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汴粱到應天

葉清臣再一次的來到了定海侯府,在最近的這一段時間,他來的略微有些頻繁,不說天天登門了,兩三天一次,幾乎踏破了定海侯府的門檻。

按理說,這些東西,是要在朝堂上面,或者是三司,或者是在東府討論的,可是趙信不方便去,哪怕有再多的理由,他連上朝都給推辭了,更別說去東府和三司。

基本上,來到這裡的時間,要麼就是在家裡,要麼,就是去了苗家,很少出門。

葉清臣很清楚趙信的身份,也知道他現在擔憂的問題,從這個方面來說,之前他做出來的那個決定,是對的,趙信是沒有那種心思的,這也會讓朝廷少一些爭鬥。

此時,是整個北宋最好的時代,毫不客氣的說,一直困擾了數十年的西夏問題,終於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北宋最大的一個漏洞解決了,再加上的得到了丁海軍的支持,在節源的方面的,一下子讓北宋的赤字變成了正數,哪怕未來,北宋的政壇財政狀況,繼續惡化,也有足夠的反應時間。

葉清臣之所以做北方的農田水利工程,也是爲了如此的,整個北宋的北方,曾經是整個中國最富庶的地方的。

比如說,在唐朝之前,長安是王霸之地,從秦朝開始,到漢朝,再到唐朝,無不是在關中發力,然後佔據了四川,擁有了爭霸機會,關中的糧食加上四川的鹽鐵,成爲了爭霸的根基,也讓秦朝成爲了開天闢地,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王朝,而唐朝也擁有了王霸之資。

不過,現在,關中早已經沒落了,就連山東之地,也不是什麼富庶之地,可是他們卻擁有基礎,只要北方農田水利建設完成興建,用大量的水澆地,提升整個北宋的糧食生產的話,對於北宋來說,就是一個開源的過程。

葉清臣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利用現在,各方面的資金,沒有快速的被使用掉之前,用在更加合適的地方,當北宋的財政收入的體量進一步的變大之後,然後改變整個北宋的財務狀況。

葉清臣只能夠在自己的角度,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北宋的這個系統性的問題,卻不知道,這個問題,已經被趙信解決了。

北宋的問題,是沒有意識到稅收的重要性,你收農民的農稅,別說是30%,就算是十抽一,甚至是三十抽一,都不能夠解決農民的問題,後世甚至連農業稅都不收了,可是農村問題,依然是一個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

可是放在商業上面,你還是十稅一,甚至是三十稅一的話,不就太安逸了,哪怕是一個倒手的普通商人,不賺個30%左右的收入,就不能夠算是經商。

一件產品,從穿產地到消費者的手中,5倍是非常正常的,10倍也不會產生什麼問題,一些有獨特的作用的,獨門的產品,500倍,100倍,都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後世已經證明了,商業上面的增值稅大概是17%左右,加上個人所得稅,商稅,固定的稅收,這些東西,讓商業的產品的稅務壓力很重,可是他就沒有出現問題。

北宋不可能如同後世21世紀那樣的收稅,計算和統計,是最大的問題,要想在整個北宋給普及,需要很長的時間。

可是簡單的提升一下,把整體的稅率,提升到的20%和30%,這樣簡單粗暴,卻可以讓整個北宋的商業稅收的,提升兩三倍,僅此一項,就可以獲得大量的收益。

Www▪ Tтkā n▪ ¢O

其他的,諸如國有企業,科技跟技術的結合,用於收割的前提下,資金量會膨脹到一個可怕的程度,這也從根本上解決北宋的問題。

葉清臣是北宋最爲頂級的人才,可以說,整個仁宗大臣之中,超過他能力的,沒有幾個,甚至從一定意義上面,在三司使這個位置上面,能夠比他強的,更是屈指可數。

仁宗朝正是因爲葉清臣的出現,才基本維持下來,當葉清臣因爲不堪北宋的問題,積勞成疾,最終不幸去世,當時仁宗也是悲痛無比,而北宋的財務狀況,也從葉清臣開始,出現了惡化的跡象,雖然繼任的大臣,都是比較出色的,可是北宋依然陷入到了深淵之中。

此時的葉清臣在趙信的眼裡,卻是充滿了活力,財務這玩意,真的是一個很繁瑣,很細節的東西,如果是財務方面沒有任何的問題,一個合格財務人員,可以平穩的分配,可是當錢不夠的情況下,那個麻煩也就大了。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都沒有米,哪怕你有的御廚的水平,也無法發揮出來,當時葉清臣,或許是因爲這個日夜苦思,最終陷入到了牛角尖,最終鬱郁而去。

現在,北宋的財務狀況,遠沒有惡化到那種程度,再加上最近對於財政問題的緩解,葉清臣的心情肯定比以前好的多。

葉清臣來的目的非常的簡單,稍稍的閒聊兩句的,葉清臣就把問題引到了他來的目的上面了。

葉清臣透漏給了趙信,詢問趙信有沒有一個短一點的,可以擺在所有人面前的例子,這樣方便介紹。

葉清臣這樣的實幹家,他可以爲了驗證某一個方面好壞,選擇派人,用快馬的方法,到丁海軍去驗證,可是其他人,不能夠都這麼做,要想受到最少的責難,一個投資不算大,又距離的汴粱很近的鐵路,成爲了必然的選擇。

葉清臣說的非常的對,趙信之前沒有考慮到這點,在思考了之後,又拿出了一份計劃書,這是一條汴粱到應天府的鐵路計劃。

北宋的四京,都是北宋最爲繁華和富庶的,在北宋的版圖上面,地位也相當的高,這中間,又以汴粱到應天府的最爲繁忙。

汴河聯通應天府和汴粱,應天府之下,那是淮河,汴河是一條支流,水量較少,卻是聯通應天府和汴粱的重要通道,哪怕幾經疏浚,可是運輸量還是不高,這實際上是制約了汴粱跟應天府之間的聯絡。

在古代,運河和河流就是一切交通的基礎,除了京杭大運河之外,沒有其他的人工開鑿的河流,也只能夠適應這個河流的情況,而不是改變。

現在,如果一條的鐵路在這裡興建,300裡的長度,並不算很長,只要投入足夠的人員,分成七八段一起修建的話,鐵路可能在八到十個月之間,修建完成,而且一旦完成,所產生的經濟效率,也就更高了。

實際上,在趙信原來的計劃之中,還有另外的一條路,那就是汴粱到河南府的鐵路,這也是一個優勢,雖然說,曾經的古都洛陽,早已經經過了幾百年的時間,灰飛煙滅了,沒有發達的水運,汴粱跟洛陽之間商貿往來並不高。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的,這是一個西北鐵路的一個分段,也算是一個初期的嘗試,只不過,相對而言,這個距離有些太長了,400裡,幾乎長了三分之一,最關鍵的是,洛陽周邊的那些山脈,也不容易穿透的,不像是從汴粱到應天府,一馬平川,適合修建。

商議完成了之後,葉清臣在朝會上面提出的這個新的計劃,這個計劃,跟以前的計劃完全不同,馬拉車,在兩個鐵軌上面快速的行進,不說因爲建設他所需要的技術問題,單純只是這個想法,就讓人們無法想象。

這可以麼,不用專門修建一條道路,只是兩節鐵軌就可以了,不是後世,有投影和圖片,在葉清臣手中的,只有派去人員繪製下來一系列的土話,中國古代的畫風,又有些抽象,更加看不出來這是什麼。

更別說,這一次被葉清臣派往到丁海軍的人員,他們負責歸負責,他們在記錄方面,非常的詳細,幾乎記錄了整個鐵路的各個步驟,卻沒有一個擅長畫畫的,甚至沒有給鐵路配一個圖。

這個時代的人員,對於鐵路,沒有一個直觀性質的認識,單純依靠這些文字,不可能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葉清臣的擔憂,果然是正確,一下子修建一條貫通汴粱和靈州的龐大鐵路,肯定是會引起一系列的保守派的反彈的,可是一條實驗性質,只有300裡的鐵路,就不是那麼難以接受了。

投資不大,300裡的鐵路線,沒有一些大型的工程和橋樑,一條貫通應天府和汴粱的鐵路,的投入大概是40萬貫左右,這已經考慮到了固定原料,還有施工等諸多方面的成本,或許未來有說出入,但是整體比例絕對不超過10%。

在之前,40萬貫,對於整個北宋來說,絕對不能夠算是一個很小的錢,那是一個很大的錢,除了已經固定的大項之前,一些臨時性的支出,很難得到支持。

現在,伴隨着一系列的開源節流之中,北宋的財務狀況,已經相當的不錯了,不說從仁宗哪裡得到的300萬貫,在葉清臣的手中,還有結餘200萬貫左右,只不過這些錢是用來應急。

現在就是這種緊急的情況了,投入40萬貫,在應天府跟開封之間修建一條鐵路,讓這些朝臣,在近距離,看看鐵路的好處,以保證鐵路的興建。

300裡的距離,不算長,也不算短,黃河在開封這裡,開始向北,作爲東都和南都的應天府,中間只有洛陽到揚州的這一條京杭大運河,無法通過黃河水系的。

在南北交通密集的情況下,實際上的,通行有些密集,需要一條陸上道路作爲補充。

300裡處於較爲平坦的平原地帶,整個華北平原,沒有多少山區,險峻的地方也不多,300裡,又不是太長,如果上了大量的人力的話,應該會很快。

早就準備好了,作爲的西北道路的預先工程,定海軍也派出了大量的熟練的,在各方面的水平都出衆的工人。一條300里長道路,被分成了10個分段,開始了前期的工作,一旦這些關鍵地方的數據,得到了彙總之後,整個鐵路的興建立刻可以進行。

相對於後世的鐵路,這個要求不高,後世需要考慮經濟,周圍的自然環境,可是這個不過是承受 15噸左右,又是簡單的馬拉火車的的鐵軌,這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只要找到相對比較近的線路,少修建各種的橋樑,然後就可以了。

少修建河流這是一個大方向,可是完全的,一條河流都沒有,這也不存在的,爲什麼大陸之上,會有這麼多的文明,能夠繁衍如此龐大的人口,跟地表徑流有很大的關係。

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都是要有水流經的,沒有水的城市,就無法存在。

古代樓蘭,在古代,在漢朝,甚至更早的時代,那是一片芳草豐美的富庶之地,所以,建立了龐大的城市羣,巔峰時刻,有很多的人口,成爲周圍的關鍵節點。

可是,氣候變遷,在不可抗力的推動之下,周圍的環境迅速的惡化,變成了的沙漠。

沒有食物,還可以堅持幾天,可是沒有水,人類恐怕連一週都堅持不下去,北方的水網,沒有南方那麼的密集,每隔三五十里,總是會有大大小小的河流存在。

真的想要繞過,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橋樑是必須要興建的,定海軍在各方面去的了一定的突破,預製件也出現,借吊車,不過是滑輪組的應用而已。

或許一些性能初衷的滑輪組的,無法用量產的方法生產,但是手工打造還是可以的,出色的鋼鐵,製作出的任性強度都非常不錯的鋼索,再加上大量滑輪組的組合的,可以讓力量的節省,達到32甚至是64分之一,也就是說10個人的拉力是一噸的話,這個,最少可以拉起來64噸左右的物體,這對於修建橋樑而依然,非常的關鍵。

雖然說,大型的,超過1000米,甚至以上的橋樑,這些也預製件,最少也在300甚至是是500噸的,可是200米以下的橋樑,64噸,已經非常好了。

助着葫蘆吊這種簡單的工具,實現吊裝,在足夠準備了預製件的前提下,橋樑等的修建速度大大的加快了。

第二百六十九章 火藥和地道第二百九十五章 開港洪澤湖第六百七十八章 重挫遼軍第七百一十五章 風起廣南第二百六十三章 地圖炮第七百九十章 輪船和飛機第八百零七章 韓琦的要求第一百三十章 賺錢工具第二百二十六章 紙甲第六百七十五章 山海關之戰第二百九十九章 趙允讓的反應第二百二十九章 冶鐵改進第一百二十三章 酸澀的饅頭第五百六十三章 人選爭奪第七百九十六章 成功試飛第七百九十四章 細分研究第五百六十章 意外和餘量第二十三章 芒硝等於錢第八百七十三章 大口徑火炮第二章 船到南樂第三百五十六章 元昊和肅州第一百四十六章 節流第三百六十章 奇怪的請求第五百一十一章 難得的機會第八百八十一章 火車衝卡第八百五十章 暗中出手第二百七十章 種類繁多第七百九十六章 說動第二百零八章 棱堡具現第九十章 箭呢?第一百八十六章 魔改防禦第一百九十八章 間諜出現第三百一十二章 離開之前第二百六十五章 劃時代武器第七百四十九章 贈送槍械第四百三十六章 棱堡浮現第三百七十四章 20倍第四百四十八章 撥款和事故第六百六十六章 兵臨折津府第四百七十七章 清臣來訪第八百六十五章 深入大洋第八十一章 木工坊第八百零三章 民族融合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六百三十二章 長江漁場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七百三十六章 定海現狀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五百八十七章 教育和德國第四百八十一章 商業展示第六百九十六章 慶曆七年底第二百六十一章 扭轉印象第一百七十七章 保密和砌牆第四百二十八章 施政理念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訂單和聰明人第八百五十八章 飛剪定型第一百九十六章 護城河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鐵路 消息第八百五十九章 千島羣島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國第三百四十八章 颶風翅膀第一百六十三章 鹹鬆的鹹第八百四十三章 鉅額花費第三百三十章 韓琦到來第二百三十八章 無用的試探第三百六十三章 絲綢事件第一百八十九章 卡牌升級第二章 船到南樂第二百八十九章 國本之爭第二百五十四章 材料和科技第六百一十七章 新船改進第一百七十九章 喪心病狂的組合第一百三十八章 火爆銷售第一百五十章 農戶養殖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八百六十一章 探索開啓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險第六百一十七章 新船改進第五百一十七章 驗證項目第八百四十七章 初到瀋陽第三百零三章 九龍奪嫡第六百四十一章 一日千里第五百四十一章 遠洋貿易第二百八十七章 港口選擇第二百六十九章 火藥和地道第四百二十八章 施政理念第八百二十四章 房子的問題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七百八十二章 可怕佈局第五百四十一章 遠洋貿易第六百五十二章 進攻遼東第三百一十七章 興慶府陷落第三百三十章 韓琦到來第八百五十九章 千島羣島第二百六十七章 棱堡造價第四百六十九章 煽動的翅膀第七百九十四章 下馬威第八百三十七章 抽丁進行
第二百六十九章 火藥和地道第二百九十五章 開港洪澤湖第六百七十八章 重挫遼軍第七百一十五章 風起廣南第二百六十三章 地圖炮第七百九十章 輪船和飛機第八百零七章 韓琦的要求第一百三十章 賺錢工具第二百二十六章 紙甲第六百七十五章 山海關之戰第二百九十九章 趙允讓的反應第二百二十九章 冶鐵改進第一百二十三章 酸澀的饅頭第五百六十三章 人選爭奪第七百九十六章 成功試飛第七百九十四章 細分研究第五百六十章 意外和餘量第二十三章 芒硝等於錢第八百七十三章 大口徑火炮第二章 船到南樂第三百五十六章 元昊和肅州第一百四十六章 節流第三百六十章 奇怪的請求第五百一十一章 難得的機會第八百八十一章 火車衝卡第八百五十章 暗中出手第二百七十章 種類繁多第七百九十六章 說動第二百零八章 棱堡具現第九十章 箭呢?第一百八十六章 魔改防禦第一百九十八章 間諜出現第三百一十二章 離開之前第二百六十五章 劃時代武器第七百四十九章 贈送槍械第四百三十六章 棱堡浮現第三百七十四章 20倍第四百四十八章 撥款和事故第六百六十六章 兵臨折津府第四百七十七章 清臣來訪第八百六十五章 深入大洋第八十一章 木工坊第八百零三章 民族融合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六百三十二章 長江漁場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七百三十六章 定海現狀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五百八十七章 教育和德國第四百八十一章 商業展示第六百九十六章 慶曆七年底第二百六十一章 扭轉印象第一百七十七章 保密和砌牆第四百二十八章 施政理念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訂單和聰明人第八百五十八章 飛剪定型第一百九十六章 護城河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鐵路 消息第八百五十九章 千島羣島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國第三百四十八章 颶風翅膀第一百六十三章 鹹鬆的鹹第八百四十三章 鉅額花費第三百三十章 韓琦到來第二百三十八章 無用的試探第三百六十三章 絲綢事件第一百八十九章 卡牌升級第二章 船到南樂第二百八十九章 國本之爭第二百五十四章 材料和科技第六百一十七章 新船改進第一百七十九章 喪心病狂的組合第一百三十八章 火爆銷售第一百五十章 農戶養殖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八百六十一章 探索開啓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險第六百一十七章 新船改進第五百一十七章 驗證項目第八百四十七章 初到瀋陽第三百零三章 九龍奪嫡第六百四十一章 一日千里第五百四十一章 遠洋貿易第二百八十七章 港口選擇第二百六十九章 火藥和地道第四百二十八章 施政理念第八百二十四章 房子的問題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七百八十二章 可怕佈局第五百四十一章 遠洋貿易第六百五十二章 進攻遼東第三百一十七章 興慶府陷落第三百三十章 韓琦到來第八百五十九章 千島羣島第二百六十七章 棱堡造價第四百六十九章 煽動的翅膀第七百九十四章 下馬威第八百三十七章 抽丁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