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二章 進攻遼東

葉清臣和趙信,被禮貌的請出來,趙信也不在意,他已經表達了他的願望,接下來,就是樞密院討論通過的事情的,他平靜跟着葉清臣回來。

葉清臣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處理,能夠抽出這麼點的時間,陪着趙信前往一次樞密院,是看着趙信,提供了100萬貫的物資的關係上面的,現在,事情已經說了,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卻實現的可能性很大,葉清臣也有些吃驚趙信的腦洞。

到了三司,實際上,是在三司的路上,趙信就被下了逐客令了,趙信也很懂事,沒有一直跟着葉清臣前往三司,而是在葉清臣稍稍表露了之後,直接就告辭離開了。

樞密院還沒有最終的結果,但是趙信估計,通過的可能性非常大。

軍事作戰,本身就是在未知之中,尋找機會的一種方式,從戰鬥那一刻開始,就必敗的戰爭,肯定就打不起來,能夠用相對較小的代價,就取得勝利,哪怕冒一點險又如何。

只要不是這個部隊貪功冒進,在北宋攻擊遼國之前,就暴露北宋的真實目的的話,那就沒問題,達不到目的話,1000左右的人員,對於龐大軍備北宋來說,影響不大,可是隻要一點點的達到預期,讓他們在北伐的時候,過的更好過一點,這對於整個北宋的好處是巨大的。

實際上,在趙信迴歸據點的時候,樞密院正在進行一場爭吵,爭吵的原因,並不是要不要進行這樣的冒險,冒險是肯定的,這個冒險的比例有多大。

1000人,2000人,3000人,或者更多,對於統帥來說,具體死多少人他不管,他需要考慮的是,能不能達到目的。

經過了激烈的爭吵之後,具體的人員定下來了,1500人左右,他們可以單獨負責3座棱堡,只要堵住趙信所說的三個節點,那麼,遼國要想支援折津府,要麼選擇跟棱堡硬碰硬,要麼就只能選擇繞路。

跟棱堡硬碰硬,就算是北宋這樣,精通各種攻城的手段,又擁有比較精良的禁軍,不消耗幾十倍的傷亡,不用去半個月以上的時間,根本別想攻下任何一座棱堡,遼國的騎兵就更是如此了,被棱堡封住的關卡,會成爲一個血肉磨坊,就算能夠突破,遼軍的實力也會減少很多。

如果繞的話,那要繞到幾百裡開外,甚至上千裡,來來回回,就算是騎兵,也需要10天以上的時間,這對於北伐來說,非常寶貴。

北宋是準備不宣而戰的,這在之前,北宋根本就不敢這麼做,遼國的強大是可見一斑的,哪怕邊境的將領,明明知道,對方虛弱,他們也不敢,因爲後續的報復,是他們所無法承受的。

可是現在,都準備北伐了,有什麼事情,當然是北宋來承擔,他們當然會更加激進一點,這樣在初期進度更快一點,成果也就會更大一點。

從宣戰,到這個戰爭的消息,傳到遼國中樞,這需要時間,而軍隊的調動,並不是想象的那樣,你這邊軍令傳達,就直接可以調動的,這樣的快反部隊,就算是放在21世紀的中國,也是少量之中的精銳部隊,這樣的部隊放在北宋的時代,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之前算的,從的遼國反應,到大量騎兵過來,可能會有半個月到20天的緩衝期,這個時間,攻克折津府,有些困難,可是如果加上10天,甚至更長的時間,可能性就非常大。

本以爲,這一次的樞密院會議,就這麼結束了,一個讓所有人匪夷所思計劃,就這麼的得到通過了,可是這時候,一直都沒有發表意見的狄青,突然提出了另外一個計劃。

這個計劃比起之前的計劃來說,更加的匪夷所思,但是對於整體的支持更大。

這個計劃很簡單,既然是登陸,在渤海內部登陸可以,在外部呢?

按照地圖上面的顯示,從山東那邊到遼東半島,海上的距離並不遠,而相對於折津府這邊,遼東半島哪裡,更加是荒涼,容易突破和襲擾。

相對於更近的幽雲,遼東半島這邊,應該是算遼國的腹地,一馬平川之下,如果有一隻3000人左右的騎兵隊伍的話,騷擾的作用會更大。

相對於南京的折津府,東京遼陽府,對於遼國的重要性更上一層樓,雖然說,遼國的上京是在臨潢府,可是臨潢府的位置,跟遼陽府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不少文武是駐紮在遼陽的,特別是北方的女真一直作亂的檔口,更是駐紮了重兵。

這倒是一個新的提法,跟扼守要害不一樣,要害要修建棱堡,否則1500的士兵,就是送菜,可是一馬平川的遼東半島,3000騎兵起到的作用就巨大了。

三京之中,距離折津府最近的,就是遼陽府,騎兵可能只要幾天的功夫就能夠殺到,一旦這裡被阻礙,兵力被牽制在遼東半島上面,這對於北伐的支持更大。

狄青提出的這個問題,不用考慮,稍稍懂得一下軍事的,就明白這是一個極好的方法,可是有一個問題在於,定海軍有沒有能力,支撐這麼大的運輸量。

沒辦法,一輛馬車再次出來,直接到駐地來找趙信,又把趙信拉回到樞密院。

趙信也不在意,甚至沒有去問那個過來請他的小吏,到底是怎麼回事,有關樞密院和衆多樞密使,小吏是不可能知道其中的那些細節的。

果然,同樣回到了這個房間,一天來兩次,都有些熟悉了,唯一不同的是,趙信沒有葉清臣作陪。

很快的,閒雜人等都給清理出去了之後,韓琦等人把目的給說了出來,趙信聽了以後,啞然失笑了。

不能小看這些人,能夠在歷史上面留下名字的,特別是北宋仁宗的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是天生的人傑,這樣的人,很快就可以舉一反三了。

阻斷山海關,這是一個敵後作戰,登陸作戰,可是跟遼東半島這種的,還是不能相比。

一個是物資和少許軍隊,另外一個,乾脆就是精銳的騎兵作戰。

這不算什麼,雖然說,趙信並不想把定海軍龐大的運力給暴露出來,可是這中間是有一個時間差的。

運輸船的速度,可能來回需要幾天的時間,可是如果是在河北附近,距離遼東半島最近的地方集結的話,花費時間就很少了。

渤海一共纔多大,後世從青島到大連,海上的距離,才幾十公里,就算是這個時代的船,10節的速度,幾個小時,也能夠橫渡了。

聽了趙信的解釋,所有人都釋然了,跟阻斷相比,全部的騎兵,調動能力很強,在陸地上面的行進速度,也相當之快,到河北那邊,也不是不能接受的,這樣騎兵可以提前一段時間,比如說,一週到10天的時間到遼東半島,然後展開行動,就算是暴露了,也沒問題,真的把遼國的注意力,從山海關,吸引到遼東半島,這也是一個好事情。

當然了,趙信也給他們補充了一點東西,騎兵孤身在外,最大的問題,就是補給的問題,雖然說,騎兵來如風,遼東半島的草地森林也不少,可是戰馬連續作戰,也需要大豆這樣的糧食作爲補充。

趙信可以約定幾個位置,爲他們提供這些補給,在緊急的時候,還可以通過禮花和約定的方法,冒險讓海船靠近,把騎兵給接走。

這樣就可以極大的程度上面,降低消耗,跟派往山海關附近的禁軍相比,全部精選出來的騎兵,可以說是禁軍之中精銳的精銳,否則,也不敢孤身3000騎,進入到遼東半島。

這樣的精銳,少一個就是少一個,這對於禁軍來說,是可以承受的損失,可是基於每一個將軍而言,這樣的人少死一個,就多了一個精銳,同樣的帶隊的軍官也是如此,必死的前提下,或許會有變數,有了一條後路,哪怕是不那麼靠譜,總算是一絲的希望不是麼的。

這件事情,就在趙信的主導,還有樞密院補充之下完成了的,整個計劃是這樣的,趙信也知道了出擊的日子,樞密院這段時間,一直都在協調,最終協調的結果是,20天之後開啓,現在,大部分的軍隊已經協調到位了,剩下的1500軍隊,還有3000騎兵,這一點,需要努力調動。

不過這部分是精銳,再加上有足夠的馬,是可以調動到位。

騎兵會在10天之後到位,步兵也會在15天之後,這就要求,定海軍的船隊,必須要在12天之前,抵達預定的海域,然後把3000騎兵,調動到遼東半島上面。

用3天的時間,把3000騎兵運送到島上,然後再回來,把1500步兵運輸到位。

這個時間差,對於趙信而言,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從約定的地方抵達遼東半島,海上航運的時間,可能不超過一天的,總共就是幾百裡的航程,一天足足夠用了,加上上下的時間,也不過是兩三天,中間差別5天的時間足夠用了。

按照12天之後,騎兵抵達遼東半島,17天之後,登陸山海關,然後20天之後,就是北伐的時間,到時候3路大軍,差不多20萬,會一起攻擊,北宋會撕毀澶淵之盟,然後對遼進行攻擊。

在約定了之後,趙信立刻派人通知,30艘船,已經是趙信計算之後的結果了,這中間,不全是的新式帆船,新帆船之中,有一部分,需要填充到捕魚之中,雖然改造一下,還可以作爲運輸船。

可是這樣一來,對於捕魚就影響巨大的,從長江口漁場開始運作到現在,必須要保證20到30艘的船隻,這樣每天捕撈的魚獲數量會非常的驚人,這不但對於整個定海軍的支持非常大,因爲這些魚肉,產生高等級軍糧,也是定海軍的新產品,特別是趙信答應翻倍的前提下。

48萬貫,恐怕不是全部,幽雲十六州,對於北宋來說,是夙願,對於遼國來說,也同樣是一個生命線,在草原上被元昊的屠殺了一遍,根本無法承受住,失去幽雲十六州的代價。

就算北宋擁有棱堡和長弓這樣的組合,沒有個兩三年的時間,也停不下來,這對於軍糧而言,是巨大的消耗。

在沒有海上通行手段,在河道還沒有貫通的時候,軍糧是最佳的方法,體積小,重量輕,只要運輸一次,就可以支撐很久,至於價格貴的問題,根本就不用考慮,以前的糧食可便宜,可是運送到千里之外,價格已經飛漲到可怕的境地了,這也是軍糧暢銷的原因。

30艘運輸船,是可以的,第三批之後,所有船都轉向了運輸船,以定海軍可怕的生產速度,在趙信來到汴梁的這半個月的時間之中,應該可以修建50條左右,30條是一個折扣之後的數字。

趙信不確定,這些船是否都使用上了,10天的時間有些緊,從定海軍到河北,航行也就是一兩天的事情,只不過要抽調船隻,是關鍵。

由趙信親手書寫,並蓋了大印的命令,走北宋八百里加急系統,最多2天的時間就可以抵達定海軍,就算沒有足夠的船,只要有一部分,也可以開出去,八天的時間,差不多夠把船調動回來,50艘之中的30艘,難度比起50艘更小。

同樣的,30艘船,也是趙信留了餘地的做法,3000騎兵,以萬料的標準來說,就算是加上一人雙馬,也不到30艘船,1500禁軍和4000民夫,還有大量的建築材料和機械,也差不多,20左右就可以滿足,真的船不湊手,有個20多艘,也就足夠了。

這恐怕是這個世界上,第一次跨海登陸吧,遼國別說的沒有防備,就算是有所防備,又如何防備,就算是知道,北宋是準備在山海關附近登陸,可是長達數十里的海岸線,甚至更遠,他能夠處處設防麼,沒有處處設防,還有機動的兵力,根本就沒辦法擋住的北宋的登陸。

此時此刻的遼國,根本就不會想到,在他的威壓之下,如同鵪鶉一樣的北宋,居然謀求着奪取幽雲十六州,而且還是北宋跟定海軍的雙重打擊。

跨海登陸,還是一下子兩次,同樣的,還有不對稱打擊和圍點打援,這些遠超過這個時代,甚至讓人匪夷所思的戰術,最終第一次落到的是遼國的身上,讓他們吃盡了苦頭。

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九十二章 中國式前綴第七十章 王家反應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商和季風第三百九十一章 拿錢的條件第八百五十四章 邁向遠洋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二百八十五章 多點的平衡第三百一十二章 惡毒的計謀第四十四章 開門見山第四百九十六章 可觀收益第八百一十一章 流放美洲第二百五十章 韓琦和王德用第二百二十八章 持久戰第二百五十四章 材料和科技第一百八十九章 卡牌升級第三百零五章 兩重天第五百九十一章 禮送出境第八百零二章 兩國命運第二百八十一章 初見和西北佈局第二百三十章 弓箭對決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十八章 驚喜連連第四百二十章 授田和耕牛第五百零七章 勢如破竹第七百五十四章 定都瀋陽第二百九十二章 熱武器的野望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包大攬和沒錢第五百五十八章 琉球開發報告第八百六十二章 堪察加半島第二十七章 離開南樂第六百一十章 海戰爲先第二百二十三章 交接第七百三十三章 怎麼可能第九十九章 萬箭齊發第二百二十三章 交接第五十五章 試探進攻第七百一十二章 某奸和依附第七十四章 單人壓制第九十章 箭呢?第二百三十一章 散彈和獨彈第八百零一章 外交之密第一百九十七章 戶籍審查第六百六十四章 箭雨掩護第五百五十五章 一府四區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二百九十二章 熱武器的野望第二百三十八章 塵埃落定第六百一十六章 定海船廠第五百四十七章 客運貨運第五百二十八章 測量和驗證第二百零二章 錯誤判斷第六百二十二章 爭奪升級第七百零九章 生命和死亡第七十七章 苗家莊第四百七十八章 貴妃探家第八百零八章 直達鐵路第三百三十五章 不能作戰第八百零二章 韓琦的探索第四百八十三章 鐵路預算第四百四十二章 鎮國基石第三百九十九章 兌現獎勵第五百八十八章 學科選擇第六百零一章 審計報告第一百三十七章 禁軍張俊第八百七十三章 大口徑火炮第八百三十四章 不同的發展第二百七十二章 香水和化妝品第一百一十一章 保州兵變第二百五十章 韓琦和王德用第二十四章 文廟第八百六十六章 新式織物第四百九十七章 預製板和吊車第十章 糧食和鹽第八百一十八章 孔府私房菜第八百五十章 玉米找到第二百八十六章 不鏽鋼6.1第七百四十三章 韓琦抵達第八百五十四章 邁向遠洋第八十七章 訓弓第八百七十六章 計劃開啓第四百三十一章 東京政局第二百九十九章 趙允讓的反應第三百章 皇二子薨第七百九十五章 最後的辦法第四百七十一章 定海幣第五百一十一章 幽雲十六州第二百九十三章 星辰大海第七百五十八章 遞交國書第四百六十九章 煽動的翅膀第七百一十章 掠奪人口第八百一十三章 公共交通第六百六十六章 兵臨折津府第四百六十二章 玻璃和琉璃第八百六十二章 堪察加半島第七百八十四章 輪船的研究第三百二十三章 材料之秘第三百九十章 商人的時間觀第四百三十一章 東京政局
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九十二章 中國式前綴第七十章 王家反應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商和季風第三百九十一章 拿錢的條件第八百五十四章 邁向遠洋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二百八十五章 多點的平衡第三百一十二章 惡毒的計謀第四十四章 開門見山第四百九十六章 可觀收益第八百一十一章 流放美洲第二百五十章 韓琦和王德用第二百二十八章 持久戰第二百五十四章 材料和科技第一百八十九章 卡牌升級第三百零五章 兩重天第五百九十一章 禮送出境第八百零二章 兩國命運第二百八十一章 初見和西北佈局第二百三十章 弓箭對決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十八章 驚喜連連第四百二十章 授田和耕牛第五百零七章 勢如破竹第七百五十四章 定都瀋陽第二百九十二章 熱武器的野望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包大攬和沒錢第五百五十八章 琉球開發報告第八百六十二章 堪察加半島第二十七章 離開南樂第六百一十章 海戰爲先第二百二十三章 交接第七百三十三章 怎麼可能第九十九章 萬箭齊發第二百二十三章 交接第五十五章 試探進攻第七百一十二章 某奸和依附第七十四章 單人壓制第九十章 箭呢?第二百三十一章 散彈和獨彈第八百零一章 外交之密第一百九十七章 戶籍審查第六百六十四章 箭雨掩護第五百五十五章 一府四區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二百九十二章 熱武器的野望第二百三十八章 塵埃落定第六百一十六章 定海船廠第五百四十七章 客運貨運第五百二十八章 測量和驗證第二百零二章 錯誤判斷第六百二十二章 爭奪升級第七百零九章 生命和死亡第七十七章 苗家莊第四百七十八章 貴妃探家第八百零八章 直達鐵路第三百三十五章 不能作戰第八百零二章 韓琦的探索第四百八十三章 鐵路預算第四百四十二章 鎮國基石第三百九十九章 兌現獎勵第五百八十八章 學科選擇第六百零一章 審計報告第一百三十七章 禁軍張俊第八百七十三章 大口徑火炮第八百三十四章 不同的發展第二百七十二章 香水和化妝品第一百一十一章 保州兵變第二百五十章 韓琦和王德用第二十四章 文廟第八百六十六章 新式織物第四百九十七章 預製板和吊車第十章 糧食和鹽第八百一十八章 孔府私房菜第八百五十章 玉米找到第二百八十六章 不鏽鋼6.1第七百四十三章 韓琦抵達第八百五十四章 邁向遠洋第八十七章 訓弓第八百七十六章 計劃開啓第四百三十一章 東京政局第二百九十九章 趙允讓的反應第三百章 皇二子薨第七百九十五章 最後的辦法第四百七十一章 定海幣第五百一十一章 幽雲十六州第二百九十三章 星辰大海第七百五十八章 遞交國書第四百六十九章 煽動的翅膀第七百一十章 掠奪人口第八百一十三章 公共交通第六百六十六章 兵臨折津府第四百六十二章 玻璃和琉璃第八百六十二章 堪察加半島第七百八十四章 輪船的研究第三百二十三章 材料之秘第三百九十章 商人的時間觀第四百三十一章 東京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