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奪馬

“那人便是陳子簫!其人騎射功夫絕佳,入夥虎頭寨也頗爲低調,卻不想他這次會受鄭恢這些人的慫恿,殺死破風刀唐彪奪權。”

陳子簫乃是外來戶,據說是在登州還是哪個地方犯了事,逃到桐柏山還曾在淮源街市逗留過一段時日,徐武坤與他打過照面,見徐懷盯着那人發愣,跟他說道。

然而徐武坤卻不知徐懷此時所深深震驚的,卻非爲眼前的陳子簫,而是腦海裡閃現的這一小段文字記憶。

實在是太驚人了。

“建和元年,帝避虜欲往南陽,其時淮上大寇陳子簫興兵聚衆,堵塞桐柏山道,大將韓時良滅之……”

建和元年,是哪年?

徐懷隔比較遠,看陳子簫的相貌難以仔細,但聽旁人說及他此時像有四十五六歲的樣子。

徐懷心裡想,山寨勢力最講究弱肉強食,賊酋要麼死於非命,要麼讓位於人、自己找個角落躲起來終老,他還沒有聽說有哪個大寇能老死在山寨的病榻之上。

要是照着原有的歷史軌跡,不管陳子簫是怎麼崛起的,到建和元年時他還聲名正盛時,就說明建和元年距離此時應該不會太遠。

當然,真正叫他觸目驚動的,是“帝避虜欲往南陽”數字。

建和元年到底發生怎樣的驚天劇變,卻要叫皇帝都從汴京逃出來,前往南陽避難?

徐懷爲了理清時不時閃現一小段的記憶,近來找來幾本史書讀,類似的文字裡,“虜”者多指蠻敵。

只是他搞不懂,能令帝聞風喪膽而避的“虜”,到底是党項人,還是契丹人?

他與王稟、盧雄相處,也不時聽他們議論朝政之事,雖說泛泛,但徐懷也沒有感覺到王稟、盧雄認爲党項人、契丹人還是朝廷的大患。

以西軍而言,王稟不滿蔡鋌執掌西軍近二十年軍務,屢起邊釁,卻未有寸土之功,但不要說王稟、盧雄了,鄧珪、徐武江他們平時談論邊事,也都普遍讚許西軍能戰。

再一個,從汴京往南陽,最近、最便捷的道路,應該是從汴京出發,經許昌渡潁水,走伏牛山西麓道,經方城直入南陽盆地,也就是今時的鄧州、唐州、襄州等地。

然而這一小段文字記憶,卻說大寇堵塞桐柏山道。

這從側面說明皇帝從汴京逃出來後,沒有直接沿着伏牛山脈西麓驛道逃去南陽,而是先到淮南西路。

桐柏山道是淮南西路前往唐鄧等南陽重鎮的必經之路,一如王稟、盧雄之前從信陽前往泌陽……

徐懷腦子裡亂糟糟的想了一通,卻發現他從這一小段短短四五十字、類似史書記載的文字裡,實在分析不出什麼東西。

他唯一能確認的,就是在不久遠的末來,整個中原會因爲蠻敵入侵,發生驚天動地的劇變。

其禍之烈,可能是眼前的百倍、千倍!

“怎麼了?”見徐懷似被什麼魔魘住,愣怔了好一會兒都沒有回過神來,徐心庵忍不住拉扯了他一下衣衫,問道。

“沒什麼。我想可能這時候需要去軍寨見一下王老相公!”徐懷回過神來,強抑內心的滔天波瀾,跟徐心庵、徐武坤他們說道,“你們先去歇馬山去!”

“這時候去見王稟?”徐武坤一愣,說道,“鄧珪這人惜命,也有些能耐,他早就有在防範虎頭寨,這邊發生的一切,他很快就會知道,不需要我們去通風報信。”

徐武坤還以爲徐懷擔心巡檢司那裡疏無防備,想去通報一聲,但他以爲鄧珪那邊不需要他們多此一舉。

除此之外,他想象不出徐懷有什麼理由,在這個節骨眼上去見王稟。

“我心裡有很多的困惑,大概只有王老相公能解答,我快去快回,不礙事的。”徐懷說道。

他以往在桐柏山裡,雖說看到底層民衆生計艱苦,但總覺得天下還算承平,落草爲寇也不可能有什麼出頭之日。

對朝堂之上的爭鬥以及大越與黨項人、契丹人僵持一百多年、誰都吃不下誰的天下格局,他並不是十分關心。

王稟、盧雄以往有談及到這些事,他聽在心底,很多細枝末節的事都沒有追問下去,更不要說進行剖析了。

這也使得他面對突然間閃現的這數十字,無法解讀出太多的東西來。

然而蠻敵大寇,形勢嚴峻到皇帝都要南逃避禍的程度,這樣的大禍絕對不可能是毫無徵兆、突然就爆發的。

在此之前,大越有數十萬禁軍駐守的邊境防線,說明已經被打得稀爛;在此之前,有十萬精銳禁軍駐守的防衛體系,說明已經不足以抵禦蠻敵大侵的威脅。

這種程度的劇變,怎麼可能沒有一點預兆,就突然發生呢?

徐懷認爲他現在看不明白,是因爲他對天下大局的瞭解太少、太膚淺;他神智恢復過來,更關注桐柏山這一隅之地的紛爭變亂。

而要說桐柏山裡此時對天下大局瞭解最深,誰能及得上王稟?

徐懷不知道鄭恢、陳子簫此時有沒有強攻巡檢司軍寨的計劃,但到時機成熟時,他們應該會這麼幹的。

他不能等巡檢司軍寨被賊兵圍困住,或在王稟已經死於賊兵之手後,再想着去找人去諮問天下大勢。

只是這些事沒有辦法跟徐武坤、徐心庵他們解釋清楚,只能讓他們先回歇馬山,他找機會潛入去見王稟。

“我陪你去。”徐武坤說道。

徐懷說不礙事,但他上次不告而別,卻孤身跑去刺殺郭曹齡,徐武坤得有多大的心,真覺得徐懷去巡檢司軍寨,突然想到要見王稟一面。

他早就深知徐懷是極有主見又意見堅定之人,他沒有阻攔的意思,就想陪着去,凡事有個照應。

“我也去;我是不能露面,你們去見王稟,我就藏在軍寨外面,有什麼事情可以照應。”徐心庵有些興奮的說道。

他就想着,徐懷這次真要刺殺什麼,他可不能再缺席了,而且血書留字一定要留下他的名號——對了,他得先想出一個響亮、叫人聽後便能記住、最好能叫小兒止啼的名號來。

徐懷哭笑不得,但見擺不脫徐武坤、徐心庵他們,心想匪患一時半會還不會波及到白澗河以東的山地,便決定與徐武坤、徐心庵還有韓奇,先直接去巡檢司軍寨。

…………

…………

徐懷、徐心庵他們走出磨盤嶺西麓密林,遠遠看到有太白頂黑巾軍三名哨騎在那裡警戒,左右卻沒有賊人出沒。

此去淮源鎮有五六十里山路,沒有騾馬,只能連夜走過去,但現在有黑巾賊軍送馬上門,徐懷他們當然不會客氣。

徐武坤帶着剛重新去練伏蟒拳的韓奇在後面撩陣,徐懷與徐心庵藉着林木的掩護摸到近處。

徐心庵有心與徐懷比較,先躡足藏到一棵大樹後,在看到徐懷錶示可以出手的手勢之後,便猛然躍出,身形暴起之際,右手握持囊刀往那賊腋下捅去。

他們這次潛伏到虎頭嶺附近偵察鄭恢、陳子簫等人的動靜,隨身不可能攜帶暴露身份的弓弩;除了囊刀外,主要兵械也只是藏於木杖與挑物扁擔之中的特製杖刀。

那賊穿着皮甲,徐心庵知道囊刀刃短,扎其腋下未必就能一擊致命。

他在暴起出刀之際,身形也躍上馬背,左手一把摟住這賊的脖頸,往另一側摔過去,兩人還在半空中,徐心庵便將囊刀拔出,再朝賊人胸口扎去。

桐柏山裡本就缺馬,能騎馬在外圍負責警戒的,多爲賊匪裡的好手,又常年爭強鬥狠,在刀口舔血,即便腋下不防被刺了一刀,但被徐心庵拉下馬之時,也反應過來,拳掌快速擊來,不敢再叫徐心庵有出刀的機會。

徐心庵面門、胸口連挨好幾下,才第二刀刺中那人的左肩——他也不知道這裡的廝殺聲傳出雲,多久會引來其他賊兵來援,不敢有一絲鬆懈,渾身筋肉繃實,瞬息裡左拳右刀與已受重傷卻奮力相搏的賊兵交換十數招,最後纔將一刀扎入其喉下要害,結束了其性命,衣衫被濺得像是在血水浸過似的。

徐心庵喘着氣收手,卻見徐懷已經拿一塊破衫抹去刀上的血跡,兩名賊寇還沒有死透,一左一右倒在他的腳下抽搐着。

徐心庵泄過勁,這一刻也是汗出如漿,從包袱裡拿出乾淨衣服將血衫換下,這才注意到徐懷連殺兩人,身上竟然都沒有沾染血跡,疑惑的問道:“你挑到的兩個都是軟杮子,沒有反抗就叫你殺了?”

“下次讓你先挑人。”徐懷笑道。

徐武坤與韓奇將驚馬牽回來;徐懷、徐武坤、徐心庵一人一匹。

徐心庵剛纔爲求速斃敵寇,瞬息間爆發性摧發全身勁力,消耗極大,他騎馬背上,由韓奇替他牽馬。

韓奇習武還沒有登堂入室,但筋長骨健,自幼在深山老林裡鑽,狩獸捕魚無所不爲,腳力甚強,也善爬高就低——這會兒他幫着徐心庵牽着馬在山道里快走,卻能不喘粗氣,徐心庵嘖嘖叫奇:

“你小子腳力厲害啊,難道徐懷這趟就帶你出來長見識,其他事不指望,但翻山越嶺報個信,你都能比他人快一大截。你以後要在歇馬山當上頭目,可號‘神行太保’。對了,我剛纔所殺那賊,身手不弱,你再苦練一些日子,就去找這樣的好手練一練,絕對能叫你武藝精進,千萬不要學徐懷,專挑軟杮子捏,打起來沒勁的。”

“徐爺挑的那兩個賊人,比你殺的那個都要厲害;我看小庵爺你挑的纔是軟杮子。”韓奇甕聲說道。

“你這小子,沒眼力也就罷了,說話一點都討人喜歡,幸虧將你送去金砂溝,要不然整天都叫你給氣死了,”徐心庵問徐懷,“這小子在你那裡,有氣着不?”

徐懷心裡想着建和元年纔會發生的大禍,聽徐心庵問過來,勉強一笑,說道:“從來都是我氣別人……”

第六十六章 退路之思第二百七十四章 優禮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五十八章 西線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八十一章 離去第一百九十章 議事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十七章 縣政第六十一章 意許無遺諾第二百七十一章 別無選擇第九十五章 殘戰第二十七章 欲謀當藏身第九十六章 浪成於微瀾第四十章 道理自有他人述第八十五章 劫人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七十九章 晨時第二百一十九章 定策第十二章 北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峽道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軍而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歸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一章 京師第一百八十三章 用心良苦第一百四十五章 鐵索橫江第五十六章 避實搗虛去第二十章 舊吏第十三章 有所不得不爲第二章 他鄉不知身寄客第二百三十二章 泥足深陷第五十四章 神玉山第七十七章 交涉第一百八十五章 出兵第六十六章 退路之思第八十三章 遺訓第七十四章 舊卒第九十七章 黨同者聯兵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二十七章 決定第一百七十九章 扭轉第十九章 相邀第一百九十七章 接觸第一百二十七章 伏擊第五十一章 邊鋒第七十四章 史軫歸來第六十五章 契丹騎兵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十七章 莫慌第一百七十一章 北岸第二十一章 刀第一百三十四章破寨第一百零四章 定策奪軍第二十一章 刀第四十六章 紈絝少年勇第五十六章 怯敵第一百一十六章 劣局第一百一十章 初戰第一百六十四章 僑置第一百七十章 突圍之事第三十九章 蔡州之謀第一百三十章 將計第二百零八章 封國第六十六章 暗夜第一百二十五章 送信第一百四十九章 妥協第四十四章 軍虞候第二百二十八章 獻策第八十四章 憐香惜玉人第七十九章 晨時第二百三十四章 意在第一百七十四章 分佔第一百四十三章 赴京第一百四十三章 富貴送上門第一百三十八章 烏敕氏第六十二章 貼身相隨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二十九章 相遇第一百二十四章 府中第一百二十九章 萬萬而已第一百七十一章 北岸第九十四章 真或假第二十九章 憑風好借力第一章 七寸第五章 惡緣第三十章 接戰第五十三章 疏影橫斜藏蹤第二百七十四章 優禮第二百一十四章 次日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二百零四章 困城第九十七章 鎖城第四十三章 南遷之議第一百三十七章 伏殺第一百三十八章 烏敕氏第六十八章 奇襲
第六十六章 退路之思第二百七十四章 優禮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五十八章 西線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八十一章 離去第一百九十章 議事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十七章 縣政第六十一章 意許無遺諾第二百七十一章 別無選擇第九十五章 殘戰第二十七章 欲謀當藏身第九十六章 浪成於微瀾第四十章 道理自有他人述第八十五章 劫人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七十九章 晨時第二百一十九章 定策第十二章 北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峽道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軍而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歸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一章 京師第一百八十三章 用心良苦第一百四十五章 鐵索橫江第五十六章 避實搗虛去第二十章 舊吏第十三章 有所不得不爲第二章 他鄉不知身寄客第二百三十二章 泥足深陷第五十四章 神玉山第七十七章 交涉第一百八十五章 出兵第六十六章 退路之思第八十三章 遺訓第七十四章 舊卒第九十七章 黨同者聯兵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二十七章 決定第一百七十九章 扭轉第十九章 相邀第一百九十七章 接觸第一百二十七章 伏擊第五十一章 邊鋒第七十四章 史軫歸來第六十五章 契丹騎兵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十七章 莫慌第一百七十一章 北岸第二十一章 刀第一百三十四章破寨第一百零四章 定策奪軍第二十一章 刀第四十六章 紈絝少年勇第五十六章 怯敵第一百一十六章 劣局第一百一十章 初戰第一百六十四章 僑置第一百七十章 突圍之事第三十九章 蔡州之謀第一百三十章 將計第二百零八章 封國第六十六章 暗夜第一百二十五章 送信第一百四十九章 妥協第四十四章 軍虞候第二百二十八章 獻策第八十四章 憐香惜玉人第七十九章 晨時第二百三十四章 意在第一百七十四章 分佔第一百四十三章 赴京第一百四十三章 富貴送上門第一百三十八章 烏敕氏第六十二章 貼身相隨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二十九章 相遇第一百二十四章 府中第一百二十九章 萬萬而已第一百七十一章 北岸第九十四章 真或假第二十九章 憑風好借力第一章 七寸第五章 惡緣第三十章 接戰第五十三章 疏影橫斜藏蹤第二百七十四章 優禮第二百一十四章 次日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二百零四章 困城第九十七章 鎖城第四十三章 南遷之議第一百三十七章 伏殺第一百三十八章 烏敕氏第六十八章 奇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