那人大約是個屯長或軍侯級別的幷州軍中層將校。難得此人年紀輕輕,居然就成了“千人破”。顏良心中暗想,若是給此人足夠的時間,只怕又是一個“萬人敵”級別的猛將。

所以,顏良決定,不給他這個機會!

“秋水”長刀上“戰炁”大熾,顏良出手便不容情。對着年輕小將很是一頓狂劈。如果光憑小將自身的武力,是決計接不下身爲“萬人敵”的顏良,如此不惜體力的全力出手的。二十刀以內,小將必死!

可是,小將並非一個人在戰鬥。他不是一個人。

于禁長於練兵。自身武技倒不是非常出衆。在面對武技高強的敵人時,于禁武技上的不足,便是他的一個明顯弱點。那些戰力驚人的“萬人敵”們,在對付于禁這等長於指揮的統帥型將領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強行突入指揮陣地。斬殺指揮者。

因此,出於對自身安危的考量,于禁在對軍陣的操練中,特地研究出一種小型軍陣,專門用於以弱敵強,以多打少。

此種軍陣。以一名“千人破”級別猛將爲核心,再輔之以數名“百人斬”強者,通過相互間的配合,輪流出手,以保證面對強敵的時候,己方軍陣成員擁有回氣的機會,從而可以越級挑戰。抵擋強敵的進攻。

這種軍陣其實也並非于禁所獨創,早在四百年前,大漢高祖皇帝在面對強敵“西楚霸王”項羽之時,該軍陣便由“兵聖”韓信殫盡竭慮下所創立。只不過,這等效果斐然的軍陣,對士卒間的配合與陣型演練,有着近於苛刻的要求。自楚漢之爭後數百年來,能夠真正掌握韓信所遺留的軍陣,並能在實戰中使用出這等高明軍陣的人,向來爲數寥寥。

放眼當世。根據已知的戰報,大約也就是麴義的“先登營”與于禁的“折衝營”,能夠將此等戰法用於實戰。

顏良之前擊破的四個小陣,陣中都沒有堪堪抵擋住他全力爆發一擊的強者,所以面對顏良。于禁特別訓練過的軍陣並沒能發揮效用,幷州軍被顏良殺的可謂是毫無還手之力。但是眼前的小將,實力已經達到“千人破”,顏良一連斬下十九刀,居然都被小將依靠軍陣中其餘戰士的配合,勉力的接下。

強攻失敗,顏良卻毫不氣餒。如果小將的武技再高明兩成,再加上那些精於小隊配合的精銳士卒,也許顏良就真的奈何不了他的陣型了。只可惜,面對顏良,小將的武技顯然還是太嫩了些。

一十九刀斬不破對方,那就再來一十九刀!

顏良略喘了一口氣,再次驅動坐騎衝上去。他手中的“秋水”寶刀,每一刀斬出,都讓人看得清清楚楚,卻每一刀都讓他的對手極爲難以招架。

終於,再次攻出的第十六刀,讓小將氣短力虛,不經意間露出一個失誤。這個機會,被顏良的刀鋒乘虛而入,瞬間劃過軍陣中一名悍卒的脖子。轉眼之間,一道血泉飆起,濺落在小將的甲冑上,宣告軍陣的被擊破!

一刀得手,顏良更不留情,趁敵軍還未調整過來,手起刀落,連斬五人。最後,他更是一刀劈在小將的肩頭,把那員小將的肋骨都斬斷了五根。小將臨死前含憤一擊,雖然也擊中了顏良的手臂,卻由於身死力消,被盔甲的保護卸去了大半力道,只是在顏良手臂上拉開一道輕傷口子。

斬將得手,顏良剛想嚎叫一聲,以示慶賀,卻發現戰局在剛纔他酣戰之時,居然已經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本來顏良趁敵不備,打了于禁一個突然襲擊,帶領部下連破數陣,佔據了戰場上的優勢。可是,他萬萬料不到,于禁練出來的兵居然堅韌如斯,在被他連續擊破多個小陣以後,依然堅持着抵抗。

最終,當顏良被那小將一耽擱,于禁已經成功的將主力士卒足足近千人組織起來,在官道旁邊結成一個層次分明的大陣。顏良的部下以勝兵的姿態對於禁的軍陣發動衝擊,結果卻碰了個頭破血流!

見到這等情形,顏良明白,這次突襲怕是隻能到此爲止了。己方畢竟人少,一旦陷入混戰,將會遭到這些頑強敵軍的嚴厲反撲。好在他此役斬殺敵軍“千人破”猛將一員,殺傷士卒數百,算是收穫不少。哪怕損失了一百多名步卒,對顏良來說,到底也是一場小勝。

於是,顏良果斷的下達號令,讓隨軍親兵響起金鐸聲,指揮全軍從前來的方向撤退。

當然,爲了保證撤退的順利進行,顏良帶着一百多騎兵守在一旁,作爲殿後。

但是,顏良想撤退,于禁會如此輕易的就同意了嗎?

于禁的軍陣沒有變化,可是通過旗號的指揮,一隊爲數超過五百的幷州軍騎士,從軍陣側翼繞過去,踩着被凍得極爲堅實的田土,向着顏良軍撤退的方向發動迂迴追擊!

帶隊追擊顏良的,也是一員小將。與剛纔被顏良斬殺的小將一樣,兩名小將都是出自張狂在“黃巾起義”失敗前,從冀州遁入太行山時,隨行帶走的六百名太平道高層與張氏的年輕子弟中。

那六百名年紀幼小的太平道嫡系子弟,經過張狂這些年的悉心教導,已經成爲張狂最放心的嫡系力量。其中,武力最高、能力最強的十六名太平道子弟,在這些年裡一一被張狂所“點化”,成爲幷州軍中的新一代後起之秀,被好事者合稱爲“十六雛鷹”。

當然,此時的“十六雛鷹”,應該只剩下“十五雛鷹”了。帶隊追擊的騎兵小將雖然與被顏良斬殺的小將關係普通,平時更是相互目爲競爭對手,可畢竟都是曾經在一個鍋裡撈飯吃的同伴。此時,小將的心裡,只剩下一個念頭,那就是:

——斬殺顏良,爲同伴報仇!

顏良的部下多爲步卒,當然跑不贏四條腿的騎兵。好在顏良本人武技驚人,帶着一百多剩下的騎兵,對追擊者的幾次試探性攻擊都進行了有效反擊。

追擊的小將固然滿腔復仇之念,畢竟接受過正統的漢軍兵學教育。見到顏良一刀一個,如同切瓜砍菜般將十多名幷州騎兵一一斬殺,小將也不敢逞一時之勇,去試一試顏良的刀鋒到底有多麼鋒利。

於是,幷州騎兵開始改變戰術,取出馬上專用的短弩,開始射箭。

——騎兵者,奇兵也。用步爲正,用騎以奇。

在太行山上學習到的兵法,開始出現在追擊小將的頭腦中。小將將己方的騎兵分成四隊,輪流出動,對撤退中的敵人進行遊擊。哪怕不能真正的對敵軍步兵造成殺傷,只要能夠讓敵人疲憊,小將就算是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當然,最好是顏良這廝忍不住這種遊擊騷擾,自己衝上來驅趕我軍騎兵主力……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小將會毫不猶豫的發動全部騎兵,以優勢兵力對顏良進行全力圍殺。哪怕這五百人全部交代在此處,只要能夠斬殺顏良這個袁軍主將,則下曲陽的上萬袁軍將士氣大衰,而幷州軍氣勢更盛,此戰就接近必勝了!

顏良是沙場老將,當然知道自己雖然號稱“萬人敵”,卻也不可能真的以一敵萬,就算是以一敵百都有些勉強。所以,他雖然對那些不時突上來,射上幾箭的“蒼蠅們”極爲討嫌,也絲毫沒有帶着部下一百多號騎兵,強行驅散敵人的打算。

沒有步兵的支援,顏良那一百多號騎兵,完全不是數量佔絕對優勢敵人的對手。在當前的戰局下,顏良不可能讓步兵掉頭去驅逐敵人的騎兵。如果這種被追逐的時間太長,顏良自然知道己方士卒很快就會崩潰。好在這個問題顏良早有考量,並不會讓其發生。

雙方這樣僵持着,小將帶着騎兵追出了十里地,就不得不接受無功而返的結果了。因爲,顏良居然帶着部隊,撤着撤着,就躲進了一處道邊的塢堡中……

第54節 迴天因無意(五)第21節 二帥意自平(上)第18節 敵訊水上敗(二)第60節 梟雄大事成(二)第9節 冀土奇襲諧(一)第68節 太行根基盛(五)第43節 虛實需暗探第4節 天子坐明堂(上)第40節 幷州初落定(下)第31節 顏良戰典韋第32節 天師登神壇第2節 豎子安敢欺?(下)第4節 天下可布武第20節 烽火遍地起(二)第59節 漢家有好甲第40節 得失未分明第22節 二帥意自平(下)第49節 時窮可當走?第62節 梟雄大事成(四)第63節 袁紹定決心第三 卷終·此去經年第89節 巷裡敵可踩(上)第21節 復仇起草莽(三)第1節 四處烽煙起第22節 二帥意自平(下)第38節 俠士亦官迷(下)第60節 子龍搏激流(中)第65節 太行根基盛(二)第51節 王劉遭暗劫(上)第21節 敵訊水上敗(五)第18節 董卓思時局(下)第68節 太行根基盛(五)第71節 管亥展勇武第26節 決勝制萬騎(二)第19節 美人猶奉侍(上)第2節 豎子安敢欺?(下)第44節 漢宮現連環(二)第30節 宮掖藏殺機(下)第28節 華雄戰不休(下)第60節 梟雄大事成(二)第32節 科舉立新制(下)第79節 料敵暫爲停第1節 梟雄報新仇第43節 何得識天機(三)第73節 呂布非叛將第69節 麴義樹威信第33節 敵前徐緩動第4節 諸侯洶洶勢(二)第40節 白波起亂戰(四)第41節 白波起亂戰(五)第86節 難解心內意(下)第6節 天子坐明堂(下)第36節 人傑當稱王?第77節 交鋒和觀察第49節 屯田有章法第24節 豪強陷陣急(下)第70節 陳宮獻小計第25節 敗犬疲且瘦第76節 王允攬大權第57節 真定藏麒子第42節 伐交顯謀略第68節 孰料伏對伏第21節 復仇起草莽(三)第36節 郭汜當先騎第3節 黃巾據太行(下)第95節 兩軍鬥智勇(上)第61節 梟雄大事成(三)第1節 縱敗無降意(上)第25節 冀州暫平靜(上)第26節 決勝制萬騎(二)第96節 兩軍鬥智勇(下)第5節 河北鏖戰烈(一)第11節 躊躇黃河岸(下)第67節 樂進布鐵騎第52節 臧氏兩父子第55節 惴惴母與子第44節 大刀斬虜敵(上)第34節 郭太託大事(下)第56節 董卓大起兵第57節 孫堅戰且逃第51節 當朝有太傅第43節 何得識天機(三)第51節 當朝有太傅第59節 子龍搏激流(上)第56節 煌煌威共勢第61節 子龍搏激流(下)第38節 舉士官須考第6節 張狂攻可取第7節 智士款款析(一)第27節 華雄戰不休(上)第46節 何得識天機(六)第41節 真氣世家子第43節 且冷眼旁觀(一)第1節 冥冥我是誰?第15節 樂進破陣弩(上)第18節 運籌謀千里(二)第66節 苦鬥馬不歇(下)第72節 鮑信試應付第17節 取城如探囊第21節 二帥意自平(上)
第54節 迴天因無意(五)第21節 二帥意自平(上)第18節 敵訊水上敗(二)第60節 梟雄大事成(二)第9節 冀土奇襲諧(一)第68節 太行根基盛(五)第43節 虛實需暗探第4節 天子坐明堂(上)第40節 幷州初落定(下)第31節 顏良戰典韋第32節 天師登神壇第2節 豎子安敢欺?(下)第4節 天下可布武第20節 烽火遍地起(二)第59節 漢家有好甲第40節 得失未分明第22節 二帥意自平(下)第49節 時窮可當走?第62節 梟雄大事成(四)第63節 袁紹定決心第三 卷終·此去經年第89節 巷裡敵可踩(上)第21節 復仇起草莽(三)第1節 四處烽煙起第22節 二帥意自平(下)第38節 俠士亦官迷(下)第60節 子龍搏激流(中)第65節 太行根基盛(二)第51節 王劉遭暗劫(上)第21節 敵訊水上敗(五)第18節 董卓思時局(下)第68節 太行根基盛(五)第71節 管亥展勇武第26節 決勝制萬騎(二)第19節 美人猶奉侍(上)第2節 豎子安敢欺?(下)第44節 漢宮現連環(二)第30節 宮掖藏殺機(下)第28節 華雄戰不休(下)第60節 梟雄大事成(二)第32節 科舉立新制(下)第79節 料敵暫爲停第1節 梟雄報新仇第43節 何得識天機(三)第73節 呂布非叛將第69節 麴義樹威信第33節 敵前徐緩動第4節 諸侯洶洶勢(二)第40節 白波起亂戰(四)第41節 白波起亂戰(五)第86節 難解心內意(下)第6節 天子坐明堂(下)第36節 人傑當稱王?第77節 交鋒和觀察第49節 屯田有章法第24節 豪強陷陣急(下)第70節 陳宮獻小計第25節 敗犬疲且瘦第76節 王允攬大權第57節 真定藏麒子第42節 伐交顯謀略第68節 孰料伏對伏第21節 復仇起草莽(三)第36節 郭汜當先騎第3節 黃巾據太行(下)第95節 兩軍鬥智勇(上)第61節 梟雄大事成(三)第1節 縱敗無降意(上)第25節 冀州暫平靜(上)第26節 決勝制萬騎(二)第96節 兩軍鬥智勇(下)第5節 河北鏖戰烈(一)第11節 躊躇黃河岸(下)第67節 樂進布鐵騎第52節 臧氏兩父子第55節 惴惴母與子第44節 大刀斬虜敵(上)第34節 郭太託大事(下)第56節 董卓大起兵第57節 孫堅戰且逃第51節 當朝有太傅第43節 何得識天機(三)第51節 當朝有太傅第59節 子龍搏激流(上)第56節 煌煌威共勢第61節 子龍搏激流(下)第38節 舉士官須考第6節 張狂攻可取第7節 智士款款析(一)第27節 華雄戰不休(上)第46節 何得識天機(六)第41節 真氣世家子第43節 且冷眼旁觀(一)第1節 冥冥我是誰?第15節 樂進破陣弩(上)第18節 運籌謀千里(二)第66節 苦鬥馬不歇(下)第72節 鮑信試應付第17節 取城如探囊第21節 二帥意自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