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節 董卓思時局(上)

廣宗城外,被張狂惦記上的大漢“東中郎將”董卓、董仲穎,正在查看敵情。

廣宗縣的歷史並不長。西漢漢平帝劉衎元始二年,封代孝王玄孫劉如意爲廣宗王,蓋取“推廣宗子之意”爲名,始有廣宗之名。數年後國除,直到東漢時,纔再次置爲廣宗縣。

騎在一匹產自西域的高頭大馬上,身材胖大魁梧的董卓,身邊只帶着幾個隨從,逼近到離黃巾軍大營不過一百一十步的距離,窺視着不遠處的廣宗城。

如今的廣宗縣城中,兵革林立,擁擠着無數的黃巾力士。根據漢軍安插在黃巾軍中的細作【間諜】的情報顯示,整個大漢國的太平道首領,全體黃巾軍的精神領袖,大賢良師,天公將軍張角,就被這些狂熱的黃巾軍戰士們,虔誠無比的守護在縣中的寺衙中。

在董卓的記憶裡,張角雖然年過五十歲,可是滿頭的黑髮,看起來不過四十許人。當然,這是幾年以前,董卓那時還在當時擔任司徒的袁隗——也就是袁術、袁紹的叔叔——手下,爲門下賊曹時的事情了1。

當然,任何人在看到張角的第一眼,都不會注意到頭髮、身材這些細節。對於初次與張角見面的人來說,他們只會被“大賢良師”深邃的目光給吸引。

雖然張角身材不高,遠不如三弟張樑那樣高大魁梧,一看就是難得的猛將;容貌也不帥,比不上二弟張寶那樣瀟灑飄逸,如同神仙中人。但是,如果三兄弟站在一起,讓一個不認識的人來觀察。這人第一眼,通常會發現張樑,第二眼會打量張寶,然後,注意力就會被張角完全吸引,再也看不到他身邊的那兩個配角了。

當年的董卓,就是這樣的反應。

若非有着如此奇異的魅力,出身商賈家族的張角,又怎麼能在注重家世的漢末,被無數的士人、民衆,自發的尊稱爲“大賢良師”?

——國士無雙,爲何反叛?

董卓用力的搖了搖頭,將這些對戰事無益的記憶,從腦中強行驅趕出去。

如今的大漢,雖然經歷了西涼數十年的羌人叛亂,國勢不如之前強盛,卻也沒有到油盡燈枯的地步。像董卓這樣的中層武將,固然時不時對朝廷發些怨言,但是一顆以身報國,博取漢室封賞的熱心,卻從來都不曾冷卻。

不過,如今的董卓,雖然在天子的詔令下,榮升爲漢軍冀州征討軍的主將,可是心中,卻偏偏鬱悶的想要罵娘!

董卓雖然與原主將盧植、盧子幹關係不佳,可那是因爲關東人和關西人2自來就有的隔閡。外加上兩人在才能上,一個偏文,一個偏武,關係能夠好起來纔怪呢。

可是天地良心在上,盧植的去職下獄,真的是與董卓一文五銖錢的關係都沒有啊!

作爲一名少見的、來自涼州的袁氏門生故吏,董卓有着多重的消息來源。

盧植的去職下獄,表面上是因爲天子詔書上說的,盧植固守軍營,不肯主動出擊,擊破黃巾軍。其實,在事件的深處,卻是目前朝堂上,所出現的政治鬥爭的結果。

年初的黃巾暴亂,讓當時的天子和朝廷一時間驚慌失措,亂成一團。病急亂投醫之下,所有的矛盾都被暫時強壓下來,所有的招數都被用來對付蜂擁而起的黃巾軍。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盧植、朱儁、皇甫嵩三人,纔會被緊急推出,擔任鎮壓黃巾軍的三名主將。

但是,隨着潁川黃巾軍、南陽黃巾軍、兗州黃巾軍先後被漢軍擊敗,回過神來的漢室朝廷,開始整理在黃巾之亂中,一度失去平衡的朝政。這樣一來,朝中的風向,自然會明顯爲之一變。

本來,在朝中佔據上風的,是以“十常侍”爲首領的宦官集團。這些下面沒有了的傢伙,在當今天子的暗中縱容下,大肆打擊士人和黨人,其氣焰之囂張,就連號稱“四世三公”的袁氏和楊氏都要退避三舍。然而,在黃巾起義爆發之後,“十常侍”一方最大的弱點就出來了。

那就是:

——根基盡在京畿之地,無法把握地方!

無法把握地方,就意味着“十常侍”固然可以在朝廷裡呼風喚雨,決定官員的任免。但是,面對起自京畿之外的黃巾狂潮,“十常侍”完全是鞭長莫及。

爲了撲滅打着“誅殺朝廷奸佞”旗號,卻在實質上威脅到漢室安危的黃巾軍,在當今天子的授意下,“十常侍”不得不主動廢除堅持了十餘年的“黨錮”政策,重新大量啓用有能力、有聲望的黨人。天子和宦官們希望,能利用黨人遍佈天下的潛在力量,來鎮壓黃巾軍起義。

這樣一來,原本被趕出朝廷的黨人們,紛紛大搖大擺的返回雒陽,或者在各地州郡任職。一時間,死灰復燃的黨人集團,居然有了與宦官集團相抗衡的勢頭。

——這種勢頭,是非常危險的!

數十年的清洗和壓制,在黨人與宦官兩大集團之間,播下了無法彌合的仇恨。更何況,黨人們一旦得勢,所要謀求的,可不是什麼一官半職,而是掌控天下的權柄!

“十常侍”在意識到這一點之後,一致做出了這樣的判斷。所以,他們需要通過一些事情,來顯示自己的力量,警告那些蠢蠢欲動的士人們。

這個被作爲警告的對象,在當今的戰亂之中,最爲有效的靶子,自然是手握兵權的領兵大將。因此,盧植,朱儁,皇甫嵩三人,就成爲“十常侍”選擇的目標。

三人之中,皇甫嵩剿殺黃巾的功勞最大,而且出身武人,向來被士人們排斥,對宦官們也算得上是態度平和,可以不論。

朱儁雖然出身士人,但是爲人圓滑,頗有些商人的特點,從來都刻意避免與宦官的直接衝突。外加上朱儁在長社之戰中,由皇甫嵩故意讓給他部分功績,來填補之前戰敗的罪責,想要動他,不太方便。

這樣一來,只剩下盧植了。

作爲當世大儒之一,盧植固然不是黨人,卻向來與黨人關係密切。而且,他在雒陽之時,與另一位大儒蔡邕、蔡伯喈關係莫逆。

偏偏蔡邕此人,仗着當過當今天子的老師,屢次上表,要求天子疏遠“十常侍”。他這樣的作爲,自然是深爲“十常侍”所痛恨。被蔡邕連帶之下,盧植自然也被“十常侍”所厭惡。

最妙的是,盧植雖然將張角親自率領的黃巾軍主力,牽制在冀州一帶,可謂是動彈不得,手上卻一直沒有什麼太大的功績。相比起皇甫嵩、朱雋上報朝廷的數萬、十數萬斬首功勞,盧植得到的首級不過數千而已。比較起來,宦官們若是扳倒盧植,所需要花費的力氣最小,而示威效果最明顯。

因爲朝堂中潛藏的這些奧妙之下,纔有了目前被軍營中將士,傳播得沸沸揚揚的“小黃門左豐索賄不遂”事件。

而這件索賄事件,其實也並非像表面上那般明顯。

試想,區區一個小黃門,不過是秩六百石的貨色,遠遠比不得“十常侍”之中的人物。這樣一個微末小臣,哪裡有這樣的能力,可以將秩兩千石的中郎將輕鬆扳倒?

宦官們雖然貪財,卻向來極有眼色。而且要說起對皇帝的忠誠度,當朝的那些大臣,還真的沒有幾個,能與“十常侍”相比。

在大軍與敵人決戰的關鍵時刻,從雒陽千里迢迢的派出人手,跑到冀州戰場上來,去勒索大軍的賞賜補給軍資。如此行爲,如此時機,若是其中沒有什麼特別的籌謀,也實在是顯得太不合適了。

董卓也是在盧植下獄治罪之事發生後,暗中尋思了幾天,這纔想明白了期間的道理。要說“十常侍”經手的錢財,都是可以用“億”來算的。在大戰將至的場合,他們派出左豐向盧植索賄,哪裡就是真的看上這一點兒賄賂了?這不過是藉助索賄之名,打探盧植的立場。

如果盧植願意與宦官結盟,或者相安無事,就應該多多少少,向左豐意思意思。而盧植直接回絕的行爲,無疑說明他無意與宦官們和平相處。

有了這樣的信號,“十常侍”自然就毫不客氣的,將盧植當做那隻雞,殺給其他的猴子們看了!

——多少朝廷大事,就是這樣敗壞了!

ps:1袁隗任司徒時,闢董卓爲門下賊曹。

2秦漢時,普遍用地處崤山谷地的函谷關,作爲區分東、西兩大地域的界標,分別稱關東、關西。當時,有“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的說法。意指函谷關以東的地區,多出宰相,函谷關以西的地區,多出將帥。

第53節 迴天因無意(四)第41節 袁術驚遇襲第48節 但埋頭種田(三)第42節 元龍湖海士第45節 陷地終有計(一)第13節 只言斷忠佞第26節 伏兵城中來(五)第27節 朝堂擬新帝(上)第18節 爭權論朝堂(四)第8節 戰炁耀三軍第6節 諸侯洶洶勢(四)第59節 勝負本鮮明第15節 文丑亦兇猛(上)第57節 短弓對強弩第21節 敵訊水上敗(五)第73節 難分勝或負第57節 孫堅戰且逃第58節 聲東而擊西第33節 先登浩浩威第71節 袁術累三軍第64節 苦鬥馬不歇(上)第42節 歡宴隱殺機(中)第64節 欲靜風不止第10節 田豐無明主(下)第66節 苦鬥馬不歇(下)第60節 子龍搏激流(中)第47節 越河襲糧道第70節 陳宮獻小計第43節 虛實需暗探第31節 出陣有風險第16節 虎士癡未成(下)第21節 壯士半生死(上)第54節 太傅顯老謀第76節 王允攬大權第77節 交鋒和觀察第2節 縱敗無降意(下)第22節 運籌謀千里(六)第38節 俠士亦官迷(下)第27節 華雄戰不休(上)第19節 運籌謀千里(三)第79節 料敵暫爲停第28節 華雄戰不休(下)第39節 武夫做干城第15節 樂進破陣弩(上)第67節 樂進布鐵騎第29節 宮掖藏殺機(上)第62節 意外得重禮第96節 兩軍鬥智勇(下)第35節 李傕託士氣第21節 敵訊水上敗(五)第36節 關羽破強軍第47節 但埋頭種田(二)第19節 烽火遍地起(一)第34節 飛將非無敵(中)第60節 王庭選良馬第6節 河北鏖戰烈(二)第4節 兗州名士劫(下)第90節 巷裡敵可踩(下)第23節 征戰漫天急(二)第64節 苦鬥馬不歇(上)第51節 當朝有太傅第41節 白波起亂戰(五)第40節 鉅鹿外無援(下)第32節 科舉立新制(下)第39節 勝負終落定第88節 城中路何在?(下)第23節 回春有良方第50節 公曹當覆滅(下)第59節 奉先喜得國(上)第17節 君臣青且嫩(上)第88節 城中路何在?(下)第56節 一教留傳人第30節 強敵徐徐隨(下)第29節 宮掖藏殺機(上)第59節 驕兵終有悔第84節 欲求國中智(下)第41節 何得識天機(一)第100章 張亦難躲過第5節 郡國囂張卒第57節 孫堅戰且逃第3節 諸侯洶洶勢(一)第58節 華雄謹而驕第77節 交鋒和觀察第4節 需勝方由己(下)第5節 天子坐明堂(中)第25節 州固易得矣第22節 征戰漫天急(一)第65節 軍威強爲主第13節 顏良何狂勇(上)第45節 陷地終有計(一)第56節 董卓大起兵第10節 躊躇黃河岸(中)第64節 無忌思好逑(下)第4節 劉虞心在帝第65節 冀州換方伯第22節 壯士半生死(下)第26節 大漢病天子第95節 兩軍鬥智勇(上)第8節 兩軍窺匈奴(二)第37節 何爲萬人敵?
第53節 迴天因無意(四)第41節 袁術驚遇襲第48節 但埋頭種田(三)第42節 元龍湖海士第45節 陷地終有計(一)第13節 只言斷忠佞第26節 伏兵城中來(五)第27節 朝堂擬新帝(上)第18節 爭權論朝堂(四)第8節 戰炁耀三軍第6節 諸侯洶洶勢(四)第59節 勝負本鮮明第15節 文丑亦兇猛(上)第57節 短弓對強弩第21節 敵訊水上敗(五)第73節 難分勝或負第57節 孫堅戰且逃第58節 聲東而擊西第33節 先登浩浩威第71節 袁術累三軍第64節 苦鬥馬不歇(上)第42節 歡宴隱殺機(中)第64節 欲靜風不止第10節 田豐無明主(下)第66節 苦鬥馬不歇(下)第60節 子龍搏激流(中)第47節 越河襲糧道第70節 陳宮獻小計第43節 虛實需暗探第31節 出陣有風險第16節 虎士癡未成(下)第21節 壯士半生死(上)第54節 太傅顯老謀第76節 王允攬大權第77節 交鋒和觀察第2節 縱敗無降意(下)第22節 運籌謀千里(六)第38節 俠士亦官迷(下)第27節 華雄戰不休(上)第19節 運籌謀千里(三)第79節 料敵暫爲停第28節 華雄戰不休(下)第39節 武夫做干城第15節 樂進破陣弩(上)第67節 樂進布鐵騎第29節 宮掖藏殺機(上)第62節 意外得重禮第96節 兩軍鬥智勇(下)第35節 李傕託士氣第21節 敵訊水上敗(五)第36節 關羽破強軍第47節 但埋頭種田(二)第19節 烽火遍地起(一)第34節 飛將非無敵(中)第60節 王庭選良馬第6節 河北鏖戰烈(二)第4節 兗州名士劫(下)第90節 巷裡敵可踩(下)第23節 征戰漫天急(二)第64節 苦鬥馬不歇(上)第51節 當朝有太傅第41節 白波起亂戰(五)第40節 鉅鹿外無援(下)第32節 科舉立新制(下)第39節 勝負終落定第88節 城中路何在?(下)第23節 回春有良方第50節 公曹當覆滅(下)第59節 奉先喜得國(上)第17節 君臣青且嫩(上)第88節 城中路何在?(下)第56節 一教留傳人第30節 強敵徐徐隨(下)第29節 宮掖藏殺機(上)第59節 驕兵終有悔第84節 欲求國中智(下)第41節 何得識天機(一)第100章 張亦難躲過第5節 郡國囂張卒第57節 孫堅戰且逃第3節 諸侯洶洶勢(一)第58節 華雄謹而驕第77節 交鋒和觀察第4節 需勝方由己(下)第5節 天子坐明堂(中)第25節 州固易得矣第22節 征戰漫天急(一)第65節 軍威強爲主第13節 顏良何狂勇(上)第45節 陷地終有計(一)第56節 董卓大起兵第10節 躊躇黃河岸(中)第64節 無忌思好逑(下)第4節 劉虞心在帝第65節 冀州換方伯第22節 壯士半生死(下)第26節 大漢病天子第95節 兩軍鬥智勇(上)第8節 兩軍窺匈奴(二)第37節 何爲萬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