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各路人馬

張玄素聽李重九發問,當下言道:“此乃軍國大略,微臣官卑言輕,不敢妄言。”

李重九笑了笑,示意在張玄素坐下,之後言道:“聽聞張舍人在竇建德麾下時,常有謀略,見他人不能之見,號稱算無遺策,堪稱竇建德之張良,爲何到孤這裡卻支支吾吾。孤並非嫉賢妒能之主,也非不容臣下意見與己相左,只要言辭得當,孤願洗耳恭聽。”

張玄素拱手言道:“說來慚愧,若真的算無遺策,夏王也不會有易水之敗,蒙趙王不殺之恩,將微臣用之左右。微臣只有殫精竭慮以報答趙王厚恩。”

李重九言道:“那你儘管直說。”

張玄素撫須凝眉,似在斟酌措辭,之後言道:“微臣以爲治國若治病,眼下顏也列部叛亂,雖未發但卻益重,猶如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自古以來但凡良醫,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謀國謀局也是一樣,待動亂髮生,變亂已成,再去整治那就難了。”

李重九言道:“此言深和吾心。”

張玄素拱手言道:“故而顏也列部內亂雖是一個發端,但萬一處置不當,就會演成大亂,滿朝之中,只有王上和大都護看到這一點,所以臣也可以理解,王上爲何要御駕親征,就是不放心假手於他人。”

李重九撫掌大笑問道:“眼下滿朝之上不又多了一位張舍人嗎?那依你之見,該如何平定?”

張玄素言道:“王上過譽了,微臣也不過是後知後覺罷了。微臣有三策……”

“速速道來。”

張玄素向李重九進言後,李重九十分滿意。言道:“有張愛卿在,何愁塞北不平。孤決定罷了親征之念。”

張玄素喜道:“王上……”

李重九將手一止言道:“不過張愛卿卻需代勞一趟,我決定命你爲監軍,輔薛將軍北征。”

張玄素聞言一愣,心道這爲何,難道自己還能比薛萬徹的兄長,正三品中書侍郎薛萬述,更勝任監軍之職。

張玄素但見李重九微微而笑的樣子,心下恍然,不錯啊。自己倒是失了計較了,怎麼可能領軍大將和監軍文官,同爲親兄弟的,自己還以爲是妙策,但看來趙王早就想到了這一點。

張玄素看向李重九愈發覺得深不可測,相對於竇建德,李重九乃是明主,在明主下做事,是難伺候一些。不能敷衍了事,若不出真本事,不下死力氣辦事,根本逃不過李重九眼睛。

不過也只有具有李重九這樣的才具的人。方纔有望一統天下,以自己的才華,在李重九麾下將來若不飛黃騰達。名留青史也不是難事。

李重九見張玄素不答,笑了笑言道:“我知你擔心自己官職不夠。但薛將軍素來剛而自矜,我若派重臣監軍。他必覺得受得肘制,不能施展,與其如此,我不如讓他放開手腳,自顧行事。張愛卿只要從旁輔佐,稍稍提點即可,以你的才智,必會了解孤的用意所在。”

張玄素當下歎服,同時也明白李重九要親征乃是沒有人選,眼下任他爲監軍,而罷了自己親征之意,顯然是對張玄素的器重。

當下張玄素站起身來言道:“蒙王上賞識,微臣必不辱使命。”

張玄素這邊話才說話,這邊門外內廷官來稟報言魏徵抱病前來,要親見李重九。

李重九不由笑着對張玄素言道:“你看又是一個說客。”

君臣二人不由相視一笑。

待魏徵,張玄素勸得李重九取消親征的消息傳出,幽州衆官吏皆是大喜,皆是拍手相賀。

次日李重九從涿郡,安樂郡,上谷郡三地調集了一萬五千府兵,五千鄉兵,一共合計兩萬大軍。以薛萬徹爲塞北行軍總管,張玄素爲監軍,烏古乃,曇宗爲部將,秦瓊,羅士信爲校尉,從安樂郡奚關出塞,以增援弱水州大都護的王君廓。

同時命令遼西郡郡守郭孝恪,統軍突地稽出兵增援。

遼西郡郡治柳城。

柳城北面乃是燕舊都龍城。

昔日大燕定都於龍城時,在此修築一塔,乃是當年北魏馮皇后於爲其祖父北燕王馮弘,祈壽冥福和弘揚佛法而修建的思燕佛圖,後毀於火災。到了大隋仁壽二年,朝廷重建此佛塔。佛塔爲十七級浮圖,擁在其內,安置佛祖舍利,並在此設梵幢寺,因此善信從四面而來,日夜在塔下參拜。

當初慕容一族開創的定都於龍城,歷代帝王都是篤信佛家,故而燕地一直乃是佛法興盛之地,後雖經戰亂更迭,但隋文帝崇佛在此修梵幢寺,迎佛舍利後,營州再度成爲遼東佛教第一昌盛之地。

到了李重九據柳城時,迄今已有三年,遼西郡內一貫安定,對於佛家傳教,李重九一向不與阻止。

亂世之中,佛教實有安撫人心之用,遼西郡內靺鞨,丁零各部,各部族的頭人,甚至部民之間,亦開始篤信佛教,因於漢人僧人交往中,漸漸融於漢化。李重九當初聽聞遼西郡郡守楊林甫稟告,未料到還有這等幫助,欣然之下從本不富裕錢款中,撥出一部分,在營州再修了兩座佛塔。

營州各族信徒聽聞後,不由皆是擁到柳城參拜,因此柳城興佛之風更盛。

故而郭孝恪至柳州赴任後,大有垂拱而治之感,遼西丁零百姓溫和順從,遼西靺鞨有突地稽約束之下,靺鞨人與漢人關係也十分和睦。而高句麗邊境也無戰事,令本要大展拳腳的郭孝恪,一時無事可做,只能操練郡內三縣中三千鄉兵。

這一日,正是春暖花開,城北的梵幢寺,梵音響徹,信衆們四聚而來。而柳城百姓也開始忙碌一日的生計。

郭孝恪穿着一身戎裝,正欲與十幾名親兵一併跨弓策馬從郡守府出門打獵。

正待這時,一名親兵趕來言道:“啓稟使君,幽京疾報,乃是趙王親筆。”

郭孝恪聞言一愣,對左右言道:“我幾乎以爲那姓李的,將我給拉在遼西的大山之間了,在此養老了。”

左右聽聞郭孝恪對李重九不恭敬的稱呼,都佯裝沒有聽見,郭孝恪當下從親兵那,將信接來看了一會,喜道:“這回倒有點意思,兒郎們收拾起來,我們不出門了。”

“這是爲何?”部下聞言不能打獵,皆是掃興。

郭孝恪言道:“問什麼,立即讓突地稽,崔序一併來郡守府見我。”

郡守府內,突地稽,崔序二人一併坐在郭孝恪下首。

崔序將調兵令看了一陣,向郭孝恪問道:“可汗言要從遼西郡調兵,增援塞北,但爲何出動多少人馬,軍令上倒是沒說呢?”

郭孝恪言道:“很簡單,這是王上要我們自作決定,高句麗在遼水河畔虎視,我們若是出動兵馬太多,高句麗人很可能乘虛而入。”

突地稽言道:“現在在遼水河畔,高句麗人費大量人力,修築千里長城,一旦高句麗人在遼水扎穩腳跟,很可能會南侵襲擾。”

郭孝恪言道:“既然高句麗人在遼水修築長城,即知敵軍眼下暫時沒有南下的意圖,既是王上下令,我等不可怠慢。”

崔序,突地稽一併言道:“正當是如此。”

郭孝恪言道:“既然如此,靺鞨部出兵三千,丁零部出兵兩千,漢軍出兵兩千如何?”

二人皆是點頭言道:“正當如此。”

再說王君廓率大軍從懷荒,御夷二鎮出兵後,大軍日夜兼程,行了六日,終於抵達烏侯秦水河畔。

此刻正值春季,冬雪融化,草原上各處小河淙淙流淌,草原之上亦多了無數不知名的湖泊,湖泊河流,四面八方地匯入烏侯秦水。烏侯秦水亦是滿漲,阻在了王君廓大軍之前。

王君廓看着大水滿漲,不由皺眉。

劉易策馬至王君廓身旁言道:“啓稟大都護,這烏侯秦水向東而去,與潢水合流後,奔遼水而去入海。而我軍一旦渡河,這烏侯秦水與潢水之間,就是顏也列部,此外有契丹人,奚族人,突厥人,霫人。”

王君廓一舉馬鞭言道:“趙王在塞北設弱水州都護府,但吾弱水州都護府重在懷荒,御夷二鎮,此地深入草原,就算是快馬疾馳也要四日的馬程,我大軍從御夷鎮進發也費了六日。更不用說王上在幽京,上谷,安樂,遼西各郡的援兵,抵達於此消耗十幾日功夫,就算深入於此糧草也要耗盡。”

劉易言道:“正是如此,除非在此烏侯秦水畔設一座如懷荒,御夷二鎮般的重鎮,否則我們只能羈縻此地,而不能真正控制此地。”

王君廓,劉易都是深明此中難處,因爲此地各部扎居,形勢才錯綜複雜,又遠離御夷,懷荒二鎮,使得趙國勢力難以企及,故而顏也列一死後,部內之人,在契丹,突厥等各方派人唆使下,纔有了叛亂之心。

正待這時,一名披着羊皮襖子的奚族幢主上前,向王君廓稟告言道:“啓稟大都護,抓到一個契丹人,自稱是伏弗鬱部夷裡堇屈列派來的。”

第一百八十五章 射人當射馬第六百三十二章 直至如今終不疑第兩百七十九章驗庫第五百二十九章 入塞第七百一十二章 黎陽的細作(第一更)第十五章 三石強弓第三百五十五章 抉擇第七百九十六章 草原已平第兩百一十七章 安民養望第二十六章 李芷婉的請求第六百九十一章 暗流(第一更)第九十章 內附第八百四十三章 佯裝分兵第六百四十八章 踏破烏桓(第一更)第四百六十六章 有喜第兩百六十九章時局之變第兩百一十二章 反間計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淮名將第兩百七十八章入城第七百零五章 河陽攻防戰下第兩百九十六章 離間第八百三十九章 河東三族(第一更)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七章 李世民之邀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二章 成敗得失第三百九十五章 掩殺第五百五十八章 教訓第兩百七十三章 跋扈第八百二十七章 室得芸的求見第八百二十章 司徒丘第三百四十二章 選拔精銳第四百六十三章深入重山第五百三十七章 蕭皇后的賢婿第五百七十五章 受降(第一更)第三百九十四章 料敵在先第五百三十七章 蕭皇后的賢婿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三百一十一章彼此傾軋第四百五十六章 暫避第六百二十六章 山東局勢第八十三章 建城大計第四百三十五章 謀人謀己第四百六十五章 踏破烏桓山第六百八十一章 爲了自己第七百九十六章 草原已平第三白六十九章 民心可用第四百三十三章雪中之戰第六百二十七章 江山與美人第六十七章 亂世人心第一百一十七章 胡馬渡陰山第六百零九章 皇后的舉薦(第一更)第三百二十五章 封白狼山第一百九十九章 黑臉大將第六百五十七章 新羅援軍(第一更)第四百九十一章 背信棄義又如何第六百一十一章 主僕二人第七百六十章 河南道大行臺第四百六十三章深入重山第四百八十三章奪郡第四百八十三章奪郡第兩百四十三章 大勝第一百五十九章 識文斷字第五百九十一章 見與不見(第二更)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二章 成敗得失第七百七十章 皇后和貴妃(第一更)第七百二十七章 江淮軍火拼第六十五章 摘星奪月第六百七十四章 聞風而降第兩百三十八章 攀城第八百二十二章 已有決斷第五百零一章 紮緊口袋第八百五十二章 策略第五百七十四章 攻陷洛陽第六百一十三章 爲了陛下第二十四章 鏢行天下第四十二章 三箭之威第七百七十七章 草原天變第六百三十四章 提拔宋金剛(第一更)第七百六十四章 回家第一百四十二章 抄家第六百六十章 甲堅兵利(第二更)第三百一十五章陳兵於前第兩百七十六章夜襲第一百零九章 一戰成名天下曉第兩百一十八章 招賢館第六百四十二章 魚躍龍門(第三更)第兩百零六章 籌謀第七章 遊獵第六百零二章 半島風雲(第二更)第一百九十一章 你別做夢了第七百五十五章 兄弟相爭(第一更)第一百零五章 鐵騎無懼第五百九十三章 成爲你的妻子(第二更)第一百七十五章 賠了夫人又折兵第三百二十六章 江都之變第三百六十四章 太原王氏第三百三十六章 草原之都第六百八十四章 無間道(第二更)第兩百六十章 風波第二十九章 瓦崗好漢第六十三章 一吐心頭氣
第一百八十五章 射人當射馬第六百三十二章 直至如今終不疑第兩百七十九章驗庫第五百二十九章 入塞第七百一十二章 黎陽的細作(第一更)第十五章 三石強弓第三百五十五章 抉擇第七百九十六章 草原已平第兩百一十七章 安民養望第二十六章 李芷婉的請求第六百九十一章 暗流(第一更)第九十章 內附第八百四十三章 佯裝分兵第六百四十八章 踏破烏桓(第一更)第四百六十六章 有喜第兩百六十九章時局之變第兩百一十二章 反間計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淮名將第兩百七十八章入城第七百零五章 河陽攻防戰下第兩百九十六章 離間第八百三十九章 河東三族(第一更)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七章 李世民之邀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二章 成敗得失第三百九十五章 掩殺第五百五十八章 教訓第兩百七十三章 跋扈第八百二十七章 室得芸的求見第八百二十章 司徒丘第三百四十二章 選拔精銳第四百六十三章深入重山第五百三十七章 蕭皇后的賢婿第五百七十五章 受降(第一更)第三百九十四章 料敵在先第五百三十七章 蕭皇后的賢婿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三百一十一章彼此傾軋第四百五十六章 暫避第六百二十六章 山東局勢第八十三章 建城大計第四百三十五章 謀人謀己第四百六十五章 踏破烏桓山第六百八十一章 爲了自己第七百九十六章 草原已平第三白六十九章 民心可用第四百三十三章雪中之戰第六百二十七章 江山與美人第六十七章 亂世人心第一百一十七章 胡馬渡陰山第六百零九章 皇后的舉薦(第一更)第三百二十五章 封白狼山第一百九十九章 黑臉大將第六百五十七章 新羅援軍(第一更)第四百九十一章 背信棄義又如何第六百一十一章 主僕二人第七百六十章 河南道大行臺第四百六十三章深入重山第四百八十三章奪郡第四百八十三章奪郡第兩百四十三章 大勝第一百五十九章 識文斷字第五百九十一章 見與不見(第二更)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二章 成敗得失第七百七十章 皇后和貴妃(第一更)第七百二十七章 江淮軍火拼第六十五章 摘星奪月第六百七十四章 聞風而降第兩百三十八章 攀城第八百二十二章 已有決斷第五百零一章 紮緊口袋第八百五十二章 策略第五百七十四章 攻陷洛陽第六百一十三章 爲了陛下第二十四章 鏢行天下第四十二章 三箭之威第七百七十七章 草原天變第六百三十四章 提拔宋金剛(第一更)第七百六十四章 回家第一百四十二章 抄家第六百六十章 甲堅兵利(第二更)第三百一十五章陳兵於前第兩百七十六章夜襲第一百零九章 一戰成名天下曉第兩百一十八章 招賢館第六百四十二章 魚躍龍門(第三更)第兩百零六章 籌謀第七章 遊獵第六百零二章 半島風雲(第二更)第一百九十一章 你別做夢了第七百五十五章 兄弟相爭(第一更)第一百零五章 鐵騎無懼第五百九十三章 成爲你的妻子(第二更)第一百七十五章 賠了夫人又折兵第三百二十六章 江都之變第三百六十四章 太原王氏第三百三十六章 草原之都第六百八十四章 無間道(第二更)第兩百六十章 風波第二十九章 瓦崗好漢第六十三章 一吐心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