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迎敵

面對從許昌渡潁水、氣勢洶洶而來的京西敵軍,徐懷並無意避戰之意,想着先在襄城北部打上一場;諸將又怎麼可能會爲敵軍勢衆、來勢洶洶就心生懼意,皆道:

“那就先打他娘一場,虜賊到底什麼心思,也就能摸清楚了!”

陳子簫等人之前主張固守襄城、召陵,主要還是爲大越全局通盤考慮,想着先確保淮上無憂,汝州或淮南有憂,局面還不至於徹底無望。

不過,想要真正搞清楚虜兵對淮上的戰略意圖,最好的方式,還是將精銳都拉到襄城來,在襄城北部先跟京西敵軍硬碰硬的幹上一場。

任何意圖或者說謀算,或許有太多巧妙的障眼法,但往往是血肉橫飛的血腥廝殺,最能洞察一切。

汝潁會戰,嶽海樓當時倘若敢先不惜一切代價強攻滍水北岸大營,又或者以最強硬的姿態,令陳子簫無法在廟王溝南側立足,後續的水淹奇謀是很難實施下去的。

汝州戰場,也是楊祁業率部於廣成驛迎敵,激戰三天三夜,才真正確認曹師雄率河洛之敵東進的意志有多堅決。

史軫也藉此判斷曹師雄將觸手楔進汝陽與樑縣之間的舉措,並不會侷限於這個冬季,判斷明年春後待京西敵軍撤退後,徐懷率楚山精銳西進增援汝州,會在樑縣以西遭遇到敵軍利用這個冬季修造的堅固寨壘。

到時候會有艱苦卓絕的攻堅戰等着楚山軍。

當然,前提還得是楊麟到時候能守住汝陽、嵩縣不失。

現在要搞清楚京西敵軍的意圖,到底是想拖住楚山軍難以兼顧其他戰場,又或者是與河洛敵軍一樣,求戰意圖心切,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襄城北面先硬剛一場。

這不僅涉及到對敵軍戰略意圖的進一步確認,還涉及到楚山有限的精銳兵馬在這個冬季到底要在襄城、召陵、舞陽等幾座重要城池之間如何分配。

衆人決心不避戰,接下來就是調兵遣將。

襄城位於箕山(嵩山南脈)往東南延伸的山嶺地帶上,在整個淮上西線防區,有着高屋建瓴的地理優勢,在方位上也要比召陵更偏北一些,差不多與荒廢下來、雙方都沒有派兵馬進駐的臨潁城東西平齊,距離京西敵軍的西線重鎮許昌更近。

因爲這一緣故,入冬之後襄城守軍從之前的六七千人,增加到一萬餘衆,包括左軍兩廂精銳甲卒,選鋒軍兩千精銳騎兵,還有五千餘州兵負責包括襄城在內諸多城寨的基礎守禦。

州兵相比行營左軍精銳,操訓、兵甲裝備以及基層武將軍吏的配備都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負責城寨的基礎防禦,真正能拉出城野戰,充當攻堅力量的,目前駐守襄城的以陳子簫、唐盤兩廂甲卒以及選鋒軍兩千騎兵爲主。

相對於集結於許昌的敵軍,兵力上的差距極大。

徐懷除了從葉縣、召陵、舞陽以及東線諸城進一步抽調精銳增援襄城,也使陳子簫、唐盤以及範宗奇等將先率六千精銳步騎,先行往潁水南岸直插過去,遏制京西敵軍南下的步伐。

潁水源出嵩山諸脈,上游河道位於襄城與許昌之間,入冬後水量已是極少,騎兵可以直接涉水而過;此外,襄城、許昌之間還有一些溪河,但入冬後大多幹涸無水。

汝潁一戰慘敗之後,京西敵軍並沒有放棄南下的努力,秋後在潁河上游水勢稍小之後,就依仗兵力以及水軍控制潁水的優勢,進入潁水南岸建造一座城寨;入冬之後更是擴大在南岸的駐軍,修造更多的營寨,還在窄淺的潁水上搭設了浮橋,在泥濘的河牀鋪設多條行軍的通道。

在曹師雄率河洛敵軍大舉進攻廣成驛之後,木赤、嶽海樓統領下的京西敵軍也在一夜之間,就將數千精銳騎兵調入潁水南岸的營壘之中,做好往南部襄城、臨潁殘城、召陵等地穿插的準備。

楚山在襄城北部、東北部的烽燧、哨壘,主要沿源出箕山(嵩山南脈)、於襄城北部流淌而過,於臨潁殘城西部的曲折流入潁水故道的蜈蚣河分佈——相距京西敵軍在潁水南岸的營地,都不足二十里。

蜈蚣河入冬之後,便已乾涸,但兩岸崗嶺起伏。

陳子簫、唐盤、範宗奇等將率部進入臨潁西部的蜈蚣河下游地區,主要依託哨壘烽燧結營拒敵南下……

…………

…………

雙方斥候騎兵部隊在草木枯黃的原野最先接觸,但雙方如此規模的軍事調動,小股斥侯部隊十數、數十騎的試探性接戰,根本不可能試探出任何的虛實。

楚山不清楚京西敵軍南下的意圖有多堅決,而京西敵軍同樣不清楚楚山軍出城相迎而戰的決心有多堅決。

嶽海樓有前車之鑑,這次不敢再有猶豫、遲疑,也不搞什麼虛招、試探。

進入臘月的第一天,嶽海樓看到楚山軍大規模正往襄城集結,趁其集結還沒有完成,他就直接指揮上萬精銳步騎往蜈蚣河下游沿岸進逼過來。

雖說岳海樓其部兵馬也還沒有在許昌完成集結,但論規模已凌駕於襄城守軍之上,且逾半數人馬都是赤扈本族精銳與色目甲卒。

爲加強攻城拔寨的能力,彌補騎兵在崎嶇山地作戰不便以及附降軍戰鬥力不足等弊端,平燕宗王府、鎮南宗王府這兩年不遣餘力下令大量西北諸蕃部騎兵改習步戰,並在此基礎上吸納雲朔、燕薊以及渤海等原屬於契丹的漢民健壯,組建色目步營。

曹師雄率部進攻廣成驛,與左驍勝軍在廣成澤北部谷地激戰三天三夜,最終成功迫退左驍勝軍精銳,佔領廣成澤北部的谷地,兵鋒直指樑縣、汝陽,色目精銳可以說發揮了中流砥柱般的作用。

木赤近年來身體一直不好,就留在宛丘坐鎮。

嶽海樓趕到許昌坐鎮之後,前期新集結過來的兵馬,可能僅佔到京西四州守軍的半數,但京西四州守軍的精銳卻可以鹹集於此了。

鉛雲密佈蒼穹,凜冽的寒風像刀子似的刮在粗糙的臉皮上,雪花飄飄蕩蕩而下,彷彿要將蜈蚣河下游的血腥戰場掩蓋起來。

即便汝潁一戰,給嶽海樓留下來極深的陰影,但也不至於面對楚山軍不敢再戰。

再說楚山軍進入蜈蚣河沿岸後,兵鋒距離京西軍在潁水南岸的營壘已不足二十里。嶽海樓這時倘若怯敵避戰,很快就會被楚山軍將營壘修到潁水沿岸來,將極大擠壓他們在潁水南岸的空間,甚至連兵馬都展開不了。

徐懷使楚山軍精銳出襄城進入蜈蚣河沿岸,與其說阻擊攔截京西軍,不如說逼迫京西軍從潁水南岸營壘出來一戰。

嶽海樓在鎧甲外披裹一領青黑色大氅,神情枯峻的盯着南面茫茫雪野,戰事進展,很難令他舒心,楚山軍還是那樣的堅不可撼。

面對京西上萬步騎,一早就兵分三路往蜈蚣河下游河道進逼過來,楚山軍六千步騎並沒有固守某處或某幾處險固營地就不動彈。

楚山軍甚至都沒有借乾涸河道的崎嶇地形拒敵的意圖,除了少量的預備兵馬留在南岸,五千步騎直接跨過蜈蚣河,進入北岸茫茫雪地,與幾乎兩倍於己的敵軍拉開血戰的序幕。

徐懷下令諸部主動進入北岸作戰,說到底,就是防止敵軍進逼北岸卻不展開進攻,而是趁他們的猶豫、遲疑,先在北岸紮下營寨。

在過去無數場戰事裡,嶽海樓、曹師雄這些降將,都將這種脫胎於“淺攻進築”之法的進逼、緊逼戰術發揮到極致,以彌補其步甲攻堅作戰能力不足的缺陷。

徐懷坐在馬鞍上,眼神冷冽的環顧戰場。

激戰半天,北岸逾十里縱深的戰場早被雙方將卒踐踏得一片狼藉。

到處都是殘刀斷戟,一具具屍體橫臥起伏不平的壟溝淺谷間。

一面面被火燒殘的旌旗,還插在雪地裡迎風飄揚。

鮮血混合冰雪,與泥濘的土壤混雜在一起,再次被寒冷的氣溫凍結後,是那樣的猙獰、醜陋。

不過今日戰場上,倒伏荒野的屍體,更多來自自以爲憑藉優勢兵力就能迫逼楚山軍後撤的京西敵軍。

採用角鐵鉚接的方式,製造精鐵盾車的車架,雖說結構強度要比整鑄差不少,卻使得精鐵盾車的製造更爲便捷。

更爲重要的,軍械監終於將輕型精鐵盾車的重量控制到二百斤以內。

這是盾車、弩車等輪式戰械能否進入崎嶇戰場、並保持一定機動性的關鍵指標。

敵軍雖然在兩翼部署大量的精銳騎兵,其中不乏重裝甲騎,但楚山將兩百餘輛輕型精鐵盾車,直接拉進崎嶇的戰場,完全無懼敵騎有能力衝擊戰陣的側翼。

嶽海樓半生都在西北戰場與黨項人作戰,也極重視戰車的使用,但嶽海樓在宛丘、許昌等地組織匠工所打造的傳統輕型戰車,結構強度太有限了。

木結構的輕型戰車,用人力或馱馬在崎嶇野地顛簸拖行十數裡,其榫接或釘合處基本都會有鬆動,進入戰場後,與楚山軍堅固的精鐵盾車撞到一起,很少能堅持較長時間不散架的,爲京西敵軍士卒提供的庇護作用,非常有限。

半天激戰的結果,就是京西敵軍付出上千人的傷亡,最終成功在距離蜈蚣河七八里的一座殘破村寨紮下大營;同時也藉助精銳騎兵的掩護,將上百輛笨重卻堅固、重逾千斤的重型戰車用牛馬牲口拖到戰場附近……

1秒記住網:

。wap.

第四十九章 聯結第一百七十三章 殺敵第三十五章 故人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換第一百三十七章 伏殺第四十七章 無懼第六十三章 北上第一百四十七章 聖恩雷霆第一百四十三章 對策第一百五十二章 火龍第一百六十一章 風雨將至第七十五章 匠人第八章 議和第一百八十章 大婚之日第十章 場面有點亂第八十七章 雨中第一百九十二章 老蛇第五十一章 邊鋒第七十章 送別第九十六章 放歸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一百一十五章 驛名廣成第十四章 促降第一百一十五章 城外第一百二十三章 師其長技第一百六十五章 淪陷第一百四十二章 自告奮勇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二百零四章 困城第一百七十三章 襄陽第一百八十五章 北上第一百零六章 義軍第一百三十六章 突擊第一百八十六章 突襲岢嵐第三十六章 潛流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測第八十章 牽掛第一百一十八章 晉城第八十章 軍都寨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一百七十四章 識破第一百一十七章 棄留第四十九章 山道真情第四十八章 分道揚鑣常事第十七章 肅金樓第一百七十章 相候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一百一十七章 棄留第二百二十三章 軟肋第九十六章 報信第六十二章 歸去第二章 他鄉不知身寄客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四十四章 算兵第六十八章 禍從天上來第一百一十五章 驛名廣成第七十九章 信函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一百三十二章 將隕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一百九十章 議事第一百四十五章 鐵索橫江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二百五十二章 腹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豎子成名第八十六章 西華殘陽第一百二十一章 風雪第一百二十七章 伏擊第四十六章 強攻第一百一十八章 步步緊逼第八十四章 對壘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五十七章 火燒歇馬山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要做棋子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謀族兵第一百九十一章 洛陽攻略第九十四章 荊湖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二十八章 洮源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滅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機第三十八章 誤會第二十九章 相遇第二百二十七章 嗣皇帝第六章 危急第六十章 作繭自縛第五章 駐與戍第八十一章 風亂新寇至第一百六十章 來頭第八十七章 父子第一百四十七章 聖恩雷霆第三十四章 接管第二十章 問策第一百八十四章 盤龍湖第七十六章 鑿穿
第四十九章 聯結第一百七十三章 殺敵第三十五章 故人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換第一百三十七章 伏殺第四十七章 無懼第六十三章 北上第一百四十七章 聖恩雷霆第一百四十三章 對策第一百五十二章 火龍第一百六十一章 風雨將至第七十五章 匠人第八章 議和第一百八十章 大婚之日第十章 場面有點亂第八十七章 雨中第一百九十二章 老蛇第五十一章 邊鋒第七十章 送別第九十六章 放歸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一百一十五章 驛名廣成第十四章 促降第一百一十五章 城外第一百二十三章 師其長技第一百六十五章 淪陷第一百四十二章 自告奮勇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二百零四章 困城第一百七十三章 襄陽第一百八十五章 北上第一百零六章 義軍第一百三十六章 突擊第一百八十六章 突襲岢嵐第三十六章 潛流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測第八十章 牽掛第一百一十八章 晉城第八十章 軍都寨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一百七十四章 識破第一百一十七章 棄留第四十九章 山道真情第四十八章 分道揚鑣常事第十七章 肅金樓第一百七十章 相候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一百一十七章 棄留第二百二十三章 軟肋第九十六章 報信第六十二章 歸去第二章 他鄉不知身寄客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四十四章 算兵第六十八章 禍從天上來第一百一十五章 驛名廣成第七十九章 信函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一百三十二章 將隕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一百九十章 議事第一百四十五章 鐵索橫江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二百五十二章 腹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豎子成名第八十六章 西華殘陽第一百二十一章 風雪第一百二十七章 伏擊第四十六章 強攻第一百一十八章 步步緊逼第八十四章 對壘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五十七章 火燒歇馬山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要做棋子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謀族兵第一百九十一章 洛陽攻略第九十四章 荊湖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二十八章 洮源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滅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機第三十八章 誤會第二十九章 相遇第二百二十七章 嗣皇帝第六章 危急第六十章 作繭自縛第五章 駐與戍第八十一章 風亂新寇至第一百六十章 來頭第八十七章 父子第一百四十七章 聖恩雷霆第三十四章 接管第二十章 問策第一百八十四章 盤龍湖第七十六章 鑿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