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一章 伐唐之議

革新四年九月。

趙國國內各方面戰事已是結束,眼下天下基本平定,唯有李唐在側。

就在這個月,有臣子上表於李淵道:天子雖功蓋華夏,但下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在位之時,差役甚重,東西驅馳,未有寧歲。而今太子賢明,繼承儲君,處理朝政,百官稱頌,百姓敬服,微臣請陛下將皇位禪給太子,讓太子早日繼承大統。

奏章一出,身爲太子李世民將這名臣子訓斥了一番,奪職罷官。

但三日之後,李淵卻突然下詔書決定退位。

九月,李淵在太極宮內將皇位內禪給其子李世民,退位爲太上皇。大唐完成了皇權更替。

李世民沒有改元,仍奉武德爲年號,立中山郡王李承乾爲皇太子。

李世民稱帝后,以高士廉爲侍中,房玄齡爲中書令,宇文士及爲左僕射,封德彝爲右僕射,長孫無忌爲吏部尚書,杜如晦爲兵部尚書,于志寧爲御史大夫,中書舍人顏師古、劉林甫爲中書侍郎。

侯君集爲左衛將軍,段志玄爲驍衛將軍,程知節爲右領軍將軍,右內副率張公謹爲右武候將軍,右監門率李君羨爲右監門將軍,右內副率李客師爲領左右軍將軍。 www ¤тт kān ¤CΟ

李客師爲李靖之弟。

李世民稱帝后不久,李元吉書信給益州行臺僕射竇軌,聯絡行臺尚書韋雲起、郭行方謀反。竇軌行事不密,事泄,結果竇軌。韋雲起,其弟韋慶儉宗族百人皆被李世民下令誅殺。

李世民在腥風血雨中上位。對於謀反者的鐵血無情,但對於百姓李世民卻是寬和之君。李世民一登基就下詔。放掖庭宮女三千餘人,言宮女幽閟可愍,宜簡出之,如此既減輕了內庭壓力,也讓這些女子到民間可以自有嫁娶,得到了民望。

李世民還縱禁苑鷹犬,以養民力,還要求百官政令簡肅,官員內外。百姓都是大悅。

除此之外,李世民還引諸衛將卒,習射於顯德殿庭,每日親自操練。

李世民對衆士卒道:“趙國今日之強,自古少有,強漢盛時也未必能及,諸位爲將者,不可逸遊忘戰。今朕專習弓矢,他日趙國入寇。則爲汝將,爲大唐保家衛國,驅逐外地!”

於是李世民每日教習士卒,並習射於殿庭。親自測試,有勇力之人,李世民賞賜以弓、刀、帛。而李唐將帥亦加以考覈。

李世民刷新政治,並礪兵備戰的消息。立即由風聞司稟告至幽京。曹紋在奏章裡言,李世民即位不足半年。整頓李唐上下,朝堂爲之一新。眼下李世民在位一日,李唐就強盛一日,長此以往實在難以預測。

所以曹紋在奏章裡建立李重九考慮伐唐,勿要縱敵。

幽京,在新建好的臨朔宮內,這一日趙國上下百官聚集。衆人都知道這一次朝會非比尋常,不僅是幽京官吏,連出鎮在外的周洲,趙欣,大將徐世績,單雄信等人都被調回幽京參加朝會。

大趙的武將文臣從來沒有像這一次聚集得這麼齊的,他們要商議的,是關乎於趙國,關乎於天下的大事。

朝會開始,李重九拿着曹紋這封奏章,命人於殿上唸誦。

之後李重九在大殿上提出了伐唐之議,讓百官商議。李重九沒有旁聽,而是讓百官自行議論,待半個時辰後,再由溫彥博彙總後當殿公佈。

半個時辰後,大殿上氣氛出乎意料的凝重。

溫彥博向李重九道:“陛下,眼下中書省商議後,眼下伐唐之議有三,一爲,經過半年時間籌備糧秣輜重,訓練兵馬,再全面調動,以今日大趙的兵力,可以出動五十萬人馬,討伐李唐。二爲緩,先派大將攻略,拔去李唐在絳州,河西,襄樊三個據點,以薄弱唐軍之力量後,待時機成熟後再大舉伐唐,此大約需兩年時間。三爲反對伐唐,認爲眼下時機並不成熟。”

溫彥博說完後,大殿上微微騷動,然後隨即又平靜下來,彷彿微風拂過水麪,一陣漣漪後,又歸於平靜。

衆臣低下頭,等待李重九的示下。沉默了一陣,李重九道:“朕想先聽聽諸位反對的意見!是哪位愛卿反對伐唐,儘管出班直言。”

衆臣等了一會,御史大夫盧承慶,先出班道:“陛下,微臣以爲眼下伐唐之時機沒有成熟。”

李重九道:“說說你的理由。”

盧承慶道:“陛下,我大趙已開國四年,國勢日強,陛下威烈震懾八方荒遠之地,先剪滅羅藝,宋金剛,劉武周,王世充等強敵,後平塞北定江南,如拾草芥,然而微臣以爲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終,古來明君聖王深知創業守成之不易,無不戰戰兢兢,如臨深淵。”

“而今李唐雖據天下一偶,但李家父子恩德廣施,國家安定,百姓景從,父子二人皆非無道之君。要驟然攻打,恐是興無名之師,乃是窮兵黷武爾。微臣要討伐他國,莫非八個字,厲兵積慄,以待暴主。當初突厥之勢未必弱於大趙,但陛下鐵山一戰滅之,這是爲何?乃是頡利倒施逆行,所以才自取滅亡,而並非陛下甲兵堅銳之功。而今李唐國內上安下和,實不可輕易攻打。不如等候時機,待李唐民憂國敝時,可不勞而定。”

“荒謬,李世民篡權殺兄,又逼父退位,這樣的暴戾無道之君,不正應該興師討伐嗎?怎麼會師出無名!”

盧承慶話音剛落,一旁大臣姬川是急不可耐地反駁道。

而姬川一旁李元吉則是跪下來痛哭道:“陛下,玄武門之變,血淚未乾,那弒兄篡位之人,眼下卻高居廟堂之上,爲百官朝拜,殺兄之仇不共戴天,微臣懇請陛下賜微臣一旅,讓微臣直伐關中,不取那狗賊人頭,絕不旋踵。”

衆人看着李元吉痛哭流涕的樣子,心底道,你這樣去了,除了自取滅亡還有什麼其他結果,就算你另有打算,但如此作態,也太噁心了吧。

龍椅上的李重九,對李元吉這一番哭鬧,卻是溫言安撫道:“朕知道愛卿的苦惱,朕也不是說不伐唐了,眼下大殿上百官議事,計於廟算。衆位愛卿也知道,廟算多則爲勝,所以諸位儘管直言,朕也是很想聽聽反對攻唐的意見。”

李元吉聽了這才作罷。

盧承慶道:“陛下從善如流,真乃明君,微臣已是說完,懇請陛下與諸位大臣思量。”

李重九點點頭道:“盧愛卿,辛苦了,還有哪位愛卿願意出班,言伐唐之弊。”

盧承慶退下後,一旁刑部尚書薛萬淑出班道:“微臣有話說,陛下李唐北有潼關之險,南有劍閣之雄,黃河有砥石阻礙,而長江之上則有瞿塘難渡。如果盧御史方纔所言,天時不備,那麼微臣之言,地利之勢也在李唐一邊。”

薛萬淑說完,徐世績淡淡道:“微臣當年讀過吳起的兵書,裡面有句話,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但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但湯放之;殷紂之國,左龍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但武王殺之。山川之固,在於德而不在於險,若君不修德,左右心腹肱骨盡爲敵國也。”

“所以微臣以爲,潼關,劍閣雖險,但不足慮,正是因爲險可恃而不可恃也。”

徐世績一席話,聽得衆臣紛紛點頭,連李重九也不由讚道:“徐愛卿,這一番話,真是金石之言。”

徐世績說完,這時候禮部尚書高徐道也出班反對道:“當年苻堅討晉,陳兵百萬,投鞭斷流,而晉朝不過僻處江南,民困兵疲,但苻堅最後卻有肥水之敗何也?”

“一是因爲晉室上下和睦,而苻堅國內胡人未服,其大軍戰敗失利後,諸族反覆叛秦。由古思今,何其相似啊!”

高徐道說話的聲音雖不大,但是卻是令滿朝大臣震動。衆臣們有的露出不安神情,有的則是偷看一旁英賀弗,額託等大將的神情。

當年苻堅實行混一四海的政策,對戰敗之人格外寬厚,每滅一國,均授其君臣以官爵,並使統領舊部,推行王道之政,這使得苻堅的秦國滾雪球一般的壯大,最強時,他糅合漢、氐、羌、鮮卑、羯諸族的人馬,兵力達百萬之衆。

最後苻堅下令伐晉,以百萬之師南下,當時人馬之多,號稱可以投鞭斷流。

但是最後苻堅與晉國交戰,前線兵敗,最後導致全軍崩盤,最後失敗,而他麾下的羌、鮮卑諸族人馬盡數叛變,連苻堅本人最後也死在了部下羌人姚萇的手上。

若是苻堅肥水之戰成功,歷史上也就沒有什麼南北朝了,隋唐也將不復存在。

而高徐道以這樣空前強大秦帝國的失敗,來提醒趙國衆臣,就是現在的趙國與當年的秦國何其相似。

李重九也是麾下除了漢軍人馬外,也是聚集了室得奚,契丹,突厥,室韋,靺鞨,高句麗等各族人馬,萬一到時候伐唐不利,李重九會不會重蹈苻堅的覆轍呢?(未完待續!

第兩百六十九章時局之變第四百七十八章巷戰第六百零一章 大趙年號(第一更)第六百二十二章 伏殺第一百九十九章 黑臉大將第七百九十一章 李重九的戰法第三白三十二章 薛家出仕第七百五十三章 立信尉第十三章 李家來頭第二十六章 李芷婉的請求第七百零九章 撤不得啊(第一更)第二十五章 河邊重見第五百六十章節 戎馬倥傯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局(第二更)第一百七十七章 奸賊第三百五十八章 雙方的援軍第兩百五十五章 一面第四百五十八章 以戰迫和第五百六十八章 洛陽民心第兩百四十九章 草原王者第兩百七十五章 鐵騎威力第六百零三章 趙國盟友第六十七章 亂世人心第八百四十三章 佯裝分兵第八百一十八章 翦滅羣雄(第一更)第一百九十六章 蹄鐵第四百三十七章國號之爭第九十一章 立足懷荒鎮第五百五十七章 再會第兩百五十三章 猗蘭操第六百九十五章 情之所鍾第三百三十九章 開府建牙第三百一十八章 不堪一擊第六百五十七章 新羅援軍(第一更)第三百六十五章 收得人心第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四百零一章 大義名分第五十一章 豪門惡奴第六百八十三章 外交恐嚇(第一更)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唐議和(第三更)第兩百七十二章 涿郡劇變第四百零六章 盧家的妙棋第四百八十一章 要挾?第六百七十五章 江上論勢第六十二章 惡向膽邊生第六百一十四章 金春秋的野心第六百五十七章 新羅援軍(第一更)第七百一十二章 黎陽的細作(第一更)第三百六十四章 太原王氏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門峽(第二更)第八百零六章 李世民兵諫第五百五十九章 歷史借鑑第八百五十六章 奇襲子午谷第七十二章 只爲了活着第八百一十三章 蕭瑀叛唐第七十七章 繳獲第四百二十六章勁敵(大家新年快樂)第六百九十五章 情之所鍾第四百四十九章 戒嚴第三百一十二章 突厥的信心第兩百九十二章 深入草原第七百一十章 震驚(第二更)第四百八十六章 親征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第三百四十六章 兩路並進第三百八十二章 花開堪折直須折第兩百三十七章 樓車第四百六十九章 第三名中書侍郎第四百二十九章 渡江之談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臨城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四百六十六章 有喜第六十章 見與不見第一百九十八章 圈套第三百二十三章具裝甲騎的威力第三百零六章 三月時節第八百二十七章 室得芸的求見第一百八十三章 蠻力攻城第四百三十二章 大雪滿弓刀第八百一十七章 前倨後恭(第二更)第四百六十章 震懾第五百七十九章 老油條(第三更)第一百三十一章 養女第五百九十五章 回洛陽第四百二十九章 渡江之談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一章 二雄相會第四百五十七章 懲治奸商第三百八十八章 黎陽城內第五百九十二章 竹林(第一更)第一百八十四章 攻與守第七百二十六章 長公主第一百六十六章 魚與熊掌?第五百六十八章 洛陽民心第六百四十章 宮闈(第一更)第四百零六章 盧家的妙棋第八百四十章 先入關中者爲王(第二更)第八百五十一章 三原之陣第六十七章 亂世人心第六百三十六章 陌刀第七百四十九章 兩京制
第兩百六十九章時局之變第四百七十八章巷戰第六百零一章 大趙年號(第一更)第六百二十二章 伏殺第一百九十九章 黑臉大將第七百九十一章 李重九的戰法第三白三十二章 薛家出仕第七百五十三章 立信尉第十三章 李家來頭第二十六章 李芷婉的請求第七百零九章 撤不得啊(第一更)第二十五章 河邊重見第五百六十章節 戎馬倥傯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局(第二更)第一百七十七章 奸賊第三百五十八章 雙方的援軍第兩百五十五章 一面第四百五十八章 以戰迫和第五百六十八章 洛陽民心第兩百四十九章 草原王者第兩百七十五章 鐵騎威力第六百零三章 趙國盟友第六十七章 亂世人心第八百四十三章 佯裝分兵第八百一十八章 翦滅羣雄(第一更)第一百九十六章 蹄鐵第四百三十七章國號之爭第九十一章 立足懷荒鎮第五百五十七章 再會第兩百五十三章 猗蘭操第六百九十五章 情之所鍾第三百三十九章 開府建牙第三百一十八章 不堪一擊第六百五十七章 新羅援軍(第一更)第三百六十五章 收得人心第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四百零一章 大義名分第五十一章 豪門惡奴第六百八十三章 外交恐嚇(第一更)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唐議和(第三更)第兩百七十二章 涿郡劇變第四百零六章 盧家的妙棋第四百八十一章 要挾?第六百七十五章 江上論勢第六十二章 惡向膽邊生第六百一十四章 金春秋的野心第六百五十七章 新羅援軍(第一更)第七百一十二章 黎陽的細作(第一更)第三百六十四章 太原王氏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門峽(第二更)第八百零六章 李世民兵諫第五百五十九章 歷史借鑑第八百五十六章 奇襲子午谷第七十二章 只爲了活着第八百一十三章 蕭瑀叛唐第七十七章 繳獲第四百二十六章勁敵(大家新年快樂)第六百九十五章 情之所鍾第四百四十九章 戒嚴第三百一十二章 突厥的信心第兩百九十二章 深入草原第七百一十章 震驚(第二更)第四百八十六章 親征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第三百四十六章 兩路並進第三百八十二章 花開堪折直須折第兩百三十七章 樓車第四百六十九章 第三名中書侍郎第四百二十九章 渡江之談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臨城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四百六十六章 有喜第六十章 見與不見第一百九十八章 圈套第三百二十三章具裝甲騎的威力第三百零六章 三月時節第八百二十七章 室得芸的求見第一百八十三章 蠻力攻城第四百三十二章 大雪滿弓刀第八百一十七章 前倨後恭(第二更)第四百六十章 震懾第五百七十九章 老油條(第三更)第一百三十一章 養女第五百九十五章 回洛陽第四百二十九章 渡江之談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一章 二雄相會第四百五十七章 懲治奸商第三百八十八章 黎陽城內第五百九十二章 竹林(第一更)第一百八十四章 攻與守第七百二十六章 長公主第一百六十六章 魚與熊掌?第五百六十八章 洛陽民心第六百四十章 宮闈(第一更)第四百零六章 盧家的妙棋第八百四十章 先入關中者爲王(第二更)第八百五十一章 三原之陣第六十七章 亂世人心第六百三十六章 陌刀第七百四十九章 兩京制