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機

赤扈人在佔領區大規模劃編軍戶,降附將卒獲得超額的配田,再通過奴役、壓榨附民進行耕作,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事實上的軍事貴族。

雖說貴族化的世兵制,時間長了會產生種種弊端,但誰都無法否認,其初期在凝聚將卒士氣、提高戰鬥力以及穩定後方補給等方面,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楚山乃至整個大越沒有能力發起大規模的反攻,徐懷此時或能感到一絲慶幸,大概就是赤扈人在戰領區進行如此規模的劃編軍戶,有太多的事需要梳理,無力在今個冬季對淮上發動攻勢。

而赤扈人在穩固對關陝、河淮、河東等地的佔領之後,下一步也將大概率先對党項人動手。

這大概也能給楚山至少兩年的喘息時間。

楚山將來能不能抵擋住更猛烈的衝擊,取決於能否更充分的利用好這兩年喘息之際進一步穩固根基,至少不能叫大越內部的割裂拖住後腿。

至少在朝廷不再額外拔付錢糧的情況下,楚山還維持住十萬人馬的常編兵備。

這僅僅靠在千汊浦僑置南蔡縣還是遠遠不夠的。

僑置南蔡縣,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錢糧進行建設、開墾,兩三年內不要指望有機會收回成本。

徐懷更看重的是在南蔡大規模開墾灘塗淤地,用來招攬、安置流民,擴大楚山所轄青壯男丁的規模,同時能每年穩定給楚山輸送二三十萬石乃至四五十萬石的精糧。

天宣年間,荊湖每石糙米僅在一兩貫之間波動,然而在汴梁失陷後,數以百計的流民南下,江淮、荊湖形勢又極度不穩,致使襄陽、南陽、鄂州、壽春、廬州、揚州、建鄴等地的米價暴增到每石八九貫。

南陽府放開口子,允許勵鋒堂的商隊繞開士紳豪貴控制的市商(由於土地高度集中,集中掌握土地的大小地主,也是各地最爲主要的糧商),直接從村寨民衆手裡徵購糧食,每石糙米運抵舞陽等地的倉房,成本依舊達到四五貫之高。

目前朝廷直接拔付給楚山的糧食,僅夠三萬戰兵食用;地方所直接徵收的糧賦,僅能覆蓋四萬守兵。

不過,楚山維持那麼大的工造規模,除戰兵、守兵之外,匠師、匠工以及工輜兵的規模常年維持在四到六萬左右。

這部分人不從事農業生產,每年所直接消耗的糧食,倘若都從南陽等地徵購,耗資將高達二百餘萬貫。

這個價格在此時已經算相當良心的了。

淮東大營、淮西大營的軍資如此之高,最爲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朝廷所直接撥給的糧食僅能覆蓋營伍將卒所需以及將吏上下其手,但更大規模的家小隨軍駐營,卻沒有相應的耕地分配,所需要的糧食及其他生活物資,只能通過市價購買。

朝廷在軍糧之外,發放給將卒的餉銀,需要覆蓋其家小的生計,怎麼可能低得了?

楚山好在很早就着手解決將卒家小的耕地問題。

哪怕桐柏山地狹人密,將卒家小所能配給的糧田極爲有限,但也能解決基本的生計所需。

除此之外,楚山轄域內,由勵鋒堂全面掌握糧食的徵購、銷售,保證楚山轄域有限的餘糧大部分能進入行營的儲備倉庫,不會被士紳豪貴大規模的囤積起來,更不會被別的糧商運往他地牟利。

即便如此,楚山用糧也是極其的緊張,今年不得不從南陽等地高價徵購十數萬石精糧,作爲儲備入庫,以防不患。

倘若兩年之後,南蔡能得到初步的開發,每年能爲楚山額外提供二三十萬的精糧,填補因擴張兵備產生的糧食缺口,楚山就能基本保證內部的供需平衡——軍資消耗自然也就不會像淮東大營、淮西大營所需的那麼恐怖。

當然,楚山做到這點,也只是基本保證內部的供需平衡,但想要抵禦京西、河洛在成功實施世兵制之後更具強迫性的軍事壓力,還遠遠不夠。

楚山需要生產更多的初級產品,以便往荊湖、江淮等地輸送,以換取更充足、更豐富的資源。

不僅要保證楚山兵備還有進一步擴張的空間,還要保證楚山內部的生產體系持續不斷的進步、發展。

新的鍊鐵及燒瓷基地,選在伏牛山東南麓、臨近南陽盆地的龍潭嶺,就是要利用東趙河-唐白河-漢水-荊江連貫的水運航道,將生產出來的瓷器、精鐵,直接輸往荊湖及江淮等地。

考慮到楚山可能就只有兩年的喘息之機,這個工作現在就得下大力氣去推進。

徐懷到汝州來視察防務,特地將沈煉帶在身邊,就計劃安排沈煉前往龍潭嶺負責其事。

史軫之前籌劃先在龍潭嶺先形成年產一百萬斤精鐵的鍊鐵規模,徐懷想着第一步就要直接提高到五百萬斤規模。

楚山經沈煉改良過的冶煉法,正式命名爲“沈煉倒焰法”,各方式的工藝也已經相對成熟起來。

精鐵炒煉法問世已經上千年的歷史,但受爐膛結構、大小及燃料等因素的限制,難以大規模的炒煉精鐵,鐵質也參差不齊,想要籍此打造良刀,還需要良工反覆鍛打去雜。

連爐法所煉精鐵,鐵質也只能說有了進一步的改良,但想要打造精良刀械,軍械監同樣需要對鐵料進行後續加工。

連爐法的突破,意義也是巨大的:一方面是實現鐵礦石到精鐵的連續冶煉,二是熟煤投入使用,使得高品質燃料更加易得、廉價,三是大型煉爐投入使用,使得一次性進爐冶煉的鐵礦石大幅增加。

這三重因素疊加下來,使得楚山之前所批量所出的精鐵,比江淮等地所產的粗鐵料、生鐵料,就要便宜一半。

不過,沈煉這兩年在連爐法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新創出倒焰法,更爲難得。

新法在爐膛結構上,看似與連爐法並沒有本質的區別,看似只是使爐體結構變得更簡單,實際卻是一種開拓性的創新。

更爲難得是沈煉這兩年來對焰流、風力以及物料等之間的關係研究與揣摩,爲諸金冶煉奠定出一定的理論基礎出來。

單純說到冶煉法本身,連爐法的側爐主要還是藉助爐體的熱傳導延緩鐵水的冷卻速度,相比較傳統的炒煉法,連爐法對鐵水的攪煉更爲充分、一次所能攪煉的鐵水規模也大幅增加,自然就奠定了難以比擬的優勢。

而倒焰法與連爐法在結構上最大的區別,在於將鼓風口與煙道分置於兩側,利用空氣在連爐之中的流動,將焰流抽吸到側爐之中融鍊鐵礦石或生鐵料。

這不僅實現燃料與物料分室燃燒、冶煉,更是將側爐的焰流穩定提升到以往難以企及的超高融熔溫度上。

一方面能更容易得到高品質精鐵甚至柔鐵,減少熟煤雜質的混入,更爲關鍵的是用倒焰法直接融煉粗鐵料製備精鐵構件,操作更爲便捷。

傳統的鐵製器製備,例如農具、刀械,都是重新開爐,將生鐵料或精鐵料融熔倒模,粗製成型再反覆鍛打去雜。

雖說傳統鐵器的製備,大多數有開爐重新融熔的這一過程,但傳統農具、刀械都比較小件,小型熔爐置於室內就能滿足需求,因此尋常鐵匠對精鐵的需求,遠沒有想象那麼迫切。

連爐法與倒焰法的真正優勢,還在於直接將精鐵料大規模、成批量的鑄制半成品或成品鐵器。

比如鑄制所得的精鐵條,後續在精鐵條的基礎上再加熱加工打造精良刀械,要遠比傳統制刀法簡便得多。

比如直接拿精鐵鑄制箭簇,箭簇鋒利程度及破甲能力,要超越生鐵箭簇一大截。

比如直接拿精鐵鑄制鐵甲胚,再精鍛成甲葉,特別是用冷鍛法制瘊子甲葉,也要比舊法簡便得多。

而對各種鐵製品半成品及成品的批量製備需求規模越大、品質越高,倒焰法相對連爐法的優勢也將越明顯。

而傳統的炒煉法,根本就沒有辦法制備中大型精鐵構件。

利用倒焰法生產角鐵、鐵錢,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摸索,也相對成熟起來。

“……倒焰法使物料與燃料分置,焰流溫度卻能更高,用於煉製瓷器,優點更多,”徐懷跟史軫談及他提前幾天返回淮上的一些思路與決定,說道,“倒焰法乃沈煉所創,自然是遣他去龍潭嶺主事最合適,隨便將瓷窯建設也直接抓起來……”

“是嗎?”史軫不確定的問道。

他倒是早就推測倒焰法有可能適用於制瓷,但倒焰法乃是楚山鍊鐵的核心機密,肯定輕易不能拿到箕山之中找窯戶試行,卻沒想到徐懷更是自信,也不作前期的摸索,就決定在龍潭嶺建倒焰爐,直接試着燒瓷。

倒焰法的高明巧妙之處無需質疑,當然可以用於瓷器的燒製,至於焰流變化會導致瓷器燒製工藝需要進行相應的變化,那也是倒焰爐建造出來,再進行摸索的事情。

赤扈人留給楚山的喘息之機太短促了,徐懷必然要省去一些步驟,跳着去推動一些事情……

第九章 少年奸計第一百章 死士第一百六十八章 相援第一百九十六章 愁事第一百九十八章 交易第一百二十六章 近城第四十一章 水力鍛錘第一百零四章 兵敗第五十五章 寨前殺三賊第四十二章 雲陽第一百一十二章 迎敵第三章 難民第十九章 相邀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一百五十三章 撤軍第三章 夢裡夢外兩相疑第一百八十二章 廣武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換第九十五章 大戰第一百八十章 大婚之日第一百四十九章 妥協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二百五十二章 腹心第八十六章 督戰隊第四十二章 雲陽第八十二章 不甘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緩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二百零九章 變故第二百一十五章 聖意第四章 景王第一百二十五章信使第五十三章 疏影橫斜藏蹤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六章 殿議第七十七章 大寇陳子簫第六十八章 禍從天上來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逼第一百三十四章 嵐州風雪第七十四章 夜議第一百八十五章 軍議第七十三章 瀾起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頭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十一章 天命第一百二十九章 顧氏第九十三章 潰逃第一百四十章 惡訊第一百八十二章 盤龍寨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九十四章 民怒第一百二十二章 建言第二百零七章 歸京第十四章 又見悅紅樓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計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二十六章 人前人後真面目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語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儲第一百五十二章 殘骸第一百七十章 相候第二百一十二章 密詔第一章 桐柏山中行道遲第六十三章 惶惶心驚夜第一百四十六章 左驍諸將第一百一十二章 伏殺第三十五章 城頭第二十一章 人生不過一賭第一百三十章 初附第三十一章 將計第二百五十章 西使第二十一章 請君側耳聽第九十九章 巨陵鎮第二百零六章 渡口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一百零八章 河灘第一百三十六章 借爾小命一用第一百七十九章 扭轉第一百三十六章 借爾小命一用第十九章 相邀第七十六章 疑雲動驚雷第三十二章 雌兔眼迷離第一百五十章 目標第一百八十七章 徐徐圖之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一百三十章 議策第一百八十九章 方略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之大敗第九章 作戰方案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第二百三十八章 君臣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崗第一百一十七章 陷落第一百章 死士第三十四章 接管
第九章 少年奸計第一百章 死士第一百六十八章 相援第一百九十六章 愁事第一百九十八章 交易第一百二十六章 近城第四十一章 水力鍛錘第一百零四章 兵敗第五十五章 寨前殺三賊第四十二章 雲陽第一百一十二章 迎敵第三章 難民第十九章 相邀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一百五十三章 撤軍第三章 夢裡夢外兩相疑第一百八十二章 廣武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換第九十五章 大戰第一百八十章 大婚之日第一百四十九章 妥協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二百五十二章 腹心第八十六章 督戰隊第四十二章 雲陽第八十二章 不甘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緩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二百零九章 變故第二百一十五章 聖意第四章 景王第一百二十五章信使第五十三章 疏影橫斜藏蹤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六章 殿議第七十七章 大寇陳子簫第六十八章 禍從天上來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逼第一百三十四章 嵐州風雪第七十四章 夜議第一百八十五章 軍議第七十三章 瀾起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頭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十一章 天命第一百二十九章 顧氏第九十三章 潰逃第一百四十章 惡訊第一百八十二章 盤龍寨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九十四章 民怒第一百二十二章 建言第二百零七章 歸京第十四章 又見悅紅樓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計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二十六章 人前人後真面目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語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儲第一百五十二章 殘骸第一百七十章 相候第二百一十二章 密詔第一章 桐柏山中行道遲第六十三章 惶惶心驚夜第一百四十六章 左驍諸將第一百一十二章 伏殺第三十五章 城頭第二十一章 人生不過一賭第一百三十章 初附第三十一章 將計第二百五十章 西使第二十一章 請君側耳聽第九十九章 巨陵鎮第二百零六章 渡口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一百零八章 河灘第一百三十六章 借爾小命一用第一百七十九章 扭轉第一百三十六章 借爾小命一用第十九章 相邀第七十六章 疑雲動驚雷第三十二章 雌兔眼迷離第一百五十章 目標第一百八十七章 徐徐圖之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一百三十章 議策第一百八十九章 方略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之大敗第九章 作戰方案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第二百三十八章 君臣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崗第一百一十七章 陷落第一百章 死士第三十四章 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