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宋這個龐然大物開始的動作,把力量向着一個方向使用的時候,產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場針對着遼國的戰爭,已經是在準備了,可是遼國此時一點都不知道。
在北宋集中全力,準備的一場大戰的時候,趙信也在迴歸定海軍的路上,經過了申請,一支最少500人的親衛隊伍,簇擁着趙信,快速的離去。
在北宋,千里跋涉跋涉,最舒服的就是坐船,特別是800石以上的大船,這樣的船,在江面上,比較的舒服。
或許,在繁忙的時段,這樣的船,開行起來,比較的困難,畢竟整個京杭大運河,作爲北宋的生命線,一隻這麼龐大的船隊,在這個繁忙的河道上面,幾乎必然會受到影響。
這個時代,可沒有什麼交通管制之類的東西,只要堵路了,那就只能夠慢慢的協調,真的到各種船多的時候,這一隻船隊,也不可能很快進行,可是這個時候,是冬天,汴河甚至還沒有開封,只是在破冰船的幫助下,清理出來了航道。
南方也是如此,整個北宋的主體在北方,少了北方的航運,單純南方,又沒有什麼大宗商品。
按照計劃,趙信本身應該會在汴粱到應天的鐵路多待一些時間,那一條最長的三孔鐵路,算是創造了整個北宋的歷史了,無論是規模,還是修建的速度。
這麼一個就算是到了近代,都算的上是非常少見的大型橋樑建設,值得趙信爲此耽誤行程,趙信在這裡,也不是幹看着,就統籌和協調,或許培養了一批人才,可是有什麼人有趙信瞭解。
從知識大爆炸走過來,再加上對於整個定海軍的協調和佈置,在最初的時候,對於工業體系,甚至是生產和市政體系的協調,幾乎都是在趙信的推動之下進行的,他可以說對於這些瞭如指掌的。
在第一天的時間之中,趙信只是默默的看,在心中進行協調,看能不能找到效率更高的方法,可是從第二天開始,他就開始了協調的過程。
統籌和並行,這些對於工業體系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越是龐大的項目,效果越好,反倒是簡單的工作,能夠節約的不多。
比如說,燒水,掃地,擦玻璃這樣的簡單的工作,可以相互的嵌入,但是隻是簡單的嵌入,能夠節約的時間不算多,可是對於龐大的工程,成千個,上萬個子項目,這個效率提升的就多了。
或許,那些被趙信教出來的人員,他們在專業上面,在基礎的計算上面,已經超越了趙信,可是在全局上面,大局觀上面,卻全然不是趙信的對手。
實際上,趙信對於小範圍的調整很少,可是重要的是次序上面,一些看起來正常的次序,經過了趙信的調整,產生了化腐朽爲神奇的效果,10來次調整,就讓工期提前了17天,這可不是簡單的17天,這是把已經壓縮到兩個月不到的工期,再一次的減少的,可以說,這個減少的時間,會縮小到天,甚至時辰的程度.
因爲這一座橋,是整個工程之中的關鍵節點,橋的完成的時間,直接關係了整個橋樑完成的時間,這裡每節約1天,都有可能讓最終完成的時間,無限的接近一天,而陸陸續續的節約,這一個實驗性的工程,很有可能提前20天完工。
如果可能,趙信真的想在這裡繼續的待下去,接下來,可能對整體的協調繼續的提高,如果說這一個橋的工期能夠減少到30天的話,那麼整個工程,也差不多能夠節約到25天,甚至是30天。
在抵達哪裡的第10天,一個消息傳來,趙信就不得不出發了,甚至沒有慢悠悠的乘坐船隻,慢慢的回來,而是快馬加鞭。
這個消息,是一個早已經期待的消息傳來,可是卻久久都沒有傳來,就在趙信已經覺得,這個時間會推後兩三個月的時間,甚至東南鐵路完成,都未必能夠下水。
東南鐵路,這是應天到汴粱鐵路的心的名稱,因爲汴粱有東京的稱號,而應天,又有南京的稱號,所以被稱爲東南鐵路,這還是韓琦主導推動之下命名的。
在簡單的看了整個施工之後,韓琦相信,這個鐵路會及時的完工,這個時候給他一個命名,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相對於東南鐵路,還是這個消息更重要,因爲這個消息,是關係到定海軍下一階段的發展的重要方向。
鐵路很重要,北宋如果遍佈鐵路的話,可以擁有便捷的交通,一些在北宋各地,閒置,甚至是白白浪費的資源,變成價值,這可是對於整個商業非常強悍的支撐。
可是有什麼能夠超越它的,那就只有整個定海軍的戰略任務了,沒錯,一直都被趙信關注,並且投入了相當的精力和支持的造船業,傳來好消息,第一艘實驗性的海船,已經完成了全部的建造工作,成功的下水,正在定海軍海域,進行緊張的測試。
造船業,這個看起來不起眼的項目,卻是定海軍的生命線,從進入到定海軍開始,趙信實際上,已經的失去了伸向大陸的觸角,當然了,這也是他不願意消耗北宋力量的結果。
爲了發展,單純依靠定海軍,那是肯定不行的,幾乎必然,要走向海洋。
趙信對於海洋,到底有多麼的看重,從對船廠的投入就可以看出,從定海軍成立之後,就開始瘋狂的,不遺餘力的從各地招募船匠,甚至,因爲挖不到足夠的人員,把手伸向了官方船廠,大肆的進行招募。
趙信這個身份,才能夠這麼的做,這也是定海軍成立,甚至是出生到現在,最瘋狂的事情就是這樣。
也就是北宋並不看重海洋,這纔給趙信機會,這個事情沒有引起巨大的反響,特別是一些水面巡邏部隊,留下了一些維修力量,並且定海軍保證,未來的更換船舶,也可以平價向定海軍購買開始,整個北宋的海軍,向趙信敞開大門的。
不過,不得不說,這個時代,最頂尖的船匠,還是在民用的造船廠,這些人,要麼是大型造船廠的首席船匠,要麼,乾脆就是東家,在北宋幾乎總覽整個世界絕大部分的造船業的時候,要想讓他們加入定海軍,那是幾乎不可能的。
一個牛大力,在定海軍,一下子拿到了500貫以上的獎金,甚至累計獎金超過2000貫,已經是做夢一樣了,可是讓一個年利潤在3萬貫,甚至是10萬貫的造船廠的東家,拋開億萬家財,跑到定海軍,哪怕一個月爭1000貫,他也不會去做。
或許,在賺錢上面,這邊不會比在家的時候少,可是單純一個榮譽感和領袖的感覺,這就沒辦法,家裡是自己說了算,而這裡,卻要聽命於人。
鋼鐵纔是基石,造船廠,雖然非常的關鍵,卻也不能夠如同牛大力那樣。
趙信始終相信,牛大力這樣的天才的研究員,是可遇不可求的,少了他,就算有卡牌系統的幫助,鋼鐵也不可能這麼快的建立。
艦隊更重要,可是一個只能夠算是合格的船匠,卻要花費牛大力的代價,這不合算,最關鍵的是,權威的固執。
趙信要的是聽話的,按照他的要求,按部就班進行試驗和嘗試的,而不是固執己見的。
北宋的造船業,冠絕世界,整個東亞,甚至更遙遠的南亞,阿拉伯地區,都大量的從中國購買海船,可是這個成果,在科技爆炸洗禮之下的趙信看來,根本就不足爲持,或許後世的一些設計沒辦法,那麼在海洋最發達時代西班牙大帆船和英國蓋倫船,還是可以的。
這兩個,一個造就了可怕的西班牙無敵艦隊,爲西班牙在當時縱橫七海,締造了海量的功勳,而後者,則是英國崛起的根本,從這個蓋倫船爲基礎,英國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重新佔據了海洋的霸權。
明知道先進的技術,卻被固執的老資格反對,這不是趙信想要看到的東西,所以,稍稍次一點的,也可以接受,只要能夠建設任何一個級別的船隻,只要不是最小的帆板,只要是在運河上,或者是海上,能夠運貨的船隻就可以。
這些,在整個北宋軍事體系之中,還是有不少的,在經過了一系列運作之後,從第一個不錯的船匠開始,一共招募了差不多的船匠200個、
這些船匠,並沒有集中到一起,是分成了的最少20個船塢,進行單獨的建造,他們來的次序不一樣,所以船塢開建的時間,也不一樣。
這在很多人看來,這是重複的建造的,要知道,一個船塢,就是一個船舶研究所,他們開始興建一個實驗性的船舶,就要投入巨大的資金,一下子20個,很多是重複勞動。
可是,在趙信看來,這根本不是問題,因爲整個造船的計劃,都是在趙信的操縱之下進行的,哪怕是看似是重複的修建,一方面,是爲了整合所有的力量,把一些學徒,非專業出身的工匠給融合到一起,另外一方面,實驗性的船舶,他們的側重點不一樣,每一個都會驗證船舶的一個方面。
中國的工匠,相對比較的古板,他們更加相信眼見爲實,而不是理論。
工匠在中國古代,地位較低,很多東西,都是手把手教,心口相傳的,只有一些天賦出色的,纔會在多年的工作之中,總結出來一些東西,產生創新。
這種創新,還很容易流傳不下來,因爲他們只是在長期的經驗之中總結的,只要稍稍留一手,就有可能讓這些東西徹底的失傳。
現代的造船業,卻是不一樣,根據理論,甚至是書本上面的知識學習,最終擁有獨立設計能力的,這樣的,纔是可以傳遞的,可以持續發展的,只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就可以繼續的發展,而不必重複的進行研究。
造船業,對於定海軍的重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伴隨着定海軍的發展,定海軍的土地,已經越來越無法承受定海軍的工業,航海必須要走在前面,這樣才能夠支撐大規模的移民。
別看臺灣距離大陸,只有100多公里的距離,可是這個距離,對於海船來說,是很難以逾越的,工業化,對於運輸的要求非常高,除非是閉關鎖國的自我發展,沒有一個良好的航運,支持着移民和商品的輸出,就算是拿下臺灣,也只是一個擺設。
趙信很着急,卻也知道,有些東西是急不來的,欲速而不達的道理,他還是懂得。
這些原因,趙信對造船廠,投入了足夠的支持,無論是人員,還是資金上面,可是速度上面,只是讓儘可能的把所有的地方給弄紮實,而不是催促。
跟其他的項目不同,工業項目,稍稍有些偏差,甚至是事故了之後,也就是造成一定的損失,可是航海,這不存在任何的虛頭,任何一丁點的錯誤,都會影響到未來,航海的安全性。
對於北宋而言,航海人才的缺失,任何的人才都非常的寶貴,一旦船上面出現大規模的紕漏,浪費是非常巨大的。
趙信並不希望,用幾百年的時間,用無數的人命的前仆後繼,來完善這些,現在,他擁有更加先進的知識,還知道一些航海的基本理論,當然願意吸收東西方航海的一些優點,共同推動一個適合航海的船型的研發。
就算是如此,實驗船的修建,還是有些難產,一方面,這些船匠的實力稍稍的低了一點,沒有幾個有大型船舶的監製經驗,另外一方面,改動的東西較多,有些東西,是超越這個時代的東西,需要慢慢的摸索。
好在,有一個關鍵的技術打底,這種明顯有些浪費,並且不適合船舶發展的實驗,還是順利的進行了,這一項技術,實際上,也是所有的傳播建設,都必須統一的技術,用鋼龍骨取代原來的木質龍骨,成爲了所有船舶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