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七章 教育和德國

百萬人的城市,哪怕在夜裡,也有無數人在爲這個城市的未來在努力着,他們或許因爲時間的關係,已經能夠熟練的掌握了文字,正在爲更高級的證件在努力着,也有剛剛來到定海軍,正操着不熟練的土話,跟着老師們,唸誦黑板上面的字,爲了達到300個日常漢字而學習。

在夜校的教室之中,略微線的擁擠,這些學生之中,有剛剛成年,20浪蕩歲的青年,也有年過四旬,爲了更多賺一些錢,而不停努力的中年人。

這中間又以中年人居多,他們或許在記憶力上面,無法跟年輕人或者小孩子相比,可是表現出來的態度,要強很多,在夜校的老師們的評價之中,真正學的好的,更努力的,還是的這些中年人。

年輕人腦子靈活,接受能力強,在夜校之中,曾經誕生過創造記錄的,基本上都是年輕人,可是真正到所有人的身上,還是30歲居上的,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些人居多。

只有失去過,纔會珍惜的,這句話,說的一點都沒有錯,三十而立,這個土話,說的一點都沒有錯,他們的這個時候,是最艱苦的時候。

特別放在定海軍,在定海軍第一批的居民之中,很多都是這樣的。

在幾十年的人生之中,從來都是靠天吃飯,伴隨着命運隨波逐流,每年辛苦的工作,能夠混上溫飽,已經算不錯了,大部分都處於飢寒交迫之中。

豐收的年光還好一點,最起碼不必擔心吃飯的問題,一旦到了天災,那就完蛋了。

定海軍的第一批居民,除了原來住在定海軍的幾百戶之外,就是跟淮南東路交換的這些災民。

淮南東路,因爲淮河的關係,水旱災害連連,那一次的大規模的災荒,淮河氾濫,淹沒了最少31個縣,雖然沒有到絕收的程度,可是對於最底層的這些民衆來說,已經是過不下去了。

當時,定海軍獲得了一筆資金,最終在葉清臣的提點之下,淮南東路把心思打在這個上面,經過了一番交易,趙信獲得了這一批災民。

對於上層的官員來說,這是一筆交易,一筆用一定的影響力或者實物,把人當物品的交易,交易完成之後,這批人將會成爲定海軍的民衆,而淮南東路則少了很多不穩定因素,是皆大歡喜的。

在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這些災民們,他們能夠去的做,就只有被動的接受,朝廷的救濟,可以解一時之急,卻不能徹底的讓人躲過饑荒,能靠的時候就靠,不能靠的時候,就各安天命的,逃荒去了。

當時,對於這些災民們而言,一大家人都陷入到了危險之中,如果不是定海軍的出現,說不定,真的就沒有了人生。

現在,爲了更好的改變人生,這些第一批被送上定海軍的人,對於定海軍,對於趙信的感激,那是溢於言表的,那是萬家生佛可以說的,別說是有利益,就算是沒有利益,定海軍和趙信所說的,那是言聽計從。

正是這樣從內心直接抒發出來的心情,讓這些人之中,成材率相當的高。

本身只是逃荒的農民,識字的都沒有多少,卻成爲了定海軍各方面的中堅,最低也是工廠之中的小組長,一部分,經過了自己的努力和學習,做到了中高的職務,甚至趙信花費資金培養的那一批人之中,12個之中,有2個來自這一批人。

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的努力程度,如果真的是識字的話,就很難的陷入到饑荒之中,淮南東路的災害,算是一個不小的,卻只是影響到莊稼,部分的地方絕收,剩下高一點的,也有不受影響的。

那些稍稍有些田產或者積蓄的,可以通過積蓄度過難關,水災之後,只要合理處理,不讓土壤肥力下降太多,排水之後,種一季秋糧,還是可以挽回的。

受到影響最大,還是這些家務恆產的,他們或許是因爲歷史的原因,或許是因爲個人的原因,最終沒辦法活下去,卻在定海軍獲得了新生。

定海軍需要大批的勞動力,在最初的時候,正確的使用了這一批勞力,並且進行了適當的提升,這些提升,讓這些人在賺到錢,活下去的同時,有了一種新的生活,他們的天賦,能力,在這裡,被激發了出來的,就此造就了神奇的變化。

原來,在農村,只是社會最底層,家務恆產,現在到了定海軍,有了可以施展他們才華的環境,最重要的是,他們改變了人生,不但一家人都過上了好日子,自己的提升也看的到。

任何時候,個體的力量,都比不上整體的力量,趙信是穿越者,擁有着卡牌系統這麼一個金手指的,可是就這樣,他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的話,那是絕對不可能。

最初在保州的時候,依靠着苗家莊的數百人,完成了饅頭和肥皂的銷售,可以說,爲趙信挖掘到了第一桶金,沒有這些人手,哪怕是憑藉着卡牌系統的神奇,他一天能夠做多少,能夠賺多少錢。

定海軍也是如此,他可以投資,可以興建廠礦,可以設計出最爲出色的產品,並且讓這些產品行銷全國,可是沒有這些工人的努力,他一個人,又能夠做多少。

定海候府的大樓之上,趙信看着明亮的城市景觀,比起後世的繁華城市,這還有些暗,畢竟現代化的城市,霓虹燈光,各種投影背投,無數閃爍在夜空之中的明亮,給這個城市書寫了不同景色。

在定海軍,只是星星之火足以燎原的燈光,聯合成了一個巨大的畫卷。

定海候府,是整個定海軍,除了研究所,唯一安裝了電燈的地方,說白了,夜間要工作的,也就是幾個辦公室還有值班室,當然了,也少不了趙信的房間。

秘書們在外面,正在按照趙信的吩咐在作報告,在趙信的面前,有一個文件需要趙信來批覆。

有關定海軍教育問題的若干計劃,這就是報告的名稱。

趙信現在考慮的,是定海軍未來2年,甚至是5年的教育問題,這個關係到定海軍將來的發展。

教育是一個大問題,整個北宋重視文人,教化本身就是考評一個官員的重要指標,這一點,在定海軍被加重了。

趙信相信,人口基數,纔是人才出現的最大因素的,在擁有了工廠和工人之後,他不是簡單,選擇壓榨的方法,獲得工人們的剩餘價值,而是選擇另外一種方式。

提升工人的待遇,並且加強教育,用不停提高工人們的素質,變相的來提升生產力,進而提升整個工廠的效率,獲得利潤。

這一點,是被後世證明的,工人的工資水平,又能夠提升到多少,當一個人提升了50%的工資,卻可以做以前1倍,甚至是2倍的工作的,這對於資本家而言,依然是降低了生產成本。

放在21世紀,在某些研究和效率,被提升到極致的前提下,提升效率耗費太大,可是在現在,定海軍只是初步的建立了工業體系,其中的問題很多,只要稍稍的改變,就足以提升生產效率。

這樣的方法,不但推動着定海軍,各種勞動效率的迅猛提升,也帶來另外欣喜,在本身的體系之外,在工廠的研究領域之中,涌現出了一批的專才。

定海軍最初建立研究所的時候,有大概2成的專業人員,這些是類似牛大力這樣,在手工業,或者是製造業的第一線上面涌現出來的,多是集中在鋼鐵和水泥上面。

其他的研究員,基本上都是士子,士子們識文斷字,並且一部分還掌握了數學這樣的工具,哪怕是最初的研究,也比普通的農民高上了很多。

伴隨着定海軍的額發展,現在,高層研究者之中,6成左右是原來的士子,跟最初的8成相比,這個比例正在逐步的減少的,趙信相信未來,5成,甚至是三成,都是有可能的,不過相對於這些後天培養,或者是躍進培養的人才,他更看重的是後者。

前者是基礎高一點,很自然的能夠無縫的進入到研究領域,後者能夠從的一文不名,到最後的脫穎而出,他們依靠的是天賦,比別人強大的多的多的天賦。

基礎無法讓人更一步,在研究領域的迅猛發展的前提下,很容易就被淘汰掉,只有天賦,不停的充實着知識,這樣才能夠跟着進度。

初期的定海軍,主要是建設的,通過資金,通過技術,建設一系列的工廠,爲了定海軍工業化做準備,2年多之後,定海軍已經基本上掌握了整個北宋的生產,各種商品,遍佈在北宋各地的時候,他更加看重,就是未來的發展了。

這種時候,要選擇怎麼樣的發展方向,成爲了重點,定海軍要走什麼樣的道路,要怎麼的完成自身強化的過程,這對於趙信來說,是一個比賺了多少錢,拿下多少底盤,更重要的作用。

定海軍要成爲強者,只是時間問題,如何讓這個強者更持久,不會如同暴發戶一樣,在他支持下變強,然後在自大到一定程度之下,如同一個氣泡一樣的,乒的一聲,最終消失不見了。

研究歷史的,都是善於總結的,以史爲鏡,可照興安,學習歷史就是爲了總結歷史之中出現的經驗教訓,以史爲鑑,不至於再犯錯誤。

這實際上不是後世才做的,爲什麼史學家要修史,越是強大的國家,越是注重這一點,原因很簡單,歷史能夠給出很多的啓迪。

可是歷史上,無數的強國,無數的發展,有了很多的經驗,未必那一條是合適的,在網絡上,也是衆說紛紜,反正說什麼的都有,嘴炮王者這個在網絡時代到來之後,成爲了最多的,畢竟說錯了,又不犯法。

在他們的眼裡,有些明顯是拼湊的理論,被他們堂而皇之的拿出來說,一些比較嚴謹一點的,可以自圓其說,在網絡上面的衆多粉絲看來,還是有那麼點作用的,可是在真正研究歷史的學者眼裡,那是漏洞百出的。

定海軍現在的情況,是真實的存在的,趙信從一個落魄的皇子,變成了一個軍節度使的,掌握着百萬人,甚至更多人的命運,選擇怎麼樣的發展,怎麼樣的制度,就成爲了必須要關注的選擇,不能選錯,一個錯誤,可能就是無數的犧牲和損失,都未必能夠彌補的了的。

軍事上,以海上爲主,大規模的普及造船業,當定海軍的海船真的如同長城一般,再也沒有人能夠威脅到定海軍的海上安全的時候,纔是定海軍安定的時候。

在武器上面,長弓只是暫時性的一個過渡,未來,當熱武器逐步的普及的時候,定海軍的戰鬥力必然會有一個的巨大的飛躍。

這些都是外部的,都是外因的一些發展的方向,要用什麼樣的發展制度,重點要發展什麼,這纔是定海軍需要的。

發展途徑,趙信也尋求過其他人的意見,可是那些意見,要麼是保守,就守着定海軍來發展,不輕易出去,基本上,是一個富家翁的生活。

這個生活,趙信不會選擇,他都來到了這個時代,有能力改變北宋的命運,如果不發出自己的聲音,最多,讓北宋將來好過一點,可是經濟問題不解決,說不定幾個昏君上來的,靖康之恥依然無法避免。

在整個發展的方向上,實際上,21世紀的中國,給出過答案。

在21世紀的中國紀錄片之中,有很多有知名度的,比如說,在世界上和中國都有相當的影響力的,討論中國美食舌尖上的中國的,可是如果論總結和歷史性,最著名的只有一個大國的崛起。

這個耗時巨大的,翻閱了衆多文獻資料,詳實的記錄了曾經歷史上,幾個強國的興衰,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國家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了國家崛起的歷史規律。

按理說,定海軍處於島嶼,應該選擇海上霸權的道路,這中間,前面的四個國家是重點,日本也可以做爲參考,可是最終,趙信選擇的是德國作爲未來丁海軍的模板。

第二百二十七章 神兵和鐵器第五百九十章 教育改革第五百八十四章 發電機和燈泡第一百四十四章 調查韋貴第二百九十九章 高爐鍊鋼第五百八十章 材料研究第三百六十四章第七百一十八章 海軍出動第六百一十章 海戰爲先第八百五十七章 航海時代第三百一十八章 神風來臨第七百八十二章 可怕佈局第三百四十八章 颶風翅膀第三十八章 落月弓第五十九章 內訌第六百八十九章 人口與矛盾第七百九十一章 天空之夢第五百二十二章 棉花和帆布第二百六十五章 仁宗認可第一百二十九章 發泡劑第一百三十三章 全莊蒸饅頭第八百四十二章 擁堵和春運第二百五十八章 曹劌親臨第五百九十章 教育改革第八百章 辭官去向第一百七十二章 西班牙方陣第七百六十四章 富弼出使第七百八十七章 戰列之夢第八百六十八章 新的航道第三百零一章 鋼鐵和底蘊第七百五十五章 盤點收穫第一百零六章 箭的作用第二百一十二章 甘油第三百一十一章 韓琦求劍第四百九十三章 韓琦來訪第三百一十九章 寸土必爭第四十四章 開門見山第六百七十一章 山崩地裂第七百八十六章 大討論第八百零一章 皇元元年第五百零八章 點睛一戰第五百九十三章 乙烯製造第五百五十九章 定居點發展第八百一十二章 新五京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請港口第一百七十一章 古代化學第七百章 軍事和修路第五百六十九章 土著來襲第六百零八章 銅可以麼?第一百一十三章 提前準備第四百五十六章 輕工業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航第七十六章 抵達目的地第八百八十二章 結束和妥協第二百六十七章 數據的力量第五百二十三章 帆布廠第四百六十六章 攜帶禮物第八百零八章 仁宗出行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五百零八章 點睛一戰第六百四十章 到站陳留第八百零二章 兩國命運第一百零九章 紀律的作用第三百七十八章 馬加力是馬力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商和季風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態度第五百四十六章 外銷商品第八百六十二章 美洲探索第七百五十一章 紫光殿議第四百二十章 授田和耕牛第七百三十七章 奏摺入京第一百二十九章 發泡劑第六百零四章 火槍和長弓第三十九章 危機臨近第四百九十八章 統籌第三十七章 3級卡牌第七百九十五章 最後的辦法第一百七十六章 成功出爐第二百一十七章 價格和利潤第八百一十章 融合同化第七百八十三章 精神壓力第五百八十九章 阻力和決絕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第九十五章 正確方向第七百九十八章 人口增長第六百四十二章 鐵路爭奪第一百九十九章 互有算計第三百二十章 逃出生天第六百八十九章 人口與矛盾第四百三十章 商人的特點第二百八十二章 給錢和新幣第八百八十二章 結束和妥協第二百七十章 長弓入禁第四百六十二章 玻璃和琉璃第八百七十二章 不同的發展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七百九十三章 芥末和山葵第五百一十章 朝會提議第八百六十三章 戰爭爆發
第二百二十七章 神兵和鐵器第五百九十章 教育改革第五百八十四章 發電機和燈泡第一百四十四章 調查韋貴第二百九十九章 高爐鍊鋼第五百八十章 材料研究第三百六十四章第七百一十八章 海軍出動第六百一十章 海戰爲先第八百五十七章 航海時代第三百一十八章 神風來臨第七百八十二章 可怕佈局第三百四十八章 颶風翅膀第三十八章 落月弓第五十九章 內訌第六百八十九章 人口與矛盾第七百九十一章 天空之夢第五百二十二章 棉花和帆布第二百六十五章 仁宗認可第一百二十九章 發泡劑第一百三十三章 全莊蒸饅頭第八百四十二章 擁堵和春運第二百五十八章 曹劌親臨第五百九十章 教育改革第八百章 辭官去向第一百七十二章 西班牙方陣第七百六十四章 富弼出使第七百八十七章 戰列之夢第八百六十八章 新的航道第三百零一章 鋼鐵和底蘊第七百五十五章 盤點收穫第一百零六章 箭的作用第二百一十二章 甘油第三百一十一章 韓琦求劍第四百九十三章 韓琦來訪第三百一十九章 寸土必爭第四十四章 開門見山第六百七十一章 山崩地裂第七百八十六章 大討論第八百零一章 皇元元年第五百零八章 點睛一戰第五百九十三章 乙烯製造第五百五十九章 定居點發展第八百一十二章 新五京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請港口第一百七十一章 古代化學第七百章 軍事和修路第五百六十九章 土著來襲第六百零八章 銅可以麼?第一百一十三章 提前準備第四百五十六章 輕工業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航第七十六章 抵達目的地第八百八十二章 結束和妥協第二百六十七章 數據的力量第五百二十三章 帆布廠第四百六十六章 攜帶禮物第八百零八章 仁宗出行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五百零八章 點睛一戰第六百四十章 到站陳留第八百零二章 兩國命運第一百零九章 紀律的作用第三百七十八章 馬加力是馬力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商和季風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態度第五百四十六章 外銷商品第八百六十二章 美洲探索第七百五十一章 紫光殿議第四百二十章 授田和耕牛第七百三十七章 奏摺入京第一百二十九章 發泡劑第六百零四章 火槍和長弓第三十九章 危機臨近第四百九十八章 統籌第三十七章 3級卡牌第七百九十五章 最後的辦法第一百七十六章 成功出爐第二百一十七章 價格和利潤第八百一十章 融合同化第七百八十三章 精神壓力第五百八十九章 阻力和決絕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第九十五章 正確方向第七百九十八章 人口增長第六百四十二章 鐵路爭奪第一百九十九章 互有算計第三百二十章 逃出生天第六百八十九章 人口與矛盾第四百三十章 商人的特點第二百八十二章 給錢和新幣第八百八十二章 結束和妥協第二百七十章 長弓入禁第四百六十二章 玻璃和琉璃第八百七十二章 不同的發展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七百九十三章 芥末和山葵第五百一十章 朝會提議第八百六十三章 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