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求將

舊朝落幕,天下分崩,楊廣身死之後。

對於天下大多數,守禦一方隋朝舊吏而言,有的如沈法興之流謀求自立,剩餘的也是自謀出路,依附附近強大勢力的。

如在一直爲大隋守節,不肯爲自己效力的原雁門郡郡丞,現在的繁時縣縣令陳孝意,已答允爲李重九效力,出仕幽州。

李重九也留意着四方動靜。這ri雁門郡郡丞趙萬三趕到涿郡,向李重九稟告河北竇建德的動向。

趙萬三與竇建德有舊,故而一面替李重九出面與竇建德來往,一面也是替李重九緊盯着竇建德的,留意着對方動向。

趙萬三向李重九稟報,原來河北官吏,聞之隋朝滅亡後,也開始紛紛投降竇建德。

竇建德之前率大軍一直圍攻河間,爲郡丞王琮所拒,久攻不下。

但城內得知楊廣已死後,只能投降,王琮等隨後率官吏素服面縛至營門投降,竇建德親自爲其鬆綁。

此時竇建德部下言,王琮守城半年,殺傷我軍甚衆,現在走投無路,方纔投降,還請烹之。

竇建德則說:“此人乃是義士。我x後要重用,怎麼可以殺了。以往大夥在高雞泊爲賊時,隨便殺人我不管你們,現今我要得天下,你們怎敢殺害忠良?”

說完後竇建德還令軍中,凡是先與王琮有隙者,今敢動搖,罪三族,於是衆軍皆畏。並於當ri封王琮爲瀛州刺史。

李重九聽聞竇建德處置的手段後,不由暗贊,此人目光真可謂長遠。

趙萬三繼續說到,河間降伏後,竇建德又招納之前隋朝舊吏,如景城戶曹張玄素,城破後,竇建德徵其爲治書侍御史,但張玄素以隋朝舊吏的身份,不肯從賊,眼下隋滅,張玄素答允出仕竇建德,任黃門侍郎。

而河北郡縣,這時也是爭相歸附於竇建德。

李重九聽趙萬三稟報,說王琮,張玄素二人投降竇建德時,頗有惋惜之意。因爲二人皆是河間郡之名臣,二人一降竇建德,竇建德可掌控河間無疑了。

李重九想到這位與自己一般出身寒微的梟雄,頗爲惺惺相惜之意,可惜河北只能有一個勝者,將來與關中東都,勢力根深蒂固的門閥代表,爭奪天下。而竇建德現在一旦勢成與自己決戰之ri就不遠了。

當下李重九問道:“除了王琮,張玄素二人外,竇建德麾下文武還有那些人?”

趙萬三言道:“竇建德麾下的謀臣,首推饒陽令宋正本,竇建德破饒陽後,宋正本一直爲其出謀劃策,此人博學有才氣,竇建德自立爲長樂王,平定河北之策,大半由其所出。竇建德能有今ri,其功勞不小。”

李重九言道:“此人出身隋朝舊吏,那竇建德是否信任此人?”

趙萬三言道:“這倒是不知,我聽此人常直諫竇建德,令其數度下不了臺階,此人雖是謀主,但竇建德喜歡不喜歡,就不知了。”

李重九點點頭言道:“此是很重要的消息,那武將之首是誰呢?”

趙萬三答道:“竇軍的頭號大將乃是王伏寶;此人從高雞泊時,就追隨竇建德左右,驍勇善戰,勇冠三軍,功績居竇軍第一,將來若我軍與其作戰,其不可輕忽。”

李重九訝然心道,宋正本也就罷了,怎麼王伏寶一般,自己都沒聽過呢?

李重九當下問道:“那竇建德真正的心腹是何人?”

趙萬三言道:“那自是同鄉人高雅賢,竇建德還未發跡時,就乃是生死兄弟。”

李重九點點頭,那ri在趙家莊曾與對方,有過一面之緣,此人一眼識破了自己身份,是個難纏的人物。但說來說去,還是沒有自己耳熟能詳的人物。

李重九不由問道:“除了這些人,竇建德手下還有那些傑出之輩?”

趙萬三捏須想了會言道:“還有幾人不可小視,現任內史侍郎孔德紹,出自曲阜孔氏。”

李重九聽了不由搖了搖頭,曲阜孔氏這時並非名入士族之列,倒是會稽孔氏此時大大有名,若說孔德紹的背景,根本不足一提。

趙萬三又言道:“還有國字祭酒凌敬,此人足智多謀,多次向竇建德獻策,至於其餘我倒要想想。”

李重九言道:“一一說來。”

趙萬三想了一番,言道:“還有劉黑闥,此人乃是竇建德的發小,最近新投,聽說用兵還比較狡詐,至於高雅賢養子蘇烈,字定方,上一次我們也見過,也是勇略過人之輩,還有一個偏將程名振,聽說也有點本事。”

李重九聽了倒是有幾分恍然,原來劉黑闥,蘇定方,程名振這時都還未入竇軍的骨幹啊。

劉黑闥,蘇定方二人不提,衆人耳熟能詳,不說看過史書的,看過八點檔電視劇的都知道。至於程名振,在歷史上也是大唐的平壤道行軍總管,雖名聲不如蘇定方,但徵高句麗屢戰屢勝,堪稱驍將。

若將竇建德麾下武將文臣與自己相較,李重九突然發覺自己還遜sè了不少。

文臣自己有溫彥博,魏徵,盧承慶,陳孝意倒也是能抗衡一二,但是武將之中劉黑闥,蘇定方,程名振,除了程名振稍遜一籌,其餘二人都是在歷史上可以匹敵宋金剛的將才。至於那竇建德排名第一的大將王伏寶,更是力壓這數人之上。

相對之下,李重九麾下除了尉遲恭堪稱勇武之外,尚無人能與這幾人抗衡。

當初竇建德能殺郭絢,滅魏刀兒,甚至連薛世雄都敗在他手上,豈有僥倖之道理,李重九若是將對方當作王須拔那幫的農軍看待必然會吃大虧。萬一將來竇建德與自己爭奪河北,揮兵北上,李重九覺得自己除了再度,從草原上,全力動員番軍騎兵助戰之外,就沒有其他的辦法了。

趙萬三走後,李重九正在細思,正待這時魏徵求見。

李重九當下與魏徵閒聊。

李重九言道:“眼下幽州幾yu平定,而竇建德亦一統河北,將來我與竇建德兩雄之間,必有一戰,魏郡丞有何對策?”

魏徵言道:“戰乎,在於民,吏,帥,將,兵五者,使君眼前可謀者,不外乎擇強將jing兵爾。”

李重九言道:“強將安出?”

魏徵捏須言道:“使君莫非忘記了薛家四虎了嗎?”

李重九言道:“我怎能不記得,只是我之前徵辟,這四人無一人肯答允出仕啊。”

魏徵拱手言道:“此事下官有所聽說,當初天子尚在,薛家有忠義之名,故而不能出仕,眼下大隋已不在,這四人大有機會,投靠我們,使君何不效仿劉玄德三顧茅廬。”

李重九笑着言道:“我知道,若真能得賢士,九顧茅廬皆可,但是總要尋個妥當的藉口,若此番再度被拒,以後要再尋這薛家四虎出山,那可就難了。”

魏徵皺眉言道:“使君所言甚是,我前幾ri倒是聽聞薛世雄病重,使君乘此機會不妨登府一趟,藉此名義也好探探薛家口風。”

李重九撫掌大笑言:“善!”

次ri,李重九,魏徵一併聯袂,乘坐車馬前往薛府之上。

與上一次如臨大敵不同,這一次薛府聽聞稟報後,長子薛萬述、次子薛萬淑一併出門相迎。

薛萬述與李重九乃是老相識了,至於薛萬淑略遜於兄長几歲,與其兄一般都是從文。河東薛氏雖多出武將,但亦有如薛道衡這般名滿天下的文士,故而可以算得文武兼備。

據魏徵說,河東薛氏原來出自蜀中,中原大閥一貫以蜀薛呼之,以視不屑,將薛氏當作三等士族。但雖是三等士族,但河東薛氏卻十分爭氣,自北周,北齊以來,名臣良將輩出,在兩朝爲刺史,郡守,官至五品以上的,有二三十人之多。

正因爲如此,薛氏一門,也有了今ri能與范陽盧家這等名門攀交的資格。

見到薛萬述,薛萬淑二人,李重九當下與二人作揖,李重九言道:“聽聞薛公抱恙,特來攜了名醫良藥,來府上探望。”

薛萬述,薛萬淑聽了當下稱謝,將李重九迎入。

到了內堂,薛萬鈞、薛萬徹二子,守在父親的病榻之前,正施粥餵食。

李重九見薛家四子侍父至孝,不由點頭,這時候古人的觀念是,凡孝子必是忠臣,以忠孝二道取人。

李重九看薛世雄,昔ri名滿天下,威震蠻夷的虎將,眼下卻如同一個糟老頭一般。薛萬鈞服侍父親喝粥之時,米湯從口中舀入,但又從口角留出,撒在衣服上,這哪裡有往昔的風采。

李重九知道薛世雄敗給竇建德之手後,意氣消沉,故而病重如此。

當下李重九請了醫師上前診治,醫師這才上前準備薛世雄診脈,結果薛世雄卻突然雙眼一睜,反手握住醫師的手,問道:“告訴我,大隋是不是完了?大隋是不是完了?”

薛世雄畢竟是武將,雖身在病中,但是力氣十分大,一下將醫師的手捏得咯咯直響。

醫師哪裡受得,當下呼天搶地地喊痛。

一旁薛家四子連忙上前勸解,而薛世雄猶自捏着醫師的手,如同瘋魔一般的反覆問道:“大隋是不是完了?大隋是不是完了?”

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章 除夕之日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八章 變卦第三百六十三章 重地晉陽第七百三十六章 李唐民債第一百五十一章 控制地方第八章 羊大爲美第兩百七十七章 破敵第五十一章 豪門惡奴第八百零六章 李世民兵諫第五百二十四章 李芷婉的決心第三百六十三章 重地晉陽第兩百一十八章 招賢館第五章 古武術第三百一十八章 不堪一擊第四百七十八章巷戰第八百一十五章 李唐內亂第一百三十五章 韻書第四十章 少林寺總教頭第四百零二章 南北合擊(第一更)第六百二十七章 江山與美人第一百一十章 直上青雲第四十章 少林寺總教頭第五百二十一章 暗棋第四百六十四章 烏桓山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二郡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三章 故人重逢第六百七十九章 城門血戰第七百零六章 夜襲第一百九十三章 汗國第四百五十一章 各路人馬第七百六十五章 萬衆一心第五十九章 我就是王法第四章 恩威並濟第一百一十七章 胡馬渡陰山第六百二十八章 月下名花第五百零三章 唐鄭大戰第六百六十九章 新羅人的盛情(第二更)第五百七十二章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第八百三十二章 伐唐決策(第一更)第三百九十五章 掩殺第四百八十章河北形勝(第二更)第一百一十章 直上青雲第兩百八十七章 名臣相助第七百八十三章 抓舌頭第七百三十一章 第一道埋伏第兩百八十七章 名臣相助第三百零六章 三月時節第六百一十一章 主僕二人第兩百二十三章 說客第七百七十八章 北伐(第一更)第四十八章 久利商會第三白六十九章 民心可用第四十三章 寺內修行第二十九章 瓦崗好漢第三百五十三章 渡河第三百三十六章 草原之都第八百二十一章 伐唐之議第七百八十九章 已成困獸第兩百二十七章 醫人第兩百三十一章 名士來投第六百七十六章 刎頸之交第一百七十八章 偷城第兩百五十八章 幹大事不可惜身第三百零六章 三月時節第六百五十二章 假道伐虢第三十六章 蛇蠍女人第六百八十九章 納妃第十二章 折服以言辭第一百五十八章 懷荒鎮的歡歌第八十六章 挺進草原第三百七十九章 天時地利人和第五百九十八章 李重九的家事第五百六十九章 蕭銑出兵(第一更)第一百六十七章 決斷第一百六十六章 魚與熊掌?第一百八十三章 蠻力攻城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十七章 突遭敵襲第二十五章 河邊重見第一百四十九章 竇線娘第八百四十五章 掃清障礙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兩百七十七章 破敵第兩百七十六章夜襲第四百八十五章 出擊第七百八十二章 入山尋敵第兩百二十三章 說客第三百五十六章 大風第兩百五十八章 幹大事不可惜身第一百一十二章 建衙懷荒鎮第一百九十八章 圈套第四百章 情定第四百九十一章 背信棄義又如何第一百六十九章 口舌之爭第四百三十三章雪中之戰第七百一十六章 敵將降伏第五百四十八章 李世民之過(第二更)第三百三十五章 消弭紛爭第一百二十七章 攻城
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章 除夕之日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八章 變卦第三百六十三章 重地晉陽第七百三十六章 李唐民債第一百五十一章 控制地方第八章 羊大爲美第兩百七十七章 破敵第五十一章 豪門惡奴第八百零六章 李世民兵諫第五百二十四章 李芷婉的決心第三百六十三章 重地晉陽第兩百一十八章 招賢館第五章 古武術第三百一十八章 不堪一擊第四百七十八章巷戰第八百一十五章 李唐內亂第一百三十五章 韻書第四十章 少林寺總教頭第四百零二章 南北合擊(第一更)第六百二十七章 江山與美人第一百一十章 直上青雲第四十章 少林寺總教頭第五百二十一章 暗棋第四百六十四章 烏桓山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二郡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三章 故人重逢第六百七十九章 城門血戰第七百零六章 夜襲第一百九十三章 汗國第四百五十一章 各路人馬第七百六十五章 萬衆一心第五十九章 我就是王法第四章 恩威並濟第一百一十七章 胡馬渡陰山第六百二十八章 月下名花第五百零三章 唐鄭大戰第六百六十九章 新羅人的盛情(第二更)第五百七十二章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第八百三十二章 伐唐決策(第一更)第三百九十五章 掩殺第四百八十章河北形勝(第二更)第一百一十章 直上青雲第兩百八十七章 名臣相助第七百八十三章 抓舌頭第七百三十一章 第一道埋伏第兩百八十七章 名臣相助第三百零六章 三月時節第六百一十一章 主僕二人第兩百二十三章 說客第七百七十八章 北伐(第一更)第四十八章 久利商會第三白六十九章 民心可用第四十三章 寺內修行第二十九章 瓦崗好漢第三百五十三章 渡河第三百三十六章 草原之都第八百二十一章 伐唐之議第七百八十九章 已成困獸第兩百二十七章 醫人第兩百三十一章 名士來投第六百七十六章 刎頸之交第一百七十八章 偷城第兩百五十八章 幹大事不可惜身第三百零六章 三月時節第六百五十二章 假道伐虢第三十六章 蛇蠍女人第六百八十九章 納妃第十二章 折服以言辭第一百五十八章 懷荒鎮的歡歌第八十六章 挺進草原第三百七十九章 天時地利人和第五百九十八章 李重九的家事第五百六十九章 蕭銑出兵(第一更)第一百六十七章 決斷第一百六十六章 魚與熊掌?第一百八十三章 蠻力攻城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十七章 突遭敵襲第二十五章 河邊重見第一百四十九章 竇線娘第八百四十五章 掃清障礙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兩百七十七章 破敵第兩百七十六章夜襲第四百八十五章 出擊第七百八十二章 入山尋敵第兩百二十三章 說客第三百五十六章 大風第兩百五十八章 幹大事不可惜身第一百一十二章 建衙懷荒鎮第一百九十八章 圈套第四百章 情定第四百九十一章 背信棄義又如何第一百六十九章 口舌之爭第四百三十三章雪中之戰第七百一十六章 敵將降伏第五百四十八章 李世民之過(第二更)第三百三十五章 消弭紛爭第一百二十七章 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