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章 農業根基

無農不穩,這句話說一個國家,說一個島也沒錯,雖然說,從泉州,從定海軍運送,更快一點,可是他們不持久,琉球本身,就是一個適合種植的島嶼,地處熱帶,可以一年兩熟,適當的開發,就可以讓琉球,獲得強大的支撐。

雖然說,現在開啓農業,稍稍的早一點,卻並不浪費,臺北地區肥沃的土壤,加上定海軍出色的種子,一定可以獲得良好的收成,只要一年的時間,臺北盆地就擁有承接10萬人以上的能力,那纔是大開發的時候。

定海軍現在的農業非常的發達的,因爲合成氨的成本的關係,尿素暫時,還是沒有辦法生產出來,不過農家肥和良種的結合,已經讓定海軍的農業,走出了另外的一條路。

在實驗室的溫室狀態下,一年之間,定海軍的良種可以生長3季,而參考後世的良種選育,這個最簡單的,只是知道了理論,就可以實施的農業科技,早已經在定海軍開啓了。

達爾文的進化論,揭示了自然界的發展,因此推動了植物科技的發展。

在同樣種植的土地之中,各種的植物,呈現出不同的特性,而進化論的方法,是不斷的強化優勢的。

這種方法,本身就是整個糧食種植的方法,老農民在選擇種子的時候,不會選最差的,而是選擇最飽滿,顆粒最好的,這本身就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

可是,對於真正的植物科技來說,這還不夠的,因爲單獨強化一種特性,會在其他的特性上面,有些缺憾,而且每一代的進展並不明顯。

在整個中國種植的歷史上面,無論是小麥,還是水稻,都有從自然界到人工種植的轉化,然後緩慢的提升產量,偶爾提升的太過了的,還會出現的倒退的情況。

良種的培育,跟這種人工的留種完全不一樣,產量是最關鍵的,可是其他的項目也都不漏下,比如說,抗病蟲害,抗倒伏。

單獨針對某一個單項的培養,容易讓這個單項獲得巨大的提升,然後,就是雜交,在雜交的過程之中,留下了保留全部,或者大部分優勢的品種,然後才投入到市場之中。

目前定海軍的農業科技,做不到這樣的程度,可是經過幾年的培養,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要知道,在沒有使用化肥,合理的提供肥力的前提下,就算是農民們留下的種子,他們看起來是顆粒飽滿的,可是未必就是整個種子之中潛力最好的。

農業科技種植之中,各種的肥料,都是按照比例,經過了最佳的測算添加的,產出遠高於普通的農田,從中間挑選最好的,並且通過一系列的雜交手段,讓這個優勢固化下來,之後就優勢明顯。

保守估計,就產量上面,極限的產量,最少也比之前提升30%左右,施肥之後,效果就更佳了。

目前在農科所的小田之中,麥子的產量,極限甚至達到了7.5石,放到大田,精心照顧之下,也可以達到5.5石的平均,單純這個,已經完爆整個北宋的產量了。

這樣種子,已經通過定海軍的渠道,開始小規模的出售,主要是跟定海軍關係親密的,比如說,保州苗家莊的田地,全部都種植了的這種種子,屬於仁宗皇莊的土地,也差不多種植了3成左右,剩下的,就是一些跟定海軍關係親密的,一直都有往來的商人。

不是不繼續的擴大,而是定海軍的農科所的土地有限,每年生產的種子,可能只能夠供20萬畝左右的土地使用。

開發臺北盆地,也是一個方向,第一批的人員之中,12名農科所的專家,還有100多位熟悉種田,甚至清楚農科所培育過程,他們肩負的任務,除了把臺北附近的土地,儘可能的開發出來,然後就是擴建農科所。

趙信始終認準一點,無工不富,無農不穩。

以北宋的富庶,工業,只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甚至就算是如同英國那樣的工業水平,把工業產品,傾銷到周圍,也不可能換取更多的糧食。

雖然說,北宋的周圍,產糧區很多的,可是那些地方的人卻很懶,工業產品,或許可以推動他們,進行糧食生產,可是天生的習慣,在他們獲得了一定的產品之後,就不開發了。

北宋到現在,已經擁有一億的人口了,伴隨着趙信的穿越,還有各種產品和科技的出現,北宋的人口一定可以較快的增長,這就是一個問題。

人口的自然增長,連21世紀,都是沒有辦法的,爲什麼實行計劃生育,這在世界上其他國家,都認爲是反人道主義的,可是卻不得不這樣。

中國的耕地面積太少了,如果不是計劃生育,控制了人口的爆炸增長,中國的人口,到21世紀,再多出幾億人來,那就麻煩大了,單純解決口糧的問題,就是一個絕對的大問題,人口增長根本等不及糧食科技的進步,到時候,一旦動盪起來,一切都完了。

這也是趙信在定海軍,以工業立基,可是從來都沒有放鬆過農業,哪怕定海軍沒有農田,土地也非常稀少,卻也畫出了最少10平方公里的土地,用於農科所的建設,要知道,這可是定海軍總面積的三十分之一。

多年的投入,種子總算是步入了正軌,也開始初步的產生了收益,以水稻,小麥和棉花爲主體的種子,開始逐步的影響了整個北宋的農業,別的不說,目前小麥20萬畝的種植,水稻30萬畝,還有接近120萬畝的棉花,都會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之中,產生效果,所有種植這些的農田,他們的產量,都會大規模的上升。

600人,如果按照北宋傳統的模式,撐死了一人10畝地,這還不是精耕細作,而是類似粗放型的種植,這樣的種植方法,一畝地能夠產出2石已經算不錯了。

可是定海軍不一樣的,農業科技的研究,除了種子和化肥之外,還有一個就是的農耕技術。

實際上,在定海軍未來不斷擴大,當大規模的招募工人,幾乎肯定,工業肯定會跟農業爭奪人口,這個如果尖銳起來的話,甚至會引發動盪。

畢竟,人人都向着好生活,定海軍開出的工資水準,只要是來過的,可以接受勞動的,這種情況下,很有可能出現,農民們爲了過好日子,甚至放棄種植,都會來定海軍工作的。

足夠的勞動力,這對於定海軍來說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因此而影響到了整個糧食的生產,那就不是好事情了。

哪怕後世工業再怎麼的發達,有一個最基本的東西,是永遠無法忽視的,那就是糧食的總量。

沒有足夠的糧食,再多的錢,再多的黃金,又有什麼作用,工業如果沒有了基本的糧食作爲支撐,那就成爲無根之木。

當然了,跟工業相比,農業的總量不高,只要夠養活人口,並且略有盈餘的前提下,就夠了,再多的糧食,只能帶來貶值,而不會有別的。

爲了加強勞動效率,趙信主導農科院和鋼鐵廠結合,進行了新式農具的開發。

以趙信的見識,本來最適合開發的,是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這樣的,可惜,在蒸汽機沒有大規模的突破的前提下,就算是製作出來的蒸汽機,也只是具有實驗的功效,而沒有實際運用的功效,就算是勉強弄出來,成本也太高。

沒辦法做出來拖拉機,也未必不行,對現有農具進行改造,比如說,用更加堅硬,鋒利的工具,可以減少耕地的時候,牲口的消耗,可以在同樣的時間,耕種更多的土地。

同樣的,參考後世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的辦法,製作出更加龐大的犁,比如說,可以供八頭,甚至是十頭牛共同操作的犁,這對於分成小塊土地的江南,或許沒有太多的效果,可是對於大片地塊的,這是沒問題的。

臺北盆地,在清理掉了土著之後,是一片曠野,在砍掉樹木,清理了雜草之後,就是天然的土地。

類似的農耕器械非常的多,定海軍的科技發展,特別是力學等基礎理論的研究,物理學和化學的深入,一些小巧的,可以節約勞動力的工具。

這些工具,推行需要時間,甚至完全推動,可能要十幾二十年的時間,這還是在定海軍大幅度的讓利,節約成本的前提下,可是在定海軍本身,卻不存在這個問題。

之前定海軍的小島,也就是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就算是全部的變成良田,也不過是45萬畝,聽起來很高,可是對於定海軍來說,根本不夠用。

按照巔峰時代,定海軍1000萬人口來計算,單純每年的消耗,就高達3000萬石,也就是說,可能一畝地要上百石,才支撐的起消耗。

實際上,土地可能上百石麼,除非是種植紅薯這樣的,一畝地產量8000斤,甚至1萬斤的這種,普通的糧食,最高產的,也不過是玉米,在小麥勉強的達到千斤的時候,玉米的產量早已經突破了1000公斤,極限甚至可以達到1300公斤以上。

更別說,如果種糧食了,就不可能有那麼多人,這是一個相互爭奪的數據。

現在,開發臺北盆地,雖然說,臺北盆地的,跟定海軍差不多大小,也就是300多平方公里,可是拋開未來的定居點和城市,劃分出來20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沒有問題的,這也就意味着30萬畝。

一個30萬畝的農田,在通過了定海軍的科技種植,種植了一些高產的作物,哪怕平均達到5石,也就是150萬石的產量,一年兩熟,保守也是250萬石,這就可以養活最少80萬人,這纔是大開發的根基。

當一個島嶼,可以滿足的糧食自給的時候,纔可以大規模的移民,琉球跟定海軍最明顯的區別,那就是琉球深入到海洋之中,距離大陸最近的距離也在一百多公里。

在海洋之中,二三十公里跟一兩百公里,這是完全兩個概念的東西,一個是近海,輪渡和簡單的船就可以通過,一個是遠洋,只有真正的海船纔可以,看似多出了6倍的距離,可是實際消耗卻最少是十幾二十倍。

也就是說,如果琉球無法自產糧食的話,就算定海軍費盡力氣來開發,琉球的發展也只是一般,當大部分的糧食都需要外來供給的前提下,以這個定海軍的運輸水平,註定沒辦法供給更多的人。

定海軍現在,還沒有能力做科技密集型的工廠,那完全是跟現在不是一個科技線上的,比如說,在琉球,如果重現定海軍的工業實力,那麼需要200萬人以上,如果再擴大,300萬,500萬人都打不住。

600人,哪怕是在衆多的農業機械的幫助下,也不可能完全把整個臺北盆地都給開發出來,更別說更加廣闊的琉球。

琉球多山,整個島嶼大部分都是山地爲主,也誕生高山族這樣特有的種族,可是耕地面積卻也不少,按照後世的記載,大概有8000平方公里。

也就是說,3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耕地佔據了四分之一左右,算下來,也有1200萬畝,這個全部開發出來,真的就不少了。

第一批上島的農民,只是一個先頭部隊,他們會適應琉球的環境,並儘可能多的開發出土地,在工具,還有高山族的努力的幫助下,應該可以完成100到150平方公里的土地的開發,這樣算下來,就是15到20萬畝土地。

這些已經夠了,按照平均每畝產量5.5石來計算,只要4個月的時間,當第一批的糧食完成耕種收割,超過110萬石的糧食,足以支撐20萬到30萬的人員,到時候,纔是大規模移民的開始。

前期的準備已經開始了,當這些農民抵達之後,每隔一個月,都會有同樣數量,甚至更多的農民上島,一旦的農業的規模擴大,足以承擔大規模的移民的時候,纔是對琉球開發的真正時刻,那個時間,不遠了。

除了的這些農業人員和農業機械,其他的東西就不多了,整個船隊的運輸量業快要達到極限了,又增加了一些日常補給,這一個船隊就再一次的開行了,定海軍的擴張,也是從這裡開啓的。

第六百四十一章 一日千里第十二章 蠻橫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遼矛盾第三百一十八章 混亂的朝堂第十七章 內外之分第四百八十章 鉅額飛票和八音盒第七百三十九章 分享快樂第六百七十四章 冰火兩重天第二百四十三章 樹炮逞兇第五百八十五章 實驗室和白熾燈第一百八十二章 人形拆遷第八百一十二章 運輸鏈條第四百六十章 污染治理第一百八十九章 卡牌升級第十七章 內外之分第一百四十七章 淨利第八百五十章 玉米找到第二百五十三章 樞密之爭第一百三十九章 自來水第八百零三章 真相求知慾第八百七十四章 互助會第九十章 箭呢?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國第八百六十一章 探索開啓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二百三十一章 自請地方第八百七十六章 計劃開啓第一百二十四章 發現疑點第二百八十五章 失敗原因第二百二十四章 互相偵查第九十七章 正確打開方式第一百五十五章 分銷代理第一百八十七章 防禦體系第一百二十六章 反應爐第五百三十七章 簡單的勝利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一百零二章 軍隊的野望第六百七十五章 山海關之戰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脅第三百六十章 奇怪的請求第三百二十七章 糧食問題第一百三十一章 賣相不錯第四百四十六章 血色草原第八百五十三章 新的目標第二百三十八章 塵埃落定第二百九十六章 定海港第八百五十七章 玉米收穫第五百七十九章 唯武器論第七百八十九章 穿甲能力第三百二十七章 糧食問題第七百三十一章 神秘覲見第七百二十章 贏得輕鬆第五百一十一章 幽雲十六州第七十九章 折服、蟄伏第六十六章 有錢的水匪第八百四十三章 鉅額花費第三百一十五章 長弓壓制第六百六十九章 逃出生天第二百九十三章 新的身份第二百八十章 水泥發展第二百八十七章 硬幣圖案第七百四十二章 大量回歸第五百五十六章 大膽估計第六百五十七章 發展數據第四百七十二章 破冰船第七百八十九章 穿甲能力第六百三十八章 車站和地皮第二十三章 芒硝等於錢第五百九十三章 乙烯製造第一百五十二章 熱情和逢集第二百九十五章 絕對不行第二百四十七章 各種革新第九十三章 紫衫木和海貿第五百二十六章 經緯度線第五十八章 無法承受第二百六十章 講述棱堡第五百五十三章 培養手下第五百八十七章 教育和德國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後通牒第四百二十二章 搪塞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五百八十五章 實驗室和白熾燈第三百四十六章 水泥路 鐵路第二百八十五章 多點的平衡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三百五十四章 水運佈局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樓包子第六百七十一章 山崩地裂第八百三十九章 春節假期第二百三十七章 韓琦和歐陽修第八百五十八章 飛剪定型第六十九章 省力裝置第一百一十六章 造反前提第三百三十二章第八百八十一章 火車衝卡第一百九十七章 戶籍審查第八百七十六章 計劃開啓第二百四十四章 工業的威力第二百五十八章 曹劌親臨第二百一十六章 神奇肥皂
第六百四十一章 一日千里第十二章 蠻橫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遼矛盾第三百一十八章 混亂的朝堂第十七章 內外之分第四百八十章 鉅額飛票和八音盒第七百三十九章 分享快樂第六百七十四章 冰火兩重天第二百四十三章 樹炮逞兇第五百八十五章 實驗室和白熾燈第一百八十二章 人形拆遷第八百一十二章 運輸鏈條第四百六十章 污染治理第一百八十九章 卡牌升級第十七章 內外之分第一百四十七章 淨利第八百五十章 玉米找到第二百五十三章 樞密之爭第一百三十九章 自來水第八百零三章 真相求知慾第八百七十四章 互助會第九十章 箭呢?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國第八百六十一章 探索開啓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二百三十一章 自請地方第八百七十六章 計劃開啓第一百二十四章 發現疑點第二百八十五章 失敗原因第二百二十四章 互相偵查第九十七章 正確打開方式第一百五十五章 分銷代理第一百八十七章 防禦體系第一百二十六章 反應爐第五百三十七章 簡單的勝利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一百零二章 軍隊的野望第六百七十五章 山海關之戰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脅第三百六十章 奇怪的請求第三百二十七章 糧食問題第一百三十一章 賣相不錯第四百四十六章 血色草原第八百五十三章 新的目標第二百三十八章 塵埃落定第二百九十六章 定海港第八百五十七章 玉米收穫第五百七十九章 唯武器論第七百八十九章 穿甲能力第三百二十七章 糧食問題第七百三十一章 神秘覲見第七百二十章 贏得輕鬆第五百一十一章 幽雲十六州第七十九章 折服、蟄伏第六十六章 有錢的水匪第八百四十三章 鉅額花費第三百一十五章 長弓壓制第六百六十九章 逃出生天第二百九十三章 新的身份第二百八十章 水泥發展第二百八十七章 硬幣圖案第七百四十二章 大量回歸第五百五十六章 大膽估計第六百五十七章 發展數據第四百七十二章 破冰船第七百八十九章 穿甲能力第六百三十八章 車站和地皮第二十三章 芒硝等於錢第五百九十三章 乙烯製造第一百五十二章 熱情和逢集第二百九十五章 絕對不行第二百四十七章 各種革新第九十三章 紫衫木和海貿第五百二十六章 經緯度線第五十八章 無法承受第二百六十章 講述棱堡第五百五十三章 培養手下第五百八十七章 教育和德國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後通牒第四百二十二章 搪塞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五百八十五章 實驗室和白熾燈第三百四十六章 水泥路 鐵路第二百八十五章 多點的平衡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三百五十四章 水運佈局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樓包子第六百七十一章 山崩地裂第八百三十九章 春節假期第二百三十七章 韓琦和歐陽修第八百五十八章 飛剪定型第六十九章 省力裝置第一百一十六章 造反前提第三百三十二章第八百八十一章 火車衝卡第一百九十七章 戶籍審查第八百七十六章 計劃開啓第二百四十四章 工業的威力第二百五十八章 曹劌親臨第二百一十六章 神奇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