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謂黃庭經

一、所謂 黃庭經

《黃庭經》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經典,也被內丹家奉爲內丹修煉的主要經典,屬於洞玄部。現傳《黃庭經》有《黃庭內景玉經》、《黃庭外景玉經》、《黃庭中景玉經》三種,因中經出現較晚,可以暫置不論書中認爲人體各處都有神仙,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論。介紹了許多存思觀想的方法。關於內外經的作者、成書年代及其相互關係,向來有多種說法。今人王明先生在《黃帝經考》中曾作詳細考證,認爲魏晉之際,民間已有私藏七言韻語體《黃庭》草本。大約在晉武帝太康九年(288年),女道士魏華存得到這個《黃庭》草本並加以注述;或有道士口授,華存筆錄而寫成定本《黃帝內景經》。晉成帝咸和九年(334年),魏華存去世,《黃庭外景經》約在這前後問世,它是在《內經》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作者不祥。這是主張《內經》在《外經》之前出現。歷史上也有人認爲《內經》在《外經》之後出現的,如歐陽修等。

《內經》與《外經》旨意相通,這點是無疑問的。歷來校注本經的較多,今所見最早注本爲唐玄宗時隱士白履忠(號樑丘子)注的,收入《雲笈七籤》和《修真十書》,另有胡、歐陽修、劉處玄、蔣慎修等都注過《黃庭經》,而清人董德寧《黃庭經發微》較曉暢易懂,陳攖寧《黃庭經講義》分類詮釋,解難釋晦。據《雲笈七籤》本,《內景經》共36章,每章以句首二字作爲標題,正文計416句,2912字;《外景經》分上中下三部,計98句,686字。別本與此大略相同。經名“黃庭”一辭的含義,有不同的解釋。《正統道藏》染丘子注序:“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內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

內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諭,即日月星辰雲霞之象;內象諭,即血肉筋骨臟腑之象也。心居身內,存觀一體之象色,故曰內景也。”王明《黃庭經考·釋題》說:“按黃庭三宮,上宮腦中,中宮心中,下宮脾中,黃爲中央之色,庭爲四方之中,並具中義。內景者,含氣養精,內視神象:似義取雙關。”今人陳攖寧認爲庭乃階前空地,故黃庭表示中空的意思,對人體而言就是臍內空處。總而言之,“黃”是中央之色(根據五行說: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土色爲黃,故黃爲中央之色),“庭”指四方之中,或指階前空地,“黃庭”即喻指道家內修功夫的中空現象。

《內景經》又名《太上琴心文》、《東華玉篇》、《大帝金書》。歷代稱它是魏晉間道士養生之書,其實它遠在一般藥物養身、術數延命之類書之上,而是一部繼承漢代“五臟神”之說,以身體臟腑各有所主的理論爲基礎,結合道教人身百脈關竅各有司神之說,以七言韻文的形式,注重以“存思”爲主的修煉要訣。因它是早期上清派崇奉的經典,故又稱《上清黃庭內景玉經》。《內景經》包含着一些醫學理論,分別論述了人體各主要器官的大致情狀以及主要生理功能,其中有十四章着重闡述了人體五臟及膽腑的生理作用。經中認爲心是臟腑之王,能知寒熱、和榮衛、通血脈、調陰陽;心開竊於口舌,能吐納五臟之氣,識別五行之味。所以人能心安,就可以體和無病身不枯。肝主謀慮,藏血、魂魄之居。

經中認爲肝開竅於目,如日月之明,五行之關鏡。肝氣上與三焦氣合,下爲口中津液,津液過玄膺、明堂入丹田,真氣流佈,百骸受潤,則無疾病。脾爲倉廩之本,納穀物生味道,化糟粕。它認爲脾居中央,橫在胃上,外應臉色;脾胃相合供應營養,那麼血脈通暢,筋骨強健、肌膚豐潤、營養全軀,就能延年益壽。故它重視脾的功能,稱脾爲下黃庭宮、人體的根本、五臟的要樞。肺爲氣之本,開竅於鼻,布氣於七竅,主耳目聰明。認爲肺氣起自三焦,能調理五臟之元氣,人若能把津液吞進丹田,那麼膚色亮澤,百脈通暢,齒堅發黑,不會衰老。腎者精之處,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主骨。經中認爲腎主五臟六腑、九竊津液之相連,開竅於耳,腎氣充足,則耳聰目明,筋強骨健、百脈通暢。又腎藏精,認爲人若止精可長壽。經文認爲,膽主決斷,爲六腑之精。人若膽、力互用,能攝虎兵。又認爲膽外名於眉目之間,喜怒皆行此處,憤則髮上衝冠。

《內景經》又吸收《河上公老子章句》及《太平經》中“五臟神”的觀念,發展爲三部八景二十四神之說,認爲人體各部位都有神靈居住。三部八景二十四神,是指將人身分爲上元宮、中元宮、下元宮三部分,每部分的元宮都有八景神鎮守,即上部八景神鎮在人身上元宮中,中部八景神鎮在人身中元宮中,下碚八景神鎮在下元宮中。經中認爲人們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神,則三田五臟的真氣調和,不會有疾病,甚至能乘雲昇仙。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神的名字並非隨意起的,而是根據人身各器官的功能、所處方位以及顏色、狀態等,加以提煉概括成的。如對面部七神的介紹:“發神蒼華字太元”;“腦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壟字靈堅”;“耳神空閒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倫”;“齒神■峰字羅千”。

這些神名都是對相應器官進行形象的概括,各具特色。經中認爲,人體正是靠這些神的主宰,纔是以維持生理活動正常地進行,才能“形與神具”。這些神有別於超自然力量的神,而是主宰人體生理活動的“功能神”。這也反映出古時人們對人體器官功能的一些正確認識,但他們卻將人體器官功能的主宰歸結於神,是明顯錯誤的。

《內景經》還對《存思法》進行詳細闡述。早期道教《太平經》中就有存思五臟神萬病都可消除的說法,《內景經》繼承這一思想並加以進一步發揮。認爲“存思百念視節度”,即要求存思身中百神,呼吸上下如一而除雜念。並認爲“可用存思登虛空”,這是把存思之法當作學仙之道。可以說,存思是道教上清派典型的修煉方法,也是《內景經》的核心內容。所謂存思之法,《內景經》中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指存思身內諸神,另外指存思身外之物。

道教認爲人體多神,而以五臟神爲主,故重視存思五臟神的色、形、氣、服飾、姓名等。《內景經》對於存思心、肝、脾、肺、腎等五臟神,都分別加以論述,其中對存思心神的論述最多。如經中述道:“心典一體五藏(髒)王,動靜念之道德行,清潔善氣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棟樑,晝日曜景暮閉藏,通利華精調陰陽。”這是認爲心有神靈,且是五臟之王,倘若經常存思心神,那麼陰陽和順,臟腑調勻,均無疾病。存思肝神:“肝氣鬱勃清且長,羅列六府生三光,……五色雲氣紛青蔥,閉目內眄自相望。”

肝屬東方木位,主青,故肝氣旺盛清而且長時,如東方之木主春,肝爲生氣之本,閉目冥想生氣遍照體內五臟之腑,與臟腑相應,上爲五色雲,如日月星辰光亮明徹,久久即可自己內視臟腑。“內視”是存思法中一種重要思想,就是指修煉者閉目存思,潛神入定後,內觀形體,神氣充溢而使體內朗然洞徹的景象。關於存思脾神:“脾長一尺掩太倉,中部老君治明堂,……黃衣紫帶龍虎章,長精益命賴君王,三呼我名神自通。”脾居中宮,存思脾神,即可增長精氣,延長壽命,心虛洞鑑,神靈自通。關於存思肺神:“肺部之宮似華蓋,下有童子坐玉闕。……素錦衣裳黃雲帶,喘息呼吸體不快,急存白雲和六氣,神仙久視無災害,同之不己形不滯。”肺爲金宮,在五臟之上,狀似華蓋。

童子、白雲都是指肺神。當喘息不定呼吸不暢、身體不快時,就趕緊存思肺神,便能調和六氣而無災害,常用此道,可保形體不枯衰。關於存思腎神:“腎部之宮玄闕園,中有童子冥上玄,……蒼錦雲衣舞龍幡,……百病千災急當存,兩部水王對門生,使人長生■九天。”腎爲水宮。玄闕園,喻指腎之外形。童子、水王都是指腎神。當人正生病時,就應立即存思腎神,這樣便能逢凶化吉,免除疾病而能昇天成仙。

《內景經》提出“三丹田”之說。關於三丹田之名,在此經之前的早期道教籍中尚未出現。《太平經》、《大洞真經》提到泥丸、心、臍等與之相關的名稱,只有到了《內景經》才明確提出“三丹田”的概念。丹田有上、中、下之分,故合作“三田”。每一丹田中各居着一位神,故有“三神”。又因丹田之室,方圓一寸,故稱寸田,下面分別簡介三丹田。

關於上丹田:眉間內入三寸爲上丹田宮,也叫泥丸宮。“泥丸百節皆有神,……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圓一寸處此中,同服紫衣飛羅裳,但思一部壽無窮,非各別住俱腦中,列位次坐向外方”,講的是泥丸宮在一身之首,是百神之主,泥丸百節都有神,它們都受腦主持而排定坐次,泥丸九真都穿紫衣羅裳,人們只要意守上丹田,存思九真神,就可以延壽不老。

關於中丹田:就是指心,又叫絳宮。經中述道:“六腑五臟神體精,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講的是,六腑五臟息息相關,共同維持人體正常運轉,它們各有所轄,有不同的運作方式,但都受心主宰,故心存則五臟六腑聽令而正常運行。人們若意守中丹田,存思不捨,自會長生。

關於下丹田:又叫氣海、精門、名關元、命門等,在臍下三寸處。經中講述下丹田的重要性:“或精或胎別執方,核孩合延生華芒。”道經認爲下丹田是人命的根基、陰陽的門戶、五氣的本元;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胎之處,內有真神赤子居住,故稱下丹田爲“命門”、“生門”或“生宮”。“核孩”,指宮中的陰陽神名,也叫“伯桃”,字“合延”。人們若意守下丹田,存思陰陽之神,則陰陽之氣不衰,生命不枯。

與三丹田相對應,《內景經》還提出三黃庭之說。上黃庭宮在腦中,與上丹田相應;中黃庭宮也與中丹田一致,都在心中;只是下黃庭宮在脾中,與下丹田不一致。總而言之,《內景經》就是以三丹田和三黃庭爲樞紐,注重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強調積累精氣作爲長生要訣,即“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爲真”。

《內景經》除了主要講存思身內之神以外,還講到存思身外之物,即存思日月星辰。大致過程是:調整體內元氣,使與所攝取的日月星辰的外氣相結合。經中數處講到此法,“出日入月呼吸存”,“高奔日月吾上道,鬱儀結■善相保,乃見玉清虛無老,可以回顏填血腦。”存思日月星辰,便有相應的仙人相保,就可以返還章顏,讓精氣充沛血脈腦際。

無論是存思身內諸神,還是存思身外日月星辰,《內景經》強調修煉存思之法必須精誠苦修,“至道不煩決存真”,“能存玄真萬事畢,一身精神不可失”,“晝夜七日思勿眠,子能行此可長存,積功成煉非自然,是由精誠亦由專”,這些都強調修煉要專心一臻致、矢志不移,也只有如此,才能得以登仙入道。以上大致介紹了《內景經》的主要內容,《外景經》的內容與《內景經》密切相關,大體一致,仍以七言韻文的形式,敘寫修煉存思法的要訣,但文風略有不同。《外景經》去掉《內景經》中諸多臟腑色像神名,語言要簡明平易些,語詞清顯,意義通暢。《外景經》原不分章,務成子注本分爲上、中、下三部,至於與《內景經》內容相同的就不再介紹,下面就與《內景經》不同而較重要的幾個方面的內容加以介紹。

一是關於吐納行氣的方法。《外景經》在《內景經》的基礎上,繼續強調這方面的內容,如“象龜引氣至靈根”,“呼吸廬間入丹田”,講的是人應當效法長壽之龜,引氣到丹田,以保持體內元氣。又如:“人盡食谷與五味,獨食太和陰陽氣”,“呼吸廬間以自償,子保完堅身受慶”,講的是常人都吃五穀,品五味,而修煉黃庭經者的形狀只食太和陰陽氣,以充實體內元氣,經常這樣做,就會使元氣充足,神氣合一身體健康無損。

二是關於咽津和寶精、固精的問題。道教常稱津液爲玉液、玉漿、醴泉、靈液等,認爲此液由煉氣而產生,是五臟之精華,甜美清香。若人們勤加修煉,漱津咽液,那麼就以去病防病,強健身體。《外景經》很重視津液的作用,如“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玉池清水上生肥,靈根堅固老不衰”,“津液醴泉通六腑,隨鼻上下開兩耳,窺視天地存童子,調和精華治發齒,顏色光澤不復白”,可見經常叩齒咽津,可使齒堅發亮,童顏常駐,其妙無窮。歷來道經甚重視寶精、固精的問題,《太平經》主張“人慾壽,當愛氣尊神重精”,《內景經》也強調說:“急守精室勿妄泄,閉而寶之可長活。”《外景經》也強調固精、寶精的意義,如“長生要慎房中急,棄捐淫俗專子精……閉子精門可長活”,“急固子精以自持,……精神還歸老復壯”。

三是恬淡無欲的思想。《外景經》反覆強調這種思想,並在數處加以闡述:“物有自然道不煩,重拱無爲身體安,虛無之居在幃間,寂寞廓然口不言”,“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自樂何思虛”,“近存子身還自守,清靜無爲神留止”,“恬淡無欲養華莖,服食玄氣可遂生”等等,這些都強調修煉者要恬淡無欲,清靜無爲、虛靜自守。這些思想是對以老莊爲代表的道家哲學思想加以繼承,並有所發展,運用於存思修煉中。

《黃庭經》中的存思法,是古代道教推行的主要修煉方法之一,由於注重意念,靜思默想,簡便易行,很適合士大夫的口胃,故東晉以來,在社會止廣爲流傳。《黃庭經》所述的一些內修養生之術,與《周易參同契》的煉丹之道相結合,在唐宋時期流變爲內丹道,成爲中唐以後道教煉丹養生方術的主流,所以《黃庭經》與《周易參同契》都對後代道教產生重要影響。不過,中唐以後道教傳播《黃庭經》與晉南北朝大不相同,晉南北朝重默誦,中唐以後則不斷有人爲之作注,加以詮釋。注家略可分爲兩類,一類注重臟腑的性狀、功能及調護方法,以生理結構和醫藥知識爲主。如晚唐胡《黃庭內景經五臟六腑補瀉圖》;絕大多數注家屬於另一類,以內修術或內丹道來解釋《黃庭經》,如歐陽修、白履忠等。此外,有不少文士也甚喜歡該經,如晉代的王羲之給道士書寫《內景經》,而且仿其句式作辭贊,陸游更有詩句讚道:“白頭始悟頤生妙,盡在《黃庭》兩卷中。”《黃庭經》在歷史上先後被禁過兩次,第一次是在北周武帝並禁佛道時受劫難。從內容上講,《黃庭經》已完全排除了早期道書中反映民衆願望和要求的政治思想,主要講長生久視之道,按理不會觸犯統治階級利益,也不會帶來消極的社會影響,故它完全是公元六世紀那場大辯論後佛道兩教受禁的犧牲品。《黃庭經》在元代又一次被禁。

現傳《黃庭經》有內景、外景、中景三種。一般認爲中景經出世較晚,故通常所說《黃庭經》未包括《中景經》在內據《內景經》捲上樑丘子注說,黃爲中央之色,庭爲四方之中,外指天中地中人中,內指腦中心中脾中,故稱「黃庭」。心居身內,存觀一體的象色,故稱內景。所謂黃庭之景,實指道教修煉時產生的景象。《外景》與《內景》先後出現於兩晉,據稱由晉代魏華存夫人所傳。《黃庭經》以七言歌訣形式描述道教的修煉與養生學說,是道教思想與古醫學結合的修真書。《黃庭經》爲道教茅山宗的主要經典,在道教中十分盛行,後成爲全真道功課之一。它爲現代養生學提供了重要考價值。收入《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

第376章 捨身(上)第341章 天吳氏第279章 幽魂白骨幡第77章 太白精氣第18章 紀念品第548節第348章 暴飲暴食何足惜第178章 過渡第222章 平常事(三)第470章 虛空斷絕天覆陣第171章 東北幫想要和解第40章 釣蟾勁第515節第513節第161章 驚嚇過度第418章 千鈞一髮第264章 遁跡深山圖劍氣第154章 你看我王禪怕是不怕第240章 不見不聞還是礙第106章 不得清靜第410章 紅陽當空照第438章 元神劫數提前降,釜底抽薪未肯亡第63章 所爲何來?第19章 倒黴的雷刑第163章 敲山震虎第425章 崤山(下)第345章 鴻飛渺渺無一處第79章 翻天驚飛鳥,滾地不沾塵第265章 貝加爾湖的凍雨第151章 冒名頂替第236章 茹毛飲血第308章 追兵忽至,猛虎禪師第535節第527節第55章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367章 以身試法(中)第344章 爭分奪秒第287章 大槍如龍第494節第351章 塵埃落定第122章 家國萬里第218章 真是惹人生厭第543節第238章 一夜間的變化第71章 暗算無常死不知第358章 技近乎道(下)第246章 你不來尋我,我來尋你第229章 鳩佔鵲巢第267章 萬木霜天紅爛漫第495節第165章 一報還一報第2章 我從山中來第235章 翻臉滴三百一十八章翻天鷂子求月票第193章 燃木刀第317章 危機來臨第224章 平常事(五)第127章 我不想落埋怨第386章 萬象神碑與天罡石三黃庭內景經全文第241章 決戰山巔第199章 讓子彈飛(下)第315章 北斗天宮第3章 小小的誤會第56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248章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第526節第455章 永定侯水漫金山第386章 萬象神碑與天罡石第361章 摘星臺上好風光第405章 一網打盡第20章 紅袖林第464章 雲水寶扇第18章 紀念品第246章 你不來尋我,我來尋你第522節第356章 技近乎道(上)第168章 各方反應四黃庭外景經全文第417章 鐵線蜈蚣第59章 踢館第375章 你我皆是螻蟻第430章 黃泉湮沒赤霞崩第542節第338章 重陽大劫第178章 過渡第394章 斬草除根第156章 下馬威(二)第117章 大風滿樓第420章 飛星入宮第548節第54章 現世報第85章 再有下次 要你小命第421章 司空妃瑤第491節第175章 逼宮(上)第377章 捨身(中)第43章 先殺了兩個蛀蟲第235章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第500節
第376章 捨身(上)第341章 天吳氏第279章 幽魂白骨幡第77章 太白精氣第18章 紀念品第548節第348章 暴飲暴食何足惜第178章 過渡第222章 平常事(三)第470章 虛空斷絕天覆陣第171章 東北幫想要和解第40章 釣蟾勁第515節第513節第161章 驚嚇過度第418章 千鈞一髮第264章 遁跡深山圖劍氣第154章 你看我王禪怕是不怕第240章 不見不聞還是礙第106章 不得清靜第410章 紅陽當空照第438章 元神劫數提前降,釜底抽薪未肯亡第63章 所爲何來?第19章 倒黴的雷刑第163章 敲山震虎第425章 崤山(下)第345章 鴻飛渺渺無一處第79章 翻天驚飛鳥,滾地不沾塵第265章 貝加爾湖的凍雨第151章 冒名頂替第236章 茹毛飲血第308章 追兵忽至,猛虎禪師第535節第527節第55章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367章 以身試法(中)第344章 爭分奪秒第287章 大槍如龍第494節第351章 塵埃落定第122章 家國萬里第218章 真是惹人生厭第543節第238章 一夜間的變化第71章 暗算無常死不知第358章 技近乎道(下)第246章 你不來尋我,我來尋你第229章 鳩佔鵲巢第267章 萬木霜天紅爛漫第495節第165章 一報還一報第2章 我從山中來第235章 翻臉滴三百一十八章翻天鷂子求月票第193章 燃木刀第317章 危機來臨第224章 平常事(五)第127章 我不想落埋怨第386章 萬象神碑與天罡石三黃庭內景經全文第241章 決戰山巔第199章 讓子彈飛(下)第315章 北斗天宮第3章 小小的誤會第56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248章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第526節第455章 永定侯水漫金山第386章 萬象神碑與天罡石第361章 摘星臺上好風光第405章 一網打盡第20章 紅袖林第464章 雲水寶扇第18章 紀念品第246章 你不來尋我,我來尋你第522節第356章 技近乎道(上)第168章 各方反應四黃庭外景經全文第417章 鐵線蜈蚣第59章 踢館第375章 你我皆是螻蟻第430章 黃泉湮沒赤霞崩第542節第338章 重陽大劫第178章 過渡第394章 斬草除根第156章 下馬威(二)第117章 大風滿樓第420章 飛星入宮第548節第54章 現世報第85章 再有下次 要你小命第421章 司空妃瑤第491節第175章 逼宮(上)第377章 捨身(中)第43章 先殺了兩個蛀蟲第235章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第500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